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沟东聚煤规律浅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沟东聚煤规律浅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沟东聚煤规律浅析【摘要】根据在本区勘查工作实际情况,以野外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钻探、槽探等地质勘探资料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沉积环境、控煤构造等分析,结合相邻矿山的开采情况,对该区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服务于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沉积环境;聚煤规律;控煤构造;煤炭资源勘查引言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青海省第二个煤炭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但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很低。

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构造复杂,聚煤盆地经过成煤期和成煤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原型煤盆地受到强烈破坏,大大增加了煤系赋存状况的复杂性,即使相隔很近甚至同一矿区其煤层赋存条件差异甚大,难以分析得出全区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聚煤规律。

本文通过勘查实践,对红山沟东预查区聚煤规律予以简单分析,希望能为该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服务。

1、区域构造背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南部地块,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阶段和复杂的发展历程,盆地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结合部位,是西域板块的组成部分。

与周围的构造单元均以大型断裂相隔,北以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断裂为界与南祁连褶皱系相连,西以阿尔金山为界与塔里木盆地紧邻,东以鄂拉山断裂为界与秦岭造山带相邻,南以昆山北断裂为界与东昆仑造山带相接。

其主体部分被厚层中新生代覆盖,基岩只在盆地的北缘出现。

柴达木盆地为围限于阿尔金山褶皱带、祁连山褶皱带和东昆仑山之间的负向构造单元,是在前侏罗纪柴达木板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沉积盆地。

晚三叠世末,三大造山系之间的柴达木陆块相对下沉并产生向造山带下的陆内俯冲。

燕山早期,祁连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向盆地逆冲,形成各自的断裂体系,阿尔金的左旋融入其中,盆地内构造变形达到高潮,不仅造成盆地内部普遍的断裂和褶皱变形,而且使早期构造得到进一步加强,奠定了盆地构造格局,对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构造组合及其变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 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③盆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km2。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坳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坳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特征: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 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煤系就形成于波状坳陷内。
★成因:
①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
②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 ③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
一、聚煤盆地特征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4)识别标志 ①基性或酸性岩浆岩带或呈串珠状分布的岩体连线。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共同构成盆地的地层格架。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2)断陷型聚煤盆地 ★形态特征:
①盆地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相 一致;
②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③单个盆地的范围有限,但常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 出现,构成盆地群,且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煤炭储量。 ④煤系形成主要受断裂作用及基底断块旋转、沉陷的控制。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断陷聚煤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 常发生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通常表现为由盆缘断裂一侧向盆地单斜 基底一侧超覆。

