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生平经历
讲义__欧阳修和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欧阳修一、欧阳修生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号醉翁——《醉翁亭记》晚年号六一居士——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yǐng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4岁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政治上锐意进取,参加范仲淹“庆历新政”,直言敢谏,屡遭贬斥。
晚年仕途顺利,嘉祐二年(1057)51岁时,主持科举,冲击不良文风,提拔苏轼等新人。
55岁任参知政事,封建国公。
59岁时辞枢密使不就。
熙宁五年(1072)卒,谥文忠,赠太子太师。
洪本健著《宋文六大家活动纪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欧阳修踊跃提倡诗文革新,是宋朝文学、文学思想奠基人,是北宋前期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主张1、文道并重文学实用性、审美性并重内容、艺术形式并重2、创作表率以韩愈、柳宗元古文为典范学习其言之有物、内容充实的传统而非继承其“道统”3、写作风格——提倡“简” “缓”“文简意深” (《论尹师鲁墓志》)“简而有法” (《尹师鲁墓志铭》)“意切言缓” (《论尹师鲁墓志》)。
“简”——擅长剪裁、文字精练晓畅,章法转变曲折;“缓”——从容不迫、含蓄委婉、平易自然、耐人寻味。
尹洙zhū(1001—1047),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前驱。
洙,河名,泗水支流,在山东省,流入南阳湖。
散文风格简古;能诗。
著有《河南先生文集》。
逸马杀犬于道——冯梦龙《古今谭概》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
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六一居士欧阳修生平简介

六一居士欧阳修生平简介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号醉翁、六一居士,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六一居士欧阳修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六一居士欧阳修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于公元1007年出生在绵州,当时他的父亲是绵州的军事推官,年龄已有五十六,三年后便去世,留下欧阳修孤儿寡母。
欧阳修幸得母亲与叔叔的照顾与教育,而本人又聪慧刻苦,喜爱读书,十六岁时得到了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爱不释手,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参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欧阳修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前两次都意外落榜了。
公元1029年,欧阳修第三次参加科举,前面都比较顺利,但最后却没能获得状元,而是以十四名的成绩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虽没能夺魁,但也算是不错的名次,欧阳修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得到了西京留守钱惟演的欣赏,欧阳修至此步入了官场。
进入官场后,欧阳修的为官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后来虽身居高位,但过程实在坎坷崎岖,不过他在文学史上的造诣却颇深。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流传后世的不朽名篇,《渔家傲》、《秋声赋》等作品也是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欧阳修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公元1071年,欧阳修辞官退居颍州,次年与家中过世,享年六十六岁。
后人怎样评价欧阳修没有人是完美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有好的一面,不过也有不好的一面。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是如何评价欧阳修的。
他领导的古文运动把文字的意义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
武官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而不被统治者待见。
欧阳修的骨子里也带有这么一丝想法,他弹劾狄青致他被罢官,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待贫民有宽大处理的一面,而狄青根本就没有错,他的弹劾给人的感觉有些无事生非,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推荐文章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热度: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热度:苏辙的生平事迹热度:苏辙的生平是怎样热度:苏辙的生平简介热度: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影响深远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积极的倡导诗文改革,革新了当时的诗文之风,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早年经历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
3年后,父亲去世。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__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科举之路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
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步入官场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

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第一节、欧阳修(一)生平字永叔,醉翁(《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六一居士集序》:“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四岁丧父,母亲抚养成人,以荻杆划沙写字,进士中举后,立朝刚正,范仲淹批评吕夷简被贬饶州,修为其辩护,被贬夷陵。
后范入朝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回到朝廷辅。
新政失败,范知邓州,欧阳修因被诬告被贬州。
后来官运逐渐好转,政治地位不断上升,曾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主持贡举。
晚年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保留意见,退居颍州西湖。
(二)文坛盟主A地位。
名臣:政治地位突出,视野开阔,有号召力,主持修史、科考等重要工作,推行自己的理想。
儒林:经学(易童子问)、史学(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文苑:有系统的文学主张,和巨大的创作实绩,起到楷模和榜样的作用。
B人品。
立朝刚正,议论风生。
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温厚醇雅,如对宋祁、王安石。
严谨谦虚: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序》:“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贴》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
” 《朱子语类》:“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皆山也’五字而已。
” 沈作喆《寓简》: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
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C人际关系。
入钱惟演幕,认识尹,受到影响,得到帮助。
后来赏识或推荐苏、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录取二苏、曾巩。
人品端正、才学兼具,文学理论和创作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制高点,又领导如此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备受尊敬。
(三)理论主张A在文道关系上,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B强调道的现实性。
欧阳修生平介绍

欧阳修生平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
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
他一方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又不轻视文,把文章与“百事”联系,反映现实。
这种理论散见于《答吴充秀才书》、《送徐吴党南归序》、《与张秀才第二书》等中。
他还用自己诗、赋、文各方面的艺术创作,为诗文革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苏轼评论他的作品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李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
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
《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
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
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
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引言: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巨匠。
在古代的文化繁荣时期,欧阳修被誉为文学之祖,为人所熟知。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早在他的时代就已经被技斧所认可,是绝对的文学殿堂级别。
一、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成就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西塘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致仕左都赞善大夫、枢密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不仅精通文学、史学、经学、武艺、政治,一生中还投身于为国家治理、立政权的伟大事业中。
欧阳修在文学方面极其有才华,曾经被载入《文苑英华》、《唐宋八大家文集》等名著中。
他的代表作品有《蝶恋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二、欧阳修的卓越成就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欧阳修除了自己的文学成就,其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十分注重文化教育与民生事业,创办学校、修塑桥梁、浚通河渠,使百姓得以进一步繁荣发展。
欧阳修的文学作品也已经为后世文学家所传颂,他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被称为“欧阳体”。
在后来的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许多文人学者都曾经研究他的文学思想、理论,并把他的文学作品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一)欧阳修的年少时代欧阳修小时候学习很用功,他学习文化传统,对于国家社会的繁荣安危、政治稳定极为关注。
在他 7 岁时,开始接触《春秋》的书籍,认为《春秋》是反映历史真实的史官书。
他坚信:“守中而不偏”,“宁折不弯”的精神,最终在文学领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二)欧阳修的学术生涯欧阳修在审题而能制之的基础上,常常以时事为题材写作,丰富了我国文学史的面貌。
他作为一个学者,非常尊重经典,也热爱创新。
在《新唐书·音乐志》中,他的《乐章十二》已经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古代音乐的基础。
(三)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在宋朝时期的政治生涯中,欧阳修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普及,结合民众生产实际,发展“制作文物”等方面。
欧阳修的生平字永叔

