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环境空气影响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1993年制定的,在此后1996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和2000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1982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1996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第5章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1.1 区域达标情况本次环评收集了博兴县2018年基本污染物监测数据,数据统计及评价情况见表详见表5.1-1。
表5.1-1 2018年博兴县基本污染物监测统计数据表由上表可知,博兴县2018年例行监测点环境空气中SO2年均值及其百分位数日均值、CO百分位数日均值可以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NO2、PM10、PM2.5年均浓度值及其百分位数日均值、O3百分位数8h 值均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综上可知,博兴县基本污染物的存在超标,博兴县为不达标区。
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本次环评期间,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山东安特检测有限公司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特征污染物的现状监测,报告编号:SDAH-HJ-289-201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要求,本次评价在厂址处(本项目装置区)及厂址下风向郑家村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5.1.2.1 监测布点共设置2个现状监测点,具体布点情况见表5.1-2、图5.1-1。
表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序号 名称相对厂址方位距离(m )设置意义1# 京博石化东厂区(本项目装置区位置)/ / 厂址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郑家村NW960主导风向下风向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图5.1-1 环境空气监测布点图5.1.2.2 监测项目1#、2#监测点位:硫化氢、臭气浓度、非甲烷总烃、VOC S 共4项。
监测时同步进行气压、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硫化氢、非甲烷总烃、VOC S 监测取小时值。
5.1.2.3 监测方法监测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有关规定进行,采样分析方法2#1#郑家村京博西区京博东区和检出下限见表5.1-2。
表5.1-2 监测项目分析方法5.1.2.4 监测单位、时间和频率监测单位:山东安特检测有限公司;监测时间:2019年8月14日~2019年8月20日监测频率:连续采样7天,每天监测4次。
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

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话题。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然而,人们普遍对这些标准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疑虑。
本文将探讨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需采用科学可行的方法。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基于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但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采样不充分、监测点位不合理等。
因此,应该采用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首先,可以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计算,综合考虑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判断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还可进行定性评估,包括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公众的角度收集意见和建议,评估标准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公众期望,这样有助于增加标准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二、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的指标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需要确定一些可量化的指标。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指标:1. 合规率:即监测数据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比例。
合规率越高,说明标准的执行效果越好。
通过对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整体合规率,从而初步评估其有效性。
2. 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估算由环境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关联,可以评估标准对公众健康保护的效果。
3. 生态风险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关乎人体健康,还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通过研究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4.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市民生活产生影响。
需要通过综合评估分析,评估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环境又不至于给社会经济带来过大的负担。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适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参照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1 评价工作分级
选择1-3种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以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和污染 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 距离D10%;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占标率Pi。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