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王仁农;李桂春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5(041)006
【摘要】含煤盆地是煤系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煤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有关,板块构造在中国含煤盆地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含煤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的变化.因此板块构造演化控制了含煤盆地的煤系的形成和分布.
【总页数】12页(P487-498)
【作者】王仁农;李桂春
【作者单位】煤炭部地质普查队,江苏,徐州;煤炭部地质普查队,江苏,徐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中国南方二叠纪聚煤规律的探讨 [J], 陆彦邦
2.河北省蔚县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聚煤规律研究 [J], 徐士陆;孔玉梅
3.中国东北地区梅河盆地梅河组含煤地层层序格架、沉积体系及其聚煤规律 [J], 白悦悦;刘招君;孙平昌;柳蓉;徐银波;张超
4.中国东北地区梅河盆地梅河组含煤地层层序格架、沉积体系及其聚煤规律 [J], 白悦悦;刘招君;孙平昌;柳蓉;徐银波;张超
5.中国东北地区晚侏罗世聚煤规律研究 [J], 黄振裕;林吉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道沟勘查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头道沟勘查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开发 做 出了一 定 贡献。 头 道沟 勘查 区属于 浑 江煤 田, 白 长
0 引言 近 年来 , 过 国 家煤 田第 4次预 测 计 划 的安排 , 者 通 作
112 二叠 系下 统 ( ,) 一 套纯 陆相 的含煤 沉积 , .. P 是 本 勘查 区只 局部 发育 。聚 煤环境 为三角洲 ~河流体 系沉积 , 由 三角 洲 向河 流体 系 过度 , 以河流 沉 积体 系 为 主 , 曲流河
垫圈
头道沟勘查 区晚古 生代聚煤盆地聚煤规律及控制 因素
于年君 ( 林省煤田 吉 地质12 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司) 0
摘 要 : 据 地 质 和 钻 探 勘 查 资料 对 比 , 找 晚 古生 代 聚 煤 盆 地 规 本 区含 3个可采煤 层 , 根 寻 与下伏 本溪组 呈平行 不整合接触。 律 和 控 制 因素 。 关键 词 : 煤 规 律 聚 控 煤 因素 煤 层 特 征
褶皱 ( 寒 武系 )分布在 头 道沟拗 陷南 翼和北 翼。其 中 , 含 , 奥
勘 查 区 外 西北 端 经 过 , 岔 则在 勘 查 区 内 西南 端 , 梨 树 陶 系 马家沟 组 ( ) 南 大 O 构成 石炭 二 叠系 沉积 的基底 。 印支 运 沟 位于 本 区的 东北 端 , 长 约 8 m , 谷 k 正岔 沟在 本 区的 东 南 动 形 成 的石 炭 二 叠 系褶 皱 , 承 了 先期奥 陶 系凹 陷 , 沉 继 并 端 , 长沟 1 k 出沟 门亦 为五道 沟矿 区。 谷 O m, 头道 沟勘 查 区 , 积 了石炭 二 叠 系含 煤 系 的基 底。 在 印支运 动的 中 一早期 , 区域 上属 于 鸭绿 江 流域 , 江水 系 , 查 区 内无 主 要 河 流 由于 菲律 宾 板块 向中朝 板块俯 冲 , 浑 勘 使头 道 沟聚 煤盆 地 受南 通 过 , 侵 蚀谷 地 皆属 季 节性 河 流 。仅 在 春 季融 雪 和夏 东 方 向的挤压 , 3条 演变 成浑 江复 式 向斜( 二级 ) 由北 向南、 , 由 季行 洪 时径 流 , 而干枯 季 节 , 有溢 泉形 成缓 流。头道 沟溪 西 向东 分别 是 : 厂 一八 道 江 向斜 、 仅 铁 头道 沟 ~苇塘 向斜 、 水经 沟 门流 入浑 江、 大梨树 沟溪 水 。从 E S向流 N , W 在沟 红土崖 一石 人 向斜、 沟 向斜和 松树 镇 向斜 。这 些 二级 向 湾 门注 入浑 江 ,正岔沟 溪 水沿 N NE向经 大横 道 河子 流 入浑 斜 , 控矿 构造 。 是 江。勘 查 区属 北 寒 温带 大 陆性季 风 气候 区 , 季长 、 冷 , 冬 寒 12 聚 煤环 境 。太 原组 主要是 堡 岛 三角 洲体 系沉 积 , . 多偏 北 风 ; 季 时 间短 , 夜 温差 大 , 春 昼 多偏 西南 风 ; 季 温 聚煤环 境是 泻湖 后泥 炭坪和 分流问 湾泥炭 坪。山西组 聚煤 夏 热 多雨 ; 季 凉 爽 , 秋 多晴 朗 天气 。 由于 受寒 潮影 响 , 霜来 环 境是 三 角洲 ~河流体 系沉积 , 河道 两 侧形成 的 广阔泛 初 在 的早 , 霜期 约 1 0天 左 右。 历年 最 高气 温 3 ℃ , 低 气 滥平原 , 逐渐 演 变成泥炭 沼 泽环境 。 无 2 6 最 并 温 一 48 C, 3 .o 年均 气温 4C 右。冻土深 度 O8—15 。左 . .m。年 121 太 原 组 含 3个 煤层 ( 、 、 : 中 4号 煤 层 厚 .. 4 5 6)其 降水量 最 大值 为 1 8 mm , 小值 为 6 37 08 最 4 .mm , 季 多集 O1 ~ .6 : 号 煤 层 厚 05 ~ .1 ; 号 煤 层 厚 雨 .4 75 m 5 _1 42 m 6 中在 7 8月份 ,历 年 最 大蒸 发 量 为 1 1 .mm,最 小 为 01 ~ 07 m。 本组厚 度 1 — 0 、 2 65 .9 3 .2 1 m。 5 1 9 .mm。通 常 每 年 1 1 4 5 中旬开 始 降 雪 , 年 4月上 旬 O月 翌 122 山西 组 含 煤 3层 ( 、 、 : 中 3号 煤 层 发 育 __ 1 2 3)其 开 始 融化。 化( 通 白山) 头道 沟勘 查 区地 震烈度 为 6度。 市 按 较 好 ,局 部 可采 , 、 1 2号 煤 层 由于 受上 覆地 层 ( 石 盒子 上 我 国地 震 区 带划 分 , 区属于 强 度小 频度 低 的地 震 区。 区 组 )冲 刷 ,保 存 不 全 ,仅 局 部 可 采 。其 中 , 该 1号 煤 层 厚 内无 破 坏性 地 震记 载 , 查 区 内至 今 尚 未 发 生滑 坡 、 石 05 ~ 19 m, 号 煤 层 厚 O8 ~ 93 m, 号 煤 层 厚 勘 泥 .0 2 .2 2 .1 1 .1 3 流 等地 质 自然 灾害记 截 。 0 61 m。本组厚 3 5 m。聚煤 规律 与古地 形有一 定 关 ~ .6 0 0

