共中士道47

合集下载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道次引导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答:成办二种义利: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

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答:(1)下士体相: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

分为一般和殊胜二种。

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

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增上生的修行。

“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2)中士体相: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追求自己的利义,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上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

分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差别: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前者刚刚通达细无常;后者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

已入道又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为圣者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3)上士道体相: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深受,而以大悲心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即:最后初由大悲心的摧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

上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

刚刚苏醒大乘种姓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

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士夫,为已入道的上士。

后者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三主要道讲解3

三主要道讲解3
如果生起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因之而生起贪或者瞋,有了贪或瞋,就只有沾染罪恶而已。我们也可以为贪图来世而修法,所修的法可能会引导我们来世投生到善趣。我们希望来世获得解脱的果报现在还不能完全成办,可是至少现在可以为来世投生到善趣而修,这是修下士道的法可以得到的。
虽然我们要猛力去思维死亡,也要思维死后的心识并不像灯灭一样完全断灭了。我们一定会再去投生,而投生的地方除了善趣和恶趣这二者之外别无他处。为了要投生善趣,我们就应该断除十恶、行十善。教导我们修行的就是我们的导师,而实际能够用来实修的就是这个法。导师是佛宝,法就是法宝,协助我们在这条道上具足顺缘的就是僧宝,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广论将业果列到下士道主要是劝我们行善业,这样才能投生善趣,断除恶业才能够防止堕入到三恶道去。三主要道将业果列入中士道思维,主要是不论白业或是黑业,都是由烦恼而来。凡是有烦恼,就会造业。有造业的话,就会在轮回里面。所以凡是业,不管白业、黑业,都是轮回的因,都是所应断除的,因此把它列入中士道思维。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主要是勉励我们去思维念死无常。在广论中思维念死无常,可以说是下士道主修的,我们要修道,修行之首就是要念死无常。
但是就实修而言,不可以说中士道的解脱和上士道的遍智果位,对我们现在的实际修持不是很急需的,也不是我们一时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心就好像有点放弃,或把它们摆得远远的,等以后再来做,这样是不可以的。虽然目前我们应该努力以下士道来修持,可是也须要把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果位摆在一个我们将来要去实修的寄望之处。先把它们放在一个寄望之处,我们就可以在道上慢慢增长,以后就可以去修中士道和上士道了。千万不可以说:"我做不到!"好像心中有点把它们放弃的意思。心里面有把它们舍弃的念头,自认为不行的话,这样就造了类似谤法的业。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七因果首先我们看到《掌中解脱》的第820页,这个是第十六天的教授当中的「易于圆满资粮」的这个部分当中,有讲到这个偈颂。

至尊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转二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在这个偈颂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所有法门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乘的所有教证的功德,都必须建立在此心之上。

就如同我们在装藏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在装藏的同时,需要有这个命根,也就是说在装藏的过程当中「命根」的这个部分,就是装藏的一个重心。

那就如同此一般,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

如果说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能够生起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那对于我们修学大乘的佛法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所以这当中又有讲说「转二资粮如金汁」,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我们所行的善事,是很小的一件善事,但是也因为透由菩提心的摄持,它能够成为「大乘之因」,也就是说它能够成为「成佛之因」。

并且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我们不管是行什么样的善业,都能够快速的圆满福德以及智能资粮。

所以菩提心它不仅仅是入大乘之门,而且是大乘所有教法的根本。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以修学菩提心为主,所以这个当中,也有讲述到说「故应坚持菩提心」。

我们也知道说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可以分为:方便以及智慧两种。

但是在方便以及智慧两种法门当中,我们应该修学的是以「方便品」为主。

在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比如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我们是要以修学「菩提心」为主。

所以就是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修学「菩提心」变成我们主要修学的一个内涵。

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像观修本尊、或者是持咒等等,就连观修空性的内涵而言,它都可以变成支分。

所以对于一个修学大乘的行者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法门是最重要不过的。

纵使说我们没有其它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菩提心能够生起一种体会,甚至多加的认识它的话,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续当中,就能够留下这样的一种习气,藉由这样的一种习气,透由不断的发愿、不断的修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能够快速的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正修下士意乐-1一、填空题:1、如是随念当死_及_思死后堕恶趣_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原文:P143;讲记6 P1)2、《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P143;讲记6 P7)3、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P143;讲记6 P7)5、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原文:P144;讲记6 P8)6、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原文:P144;讲记6 P9)7、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原文:P144;讲记6 P13)8、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P145;讲记6 P18)9、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原文:P146;讲记6 P20)10、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原文:P146;讲记6 P21)11、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讲述:日宗仁波切中译:如性法师声音档:2002年-38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透由共中士道的法,看是不是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殊胜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就会讲到「生起出离心之量」。

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当中,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续当中,拥有这样一颗殊胜的心识呢?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不管在白天也好、或者是晚上也好,我们对于轮回当中的种种盛事,也就是轮回的安乐以及种种的享用,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剎,你都会觉得这只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本质都是痛苦的,而不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这种贪着。

