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热质交换设备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第版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第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章绪论1、答:分为三类。
动量传递:流场中的速度分布不均匀(或速度梯度的存在);热量传递:温度梯度的存在(或温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传递:物体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或浓度梯度的存在)。
2、解:热质交换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分为:间壁式,直接接触式,蓄热式和热管式等类型。
●间壁式又称表面式,在此类换热器中,热、冷介质在各自的流道中连续流动完成热量传递任务,彼此不接触,不掺混。
●直接接触式又称混合式,在此类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并且相互掺混,传递热量和质量后,在理论上变成同温同压的混合介质流出,传热传质效率高。
●蓄热式又称回热式或再生式换热器,它借助由固体构件(填充物)组成的蓄热体传递热量,此类换热器,热、冷流体依时间先后交替流过蓄热体组成的流道,热流体先对其加热,使蓄热体壁温升高,把热量储存于固体蓄热体中,随即冷流体流过,吸收蓄热体通道壁放出的热量。
●热管换热器是以热管为换热元件的换热器,由若干热管组成的换热管束通过中隔板置于壳体中,中隔板与热管加热段,冷却段及相应的壳体内穷腔分别形成热、冷流体通道,热、冷流体在通道内横掠管束连续流动实现传热。
3、解:顺流式又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方向流动,即冷、热两种流体由同一端进入换热器。
●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体,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冷、热两种流体逆向流动,由相对得到两端进入换热器,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动,并由相对的两端离开换热器。
● 叉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
● 混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体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 顺流和逆流分析比较:在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逆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却可能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以此来看,热质交换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而尽可能避免布置成顺流,但逆流也有一定的缺点,即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发生在换热器的同一端,使得此处的壁温较高,为了降低这里的壁温,有时有意改为顺流。
FE第五章 传热

Φ , q ,T f x , y , z
非稳态传热
T 0 t
传热过程中,如果传热系统中各处温度及有关物理量 (如 Φ 、q等)随时间而变,称此过程为不稳定传热过程。 工业生产上间歇操作的换热设备和连续生产时设备的开工 和停工阶段,为非稳态传热。
Φ , q ,T f x , y , z , t
对上式积分,积分限为:
T T1
T2
T1
λdT qdx
0
δ
λ取一平均值,视为常 数。积分得:
q dx δ
T2
λ ΔT q T1 T2 δ δ/ λ
ΔT Φ qA δ λA
热阻R, K/W; oC/w
x
5.3A 通过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t1 t 2 λ可取平均值: f 2 or 1 2 m 2
热流体 冷流体
冷流体 图4-1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实例:冷却塔、气压冷凝器
(1)混合式换热器
(2)蓄热式
冷流体 热流体
蓄热式换热器利用冷热两种流体交替通 过换热器内的同一通道而进行热量传递。
结构较简单,温度较高 的场合,但设备体积庞 大,有交叉污染,温度 波动大
热流体
冷流体
局限:不能用于两流体不允许混合的场合。
第一节 传热概述
3.回收余热、废热,充分利用能量。
5-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传热基本方式
(1)热传导(conduction)
因为分子的微观振动,热量从高温物体 流向与之接触的低温物体,或同物体内 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进行的热量传递过 程称为导热,也称为热传导。
热传导的机理:分子振动 自由电子迁移
Autocad化工制图-热交换设备系列绘制

管 但管内清洗稍困难,所以管内介质必须清洁且不易结垢。因弯管时必
式 须保证一定的曲率半径,所以管束的中心部分存在较大的空隙,在相
热 同直径的壳体中排列的管子数较固定管板式少,价格较固定管板式高
交 10%左右。该热交换器一般用于高温高压情况下,尤其适合于壳体与
换 器 的
换热管金属壁温差较大时的场合。壳程可设置纵向隔板,将壳程分为 两程。
换热器结构合理。关于管程的问题在下面确定壳体直径时加以讨论。
列管式热换器的设计基础
⑶管心距、壳体直径及壳体厚度的确定
列 管 式 热
确定了管长、管径、管子数等参数后,接下来尚需进一步确定管心 距t,壳体直径D、壳体厚度S等参数,以便确定换热器的具体结构。
已知了管子数目及管子的直径,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律将管子在某一 直径的圆的管板内排列起来,而该圆的大小不仅跟管子数目、管子直径 有关,同时也和管子的排列方式、管子和管子之间的距离即管心距有关。
⑷填料函式热交换器
分
该换热器的浮头部分伸在壳体之外,换热管束可以自由滑动,浮头
类
和壳体之间填料密封。对于一些壳体与管束温差较大,腐蚀严重而需 经常更换管束的热交换器,可采用填料函式热交换器。它具有浮头热
