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肿瘤学一,二章

合集下载

肿瘤学总论课件

肿瘤学总论课件
谢药 。 3)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阿糖胞苷
3、用药方法: ivgtt,iv, im, po,TAI,TAE。
肿瘤学总论
48
4、化疗副反应: 1)造血系统反应:白细胞↓,血小
板↓ 2)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
泻,口腔溃疡。 3)毛发脱落。 4)血尿,肝、肾功能改变。 5)免疫功能降低。
肿瘤学总论
11
2 内分泌因素: 子宫内膜癌、乳癌和雌激素有关。
生长激素刺激癌的发展,青少年癌 恶性度高,发展快,早转移。
肿瘤学总论
12
3 免疫因素:
根据“免疫监视”学说,免疫系统 的功能之一是对可能发生癌变的细胞进 行监视,并具有消灭和抑制癌细胞的能 力。当免疫功能异常时,肿瘤的发生率 显著增加。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白 血病、淋巴瘤。应用免疫抑制剂,肿瘤 发生率高。
5、MRI
肿瘤学总论
36
(五)内镜检查:
应用金属或纤维光导内镜直接观察 脏器或体腔并取活检。
(六)病理形态学检查:
1、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黏膜 细胞、细针穿刺。
2、病理组织学检查:快速冰冻切 片、常规石蜡切片诊断。
肿瘤学总论
37
七 肿瘤分期 T→tumor N→node M→metastasis
肿瘤学总论
46
4)生物碱类:干扰细胞内纺锤体形 成,使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VCR、VP-16。
5)激素类:改变内环境,增强抵抗力 乙烯雌酚,强的松,地塞米松。
6)其它:抗肿瘤作用,甲黄苄肼,顺 铂。
肿瘤学总论
47
2、根据药物对细胞周期作用分类: 1)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烷化剂,抗
生素。 2)周期特异性药物:5-FU等抗代
肿瘤学总论

《临床肿瘤学》(下册)

《临床肿瘤学》(下册)

第三篇肿瘤学各论第一章头颈部肿瘤第一节、头颈肿瘤总论一、流行病学头颈部肿瘤包括自颅底到锁骨上,颈椎以前这一解剖范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为主。

计有:头面部软组织,耳鼻咽喉,口腔,涎腺,颈部软组织,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

通常不包括颅内、颈椎肿瘤及眼内肿瘤。

解剖知识见相关解剖学教科书。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

美国国家肿瘤数据库资料统计,从1985-1994年有头颈肿瘤患者301,350,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6%。

在我国,男性发病首位是鼻咽癌,其次为喉癌、口腔癌;女性发病首位是甲状腺癌,其次为鼻咽癌、口腔癌。

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肿瘤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十。

二、病理学头颈部解剖复杂,三个胚叶组织均存在,其组织病理类型很多。

耳鼻咽喉和口腔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

涎腺恶性肿瘤的病理较复杂。

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腺癌等均可见到。

甲状腺癌中多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滤泡状腺癌,,还有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

皮肤多见的有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颈部软组织恶性肿瘤有原发和继发。

原发肿瘤较少,来自颈部软组织,种类繁多。

三、诊断及分期肿瘤患者的诊断需要明确肿瘤性质及肿瘤范围。

前者依靠病理诊断,后者依靠医师综合分析患者主诉并进行各项临床检查。

肿瘤患者在治疗前要确定原发灶侵袭范围,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可能存在的远处转移。

首先是耳鼻咽喉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的体检。

其次是实验室化验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如常规X线,B超,CT,核素检查及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应按照体检所见按部位进行。

分期详见UICC 2002年头颈部肿瘤分期。

四治疗治疗原则-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恶性肿瘤近代治疗已有百年历史,长期临床经验积累证明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治疗需要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

单一学科、单一治疗手段已经难以包揽恶性肿瘤的治疗任务。

恶性肿瘤的治疗目的是根治性的,就是说,要求治愈。

但就恶性肿瘤而言,根治性治疗是相对的。

一本实用的肿瘤学参考书《临床肿瘤学》(上册)

一本实用的肿瘤学参考书《临床肿瘤学》(上册)

第一篇肿瘤学概论第一章临床肿瘤学绪论第一节肿瘤的发生情况肿瘤虽然是一类古老的疾病,早在2-3千年前埃及和我国已有关于肿瘤的记载,但当时远不在常见病之列。

在20世纪初肿瘤在世界各国仍是比较罕见的疾病。

我国直到50年代初,在北京市居民死亡率中肿瘤占第9位。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这类疾病在医学领域内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目前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为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二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其主要原因有4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里的致癌物愈来愈增多;空气和水的污染;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包括膳食的不平衡、以及食品添加剂和某些药物的滥用。