川东北晚三叠系聚煤规律

川东北晚三叠系聚煤规律

川东北晚三叠系聚煤规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川东北晚三叠系的概述
2.聚煤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3.聚煤规律的主要内容
4.聚煤规律的实际应用
5.结论
正文
【1.川东北晚三叠系的概述】
川东北晚三叠系,是指位于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的晚三叠世地层。

这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区之一,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对于我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2.聚煤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聚煤规律,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形成、聚集和保存的规律。

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川东北晚三叠系的聚煤规律研究,旨在揭示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聚煤规律的主要内容】
川东北晚三叠系的聚煤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环境:川东北晚三叠系煤炭资源的形成,主要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关。

当时的沉积环境包括海洋、陆地和湖泊等多种环境,这些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煤炭资源的形成、聚集和保存条件的差异。

(2)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影响煤炭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

川东北
地区的构造运动频繁,使得煤炭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3)成煤植物:川东北晚三叠系的煤炭资源主要由当时的成煤植物形成。

这些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了煤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4.聚煤规律的实际应用】
川东北晚三叠系的聚煤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科学地预测煤炭资源的分布,有效地指导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一)、含煤地层与煤层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东北地区第三纪含煤盆地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第三纪含煤盆地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早第三纪也是主要聚煤时期,按成煤时代探明含量比例占第二位。

近年来煤田预测工作中,发现早第三纪煤盆地分布规律明显,大部分煤盆地父亲沿断裂带展布。

但由于古地理条件差异,不同盆地中的含煤性差别很大。

一些盆地仅含薄煤层,一些盆地则形成了巨厚煤层,往往煤盆地面积不大,但储量可观。

因此,从含煤盆地沉积特征分析入手,研究构造对含煤盆地的控制作用,总结煤盆地分布规律,对指导今后普查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安多土门格拉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西藏安多土门格拉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1 . 1滨 岸相
主要有灰 白色、灰黄色中厚层状含砾质细粒石英砂岩 ,岩石 中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很高 ,杂 基少 ,分选性好。随着盆地发展过程 中水动力减弱 ,沉积了浅灰 白色细粒石英砂岩 ,局部 出现煤层 ,形 成滨岸沼泽相 ,随着淤浅上升和水体进一步退缩 ,出现 了于热气候下的紫红色石英砂岩沉积 ,故这一时 期水体总体呈逐渐变浅 的趋势。
75
2 0 1 3年 3月第 3 3 卷第 1 期
1 5 t i l l 地 质学 报
V o 1 . 3 3 N o . 1 Ma r . ,2 0 1 3
质岩的出现及生物少的特点也反映了水体相对较深 、水循环较差的潮下低能环境特征。
2 岩相古地理特征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演化史 ( 青藏高原形成 ) , 是全球地质学家最为关注的地质科学问题之一 。 如果考 虑其陆内演化阶段 ,青藏高原隆升演化可以划分成两个时期 :地块拼合期 ( 洋壳俯 冲造山、陆一 陆碰撞 造山 ) ( 5 0~6 0 Ma 之 前 )和陆 内汇聚 、地 壳缩 短加 厚 、推覆 叠置 隆升 期 ( 4 5~5 5 Ma 开始 ) ;而从 高原 大 地 构造 演化 总体上 看 ,特提 斯大洋 盆地 演化基 本上 可划分 为三 个 阶段 : ①古特提斯演化阶段 :中二叠世末 ,古提斯洋北支闭合 ,巴颜喀拉一 松潘地块与昆仑地块拼合 。三 叠纪初 ,古特提斯洋南支 ( 拉竹龙一 金沙江洋 ) 闭合 ,羌塘地块与巴颜喀拉一 松潘地块拼合。 ② 中特提斯演化阶段 : 二叠纪末一 三叠纪初开始打开,中侏罗世开始闭合 , 侏罗纪末一 白垩纪初完全 关闭 ,冈底斯一 念青唐古拉山地块与羌塘地块拼合。 ③新特提斯演化阶段 :白垩纪末打开 , 大约在 5 0 — 6 0 N a 左右,冈底斯一 念青唐古拉地块与喜马拉雅 地块拼合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 ,青藏高原地块拼合完成 。 土门格拉煤 田处于羌南 、羌北盆地的过渡带。晚三叠世羌南和羌北盆地虽然构造应力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 ,但土门格拉煤 田所处南羌塘盆地北缘 的古地理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晚三叠世末期 , 该地区 发育滨海相 、浅海相碎屑沉积环境 ,以发育 / \ / \ / \ / v \ / \ / \ / \ / l 1 三角洲平原沉积为特点,局部出现泥炭沼泽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相含煤 碎 屑沉积 ,形成 了多个 煤层 或煤 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