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篇1《湘行散记》是散文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南地区的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书中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湘西的旅行经历,以及与当地人的交往。
他描绘了湘西的山水之美,那些苍翠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古老的村庄,都让人感受到湘西的自然之美。
同时,他也展现了湘西的人文之美,那些纯朴的村民、独特的民俗、传统的工艺,都让人感受到湘西的文化底蕴。
书中的“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在旅行中感受到了湘西的变化,也见证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沈从文通过“我”的视角,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书中的语言优美,笔触细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沈从文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湘西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的来说,《湘行散记》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书。
它不仅展现了湘西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湘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思考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篇2《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湘西世界”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故乡的人情、景物、生活方式等,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故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描绘故乡的美景时,他常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湘西的世界里,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活的舞台。
河流如网,清澈的溪水穿越村庄、田野和山林,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湘西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
除了美景,书中还描写了许多人物和事件。
沈从文通过对故乡人物的生活、命运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故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优秀作品之一,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下面给大家分享《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欢迎借鉴!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篇1《湘行散记》一书,可能是我对于沈老先生最开始认识的一本书。
也不奇怪,除了《边城》一本书,沈老先生的作品里面算最有名的就是《湘行散记》了。
与别的不同,《从文自传》一本书主要写的是少儿时期对于传统的认识,而沈老先生早期的散文写的都是自己在北京的一些经历,其中并不乏一些都市化的语言。
但在《湘行散记》中,我们能看出里面写的是各种各样的景色,有“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的景色,有“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的景色,也有“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这样的景色,整本书就好像是在写一封情书。
全书并不缺乏五彩缤纷的语言。
但是在阅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坐着有一些了解。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并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湖南省凤凰县,就是沈老先生笔下的“湘西”。
沈从文小的时候,家里面十分贫困。
因为当过兵,他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前往北京以写作谋生,但在《北平却步》一书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也不喜欢当时的北平,在大部分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可谓是“历经了社会的各种黑暗”但是却在那么凄惨的背景下。
沈老先生竟然能够运用他乐观的心态,写出如此让人感到清新而又华丽的词汇,一点一点地拼出一副如此奢华的图画。
再想想我们,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做一点作业就唉声叹气,就好像是一副十分痛苦的样子。
但是在如此的黑暗当中沈老先生依旧是那么乐观,这一点真的是让人需要学习的。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湘行散记》讲述了沈从文接到来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见闻,下面给大家分享《湘行散记》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湘行散记》读书笔记1操着粗话的汉子呦,缥缈的橹歌嘴边来。
山连山,水连水,歌声竟被那群山清水挡回去了,河边的洗衣妇羞红了脸,掩面接上了橹歌,歌声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罢!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
先生这此还乡记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几年未回湘西,故乡仍未如何变——却又变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镇换了个面……为什么呢!人还是那么地朴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后藏着的尽是心酸!就那水手们,十六年前沿河的码头,有一半停着高大的运油船。
宽平的河面,整齐的码头,来往的水手船上朱砂、水银、苎麻、布匹……装得满满当当。
不说那白天有多么人声鼎沸,就是落日余晖剩余一片深紫时,浮荡的催橹歌声,是如何壮丽稀有。
可瞧瞧十六年后!各河沿岸破烂不堪,船被绑在一块,标着“此船出卖”。
水手买船!何等凄凉!当年大方爱笑的精悍青年呦,现在成了要为货物分量争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为什么?是什么把这桃源搅得这般不好!悲愤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句:“时间造化弄人”。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钢铁大船扬帆启航,谁还用小破船运货?这是“人生”的苦味,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
我们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了他们生活上应有的那份哀乐。
人总得看开,所以他们又大笑起来,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临的,几十年后仍在面临,你看那中国南边的某条河上,曾经渔民放一群鸬鹚入水,在竹舟上撑蒿,光着脚、卷着裤腿,黝黑的双脚、嘹亮的嗓子一动、一吼,水花飞溅,歌声朗朗。
一会鸬鹚跃出水面,被绑住的脖子卡着新鲜肥美的鱼。
这属于江南出神入化的“鸬鹚捕鱼”,还不是抵不过历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罢!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
岁月蹉跎,物是人非。
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

Instead of waiting for others to love you, it is better to love yourself and treat yourself better, because your life is not long, and be better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meet you in the next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1读罢《湘行散记》,我不仅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炽热的感情,还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领悟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丽的山水、别致的风景孕育出的沈从文先生细腻通达的内心。
湘西被群山包围,人们的生活自然多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
在这里,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哭嫁的新媳妇,有爱说“野话”孔武有力的水手,还有萦绕的情歌与号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为了生计劳苦奔波,但他们的质朴令沈从文先生不禁感叹出:“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单纯”,一定是依托于他们背后的山水。
就拿水来说吧,平静时“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
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
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
”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以他返乡途中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展现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人性的淳朴与善良。
阅读这部作品,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领略了其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个人的赏析。
摘抄一:“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赏析:这段文字简单而真挚,将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直白地诉说着自己的心情,那种无论快乐还是烦闷都想与对方分享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纯粹与美好。
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更能打动人心,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摘抄二:“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赏析:作者将历史比作一条河,形象而深刻。
河流中流淌着的不仅是水,还有岁月的痕迹和人类的故事。
石头、砂子、腐草、破船板,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的眼中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类的悲欢离合。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意义,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积累。
摘抄三:“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也反而越相近。
”赏析: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距离的拉远并没有淡化情感,反而让心灵更加贴近。