癌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多趋向,如果人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在21世纪很多国家男性癌症死亡率将增加20%~50%,女性将增加12%~40%。

英国的R.Peto教授甚至预言我国如不大力开展戒烟,到2025年将成为肺癌第一大国。

随着医学的发展,过去许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和新生儿死亡等等由于找到了病因,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因而得到了控制。

它们的发病和死亡率都已大大下降。

而相对来说,一些病因比较复杂,尚无十分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医学领域内的地位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如前所述,北京市癌症死亡在1951年为常见原因的第9位,1956年为第5位,到了1964年以后就排在前2位了,1996年以后已居第1位。

上海市1960年癌症排在第6位,1980年以后就成了第1位。

1990年全国肿瘤死亡率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无论城乡均占常见死因的第二位,这种相对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疾病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卫生工作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以北京市为例,1947年东城区居民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目前超过70岁。

肿瘤的发病年龄高峰在40~45岁以后,所以相应地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增高。

肿瘤学讲义

肿瘤学讲义

第五章肿瘤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第一节概述一、对“肿瘤”一词的认识(古代与现代)二、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常用指标;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时间趋势、多发肿瘤的流行状况、恶性肿瘤的地理分布、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肿瘤预防策略:国外癌症防治的经验、中国癌症防治的成绩与不足、我国对重点肿瘤防治的对策、病因学预防;第二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各种致癌因素:化学致癌、物理致癌、致瘤病毒、遗传因素;肿瘤发病的多阶段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高外显度的遗传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与肿瘤易感性、遗传易感性因素鉴定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第三节癌基因一、原癌基因的活化二、癌基因的功能三、癌基因与肿瘤第四节抑癌基因一、Rb基因二、p53基因三、INK4基因家族四、ClP-KIP基因家族五、PTEN基因第五节肿瘤转移一、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二、肿瘤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三、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许多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癌细胞侵袭是指癌细胞离开其原发灶而侵犯了邻近组织,并在该处继续生长繁殖的过程。

肿瘤细胞侵袭破坏细胞外基质并迁移进入脉管系统是转移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可反映其恶性程度。

(划痕实验是测定细胞迁移能力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

)(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是一种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的方法。

TransweIl小室底部是布满8μm直径小孔的PET膜,可供单个细胞迁移通过。

侵袭实验则在PET膜上面铺了一层Matrigel,模仿细胞外基质,只有具有侵袭能力的细胞才能通过,细胞消化了基质才能从低营养的培养液进入高营养的培养液里,最后检测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量就可以了解细胞的侵袭能力。

)第六节肿瘤的预防一、肿瘤病因学预防二、肿瘤发病学预防。

341-343肿瘤学考试大纲-1

341-343肿瘤学考试大纲-1

二、生活质量
2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单 元 细 目 一、医疗机构从 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业人员行为规范 2.医师行为规范 二、医学伦理道 1.医患关系 德 2.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3.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要求 掌握 掌握
熟悉
3
4
5
6
二、组织 三、模式
1.组成 2.各学科的任务 1.常见的各种模式
1
2.结果 3.我国的实践 4.前景
四、中西医结合
(2)先化疗/放疗后手术 (3)放化疗同时进行 (4)化放疗加生物治疗 各常见肿瘤的治疗疗效 我国实践的形式与结果 (1)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和生活 质量 (2)姑息和支持治疗也受到广泛重 视 原则和要求;策略和现状;研究和方 向
2.止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姑息治疗
第四章 肿瘤康复、生活质量
单 元 一、肿瘤康复 细 肿瘤康复概论 目 要 点 (1)癌症病人心理特点 (2)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3)中医中药在肿瘤康复中的作用 (4)手术后需功能恢复、形体重建 病人的康复要点 (5)康复组织及工作人员的职能 (1)对肿瘤病人生活指导的主要内 容和目标 (2)病人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支 持治疗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 (3)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要求 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2.不同时代对肿瘤的认识
掌握 掌握 掌握
3.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临床肿瘤学的 1.肿瘤病因 特点
2.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
3综合治疗的策略和计划
单 一、策略 元 细 1.历史和定义 2.现状 3.原则和计划 目 要 点 综合治疗的定义 各种肿瘤的常规治疗的变化趋势 (1)综合治疗的原则 (2)目的明确 (3)安排合理 综合治疗组的组成结构 各学科的地位与角色 (1)传统模式(术后放化疗) 要求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了解 熟练掌握

