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人合一”在园林设计的意境追求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1. 引言1.1 概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已经成为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过将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的景观作品,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使得景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自然与人文融合、可持续发展、设计实践案例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及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重要性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种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融合自然元素和人文因素,使得景观更具有整体性和和谐感。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倡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这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能引领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景观规划领域向着更加可持续、人文、和谐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景观作品,为城市增添魅力与活力。

文化传承是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包括对当地传统文化、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挖掘和保护。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当地文化,才能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创新也是景观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理念,引入新的材料、技术和构思方式,使景观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园林历来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布局、建筑设计、植物布置以及景观呈现上。

园林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运用,建筑风格融合自然元素,植物布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景观营造追求自然美感。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园林独特的韵味与内涵,成为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展望未来,这种哲学思想将继续在园林设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园林走向更深入的自然和人文融合之路。

【关键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景观、影响、整体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道家和儒家学说。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应心性。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在设计中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园林布局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营造出让人心旷神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所。

中国园林建筑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建筑风格简洁、自然,不断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

中国园林的布局和植物布置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园林规划注重追求自然山水、建筑植物的有机结合,以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园林成为了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独特艺术形式。

1.2 介绍中国园林的特点中国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园林一直被视为艺术的绝佳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心态。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园林注重布局。

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园林空间艺术

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园林空间艺术

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园林空间艺术“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指导着中国古代园林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演变。

园林空间艺术旨在创造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使人可以在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园林空间艺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在中国古代,园林常被用于休憩和隐居,是人们逃离喧嚣世界、追求心灵平静的避风港。

园林空间艺术在创造园林空间时,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追求在空间中营造出山水、庭院等自然景观的意境,使人们在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园林空间艺术通常通过景观的布局和装饰等手法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巧妙地构造湖泊、山峦和建筑群来模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宏伟壮丽、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空间氛围。

进入园林空间,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舒适和人文的艺术之美。

园林空间艺术注重打造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力量。

园林中的建筑、园林景观和装饰物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展现自然和人文的魅力。

在建筑设计上,常采用独特的屋顶和建筑形式,通过东方园林特有的镂空和曲线造型,表达出自然的流动和变化。

在景观设计上,常运用人工湖泊、山石和树木等元素,使整个空间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和秩序。

园林空间中常设置各种装饰物和摆设,如雕塑、花卉和碑刻等,以表达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园林空间艺术的创作和演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古代帝王园林到文人园林,园林空间艺术不断追求与时俱进,表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趋势和精神追求。

唐代的大型皇家园林注重山水意境的营造,追求宏大壮丽的空间布局;宋代的文人园林注重意境的深邃和精微,强调园林与诗词、绘画的融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的园林空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通过园林空间艺术,人们可以逃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回归自然,体验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并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宜居环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律。

在建设公园或景区时,应该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环境,不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应该注重保护水体、湿地等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垦和填海造地,使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人类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造环境。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模拟自然景观、利用自然元素等方式,创造出与自然相融合的人造环境。

在建设公园或景区时,可以借鉴自然景观的特点,通过种植植物、布置石头、塑造山水等方式,模拟自然景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自然元素如水、绿化等,创造出清新、宜人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并且与自然相互学习和借鉴。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自然的演变过程、自然地理特点等,借鉴自然的规律和智慧,提高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在规划建设绿地时,可以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土壤的肥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和土壤种类,使绿地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可以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宜居环境。

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人造环境、借鉴和学习自然的智慧、提升人们与自然的互动效果,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中。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传承,"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意义和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上。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们常常以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

他们会尊重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他们还会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系设计、地形塑造等手段来营造自然景观,打造出具有自然气息和生态功能的景观环境。

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能让人们在享受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理念,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人类文化传统的弘扬和传承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生。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们会尊重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保留和弘扬当地的历史建筑、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文化元素。

他们会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

这样不仅能够使当地居民感受到自己文化传统的魅力,也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对人们心灵需求的关注和满足上。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种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使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和谐美丽的景观。

本文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

景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规划一个公园时,设计师可以保留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园林绿化设计,结合山水环境,打造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公园。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的构建。

景观规划设计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安排景观元素、设计景观路线等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互动。

在设计一个湖畔公园时,可以设置观景平台、游船码头等设施,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赏湖景,感受湖水的清凉与湖畔的宁静。

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人们与自然的亲近感,增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景观的精神内涵的塑造。

景观规划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形式和造型等设计要素,使景观富有内涵和意义。

在设计一个庭院时,可以通过花草树木的种植、水池的设置、石头的摆放等方式,打造出一个富有禅意的庭院。

这样的设计既美化了环境,又让人们在自然景色中得到心灵的修养和舒缓。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还表现在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景观规划设计师应该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景观的长期发展和维护,以保持景观的美丽和价值。

在设计一个城市公园时,可以考虑到公园的绿化管理和维护,确保公园的植被健康生长,景色长久美丽。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符合自然环境的需求,实现了“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

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

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

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五、天人合一与现代园林设计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风格。

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使现代园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营造出具有意境的景观。

园林中的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都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理念,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提升心灵境界。

结合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园林展现出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也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理念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中国园林独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自然融合,人文体现,意境营造,修身养性,独特魅力,发展影响,理念体现。

1. 引言1.1 了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是指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据此哲学思想,中国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通过园林的布局、景观的营造以及植物的选用等方面,中国园林充分展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要深入了解中国园林,就必须理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体会园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1.2 中国园林的特点中国园林的特点包括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两种类型。

