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浅谈软土地基的技术处理方法

出滑动 ,基底沉 降现象也严重。在软土地基中最困难的问题 就是地基强度不足引起的失稳问题。例如 当建造在软粘土的 路堤 ,海堤的地基土强度不够时,会产生圆弧滑动而造成整
适 用范 围为 :路堤 高度小于极 限高度 的 2 0倍 以内,软土 . 层 不厚或虽厚但有 良好排水条件 ,且砂源丰富、工期不紧的 情 况。砂垫层的厚度一般为 0 6 .m . ~1 O ,视路堤高度和软土
的构筑物就会浮起来 ,重的构筑物就会沉,但 强度
・8 ・ 2
第6 (第1 期 期总 0 ) 7
勰 是 建 橛
施 技 ■ 工 术
lm c ,两端 以片石护砌或其他方式防护 ,以免砂料流失 。 当在砂 垫层上填筑路基 时,路堤 填筑速度应合 理安排 , 使加荷 的速率 与地基承载力增加 ( 排水 固结) 的速率 相适应 ,
细粒 土 。在 软土 地 基 上 修 筑 路基 ,若 不加 处理 ,往 往 会 发 生 路基 失稳 或过 量 沉 陷 ,导 致 公路 破 坏 或 不 能正 常 使用 。软 土
软粘土地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 :同时软粘土的渗透系 数小,固结系数小,完成沉 降所需的时间很长 ,即固结过程
历 时长 ,深 厚 粘 性 土 层 的 沉 降 可达 几 十 年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以保证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 中不发生破坏 。通常可以利用埋 设在路堤中线的地面沉降板 以及布置在路堤坡脚 处的位移桩 进行施 工观测 ,随时掌握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的变形情 况
和发展趋势 ,借 以判 断地基是否稳定 ,控制填土 的速度 。根 据经验 ,一般情况下水平位移每天不超过 1 Om . c ,垂直位移 每天不超过 1 5m .c ,地基便可保持稳 定。
土木工程中的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土木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条件,其特点是强度低、可塑性大、不稳定等。
因此,在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一、软土地基的特征和问题软土地基广泛分布于河口、湿地和沉积盆地等区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度低、可压缩性大、渗透性差等。
这些特性给土木工程施工和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沉降、变形、不均匀沉降等。
因此,合理处理软土地基是确保土木工程安全和可靠性的关键一环。
二、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1. 加固技术加固技术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加固技术包括桩基加固、土体改良、地下连续墙等。
其中,桩基加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既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又能改善土体的稳定性。
同时,土体改良技术与桩基加固技术可以结合使用,通过改良软土的物理性质,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2. 压实技术压实技术是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利用大型压实机械施工,将软土地基进行均匀、深度的压实,可以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反渗透材料,阻止地下水的渗透,进一步加强土体的稳定性。
3. 排水技术排水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软土地基的高含水量是导致地基沉降和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排水工程,将地下水与软土分离,减少地基应力,可以有效降低软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三、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案例1. 香港地铁工程香港地铁工程是一个典型的软土地基处理案例。
由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地铁工程所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桩基加固和土体改良等。
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地铁线路在软土地基上稳定运行多年,实现了土木工程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厂房建设在某些地区,工业厂房建设常常面临软土地基的困扰。
通过加固技术和压实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地基沉降和变形等问题。
同时,适当的排水技术也能够保证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工业厂房的安全运行。
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软土地基处理措施软土地基是指土壤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承载力较低的土地。
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因为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导致建筑物沉降、变形甚至倒塌。
因此,对软土地基进行合理的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软土地基处理的一些有效方法。
1. 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处理软土地基的常见方法之一。
其中,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预压法、加固桩法、土体改良法等。
预压法是指在软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排水并产生固结,从而提高土壤的承载力。
加固桩法是通过在软土地基中钻孔并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桩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土体改良法是通过添加掺合料、固化剂或注浆材料等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2. 增加地基面积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低,因此可以考虑增加地基的面积来分散建筑物的荷载。
这可以通过扩大建筑物的基础面积或者采用浮筏基础来实现。
扩大基础面积可以通过增加基础的宽度或者采用悬臂基础的方式来实现。
浮筏基础是指在软土地基上铺设一层较厚的混凝土板,将建筑物的荷载均匀分散到软土地基上,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3. 排水处理软土地基的含水量较高,容易导致土壤的液化现象,进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因此,对软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排水处理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挖设排水沟或者采用加压排水等方式来实现。
排水管道可以将地下水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挖设排水沟可以将地下水引导到远离建筑物的地方,减少对地基的影响。
加压排水是指通过施加压力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土壤的含水量。
4. 监测和维护软土地基的处理并非一劳永逸,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仍需进行监测和维护。
监测可以通过安装测斜仪、沉降仪等仪器来实现,及时掌握地基的变形情况。
维护包括定期检查地基的情况,及时修复地基的损坏部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基加固、增加地基面积、排水处理以及监测和维护都是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在土木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
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差,易于沉降和变形,如果不得当地处理,就会给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那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 加固土体加固土体是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在土体中引入一些加固措施,来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有预应力锚杆、钢筋混凝土悬臂板、地下连续墙等。
其优点是处理后土体的性质改变不大,稳定性高,能够承载高度集中的荷载;缺点是造价高、效果难以预测、施工周期长等。
2. 优化排水软土地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排水不良。
因此,优化排水是软土地基处理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排水的方法有抽水法、增加排水通道、建造渗压降解系统等。