临床肿瘤学课件

临床肿瘤学课件
形态和结构
影像学检查:如X线、 实验室检查:如肿瘤 CT、MRI等,观察肿 标志物、基因检测等, 瘤位置、大小和形态 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内镜检查:如胃镜、 肠镜等,直接观察肿
瘤并取活检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切除肿 瘤及其周围组织, 适用于早期肿瘤
放疗:利用放射线 杀死肿瘤细胞,适 用于局部肿瘤
化疗:使用化学药 物杀死肿瘤细胞, 适用于全身肿瘤
肿瘤疫苗:个 性化肿瘤疫苗 在肿瘤预防和 治疗中的应用
未来趋势
1
2
3
4
个性化治疗:根据 患者基因和肿瘤特
征制定治疗方案
免疫疗法:利用免 疫系统对抗肿瘤
早期筛查:提高肿 瘤早期发现率,提
高治愈率
基因编辑:通过基 因编辑技术治疗肿

谢谢
03
肿瘤干细胞研究:研究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
04
肿瘤微环境研究:研究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生 发展的影响
前沿技术
01
02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 9等基因编辑 技术在肿瘤研 究中的应用
单细胞测序技 术:单细胞测 序技术在肿瘤 异质性研究中 的应用
03
04
肿瘤免疫疗法: PD-1/PD-L1 抑制剂等免疫 疗法在肿瘤治 疗中的应用
1
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减轻心
理压力
2
提供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克服 恐惧、焦虑等
负面情绪
3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 信心,提高生
活质量
4
提供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应对 治疗过程中的
不良反应
肿瘤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01
肿瘤免疫治疗:利用 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分子肿瘤学

分子肿瘤学

3. 病 毒 感 染 性 疾 病 : 疱 疹 病 毒 病 、 痘 病 毒 病 、 腺 病 毒 病 4. 缺 血 性 损 伤 : 心 肌 梗 死 脑卒中;
细胞外被
二、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器
• (一)细胞质基质: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 中,出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 称为细胞基质,约占细胞体积的一半。 • 细胞各组分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信息传递都要通过细胞基质来完成,许多 重要的中间代谢反应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中。
(二)细胞器
• 1.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基地
四、分子肿瘤学发展的方向和Fra bibliotek景• 1.分子肿瘤学与基因组学研究相交融产生了新的 研究领域——肿瘤基因组学; • 2.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 学已经成为分子肿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3.分子肿瘤学的发展趋向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 互相结合; • 4.肿瘤的分子诊治与预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前 沿; • 5.分子肿瘤学的研究从探讨分子机制向治疗和预 防科学发展。
• 分类:①粗面型内质网(RER):外表面有核蛋白体, 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 ②滑面型内质网(SER):膜上没有颗粒。 • 内质网的功能:①蛋白质合成,核糖体上;②蛋白质的 修饰与加工,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 成等;③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和运输;④脂质的合成 等。
• 2、高尔基体——一个十分复杂的连续的整体结构
• • • • • • • • • • • •
细胞衰老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降低和维持细胞内环境能力的降低。 (一)形态结构变化 1.细胞内水分减少:失去正常形态,代谢速率减慢。 2.细胞内色素沉积:脂褐质小体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3. 细胞膜的衰老变化:磷脂含量下降,膜变厚、流动性下降、物质转 运障碍。 4. 内膜系统的变化:内质网逐渐减少,高而基体囊泡肿胀、扁平囊泡 断裂崩解,溶酶体功能减退、酶漏出细胞自溶。 5. 细胞中的线粒体随年龄增大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6.细胞核的衰老变化:核固缩,常染色质减少,染色加深,核质比减 小。 (二)功能变化 1.染色质转录活性下降。 2、蛋白质合成下降,酶活性改变。

