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对儿童绘本设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摘要】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传统文化故事的应用,可以让儿童了解祖辈们留下来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角色形象的塑造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易于接受传统文化的思想。
传统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美学在绘本中的展示也能够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能够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当加强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让传统文化之花在儿童的心灵中绽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启迪和滋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创作、传统文化故事、角色形象、价值观、风俗习惯、美学、重要性、成长、影响、积极、应用、加强。
1. 引言1.1 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性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儿童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
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儿童早期的阅读经验中,绘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儿童绘本创作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在绘本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儿童在欣赏阅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绘本还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力支持和推动。
通过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方式和手法,儿童绘本的重要性在当下社会格局中愈发凸显,其对儿童心智成长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
1.2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价值,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而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根脉。
将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绘本创作中,不仅可以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记忆与认同_中国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功能

记忆与认同_中国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功能记忆与认同:中国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功能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知识、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
中国原创绘本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展现了独特的图像叙事功能。
这些绘本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创新,更通过图像的运用创造了坚实的记忆与认同基础。
首先,中国原创绘本利用独特的图像表达方式使故事内容更容易记忆。
相对于文字的抽象性,图像具有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绘本《小猪弹钢琴》为例,书中通过插图展示了小猪弹钢琴的场景,这一直观的图像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容易被记住。
绘本没有文字的限制,能够通过图像长久地留存在读者的记忆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其次,中国原创绘本通过创新的图像叙事方式加深儿童对文化认同的理解。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而原创绘本通过图像的创意运用,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巧妙植入故事情节中,增强了儿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阿狸历险记》这本原创绘本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画面,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以及中国的风景背景,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图像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让儿童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中国原创绘本在形象塑造上注重个性化,为儿童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角色认同。
绘本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能够与儿童心灵产生共鸣。
例如,《把哥哥交给我》这本绘本中,作者通过一个小男孩对弟弟的独特关爱与呵护展示了兄弟之间的珍贵情感。
这种多样化的角色塑造有助于儿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自我。
最后,中国原创绘本在图文搭配上追求审美与艺术性的表达,进一步提升了图像叙事的魅力。
绘本不仅仅是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来讲述故事,更是融合了艺术与美感的元素。
原创绘本的作者在绘画风格、色彩搭配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得图像更加美观、生动,吸引读者的眼球。
浅析绘本主人公形象与图像叙事

艺|术|美|学—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06期/2月(下)—243浅析绘本主人公形象与图像叙事柳金英(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山东·烟台264006)摘要绘本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将图画与文字两种表达方式进行结合,使儿童在阅读时能够通过图画了解故事内容。
使儿童在阅读时能够锻炼想象力。
通过图画的描绘能够结合自身的想象来达到对于阅读要求的满足,同时,还能够在轻松的阅读情景中丰富自身的口语表达经验,因此绘本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营造轻松的阅读情景,使儿童接受更优质的阅读教育。
关键词绘本主人公形象图像叙事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1绘本主人公形象定位1.1从儿童角度,形象能引起儿童共鸣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是启迪思维、引发共鸣。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共鸣的角色形象,才能使其对绘本真正产生兴趣,完成阅读。
因为只有能够引发共鸣的作品才能够真正走入儿童读者的内心。
如何才能创作能够引发儿童共鸣的绘本形象呢?绘本更多关注与儿童相关的点滴,从身边的人物和事情挖掘创意想法。
由于儿童更关注自身、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父母亲友以及自己身边的事情,他们关注的可能是一些成年人视野并未触及的视角与细节,可能是人物在匆忙的生活中无暇顾及的趣事与现象,可能是成年人眼中并无特点的人物、动物或事物。