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气 质量恶化。
2.气型污染源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指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
的发生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 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如烟囱、集气筒等。
项目污染源
一级、二级
三级
污染源调查方法
项目性质
新建 现有项目
调查方法
类比调查、物料衡算、设计资料 已有的有效数据、实测
分期实施项目
前期工程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实测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评价等级 一级
调查清单
污染源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 其他参数 参照一级、适当从简 污染源排污概况
6、监测频率要求
本标准中规定的值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1h采样计平均值。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调查的基本原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 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 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级项目不必。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j监测点监测数据平均值;cij:j监测点上第i个监测数据;
n:监测数据数目。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c-c0)/c0 式中,c:监测值;c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超标率: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 注: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 但未检出点位数则需计入。 ●单项质量指数:Ii=ci/c0i 式中,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监(预)测值, mg/m3;c0i:某种污染因子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 Ii≥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布点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 270°、315°方向上各设臵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
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臵应重合。预计受 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 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导则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要求
GB3095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要求
例:某单位一年的大气采样监测数据,每天测12h,每小时 45min,每月12d,采样结果可用于计算( )
A小时均值
B日均值
C季均值
D年均值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与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答案:1、2倍;2、50%;3、超标;4、15.3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11第五章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 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根据本工程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同时考虑主导风向的影响和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位布臵4点,具体见表5.1.1和图5.1.1。
监测项目为SO 2、NO 2、TSP 和非甲烷总烃。
具体分析方法见表5.1.2。
表5.1.1 大气监测点位表点位 名称 方位 性质 1# ××村 厂址NE 向500米居民区 2# 拟建厂区3# 先锋村 厂址SW 向800米 居民区 4#沙格村厂址N 向800米居民区(2)监测时间、监测频次及采样方法监测时间为2004年3月17日至21日,连续5天。
SO 2、NO 2每天自动监测连续采样18小时以上,TSP 每天连续采样12小时以上,同时记录风向、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
总烃每天采样一次,连续监测5天。
具体详见表5.1.2表5.1.2 大气监测项目与方法监测项目 采样仪器 采样时间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来源 SO 2 日均 大气采样器 18h 甲醛吸收付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262-94 NO 2 日均大气采样器 18h Saltzman 法 GB/T15436-95 TSP 大气采样泵 12h 重量法 GB/T15432-95 非甲烷烃针筒采样气相色谱法GB/T15263-94(3) 监测结果5-2222监测结果见表5.1.3~表5.1.8。
表5.1.3 SO 2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15~0.033 100 0.021 0 2#拟建厂区 0.024~0.034 100 0.027 0 3#先锋村 0.025~0.028 100 0.026 0 4#沙格村0.013~0.025 1000.018 0 总平均0.023表5.1.4 NO 2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13~0.019 100 0.016 0 2#拟建厂区 0.021~0.029 100 0.025 0 3#先锋村 0.025~0.030 100 0.028 0 4#沙格村0.011~0.038 1000.020 0 总平均0.022表5.1.5 TSP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42~0.068 100 0.054 0 2#拟建厂区 0.042~0.065 100 0.052 0 3#先锋村 0.046~0.106 100 0.074 0 4#沙格村0.056~0.098 1000.074 0 总平均0.064表5.1.6 总烃监测结果统计5-3333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1.59~2.42 100 1.83 0 2#拟建厂区 1.43~1.84 100 1.61 0 3#先锋村 1.20~3.43 100 2.23 0 4#沙格村1.06~2.32 1001.69 0 总平均1.84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对照标准的直接比较法,将监测结果与评价区所执行的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直接进行比较。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采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的环境质量标准采用5.0mg/Nm 3。