肿瘤学概论及肿瘤诊断 PPT课件

肿瘤学概论及肿瘤诊断 PPT课件

• G0期细胞越多, 肿瘤生长越慢
血供丰富,癌 细胞分裂活跃
• 癌细胞增殖 能力强,细 胞凋亡受抑 制,肿瘤生 长快
29
肿瘤生长方式
取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的发生部位以及机体的防御能力
浸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的特点,癌 细胞沿组织间隙或淋 巴管向周围组织浸润
导致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 不清,易使手术切除不彻 底而致术后局部复发
26
细胞增殖周期
重点
27
肿瘤生长
继续生长
从第1个癌细胞发展 到1cm3大小,需经 30代,即细胞周期时 间(TC)×30的时间— 达到临床确诊条件
肿瘤约10cm3
10亿个细胞109
1g的肿瘤
1万亿个癌细胞 1012
1kg的肿瘤
经过10代
病人死亡
28
肿瘤生长的影响因素
细胞凋亡
肿瘤的血液供应 G0期细胞
较快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故通常可推动每伴有浸润性生长很少性发生坏死出血不转移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常有转移继发改变转移复发手术后很少复发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有些肿瘤交界性肿瘤的表现介于两者之间如膀胱的乳头状瘤具有良性细胞形态但容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恶性肿瘤
肿瘤学概论 (1-3章)
1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学概念、良恶性肿瘤区 别、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掌握恶 性肿瘤的特性。 2、熟悉肿瘤病因学、肿瘤的生长和 转归。 3、了解肿瘤的发展史、了解肿瘤的 发展和转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发展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分子和免 疫诊断及预后指标,通过对各种肿瘤基因表达 谱的研究使目前临床上应用的TNM分期发展成 为TNMG(G代表基因的变异)分期,将是未来肿 瘤诊断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二)肿瘤的治疗 人们曾普遍认为癌症是“医学的失败”,患上 癌症便是被判了死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癌症的认识日益深化,目前认为癌症是一种 可防可治的疾病。WHO在80年代已明确提出防 治肿瘤的“三个1/3战略”: 1、1/3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2、1/3的肿瘤通过现有的诊治手段,早期发 现是可以治愈的。 3、1/3的肿瘤合理运用现有的医疗方法,可 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
三、新生物及恶性疾患
新生物(neoplasm)这一名词,它的含义基本与 “肿瘤”相同。
“恶性疾患”(malignancy)与“恶性肿瘤”没 有多大差别。当然,malignancy泛指一切恶性 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
四、癌、肉瘤 和白血病
恶性肿瘤 (malignancy)
癌(carcinoma)来源于上皮。 如皮肤癌、食管癌、胃癌等 肉瘤(sarcoma) 来源于间胚叶 或结缔组织。如骨肉瘤、淋 巴肉瘤、血管肉瘤等 白血病(1eukemia) 来源于造血 系统。如粒细胞白血病和淋 巴细胞白血病等。
上海市 1960年
全国
-----
第6位 第1位
第2位 第1位 第2位
90-92年(无论城乡) --93-97年(城市) --(农村) ---
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为
肺癌 食管癌 鼻咽癌
胃癌 结直肠癌 白血病
肝癌 乳腺癌 宫颈癌
2004-2005年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5位)抽样调查结果
城市地区 男 肺癌 胃癌 肝癌 结直肠癌 食道癌 女 乳腺癌 肺癌 胃癌 结直肠癌 肝癌 男 胃癌 肝癌 胃癌 食道癌 结直肠癌 农村地区 女 胃癌 肺癌 肝癌 食道癌 结直肠癌
根据1997~1998年WHO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的有关资料: 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约占总死亡总数的12%。 发达国家为 发展中国家为 中国为 22.3% 9.5% 17.9%(90-92年的统计资料)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北京市 1951年
恶性肿瘤死亡列死亡原因的 1956年 --1964年 --1996年以后 --1980年以后 第9位 第5位 第2位 第1位
五、癌症
癌症(cancer)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由古希腊的 Hippocrates所命名,意即有爪样突起、横行侵 犯的螃蟹。 应与来源于上皮狭义的癌(carcinoma)区别。
第一节 对肿瘤认识发展的历史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在殷周时代, 甲骨文上就已记有“瘤”的病名。 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也有肿瘤的记载, 称之为“肿疡”。 “癌”字自明代开始使用。 用“癌”字来翻译“cancer”,指各种恶性肿瘤, 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近年来出现不少新的治疗手段,但就治疗 效果而言,这些新方法的地位尚不能取代手术 、放疗和化疗三大传统手段, 在今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手术、放疗和化疗仍是肿瘤治疗 的基本手段。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是提高肿瘤 治疗效果的关键。
四、我国的肿瘤研究
直到20世纪初我国的肿瘤治疗仍以中医中药为 主。中医对肿瘤的治疗强调了调节和平衡的原 则,通过整体调节和功能调节等方法恢复和增 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 疗疾病的目的,具有与西医治疗不同的特点, 如能恰当地融合到西医对肿瘤的综合治疗中, 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实验肿瘤学诞生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20世纪后叶