并且无时无刻的生起一颗「我想要得到解脱果位」的这种心的状态,称之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在每一剎那之间,我们对于种种轮回的胜事,透由思惟之后,了解它都是痛苦的本质,而生起一颗想要从这样的一种状态脱离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

之前对于共下士道这个部分,就是说以我们现今的现状而言,我们在「来生」以及「今生」这两者当中,我们是以「今生」为主的,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想法里面),我们不会觉得「来生」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也就是透由修学「共下士道」的过程当中,生起一颗「来生」确实比「今生」还要重要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能够时时生起的话,这个就表示我们已经生起了「共下士道道次修心之量」。

“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透由修学「中士道」,然后在内心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出离心的话,以小乘的行者而言(比如说像声闻或者是缘觉等),他们这个时候就会透由生起出离心,而继续的往他的目标,也就是小乘的最究竟的目标,也就是获得解脱轮回的这种目标继续的迈进。

但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修学的是「共中士道」的部分,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后,我们必须要往大乘的这一条路,也就是往「上士道」的这一条路继续迈进,我们要想办法在内心当中发起一颗殊胜的悲心以及菩提心。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中士道·除邪分别1、遣除邪分别: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答:遣除邪见分八:一、这种说法实为错解经义的大谬误。

经中虽说菩萨不应厌离轮回,不是教导菩萨不应厌离由“业”和“烦恼”而漂流生死轮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而是教导菩萨要“精进”,为利益有情,即便众生一切之苦加在自己身上,也要甘心承受,精进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绝不会被苦吓怕而产生厌离。

二、佛说不应厌离三有轮回是说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而且应当对此发起大欢喜心。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死,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但不应厌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不应厌离。

四、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却说菩萨不应远离惑业所引生死,若已受菩萨戒,则染犯了恶作罪。

五、虽见三有过患而极为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六、此邪见与《菩萨地》所说相违。

《菩萨地》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引发大悲之因。

正是由于见到三有的无边众苦,所以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

就如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跳下粪坑去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七、出离心是大小乘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

大乘行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引发大悲。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2、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答:贪着三有盛事而不舍生死应当舍弃;利益有情而不舍生死应当随学;因自身受苦求自己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舍弃;因见众生苦希望众生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答:超胜之处是菩萨有大悲大愿。

不同之处在于菩萨虽然厌离生死,但由大悲大愿而不舍生死,在三有中摄受救拔众生,而声闻只求自己解脱生死。

[修订]道次第略论现代科判目录

[修订]道次第略论现代科判目录

序论一、归敬颂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1、氏族圆满2、求学经历3、成就功德4、所作事业四、本论之殊胜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3、易得佛密意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五、听说轨则1、闻法轨则2、说法轨则3、完结时共作轨则正论- 修学引导次第第一章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第一节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弟子之相三、依止之法1、意乐依止2、加行依止法四、依止的胜利五、不依止的过患六、总明其义第二节略示修法一、加行修法二、正行修法1、总说修法2、修习依止法三、结行修法四、未修中间1、守护根门2、正知而行3、于食知量4、悎寤瑜珈五、破斥二种妄见第二章于有暇身劝受心要第一节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一、何为暇满人身1、离八无暇2、具十圆满二、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三、思惟人身难得第二节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一、三士道的建立二、道次第引导之相三、三士道的建立原理第三章共下士道修心次第第一节念死无常一、不念死的过患二、念死的胜利三、发何种念死心四、修念死之法1、思惟定死2、思惟死期无定3、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第二节念三恶趣之苦一、思惟恶趣苦的意义二、思惟地狱苦1、大有情地狱苦2、近边地狱苦3、寒冰地狱苦4、孤独地狱苦三、思惟傍生苦四、思惟饿鬼苦第三节皈依三宝一、皈依之因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1、抉择应皈依之境2、明可皈依之相三、如何修习皈依1、知三宝功德2、知三宝差别3、自誓皈依三宝4、不皈依余处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1、各别学处2、共同学处第四节深信业果一、思惟业果总相1、业决定之理2、业增长广大3、业不作不得4、业作已不失二、十不善业道1、杀生2、不与取3、邪淫4、妄语5、离间语6、粗恶语7、绮语8、贪业9、嗔业10、邪见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1、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2、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1、异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六、业的种类1、引满差别2、定不定受差别3、决定受差别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1、异熟功德及业用2、异熟之因有八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1、总说对治2、四力净修之法九、下士道发心之量十、除邪分别第四章共中士道修习次第第一节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第二节思惟轮回之苦(苦谛)一、先说苦谛的密意二、思惟轮回总苦1、思惟八苦2、思惟六苦三、思惟轮回别苦1、三恶趣之苦2、人道之苦3、阿修罗之苦4、天道之苦第三节思惟流转次第(集谛)一、烦恼发生之相1、正明烦恼2、烦恼生起次第3、烦恼过患二、业积集增长之相1、业的认识2、业如何增长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1、死缘2、死心3、暖从何收4、死后成中有之理5、生有结生之相第四节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一、发心之量二、除邪分别第五节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一、依何身灭除生死二、修何道而为灭除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一、七因果修法1、大悲为大乘根本2、于有情修平等心3、七因果修习法4、发心特征与差别二、自他相换修法1、自他相换的意义2、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3、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4、此心发生之量三、受持菩提心仪轨1、从何处受2、以何身受3、菩提心受持轨则4、如何守护菩提心5、犯已还净法第三节菩萨行的安立一、菩萨行的两大内容二、菩萨行的安立1、六度的安立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第四节广说菩萨行一、布施学处1、布施自性2、布施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二、持戒学处1、戒之自性2、戒之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三、忍辱学处1、忍辱自性2、忍辱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四、精进学处1、精进自性2、精进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五、静虑学处1、静虑自性2、静虑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六、智慧学处1、智慧自性2、智慧差别3、身心生起之法七、学行四摄以利他第六章止观第一节止观自性第二节学止法一、修止法1、修止的加行2、修止的正行二、修止的量第三节学观法一、修观资粮二、抉择正见1、明染污无明2、抉择正见第四节止观双运第七章道次第之要义余论–略说金刚乘修学法。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讲完了,真的讲完了。