補充資料
• 〈贈沈博士歌〉:「我昔被謫居滁山, 名雖為翁實少年。」 • 〈贈沈遵〉:「我時四十猶彊力,自 號醉翁聊戲客。」 • 〈題滁州醉翁亭〉:「四十未為老, 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 年。」
பைடு நூலகம்
補充資料
•慶曆五年八月被貶知滁州,乃因歐陽脩 妹夫張龜正前妻所生女失行系獄為守舊 派提供了深文周納的機會。→得交情 「素薄」之趙概的擔保,才得以周全。 • 滁州是個上州,地僻事簡,民俗安閒, 與夷陵相較,無論天時、地利、民俗都 優越得多。
歐陽脩
醉翁亭記
分享一下郊遊的心境 您看到什麼? 心裡有什麼感受?
歐陽脩看到了什麼?
此時此刻他的心境又是 如何?
文分四段
首段以層層遞進的手法介紹亭與其名,並 揭示其寫作的深刻意蘊。 次段承首段山水之樂,具體描寫自然景觀。 第三段寫遊人之樂,含滁人與太守。 第四段寫宴罷而歸,並深化主題。
歐陽脩的生平
范仲淹: 五代以還,斯文大剝,悲哀為 主,風流不歸。……吟詠情性而 不顧其分,風賦比興而不觀其時。 故有非窮途而悲,非亂世而怨, 華車有寒苦之述,白社為驕奢之 語。……天下有道,無憤惋之作。
〈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 文)……「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歐陽脩: 士之從宦,困於當時而文章顯 於後世者多矣。其能不戚戚於 窮厄而泰然自以為樂者,既知 有命,又知屈於當時者近,而 伸於後世者遠也。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生平简介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生平简介欧阳修作为北宋的一个大文豪,写了许多的诗。
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生平简介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欧阳修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欧阳修生平简介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文学史上与好友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还有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南宋八大家”。
欧阳修,别名欧阳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在北宋欧阳修在政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去世后被追封楚国公。
欧阳修是他父亲晚年得子的唯一的儿子,不过欧阳修才出生3年,他父亲就去世了,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
欧阳修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常常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对欧阳修还是很好的,后来天资聪明的欧阳修凭借着自己的智商和勤奋,渐渐才华显露,欧阳修的叔叔很高兴,认为欧阳修可以光宗耀祖。
欧阳修前两次参加科举都落榜了,但是在胥偃的保举下,欧阳修连中三元,在殿试中仅得第十四名,据说考官为了挫欧阳修的锐气才这么安排的。
欧阳修初入官场后,胥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但欧阳修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好友范仲淹改革深受打击,曾多次遭到贬职。
直到中年,欧阳修的官位才越做越高,但是也有大起大落。
天命之年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期间苏轼、苏辙、苏洵三父子与欧阳修交好。
后来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青苗法,后来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位。
直到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去世。
欧阳询与欧阳修关系两人不属于一个是时代的人,前后相差五百多年,却有极其相似的遭遇,两人的一生皆坎坷。
但是都心胸豁达,这使得他们遇事呈祥。
欧阳修三次被贬,欧阳询也几次死里逃生,这些都给他们坎坷的一生添上了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闻之感概万千。
欧阳询出生于557年,他的祖父是大将军,他的父亲子承父业也当了将军。
可谓是出生名门,那时正处于皇朝动荡时期,掌握重兵遭到皇帝的猜忌。
他父亲一怒之下便起兵造反,第二年兵败后遭遇满门抄斩。
家人都死光了,他一个人侥幸逃脱,那个时候他才1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影响深远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积极的倡导诗文改革,革新了当时的诗文之风,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
3年后,父亲去世。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科举之路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
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步入官场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
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
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
钱惟演就是五代十国末代吴越王钱俶的儿子。
钱惟演对待欧阳修很好,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支持他吃喝玩乐。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
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天圣九年(1031年),欧阳修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他在京中继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
不过,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仕途崎岖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
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高中进士时所娶的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了。
被贬后不久,欧阳修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薛奎的大女婿不是别人,就是跟欧阳修一起参加殿试而获得了状元的王拱辰。
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
欧阳修写诗调侃他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
文艺术达到成熟。
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
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
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可见欧阳修很爱饮酒。
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
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
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
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
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
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
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欧阳修的官位越来越高,他写过的歌词也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
传说,颍州有一位歌妓会唱欧阳修所有的词。
后来欧阳修出使辽国,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妓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大人。
歌妓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毕竟是边远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
谁知席间歌妓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
由此也可见欧阳修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
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
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
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
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
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
”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主考礼部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
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
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
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
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
但是,拆开“密封线”后,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一位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苏轼。
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
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
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
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
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1061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