交换器的优点,又克服了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的缺点,结构简单,制
造方便,易于检修清洗。
填料函式热交换器不适宜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同时对壳程介 质也有限制,对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等介质不宜走壳程。
⑵浮头式热交换器
类
该换热器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
浮动。壳体和管束对热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种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
束与壳体之间不会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可以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概念性强、理论抽象,经验公式较多,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授课过程中, 应不断渗透和强调知识的承上启下性和储备性。
承上启下性是指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承担着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既要对所学基础课进行复习对比,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乂要密切结合工程实践,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储备性是指未来社会对科技人才所要求的知识积累,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因此授课过程中,除本门课程所牵涉的应用知识外,应尽可能地介绍本门课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和工程实际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听起来容易枯燥无味,设备类型繁多,工作原理千差万别。
所以要讲好此课,要做到以下几点:1 .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专业背景介绍和多媒体教学素材,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全面、感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再介绍本课程的全貌,强调学习本课程对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在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 .突出三种传递现象的共性规律课程中的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己经学过,在本课程中又重新出现,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述, 首先和学生一起复习,激发学生的回忆,然后再引出相关的定义,紧紧抓住三种传输现象之间的类比关系, 突出共性规律的引入和归纳,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同时注意不是简单的重复旧知识,而是从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连贯乃至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加以论述和深化。
在教学活动中,新知识的学习常常受到与其相类似的旧知识的干扰。
如绝热饱和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概念极易混淆。
为克服这种干扰,要采用时比的教学方法,突出物理概念的差异,帮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课程代码:02410040学分:2.0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连之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同时起到连接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在《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将专业中《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热泵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中涉及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出,经综合、充实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兼顾理论知识和设备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中的典型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传质的理论基础,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的过程及分析, 相际间的热质传递模型。
课程目标2:理解传热传质的分析和计算知识,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时的热质传递;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熟悉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包括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用吸收剂处理空气和用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环境控制领域常用的空气热质处理原理。