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观察世界、思考生活,形象能引起儿童共鸣。
《雾中的刺猬》主角是只弱小的刺猬,他非常敏感和胆小,而画家通过表现刺猬的小与相对而言的猫头鹰的大、狗的大的对比反差来表现这一特征。
尤其是当他被掉下来的叶子碰了一下,看到树叶下的蜗牛时,连蜗牛也变得跟他一样大甚至比他更大,刺猬的弱小在这里更加强化。
在小刺猬看来,只有好朋友小熊是熟悉的亲切的不可怕的,他们关注的世界都是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正常的人、事、物。
一旦环境被打破,出现了未知的情况,一切哪怕是平时同样遇到的事物似乎都不同了。
自我变得非常渺小,环境又变得未知而陌生。
儿童绘本中融入中国民间美术的意义

儿童绘本中融入中国民间美术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入到儿童绘本中,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通过不同主题的绘本,让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二、传承艺术文化
在儿童绘本中融入中国民间美术,可以传承艺术文化,让儿童在阅读中体验传统绘画的美感和力量。
同时,也可以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和特色,如中国国画中的笔墨、色彩、构图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画画的重要基础。
三、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
儿童绘本中的中国民间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同时,它也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的文化遗产,从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
总之,儿童绘本中融入中国民间美术,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艺术文化,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等都有积极意义。
期待未来,在儿童绘本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和表现方式被融入和发扬。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的表现形式上应注重形象设计和图文融合。
传统文化大多源于历史和民间传说,因此设计者应该从传统文化故事的特点出发,突出人物、场景和线条,为儿童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同时,图文融合也要做到完美贴合,使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和画面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既能进行视觉上的体验,也能保持一定的想象空间。
其次,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的作者应该注重故事的讲述和表达。
讲述传统文化故事需要注意故事的曲折、气氛的渲染和角色的塑造。
在塑造角色方面,要注意把生动的形象通过文字、图像给儿童展现出来,所描述的情节要与孩子们的认知和想象相呼应。
通过让儿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供素材和为儿童们提供美好的阅读体验,引导孩子们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热爱、体验生活并认识世界。
最后,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应该注重教育意义的体现。
儿童绘本的目的不仅是为孩子们提供娱乐,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使孩子在儿童绘本中学习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和家庭生活情境中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传承和继承。
比如在故事中,可以描绘出慈爱、勤劳、勇敢等美好的品质,培养孩子们的好品行和好习惯,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理解人伦关系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应用在儿童绘本设计中,需要注重形象设计和图文融合,作者要注重故事的讲述和表达,并通过故事体现教育意义。
通过儿童绘本的传播,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社会道德观念,实现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目的,同时也为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有益的体验。
浅析对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儿童绘本设计表现中的思考

浅析对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儿童绘本设计表现中的思考作者:马千惠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绘本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儿童读物。
而民间美术与儿童绘本并不冲突。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民俗作为传统文化,它与现代设计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他们有着民族图腾精神的本质协同性。
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在儿童绘本创作设计中的应用思考,其本质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归。
关键词:儿童绘本;民间美术;思考一、中国民间美术的美学结构与画面语言符号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精神是由意境来传达的,讲究形似神也要似,形神兼备,造型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有神。
传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升华,深入体会和领悟造型的内在精神,创造出超越传统物化表象的全新视觉形态,传达文化神韵。
强调的神韵、意境与现代设计追求的美感目标具有一致性。
另外,民间造型艺术在意境上追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绝拖沓,“恰到好处”。
二、儿童绘本版式设计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画面构图版式设计是书籍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与书籍设计全过程,也存在于读者阅读的全过程,就是信息丛林的感知领航员,它是文本的衣服,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版式,同样一本书籍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版式。
版式设计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
在儿童书籍设计过程中,版式像是在给文本穿衣服,版式导演文本,就像导演和剧本。
文字排列,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变化影响和改变一个文本,例如在一个饭店的菜单上面是手写体的文字,被印刷出来很正规,但感觉上还是很随意的,这就是手写体的魅力——它代表质量、个性、情感、亲切感,以及真实感,少了一份庄严和肃穆。
此外,版式设计在儿童书籍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版面,增加小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持续阅读学习的耐力,还体现了文章编者的思想以及读物的风格特点。