第二节 肿瘤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流行病学状况 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渐上 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位或第 二位原因。 全世界 每年约有1000万新发恶性肿瘤病人, 每年约有600~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中国 每年约有160万新发恶性肿瘤病人, 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 2005;55(2):74-108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3、病毒致癌学说 1908年,丹麦病理学家Ellermann和Bang发现一 种鸡的白血病能通过无细胞的滤液由病鸡传给健 康鸡。 1911年美国病理学家Rous证实 鸡Rous肉瘤——Rous肉瘤病毒 1964年Epstein和Barr证实 EB病毒——Burkitt淋巴瘤。 20世纪70年代以后证实 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 —— 病毒致癌学说确立
公元200年开始的盖伦时代,体液学说有了充 分发展。盖伦认为体液在体内到处流动,癌症 也可以在身体各部分发生。盖伦之后的1000多 年间对于肿瘤的本质并没有新的提高。
2、化学致癌学说 1775年英国的内科医生Percival Pott发现长期清 扫烟囱的男孩容易发生阴囊癌而提出肿瘤的发生 与环境因素有关。 1918年日本的Yamigiwa和Ichikawa给兔耳长期涂 抹 煤 焦 油 诱 发 肿 瘤 成 功 。 1933 年 英 国 的 James Cook等成功地分离出了煤焦油中的致癌成分—— 苯并芘(benzopyrene)。 以后烟草成分与肺癌及黄曲霉素与肝癌关系被证 实。 —— 化学致癌学说确立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 1、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里的致癌物愈来 愈增多。空气和水的污染、吸烟、不良生 活习惯包括膳食的不平衡、以及食品添加 剂和某些药物的滥用。
2、随着医学的发展,过去许多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 和新生儿死亡等由于找到了病因,采取了 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因而得到 的控制。它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已大大 下降.
5、突变致癌学说 20世纪初期,荷兰植物学家Hugo de Vries和德国动 物学家Theodor Boveri提出了突变学说来解释肿瘤 的起源。 1969年美国科学家Robert Huebner和George Todaro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癌基因(onecogene) 假说。 1975年第一个病毒癌基因Src被成功分离,并且在 人和动物的正常细胞中也找到了Src基因的存在。
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 发病和死亡有上升趋势 宫颈癌和鼻咽癌 —— 发病和死亡有下降趋势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CA Cancer J Clin. 2005;55(2):74-108
肿瘤学
第一章 绪 论
肿瘤基本概念
一、肿瘤的定义 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 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 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 生物。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生长能力有一定限度,通常为局部 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它可以压迫 邻近组织器官,但通常不致侵蚀破坏邻近组织, 也不向远处转移,因此危害性较小。 恶性肿瘤 生长为自主性,不受机体限制,生 长旺盛无止境,并且有侵袭性(向周围组织浸 润)及转移性,如未经有效治疗,通常导致死 亡。
4、物理致癌学说 长期暴晒的海员皮肤癌发病率高 1910年Marie和Clunet等证实 大剂量X线长期照射诱发大鼠肿瘤。 1928年Findlay等报告 紫外线成功引发皮肤乳头状瘤和皮肤癌。 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原子弹爆炸 后,在幸存者中各种癌症(特别是白血病)发 病率明显增高; 大剂量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发生医源性白血病 —— 物理致癌学说确立
2004-2005年 1993-1997年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前5位)抽样调查结果
城市地区 男 肺癌 肝癌 胃癌 食道癌 结直肠癌 女 肺癌 胃癌 肝癌 结直肠癌 乳腺癌 男 肝癌 胃癌 肝癌 肺癌 食道癌 结直肠癌 农村地区 女 胃癌 肝癌 食道癌 肺癌 结直肠癌 乳腺癌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癌基因研究的黄金时期, 至今已先后分离了一百多种癌基因,并且证实这 些癌基因大多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通路,许多本 身就具有激酶或转录因子活性,它们在基因水平 的突变导致其功能的异常活化,从而促使细胞持 续生长和增殖而使细胞发生转化。
70年代Knudson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家谱分析 提出了二次突变学说 1986年人类第一个抑癌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 的致病基因Rb成功地克隆出来 迄今为止,已有30余种抑癌基因被鉴定或克隆出 来。这些抑癌基因参与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在 正常情况下对DNA的复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 着监控作用,它们在基因水平上的突变和因此而 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功能的丧失是肿瘤细胞生长失 控的重要原因。 —— 突变致癌学说确立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气血凝滞。
二、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木乃伊便已有了肿瘤 存在的证据。而文献上最早的记述,可见于 公元前1660年的埃及纸草文。最早被记载的 恶性肿瘤是“乳腺癌”。
1、体液学说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的Hippocrates开始描述 了发生于胃和子宫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 “cancer”。 Hippocrates认为癌症是由体液中 的黑胆汁积聚而成,创立了体液学说。他把肿 瘤分成浅表性生长和隐匿性生长两大类。
3、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卫生工作的发 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4、由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精确 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再加上肿瘤学知识的 普及,肿瘤诊断率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