课程目标4: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和复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能够针对具体需求对常见热质交换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练习与自测

第一章练习与自测1 当流体中存在速度、温度和浓度的梯度时,则分别会发生(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2 热量、动量和质量的传递,既可以是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分子)传递,也可以是由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的(湍流)传递。
3.简答题:分子传递现象可以分为几类?各自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答案:分子传递现象可以分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现象。
在一种物体内部,或在两种彼此接触(包括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当存在势差(梯度)时就会产生传递现象。
例如:当存在温度差时会发生热量传递现象,存在速度差时会发生动量传递现象,存在浓度差或分压力差时会发生质量传递现象。
第二章练习与自测1、有关扩散通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BCD____。
A、扩散通量是一个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B、净扩散通量是相对于静坐标而言;C、相对扩散通量是相对于以混合物整体平均速度移动的动坐标而言;D、当混合物整体流动的平均速度为0时,净扩散通量=相对扩散通量。
2、质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为(分子扩散传质)和(对流扩散传质)。
(分子扩散传质)和(对流扩散传质)两者的共同作用称为对流质交换。
3.传质和传热方向相反时,总传热量会(减小)传质和传热方向相同时,总传热量会(增大)。
4.什么是分子扩散传质和对流扩散传质?什么是对流传质?答:在静止的流体或垂直于浓度梯度方向作层流运动的流体以及固体中的扩散,是由微观分子运动所引起,称为分子扩散传质。
在流体中由于对流运动引起的物质传递,称为对流扩散传质。
流体作对流运动,当流体中存在浓度差时,对流扩散亦必同时伴随分子扩散,分子扩散传质与对流扩散传质的共同作用成为对流传质。
5 如何理解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现象的类比性?答:当物系中存在速度、温度和浓度的梯度时,则分别会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现象。
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既可以是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分子传递,也可以是由漩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的湍流传递。
《传热学》资料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

《传热学》资料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一、名词解释1.传热过程:热量从高温流体通过壁面传向低温流体的总过程.2.复合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同时存在的传热过程.3.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4.肋化系数: 肋侧表面面积与光壁侧表面积之比.5.顺流: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同6.逆流: 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反7.效能:换热器实际传热的热流量与最大可能传热的热流量之比.8.传热单元数:传热温差为1K时的热流量与热容量小的流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流量之比.它反映了换热器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个换热器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9.临界热绝缘直径:对应于最小总热阻(或最大传热量)的保温层外径.二、填空题1.与的综合过程称为复合传热。
(对流传热,辐射传热)2.某燃煤电站过热器中,烟气向管壁传热的辐射传热系数为20 W/(m2.K),对流传热系数为40 W/(m2.K),其复合传热系数为。
(60W/(m2.K))3.肋化系数是指与之比。
(加肋后的总换热面积,未加肋时的换热面积)4.一传热过程的热流密度q=1.8kW/m2,冷、热流体间的温差为30℃,则传热系数为,单位面积的总传热热阻为。
(60W/(m2.K),0.017(m2.K)/W)5.一传热过程的温压为20℃,热流量为lkW,则其热阻为。
(0.02K/W)6.已知一厚为30mm的平壁,热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100 W/(m2.K),冷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50W/(m2.K),平壁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2W/(m·K),则该平壁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为。
(6.1W/(m2.K))7.在一维稳态传热过程中,每个传热环节的热阻分别是0.01K/W、0.35K/W和0.009lK /W,在热阻为的传热环节上采取强化传热措施效果最好。
(0.35K/W)8.某一厚20mm的平壁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为45W/(m2.K),热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70W/(m2K),冷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00W/(m2.K),则该平壁的导热系数为。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5章 蓄热式热交换器

