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也变化
三大岩石的转化[整理版]
![三大岩石的转化[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3ece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a.png)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由岩浆开始,喷出的叫喷出型岩浆岩,也叫玄武岩,未喷出的在地下缓慢凝固形成花岗岩.地表物质经过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又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N年形成沉积岩,也叫石灰岩,地壳的运动使石灰岩运动,到地表经过水的溶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向下形成变质岩,到地表叫大理石,或被融化形成岩浆.花岗岩和喷出型岩浆岩也可以到地下形成变质岩.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坚固、美观;一是喷出岩,有气孔,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答案】4.C 5.D 6.C难点16 岩石相互转化形成过程——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岩石变化的细节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掌握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岩石变化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变化过程,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难点: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变化过程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岩石样本、显微镜、实验试剂等。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们知道岩石是如何变化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岩石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岩石变化的哪些现象?”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岩石的变化》教案

《岩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2)掌握岩石循环的过程;(3)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知识解释岩石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原因;(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研究岩石变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分类和特点;2. 岩石循环的过程;3. 岩石变化的原因;4. 岩石变化的特点;5. 岩石变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岩石循环的过程,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岩石变化的机理,岩石变化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分类、特点、循环过程以及变化原因;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特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变化的意义;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岩石标本、图片、视频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药品等;3.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论文、案例等;4. 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岩石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
3. 讲解岩石循环的过程:阐述岩石从形成到破坏、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岩石循环的基本原理。
4.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分析岩石变化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5. 分析岩石变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速度、幅度和空间分布等特点。
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岩石也变化

云冈石窟的石佛 距今800多年的佛像 黄山上摇摇欲坠的巨石
桂林象鼻山
距今 1300 多年的佛像
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须弥山石窟中的石佛
九寨沟风景
课后作业:
我国有很多的文物古迹,正 受到风化作用的侵蚀,结合 你学过的知识,请设计一个 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案。
实验二
取一块石灰岩平放在桌面, 用滴管汲取稀盐酸慢慢滴到 岩石表面,观察这块岩石有 什么变化。
注意:稀盐酸有强腐蚀 性,使用时要小心。
三、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小结:岩石在温度、水、 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 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风化
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由红砂岩组成的丹霞山
张家界奇特的山峰
一、我来猜: 岩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沙漠中的蘑菇岩
高
山 上 的 风 蚀 岩
梵 净 山 的 蘑 菇
岩
海 边 礁 石
水 中 的 鹅 卵 石
山 洞 中 的 钟 乳
石
李
冰
父
二、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子
煅烧再浇水
都江堰
实验一: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器材: 酒精灯、镊子、培养皿、 页岩、清水、烧杯
温馨提示
1、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2、眼睛离酒精灯保持一定的距离,防
止石块飞溅。 3、音乐声停后整理好实验仪器,马上
坐好,等待汇报。
三、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光
滑
美
丽
酸性的地下水把岩石溶蚀出了一个个
的
的溶洞。溶蚀后产生的液体,从溶洞
鹅
顶逐渐往下淀积,经过漫长的年代而
卵
形成了钟乳石
石
钟乳石
石块在被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 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 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
岩石的演变的名词解释是

岩石的演变的名词解释是岩石的演变是指岩石在地质时间中经历的各种变化和转化过程。
岩石是地球上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承载着地质历史的痕迹和地球演化的故事。
通过研究岩石的演变,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岩石产生的影响。
首先,岩石的演变可以从其形成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形成的过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岩屑、碎屑、生物残骸等物质在水体或陆地上沉积、压实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既有基岩经过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改变形成的,如片麻岩、石英岩等。
其次,岩石的演变还可以从其物质成分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的物质成分主要由矿物组成,通过分析矿物的种类、组合和相对比例,我们可以了解岩石的成因以及其所处的地质环境。
例如,含有较高镁离子的橄榄岩主要形成于洋中脊环境,而富含石英的岩石则往往形成于大陆地壳。
另外,岩石的演变还可以从岩石的结构和纹理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的结构和纹理是由于其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所导致的。
例如,岩浆岩中的斑晶结构是由于岩浆在地壳中冷却时,矿物颗粒逐渐晶化形成的;而变质岩中的应力韵律则是岩石在地壳变形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通过观察和解读岩石的结构和纹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岩石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
此外,岩石的演变也涉及到岩石的变形和变化。
岩石在地质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地壳的应力和变形作用,通过变形作用,岩石的组织和结构会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例如,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会导致周围的岩石变成变质岩,而地质断裂和褶皱则会使岩石变形和形成新的构造。
最后,岩石的演变是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
地球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岩石的演变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岩石的演变,地质学家可以还原过去地球的样貌,推断出地壳运动、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
【教学教案】《岩石也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岩石也变化》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岩石的分类及形成过程。
2.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 岩石分类和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征区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岩石标本、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提前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岩石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岩石也变化》。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学生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并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环节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观察岩石标本,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五: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岩石圈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分布和变化。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岩石圈的三种基本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环节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岩石变化的过程。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岩石变化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湘教版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变化》是湘教版科学六上3.4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岩石的形成、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变质等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过程还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掌握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能够分析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2)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2.实验材料:岩石样本、试剂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节、一棵顽强的小树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二节、从“南橘北枳”说起1、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
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
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
(P7页例子)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
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3、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
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三节、走进池塘1、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
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第四节、假如大树都倒下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
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2、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
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
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会根据情境作出猜测,并制订出相应的实验计划。
2、能在实验过程中修正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采用适合的方法来质疑。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2、理解昼夜、四季变化下的冷暖交替会造成热胀冷缩影响岩石的
变化。
教学的重点:
能从史实资料中发现问题
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找出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每小组:酒精灯、镊子、岩石、实验计划、实验记录表、烧杯、冷水教学教程:
引入:
观察图片、学生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岩石的变化可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来探究温度对岩石变化的影响。
学习新课:
一、探究史实资料
1、学生独立阅读资料
2、交流:你对史实资料有什么疑问?
3、小组讨论:
我们用怎样来探究冷热变化会不会让岩石裂缝?
4、汇报
二、模拟实验探究
(一)制订实验计划
1、小组用三分钟的时间设计出实验计划,有疑问可以和老师交流,有难度的内容可以不用填写?
2、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二)分组实验(出示温馨提示)、教师指导
(三)整理信息
1、小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2、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四、观看视频,从视频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1、观看
2、汇报
三、探讨昼夜、四季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小组交流:根据前面的学习,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昼夜、四季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2、汇报
3、提问:我们科学它称作为什么?
小结:
巩固:小组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建议?
总结:
与大家共勉
参与的程度决定参与的高度,
参与的心胸决定参与的天空,
参与的心态决定参与的状态,
参与的思维决定参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