传统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如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具有精致的布局和独特的造景。

传统园林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结合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而现代园林则更注重生态环保和实用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多功能的公共园林空间。

不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都在设计中借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力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园林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2. 正文2.1 中国园林中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园林设计师在布局和景观构建中注重营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内外合一、心境氛围的变化,达到身心灵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天人合一”在园林设计的意境追求
作者:王思月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50期
【摘要】在园林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为意境,要通过三方面来表现:其一是通过在园林设计中的情景交融来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渗透,体现园林内在意境追求;其二是通过在园林设计中的物我相宜来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彰显,体现园林意境美学精神;其三是通过在园林设计中的境心相映来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创新,体现园林意境创造追求。

【关键词】天人合一园林设计意境追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45-01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其对文明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古典美学及意境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更是园林设计的意境追求。

一方面,“天人合一”作为道家处理人与自然的重要思想,其对以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建筑设计有着天然的文化影响,追求“天人合一”是园林设计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了历代审美要求,而审美又寄情于风景园林,因而“天人合一”成为了园林设计的意境追求。

从个人理解角度,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在园林设计的意境追求表现在:
一、在园林设计中渗透“天人合一”,寓情于景。

在园林设计中,有景无情是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只是走马观花的表象而已。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都深受宗教对仙山琼阁的憧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及历代名家山水画寓情寄意的影响。

这反映出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情景交融是最起码的意境追求,这即是“天人合一”思想意境美学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在许多园林建筑上反映的诗情画意,本质上就是创造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如苏州园林“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暮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园景与人情的交融,形成了和谐而统一的情景交融之境,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

另一方面,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往往出现有情无景的背离设计,让人徒留叹气,无病呻吟。

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建设出能安放“乡愁”的新式城镇,却成为了一种理想式的追求。

因而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才会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中国城镇化的理想。

这本质上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现代城镇化设计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只有这样的乡愁、这样的情致才不会是过眼云烟,反而是一种牵绊,连接着土地、人、一方天空的深深眷念,是诗与远方的精神家园,以至于“天地人”合一的意境享受。

由此可见,通过情景交融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园林设计的人文追求与人本主义,是园林设计意境的内在意境追求。

二、在园林设计中彰显“天人合一”,寓物于神。

“天人合一”是指导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建设的中坚思想,是自然环境和社会有机思想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传统美学下物质、精神双重追求。

因此,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以物质寓精神,以有限寓无限,构建一个个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教育环境,意在给人以无穷的意会和联想,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化境。

而这种意境追求恰恰又是现代园林设计所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回归到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彰显天、人、物、神的联系,才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彰显“天人合一”极致追求。

寓物于神,把物质化的风景园林通过赋予于人之神韵,把园林建筑的内在生命力调动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才能使园林设计进入到物我相宜的意境。

如笔者2016年暑期游览的广州雕塑公园的抗“非典”英雄群像设计,就是寓物于神的园林设计代表。

宁静的环境、高大的树木、鲜明的雕像及群像旁的松柏……构建起一框让人肃然起敬的园林风景,仿佛来到这里就让我们感受到那场无声战争残酷与严峻,感受到白衣天使们崇高的献身精神。

肃穆中,小山腰间的苍翠自然风景、形象的英雄群像与人的感受是那么自然就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天人感应,实现“天人合一”意境的美学追求。

由此可见,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寓物于神、物我相宜来彰显“天人合一”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更能促进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

三、在园林设计中创新“天人合一”,寓境于心。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园林设计立足于“天人合一”意境的追求也必然走向创造与创新,才能使“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设计中取其精华,使其意境美学发扬光大。

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就通过自己善用光线的特长,对“天人合一”的意境美学进行了创新,使之转化为现代设计的典范。

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美秀博物馆,就如同坐落于日本山林间的“天人合一”意境美学的现代写照。

如果单看美秀博物馆,它仿佛是大师在图纸上建立起的大理石设计;但将它划放在林海中,它却属于园林的一部分。

行走在博物馆中的游客,与展品随时间变化的自然光下变得平静柔和,戾气化空,远望绵延不绝的山脊,人也是物像,境也是心像。

而从天空或更远的地方来看,美秀博物馆如山、如景、如画、如梦,仿佛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没有突兀感与陌生感,只有内心里自然唤醒的美的享受。

这种创新与发展,使得“天人合一”的思想大放光芒,并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风景园林设计代表作。

寓境于心、境心相映成趣,其设计出的是“天人合一”在当下的极致写照与创新。

但最令人惊叹的园林设计师不是人类,而是自然。

即使如贝聿铭先生这般对“天人合一”如此通透的大师,也只是妙手将风景、光线、展品融为一体,并将人的各种视角与感受融入到其中,形成自然下的巧妙呈现。

因此,园林设计只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情感去挖掘大自然的美丽,以至于“天地人”三者的合一。

从自然中来,也就要回到自然中去。

创意,需要一个新的思想;而创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格局。

“天人合一”下人与自然的纽带,要
有五个心来发扬儒释道精神。

儒家,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善良之心;道家,道法自然,人与自然之和谐之心、敬畏之心;佛家,研究人与内心世界的关系,要有慈悲之心、慈爱之心。

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设计让人的境界和思想得到升华,进入到“天人合一”下意境美学的享受中。

参考文献:
[1]吴昊.浅谈“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美学关系[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6):69.
[2]邵熠,汪彦辰.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启示[J].现代园艺,2018(06):140.
[3]陆安娜.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1):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