详见表5.1.7。
表5.1.7 评价标准一览表污染物名称浓度限值(mg/Nm 3)标准来源 小时平均 日均 年均 SO 2 0.50 0.15 0.06 GB3095-1996 NO 2 0.24 0.12 0.08 GB3095-1996 TSP /0.30 0.20GB3095-1996 非甲烷总烃5.0以色列标准(3) 评价结果分析SO 2: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SO 2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15~0.034mg/m 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23mg/m 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5 mg/m 3)的15.3%。
NO 2: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NO 2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11~0.038mg/m 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22mg/m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2 mg/m3)的18.3%。
TSP: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TSP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42~0.106mg/m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64mg/m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30 mg/m3)的21.3%。
非甲烷总烃: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非甲烷总烃检出率为100%,每次浓度范围为 1.06~3.43mg/m3。
由于目前我国尚无质量标准,对照以色列标准各测点均未超标。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为1.84mg/m3,该值占标准值(5.0mg/m3)的36.8%。
说明该地区已有一定的非甲烷总烃存在。
综上所述,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5.2 污染气象特征本工程位于湄洲湾南岸,受海洋及季风影响明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气温年、日差较小,湿度大,日照长。
台风影响较多。
根据秀屿多年气象资料及湄洲湾规划外场资料,对各气象要素作如下分析:5.2.1. 风场统计5.2.1.1 地面风场厂址周围地形较开阔,平均风速大,大风日多,小风、静风日少。
年平均风速为3.7m/s。
平均风速日变化一般在5~7时最小,随后风速逐渐增大,到13~15时达到最大,以后风速逐渐减小。
由于临海,还受海陆风影响。
在海陆风日,海、陆风转换时段风速最小。
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以偏南风或南风为主。
不同风向所对应的风速,一般以多频率风向所对应的平均风速5-4444大。
由于风频率高,污染系数最大值与最多风频一致,即东北方向为最大,夏季以南、西南方向为最大。
5.2.1.2 低空风场(1) 低空平均风速变化冬季,本地区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低空平均风速大且随高度增大较明显。
夏季,低空平均风速小且随高度增加缓慢。
高度在200m 以下,风速几无变化。
冬季,夜间低空风速大于白天,半夜到早晨低空平均风速最大,中午前后到傍晚前最小。
夏季,低空平均风速日变化不显著,午后低空平均风速最大。
(2) 低空风向变化本地区低空各高度层风向在冬夏季均以东北风为主。
但冬季表现更为突出,东北风不仅出现频率高,且该风向平均风速一般也是最大的。
夏季由于系统天气不太强,再加上海陆风的影响,使得风向随高度不尽相同,且风频也较分散。
5-55555-6666510152025N ESW图5.2.1全年风频玫瑰图(C=3.2%)表5.2.1 风频,平均风速,污染系数表5.2.2 不同风速分档频率表5.2.3 平均风速日变化单位:m/s5-77775.2.2. 温度场统计5.2.2.1 平均气温本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月均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月均最高气温24℃。
平均气温日变化小,仅3.2℃。
见表5.2.4。
表5.2.4 平均气温日变化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19.3 19.2 19.1 19.0 19.0 19.0 19.0 19.5 20.1 20.9 21.4 22.05-8888时间13 14 15 16 17 18 18 20 21 22 23 24气温(℃) 22.1 22.2 22.1 21.1 21.3 20.7 20.2 19.7 19.7 19.5 19.4 19.3 5.2.2.2 低空温场(1) 低空平均气温分布本地区低空平均气温随高度递减,不同时间平均递减率不同。
贴地层平均气温递减率白天特别是午后很大,傍晚到清晨很小。
低空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凌晨4~6时,冬季在午夜前后,随高度移向早晨。
低空最高气温出现在12~14时,夏季随高度向傍晚倾斜。
(2) 低空逆温冬、夏季低空探测结果表明,本地区从傍晚到凌晨均有可能出现贴地逆温,但频率低,冬季比夏季略高。
平均高度约70m,平均强度0.8℃/100m。
上部逆温任何时候都可出现。
底高小于500m的上部逆温夏季出现频率比冬季高,达50%,平均顶高在200m左右,平均强度2.6 ℃/100m。
底高介于500~1000m的逆温冬季出现频率可达78%,平均顶高700m 左右,平均强度1℃/100m。
5.2.3. 稳定度统计特征(1) 多年稳定度分布特征各代表月稳定度均以D类占多数,多年平均D类稳定度占69.1%。
稳定度分布频率见表5.2.5。
表 5.2.5 稳定度频率分布稳定度 A B C D E F频率(%) 0.3 1.8 9.1 69.1 12.4 7.3(2) 稳定度、风向、风速联合频率分布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分布见表5.2.6。
秀屿地区多年平均联合频率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本地区在D类稳定度下,NE风向,风速在3~7m/s时,联合分布频率最大,为13.2%;5-9999其次为ENE风向,风速在3~7m/s时,为9.1%。
七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在S风下D类稳定度为最大频率。
5.2.4 混合层统计秀屿混合层平均高度秋季(十月)最高,平均可达1367m,其次是冬、夏,可达950m左右,最低为春季,也可达700m。
这说明本地区由于临海,由热力与机械产生的混合层高度较高。
平均混合层日变化为午后(14~16)时达最高,早晨(6~8)时为最低。
5.2.5××区域大气层基本特征区域风场较稳定,受季风影响明显,同时也受局地海陆风影响。
由于沿海地形影响,从十月至翌年四月主要吹东北风,夏季(六~八月)主要吹西南或偏南风,五月和九月为过度季节,仍以东北风为主,其次为偏南风,受弱天气系统控制时,易出现海陆风。
海风以东南风和东南偏南风为主,陆风以西北风和西北偏北风为主。
以西北风向风速大。
风速达6m/s以上。
海陆风出现时,低空由偏东风层,海风在本区可能影响到600m高度,在2000m内不构成环流。
本区低空风速大,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对流发展旺盛,所以混合层高度高,约900~100m,沿海一带可达1300~140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