图5 .4 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工作原理图
图5 . 5 蓄热室结构简图
图5 .6 阀门切换型热交换器用于玻璃窑炉示意图
5.2 蓄热式热交换器与间壁式热交换器的比较
蓄热式中的热交换是依靠蓄热物质的热容量及冷、 热流体通道周期性地交替 ,使得蓄热式热交换器中 传热面及流体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
φ— 与温度有关的校正系数。
由于烟气温度高 , 对于烟气与格子砖间换热 除了包含对流换热外同时应考虑辐射换热 ,
即采用复合换热系数:
“1, t = “1, tc +“1, tr
(5 . 17a)
“1, b = “1, bc +“1, br
(5 . 17b)
对于空气与格子砖间换热则仅考虑对流换热:
“2, t = “2, tc
图5 . 1 转子回转型空气预热器 1转子; 2转子的中心轴; 3环形长齿条; 4主动齿轮; 5烟气入口; 6烟气出口; 7空气入口; 8空气出口; 9径向隔板; 10过渡区; 11密封装置
图5.2 蓄热板结构图
图5.3为外壳回转型蓄热式热 交换器 , 它由上下回转风罩、 传动装置 、蓄热体 、密封装 置 、烟道和风道构成; 一端 为8字形 , 另一端为圆柱形的 两个风罩盖在定子的上下两 个端面上 ,其安装方位相同, 并且同步绕轴旋转。
☆设有一 间壁式热交换器 ,传热面积为F,但冷 气体及热气体各占一半 , 热气体的平均温度
为t 1,m, 冷气体的平均温度为t 2,m 则在时间 τ0
内该间壁式热交换器的传热量:
Q=KF(t1,m – t 2,m) τ0 ,
☆而热气体的放热量为:
J (5 .8)
Q=α1 F/2 (t1,m – t w1,m) τ0 , J (5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2 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1.3 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1、冷却塔 类型:干式、湿式 构造:淋水装置(填料)点滴式 薄膜式 点滴薄膜式 配水系统 槽式 管式 池式 通风筒
5.1.3 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1.3 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1.3 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3 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④
热平衡方程
Q = G (i1 − i2 ) = Wc (t w 2 − t w 1 )
⑤
总阻力
∆H = ∆H d + ∆H p + ∆H w
5.5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5.5.1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1、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就是要求所设计的 热质交换设备在满足一定的要求下,人们所 关注的一个或数个指标达到最好。 2、热质交换设备优化设计的目的 通过优化设计,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佳值
5.1.2 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1、间壁式换热器的种类 管壳式 肋片管式 板式 板翅式 螺旋板式 2、强化传热:强化对流换热系数小的一侧, 即空气侧各种强化型式。
5.1.2 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1.2 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5.1.2 间壁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tW 2
G (i1 − i2 ) = + t w1 WC
5.2.5 其它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1、空气加热器的热工计算
Q = Gc p (t 2 − t1 ) = KF∆t m
2、散热器的热工计算
Q = KA t pj − t n β
(
)
5.3 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1、影响混合式设备热质交换的主要因素 空气与水之间的焓差 空气的流动状况 水滴大小 水气比 喷嘴排数 设备的结构特性:如喷淋室 喷嘴密度 喷水方向 排管间距 喷嘴孔径 空气与水的初参数
定义:衡量热质交换设备技术上的先进性和 经济上的合理性以便确定和比较热质交换设 备的完善程度。
5.5.2 热质交换设备的性能评价
方法: 热质交换设备的单一性能评价法 传热量与流动阻力损失相结合的热性能评价法 熵分析法 火用分析法 纵向比较法 两指标分析法 热经济学分析法
t
tw1 h1
Φ
z
h2 tw2 tf2
Φ
Φ
0
δ
x
5.2.2 威尔逊图解法
Q = KA ∆ t = ∆ t 对于圆筒壁 do 1 1 1 + + ln π d i hi 2πλ d i π d o ho 管内流体处于旺盛紊流 区时 hi = C i u i0 .8 Rt = do 1 1 1 + + ln π d o C i u i0 .8 2πλ d i π d o ho 实验时保持 ho 不变 Rt = R t = 常数 + 1 π d o C i u i0 .8 1 1 1 1 m X + = = , , πd h u i0 .8 πd oC i o o
5.3 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2、喷淋室的热工计算 ① 类型 设计计算 校核计算 ② 热交换效率系数
η1 =
③
1' 2' + 45 15
'
t s1 − t s 2 + t w 2 − t w1 ts 2 − tw2 = 1− = t s1 − t w1 t s1 − t w1
接触系数
t2 − ts 2 12 1' 2' 2 '3 22' η2 = = ' = 1 − ' = 1 − ' = 1 − t −t 13 1 3 13 11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1、表冷器处理空气时发生热质交换的特点 t空露〈t表〈t空 等湿冷却过程 干工况 t表〈 t空露 减湿冷却过程 湿工况 2、表冷器的热工计算 ① 类型 设计计算(Design calculations) 校核计算(Check calculations) ② 传热系数 干工况 湿工况