或许是因为在分离的时刻,思念会愈发浓烈,让彼此在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和珍贵。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感情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也让我们思考距离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摘抄四:“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赏析:这句话充满了哲理。
当我们身处孤独,失去外在的依靠和陪伴时,往往能够发现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
孤独并非全然是坏事,它能让人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重新认识自己,找到内在的力量和价值。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1在读《湘行散记》之前,我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
沈从文从小便投身队伍,随军队碾转川黔湘边境。
他从小便吃过苦,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在队伍的解救后,便因为对文学的爱好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想着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多情的妇人的丈夫在一次行船中,不幸落水遇难,从此之后,就只剩下妇人一人了。
那位妇人明明还可以改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她却想靠自己去承担一家人的生活,艰辛、悲惨地当上了一名妓女。
一天路过的水手——牛保,在一夜间与那位妇人增进了感情,不惜为了她和水手吵架,不行船;把自己唯一的苹果献给了那位妇人。
那天后,牛保因遇难,再也没出现过,那位妇人于是悲痛欲绝。
水手和拉船人只能得到屈指可数的收入,却干着危险的行船工作。
十年如一日,即使这样,水手们依然为了讨口饭吃而努力拼博,这种精神令我万分敬佩。
那些妓女为了家庭生计而沦落如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无比黑暗。
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辞辛苦,艰难地过着日子,她们依旧保持着她们的可爱与质朴,以及对生活最纯真的希望。
水手牛保与妇人虽做着交易,可他们对互相深情,互相帮助,使我对他们的故事产生了怜悯,被深深地打动。
这难道不就是劳动人民之间纯朴的深情吗?我们要在过后的日子里,去哭,去笑,去闹,把握这些美好的时光。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2《湘行散记》一书,可能是我对于沈老先生最开始认识的一本书。
也不奇怪,除了《边城》一本书,沈老先生的作品里面算最有名的就是《湘行散记》了。
与别的不同,《从文自传》一本书主要写的是少儿时期对于传统的认识,而沈老先生早期的散文写的都是自己在北京的一些经历,其中并不乏一些都市化的语言。
但在《湘行散记》中,我们能看出里面写的是各种各样的景色,有“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湘行散记读书随笔

湘行散记读书随笔湘行散记读书随笔《湘行散记》作品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作品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湘行散记读作品随笔,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湘行散记读作品笔记【1】初读作品《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
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
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
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作品《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
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
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
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作品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
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作品中的文字,写道: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 2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
”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
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
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
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
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
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
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
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
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 2 随手翻开《湘行散记》,便被沈从文先生构建的亦真亦幻、淳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
这部散文集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时所作的游记。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时光中,《湘行散记》依然能繁花尽开、向阳而生,令人惊叹。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花”,是盛开的向日葵,是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
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
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
古老的习俗还有所遗留。
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
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
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
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
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
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
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
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
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
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
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
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
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
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
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
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
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
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
《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
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
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更带来了面对人生的勇气。
1949年后,沈从文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
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他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果。
那条河和河两岸的人事经历,我想,使他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
沅水,一条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从文的河流吗?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
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
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
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
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
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
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
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
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
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
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
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
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
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
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
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
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
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
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
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
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
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
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
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
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
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
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
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