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

合集下载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背文言文16篇1、《论语》十则(七上)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桃花源记渊明(八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看,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中考必考文言文篇篇目

中考必考文言文篇篇目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论战》16、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必背34首古诗词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013陕西中考文言文

2013陕西中考文言文

2013陕西中考文言文1. 2013语文中考其中文言文16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郦道元的《三峡》,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出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出自《论语》的《孔子语录》,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的《杂诗(四)》, .古诗词曲34首:出自《诗经》的《关雎》《蒹葭》,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饮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观刈麦》《钱塘湖春行》,李贺的《雁门太首行》,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李煜的《相见欢》,范仲淹的《渔家傲》,晏殊的《浣溪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苏轼的《江城子》《水调歌头》,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破阵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2. 陕西中考文言文的翻译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

使者过赵,赵王系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而天下服矣。

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隙。

秦、赵有隙,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无妨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一夫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

2013年中考18篇文言文

2013年中考18篇文言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确实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土地方圆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从这些看,大王受蒙蔽很严重了。 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 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 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谏 使……听到 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责我的过错的人,得到上等奖赏。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要说,也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有时候 间或,偶然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没有可以进谏的了 都到齐国朝拜(齐王)。这叫做在朝廷 听说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上战胜(别国)。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击鼓进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印,又 大败 驱车追赶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 追赶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已经 作战的原因。 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士气正旺盛 战胜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那里 推测,估计 埋伏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倒下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1. 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事情中悟出治国 道理。邹忌是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善于 思考的人。 2.邹忌讽谏艺术具体表现在:以小见大, 以家事喻国事,含蓄委婉;通过排比、双重 否定增强说理气势。可看出邹忌是关心国事、 聪明、善于进谏的人。齐威王肯纳谏。 3.讽谏的目的是:使齐王广开言路、改良 政治,使齐国强盛。同《出师表》中诸葛亮 向后主提的“开张圣听”一致。

2013年中考语文背诵篇目

2013年中考语文背诵篇目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孟子 -战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记》范仲淹-北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论战》16、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必背34首古诗词1 关雎2 蒹葭34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 望岳11 春望121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1.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013中考文言文汇编

2013中考文言文汇编

2013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24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下册:1.《伤仲永》作者:王安石2.《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3.《口技》作者:林嗣环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4.《三峡》作者:郦道元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6.《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下册: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2.《马说》作者:韩愈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4.《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5.《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6.《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7.《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作者:诸葛亮下册:1.《公输》---《墨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鱼我所欲也》---《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愚公移山》---《列子》七下1:伤仲永王安石【重点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收到后天教育。

3.题目中“伤”的含义: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

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而哀伤,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才至关重要。

4.“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下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重点问题】1.文章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2.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读书,长进惊人,使鲁肃叹服的故事。

3.孙权是怎样劝的?(劝的艺术)(1)提出要求说必要(指出学的必要性):因吕蒙“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

(2)指导方法谈可能(指出学的可能性):方法简便“但当涉猎”;目标明确“见往事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我不去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多义1.而呼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4.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6.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8.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9.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11.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12.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13.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

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为人处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学与思关系)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学习方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学习态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 (修身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修身做人)2.《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chuî)耕之垄(lǒng)上,怅(chàng)恨久之,曰:“苟(gǒu)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适(zhã)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dāng)行(háng),为屯(tún)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ï)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shuî)[1]谏(jiàn)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shuî)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wàng)”。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wãi)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fân)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chī)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wú)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tǎn)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xùn)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ï[2])、苦(hù)、柘(zhâ)、谯(qiáo)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âng),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zhǎng)吏,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走往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彼此啊。

”被雇佣耕地的人笑着说:"你是一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朝廷)征发贫苦人民九百人去驻守渔阳,停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在征发之列,担任了队伍的小头目。

恰巧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

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陈胜说:"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被立为皇帝,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

百姓大多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多次立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

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首发,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

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业。

但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书信,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用笼罩着火,学着狐狸鸣叫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

士兵们整夜都很惊恐。

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吴广向来待人很好,为他所用的人很多。

(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屡次说想要逃跑,让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

都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

都尉剑拔出鞘,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他。

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的期限。

误期就要杀头。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占十分之六七。

况且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底下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陈胜吴广)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百姓的愿望。

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对外称大楚。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祀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