5.5.1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对于有n个设计变量x1,x2,…,xn的最优化问题,目 标函数F (x)可写作F(x) =F(xl,x2,…,xn) 这样,最优化问题的一般形式可表达为minF(X) 约束条件 hi(x)=0(i=l,2,…,m) gj(x)<0(j=1,2,…,n)
5.5.2 热质交换设备的性能评价
F2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热交换效率 定义式 t1 − t 2 ε1 =
③
5 4
t1 − t w 1
接触系数 定义式
④
t1 − t 2 ε2 = t1 − t 3
Q i = a + bt
∴ε 2 =
i1 − i2 i1 − i3
ε2 =
t −t t1 − t 2 12 23 24 = = 1− = 1− = 1 − 2 s2 t1 − t 3 13 t1 − t s 1 13 15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Q = hn F1 t f 1 − t w 1
(
)
λ Q = F1 (t w 1 − t w 2 ) δ Q = hw F2η (t w 2 − t f 2 )
F2 β= F1 ∴Q = 1 βδ + + hn λ hwη
β
tf1 − tf2
第5章 热质交换设备
5.1 热质交换设备的形式与结构 5.2 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5.3 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5.5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5.1 热质交换设备的形式与结构 5.1.1 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为
间壁式(表面式):冷、热流体不接触、不渗混。 直接接触式(混合式):冷、热流体直接接触、相 互渗混。 蓄热式(回热式或再生式):它借助由固体构件 (填充物)组成的蓄热体传递热量。 热管式:是以热管为换热元件的换热器。
(
)
(
)
5.2.3 换热器热工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
2、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 热容比 (Gc )
Cr =
(Gc )max
min
传热单元数
KA NTU = (Gc )min
ε=
传热效能
Q Q = ' ' Qmax (Gc )min t1 − t2
(
)
" ' t2 − t2 G2 c2 < G1c1 , ε = ' ' t1 − t 2 ' " t1 − t1 G2 c2 > G1c1 , ε = ' ' t −t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解: ε1 =
t1 − t2 25.6 − 11 = = 0.74 t1 − t w1 25.6 − 5
t2 − ts 2 11 − 10.6 ε2 = 1− = 1− = 0.947 t1 − t s1 25.6 − 18
30000 × (50.9 − 30.7 ) = 3600 + 5 = 11.05O C 6.64 × 4.19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⑤
热平衡方程
Q = G (i1 − i2 ) = Wc (t w 2 − t w 1 )
⑥
参数的选择范围
N Vy w
4 − −8排 2 − −3 m s 0.6 − −1.8 m s
5.2.4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例题:已知用 JW 型 8 排表冷器处理空 气 时 , 被 处 理 的 空 气 量 为 30000kg/h , 当 地 大 气 压 101325Pa , 空 气 的 初 参 数 为 t1=25.6℃ , i1=50.9kJ/kg , ts1=18℃,空气的终参 数 为 t2=11℃ , i2=30.7kJ/kg , ts2=10.6℃,冷水量为 6.64kg/s ,冷水 初温tw1=5℃,求该表冷器的热交换效 率ε1=? ,接触系数ε2=? ,水的终温 tw2=?(水的比热c=4.19kJ/kg·℃)
2、气体洗涤塔 例:喷淋室 类型 卧式、立式 单级、双级 低速、高速 构造 前挡水板 后挡水板 喷嘴 循环水管 溢 水 管 补 水 管 泄 水 管
5.1.3 混合式换热器的形式与结构
3、喷射式热交换器 4、混合式冷却器
5.2 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5.2.1 间壁两侧流体传热过程分析 tf1
5.1.1 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
2、按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向分类 顺流式:冷、热流体平行流动,流动方向相同。 逆流式:冷、热流体平行流动,流动方向相反。 叉流式:冷、热流体流动方向垂直交叉。 混合式:冷、热流体流动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 又有逆流部分。
5.1.1 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
3、按用途分 表冷器 加热器 预热器 喷淋室 过热器 蒸发器 冷凝器 加湿器 暖风机等 4、按制造材料分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稀有金属材料
1 KA
= ∆t
Rt
do ln 2πλ di 则上式可写成 y = b + mX 令 y = Rt 时 b =
5.2.3 换热器热工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
1、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
Q = KA∆t m ∆t ′ ∆t ′ + ∆t ′′ < 2时,∆t m = 2 ∆t ′′ ∆t ′ - ∆t ′′ ∆t ′ ≥ 2时,∆t m = ∆t ′ ∆t ′′ ln ∆t ′′ ' ' '' '' Q = G1c1 t1 − t1 = G 2 c 2 t 2 − 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