三、儿童绘本画面表现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民间美术造型给观众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轻松自由的艺术世界,如能看到肚子里有小老虎的母虎,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拉车的老牛,能开花、生藕、结子、诸如此类,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运动和静止、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造令人难以想象。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和冲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民俗、价值观念等多种元素,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儿童认识和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意义和方法。
1. 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儿童绘本是儿童文学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是儿童接触文化的桥梁。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智慧,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传递给下一代,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2. 塑造健康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
在当今社会,一些西方价值观正在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通过儿童绘本,可以向儿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激发民族自豪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民族的继承者。
通过儿童绘本,可以向儿童传递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的自豪感,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方法1. 故事情节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元素,这些故事往往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
在儿童绘本设计中,可以选取这些传统故事元素,将其融入到绘本故事情节中,让儿童通过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角色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如孔子、孙悟空、白娘子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形象,在儿童绘本中可以选取这些角色形象,设计成可爱的卡通形象,并赋予其新的故事情节和活泼的性格,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 背景环境4. 美术风格儿童绘本的美术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并且要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去,可以采用国画、剪纸、工艺品等传统美术风格进行绘制,让儿童在欣赏绘本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格林童话》系列绘本《格林童话》是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集,其中收录了很多具有深刻寓意的故事。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在故事情节的创作中,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都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可以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中国传统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讲述了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可以激发孩子们勇敢追求梦想的力量。
还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冲突帮助孩子们理解善恶之间的区别,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角色形象的设计中,传统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角色形象,如中国的神话人物、民间故事中的动物等,这些形象经常被用来创作绘本的主角。
通过绘本中的角色形象,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的龙和凤凰在绘本中常常被用来代表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和神秘。
在艺术风格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上,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儿童绘本创作者很大的启发。
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可以用来丰富绘本的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的国画在儿童绘本中常常运用,通过墨线的勾勒和水墨的渲染,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建筑风格等也可以被运用到绘本的插图中,增强艺术效果,并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在儿童绘本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也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绘本,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传统文化在绘本中的应用还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对儿童绘本设计的启示
作者:徐茵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的研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人物画中图像叙事不同类型“顷间”对传递信息的作用。
通过对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设计方法的探索,分析传统人物画中各类叙事顷间的设计方式,并以儿童绘本设计应用为切入点,探索本土化儿童绘本设计图像叙事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儿童绘本
一、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的顷间
当绘画用来讲述时间或情节史,图像叙事就出现了。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图像来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进行必要的文化信息的传递。
中国古代叙事性绘画应该最早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人物彩陶盆上,三组共十五个人物在由作者意向设定的空间布局中进行着某种交流活动的画面是中国最早具有叙事意味的图证。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与神共通”的先秦人物画,“世俗醒世”的秦汉时期人物画,尽显“风神与气韵”的魏晋南北朝人物画,体现“气质俱胜”的隋唐人物画,产生“演进与变异”的五代人物画,讲究“达情适意”的两宋人物画,强调“意境与意趣”的元代人物画,追求“雅俗共赏”的明代人物画,“纵情与怪异”的清代人物画。
无论是山东孝堂山石祠《泗水取鼎》画像砖,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还是明代丁云鹏的《撒酒图》,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画都是通过人物图像将代表作者意图和社会意义的选取事件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某一个“顷间”表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作品的意蕴定格在最具表现力的瞬间。