”当第二遍《道次第》修学结束,再次听到导师说这句话时,心中不禁又生起对导师深深的感恩之心。

是谁“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是导师一直在三有苦海中寻找着我们,是佛法的智慧、导师的慈悲宏愿把我从一个充满迷惑烦恼,在轮回中艰苦跋涉、不停寻找生命出路的凡夫,一步步救拔出来。

进入三级修学之前,自己的生活痛苦而无助: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服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和老公很难沟通……通过修学,我知道了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惑和业,惑是无明我执烦恼,业是由此造作的业力。

就像导师开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建立在自己过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

可想而知,不仅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中,同时还伤害着家人及身边的人。

我现在唯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发展出健康的心态。

不想有情绪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除错误的观念。

在听闻法义的过程中,常常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心生感慨:我是多么幸福啊!能够遇到一位具格的善知识,告诉我人生的真相、究竟的智慧,有正确的方法,有次第地把我从迷茫痛苦中一步步解脱出来,让我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在内心坚定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六年的学习,感觉时间一晃而过,丝毫没觉得长。

已经习惯了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前听导师的开示,不知不觉,烦恼和低落的情绪悄悄融化于慈悲智慧的氛围中,那是最静谧、最安宁、最温暖的时刻。

随着修学的深入,自己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依止越来越强,漂泊无依的心找到了究竟皈依处;贪嗔烦恼的力量减弱了,错误观念逐渐瓦解,佛法智慧在心中慢慢扎根;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带着一颗理解、接纳、宽容友爱的心与人相处,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道次第》第一遍学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腿脚肿胀疼痛,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并且越来越严重,痛得几乎走不动路了,上楼梯一步一挪横着上,几步台阶都要费半天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一:正修意乐 庚二:希求解脱方便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47
辛一:由於苦集门中思惟 壬二:由集谛门思惟生死流转
癸二:彼集业之理 子二:如何集业之理 如理观察,修善净业。

此是后有爱之对治品,与生死根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
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三、一般凡夫
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


二菩提心。

余诸善行,唯除少
分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谛所
摄,转生死轮。

增长业。

四、增长业(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


(一)为乐受义故增长

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

⑴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杀等。


⑵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施戒)
⒉於外乐,厌舍贪著,为定生乐受,集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於诸欲,舍离贪著,厌舍乐受,为舍受故而作业,集第四静虑、
乃至有预诸不动业。

癸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癸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子一
:死缘
一、寿尽死: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

二、福尽死:无资具而死。

三、未舍不平等死:①食无度量。

②食所不宜。

③不消复食。

④生而不吐。

⑤熟而持之。

⑥不近医药。

⑦不知於已若损若益。

⑧非时非量。

⑨行非梵行而死。

子二:死心 子二:死心
(一) 行善、不善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事、无他令忆,临终时俱离苦乐。

(二)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

彼於
而时,於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而。

故细想
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子三:从何摄暖
造不善者,识於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自下分先
舍,下分先冷,二者俱从心处识舍。

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故最后舍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道 集谛
一、善心死
由自忆念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於心。

又行善、不
善有情,昔於何法多所串习,彼便力强,令心於彼流注,余皆忘失;若於二事
平等串习,先忆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作善者,如从暗处趣向光明;临命终
时,见种种可意之色,安祥而逝,身无重苦受。

二、不善心死
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如梦中多怪色相),如从光明趣向暗处。

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不可受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
退失便秽、扪摸虚空、翻晴咀沫。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由我爱增上力故,
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生中有之因。

三、无记心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