图像是视觉符号在媒体中空间性的存在,当图像需要产生叙事作用时,必须具备时间性展示的功能,这就要求在作品中使图像在经过设计后呈现事件的发展轨迹,使画面定格在时间进程中。
在传统人物画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叙事顷间,主要包括一般性顷间、决定性顷间、象征性顷间三大类型。
一般性顷间多见于对现实描绘的作品中,主要用于再现当时生活、宗教仪式、特定情境等现实境况。
如两汉时期的画像砖中出现大量现世生活中的宴饮、庖厨、劳作和车马出行等绘画题材。
决定性顷间多见于强化特定事件的作品中,对事件高潮部分的瞬间表达,“决定性的瞬间”能够调动所有图形元素将叙事能量调至最高点,最大化的激起观者的想象力。
如明代周臣《柴门送客图》中文士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画中各种细节的刻画反映出画家在艺术构思上的精妙。
象征性倾间是继唐以来,因艺术家对作品“现代性”的自觉性追求,力图通过对客观对象本源的挖掘,以诗意化入物象,以人情感化物象,图形出现个性鲜明的特征性,产生具有象征性的瞬间。
如五代贯休的罗汉像创造了一种写意式的佛教人物画,更
多的是对绘画本体元素的关注,对图像造型的线、形象、色彩、空间提炼出迥异于其他佛教题材的绘画范式。
二、一般性倾间中的画面空间设计
儿童绘本的空间设计的特点是满足儿童对空间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叙事。
传统人物画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范式可供参考。
敦煌壁莫高窟257窟《沙弥守戒自杀缘品》中,画面空间追求平面装饰的象征空间感,比如省略墙壁,只以门廊象征性的表示室内空间,故事的各个情节就在这种象征空间中自然分割,组成一组具有戏剧性的叙事情节。
娄睿墓壁画《仪卫出行图》构图上突破汉代绘画平面散置的表现样式,人物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叙事组合,人物、鞍马聚散有致,或行或走,前后呼应。
山东祠堂画像中的《庖厨图》,画面打破了厨房内外的空间界限,把不同的空间环境勾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庖厨场景。
画中粮仓和厨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观念上两者放在一起很合逻辑。
画面整体呈俯瞰视角,建筑、人物和器具通过事件的叙事要求本整合在一个连续完整事件展现的空间中。
同样,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绘本中简洁的文字交代不清楚许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信息,儿童信息接受的特点很难通过文字了解人物的性格、情绪以及微妙的心理活动,图像担任了绘本中几乎所有的叙事工作。
传统人物画一般性顷间的设计方法给绘本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创作过程中设计具有连续特性的趣味性小细节插图用于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插图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建构儿童想象中的时空场景,从而达到对文字所表达的主旨概念外投射情景空间架构的认知。
三、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结构中的决定性顷间
传统人物画在故事性画面的创作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构思:一种是以主体发生事件为核心,打破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情节巧妙地组合到同一画面中的“异时同图”,这种结构主题鲜明,以“满构图”的形式让观众快速掌握核心信息。
敦煌壁画中《萨埵王本生》中以“异时同图”的结构将八个关键情节整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萨埵王为核心,在一般性顷间为画面整体布局的同时,设计以“萨埵王以身饲虎”的决定性顷间;一种是“横卷式”连续结构,这是汉晋儒家思想在故事化形式上的新发展。
整体按照故事发展的主线将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清楚,以连续画面的形式完成整个图像叙事。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以曹植与洛神相遇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分段把人物安排在时空环境中,以设色长卷的形式将整个事件娓娓道来,关键情节点上着重刻画情节冲突下的人物情绪,如“子建睹神”的描绘中,着力刻画曹植突然发现洛神时的决定性顷间,利用形态和眼神,很好的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决定性顷间设计中,强调三组关系。
一是文字与图形的关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是在脱离故事的基础上转向说理的艺术作品,用人物图像及叙事情节来表达抽象的议题则要借助文字辅助观者解读;二是人物与场景的关系,敦煌莫高窟285《禅修》中出现高度概括简化的形象,运用人与环境相结合,通过刻画洞外动乱喧嚣的环境来反衬禅僧修行时“形如槁木,心如
死灰”的静寂心境;三是人物与人物的关系,顾恺之人物画在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认为在画群像时,必须刻画出各个人物的不同神态,通过传神的眼动视线加强人物间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加强图像叙事理解的作用。
张萱的《捣练图》更是以巧妙的视觉构思、生动的人物视线互动使作品成为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书中有关视觉心理学的示范案例。
儿童绘本的叙事结构大都在一般性顷间的整体建构基础上设计关键情节的“决定性顷间”,关键画面集合各种绘画元素促使观众产生瞬间爆发的强烈情感。
儿童绘本存在的首要目的是讲述故事,提供给观众以视觉的刺激和情感的共鸣。
它通过使用具体可感的视觉语言,如构图的组合,形象的象征、隐喻、暗示,色彩的对比,光线的变化等等来表现人物的情绪,揭示人物的心理,并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引导观众通过看得见的画面,去想象看不见的主题思想。
决定性顷间的设计是整个绘本取胜的关键所在,能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即时印象。
四、象征性顷间的造像范式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核心是强调和保持住艺术观念上的理性、单纯、简洁的特点,不同于西方绘画使用充满感性变化的光影表现偶发效果。
视觉自然体系经过中国艺术家观念的简化,紧紧抓住形态和色彩这两个基本因素,强调固定的物体形状为主要目的,将表现的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物体形态的“结构线”上。
造像的简洁概括、生动传神,色彩的纯粹鲜明、极具象征意味都是符合儿童感知运动发展阶段的视觉接受方式,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汉代墓葬中“二桃杀三士”中三位勇士造型夸张,突出表现铜铃般的大眼,面部表情极为强烈,五官呈现出极度愤怒后的扭曲,接近今天漫画人物的视觉效果,是中国早期绘画中最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
画中简化其他现实细节,着重强调人物情绪变化带来的形象特征,渲染情绪,这是符合儿童视觉接受的一个重要设计手段。
五代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胡貌梵相”形成极具风格的人物造像特点,造像的象征性意味旨在突出罗汉的法力无边的宗教神秘感。
北宋官本杂剧《眼药酸》作品中,戏剧角色身背布袋,布袋上画着许多带有其身份象征的眼睛符号,作品中象征性顷间的设计利用符号性的图形元素,简单明了的传递故事信息,从而有利于人物逻辑概念的明确,对观者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立足本土传统人物画中图像叙事倾间的研究,加深了对传统叙事方法的认知。
儿童绘本设计的图像叙事创作技巧可以在此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力图在空间设计、人物互动、人景互动上获得更多的符合民族特性的创作灵感,从而使作品向观者传递更多的民族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罗一平.历史与叙事——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84-85.
[2]李彦锋.中国传统绘画图像叙事的顷间[D].海南师范大学,200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