通过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的排水情况,可以避免因湿度大而导致的软土松动和沉降等问题,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土体固结指的是利用不同机理使土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固结,从而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方法有跳动法、振动加固法等。
通过对土体进行固结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土体的压缩性,提高其刚度和强度,从而增加其承载能力。
4. 利用特殊地基工法软土地基处理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特殊地基工法,如处理软土地基的传统办法“加重压实法”、济南大黑土软地基处理工程采用了“超前压实法”等。
这些特殊地基工法利用了地基与土体的特性,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针对地面不同的状况,往往可以取得排除软土地基弊端的显著效果。
综合来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合适的方法一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处理方法虽然多样,但也存在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治理效果也需要进行实际考察验证。
因此,在处理软土地基时,需要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精心设计和实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软土地基是指土壤的相对稳定性较差,抗剪强度低的土层。
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浅析,包括加固处理、预压处理和改良处理。
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是指通过加固措施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地基桩、振桩和灰浆桩等。
地基桩是指通过在土壤中钻孔安装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桩,使其固定在地基中,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振桩是将振动器插入土壤中,通过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力将土壤进行加密,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灰浆桩是指在土壤中注入灰浆、水泥浆等材料,通过固化形成坚实的桩体,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预压处理是指在施工前对软土地基进行预压,以减小地基沉降和地基沉降速度,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预压处理方法包括桩后预压、加固柔性板桩和土压平衡预压等。
桩后预压是指在桩基施工完成后,在地基表面加设预压层,通过施加预压荷载使地基产生压密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加固柔性板桩是在软土地基中安装预制的柔性板桩,通过对板桩施加预压荷载,使板桩与附近土体产生共同变形,从而达到预压的效果。
土压平衡预压是将填土加固到一定高度,利用填土对软土地基产生自重压力,使土体发生压密,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加固处理、预压处理和改良处理。
具体选择何种处理方法需要根据软土地基的特点、建筑物的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地基的强度、稳定性和经济性要求。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几乎都需要用到地基处理,其中软土地基处理更是重中之重,许多建筑物的地基处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有效性和耐久性。
软土地基有着很强的压缩变形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超过了极限值就会造成基础的细微移动,继而导致建筑设施的破坏,因此对软土地基的处理非常重要。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
一、法拉第抗渗排浸法软土地基一般是由于地下水位太高、土质过于松软等原因导致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经典的法拉第抗渗排浸法。
具体操作就是在地基深处打孔,然后注入混凝土、水泥、化学制剂等材料。
通过注入材料的方法,可以实现地基的硬化,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荷能力,同时也可以防止地下水对结构造成伤害。
不过这种方法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施工,并且一般需要大量的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复和加固过程,不如其他方法快速。
二、超前治理法超前治理法即在地基不利影响作用发生之前就提前进行治理,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在地基中注入具有抗渗、增强地基承载能力的材料,如水泥、砂浆等。
超前治理的优点是能够提前避免地基作用对整个工程的影响,同时因为针对软土地基的改造可以早期进行,能够在建筑之前就进行地基治理,从而缩短整个工程的周期。
三、浅层加固法浅层加固法即利用深层地下水泥墙的技术讲原来的软土改为硬土,该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施工环境技术条件有一定要求,其基础上加固方式多样,有人工方法和机械方法,包括了静力桩,动力锤,钢钉,插板或冲管等处理方式。
针对不同的荷载情况,宜采用不同的深度和施工方式。
浅层加固法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避免了地基改造对建筑设施的影响,同时降低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效率。
四、邻近荷载法邻近荷载法指利用邻近的建筑物承受外界荷载的特点,借助开挖法、浅孔法、深孔法等施工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适当的疏浚、加密处理。
此方法施工简单、费用低廉,但其效果也相对较低,需要注意周边施工方式,否则会影响周边建筑的稳定。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软土地基是指土层松软、密度小、强度低、变形大的土层,因为其强度不足,所以在工程建设中会对地基稳定性产生威胁,需要进行处理。
下文将从软土地基处理的原理、方法、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处理原理软土地基处理的原理是通过对地基进行强制改造,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加固处理和交换处理两种,加固处理是指采取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微桩、钢筋混凝土墙等加固措施来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从而达到增强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交换处理是指将软土进行挖掘并移除,然后再进行中高强度土的填充,使地基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处理方法1、钢筋混凝土桩加固法钢筋混凝土桩是通过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软土地基深层,利用桩的自重和土与桩的摩擦力来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桩的加固区域是在软土层区,其作用是增强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刚性,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预应力混凝土桩是在钢筋混凝土桩的基础上加固措施,它比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桩更加坚固和耐久。
预应力混凝土桩的优点是可以在建设时优化地基的承载力分布,使地基均匀承载,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3、微桩加固法微桩是一种短桩,有桩柱和桩帽组成,直径一般在15-25厘米,长度为4-6米。
微桩加固法是通过钻孔土层、灌注水泥浆料,将微桩嵌入软土地基中,从而增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墙是指在地基内挖掘出空间,再将钢筋混凝土墙壁进行植筋钢化,然后进行地基加固。
钢筋混凝土墙加固法的作用是将软土地基区域进行隔离,使其在不断受力、流失情况下保持稳定,从而达到控制地基沉降的目的。
三、处理效果软土地基处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软土地基处理后,能够使地基不再产生变形及下降而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
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地基加固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对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保障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软土处理的效果需要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检测和验证,若出现地基问题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处理。
浅谈软土地基的工程处理技术

浅谈软土地基的工程处理技术软土地基是指以软土为主,与粉土、粉砂等一些其它土层相间组成的地基。
软土地基具有承载力低的工程性质,呈现软塑流塑状态,在土质勘探测量中可知,人工开挖探坑如遇软土,往往难挖。
软土地基如果不经处理会存在很大的隐患。
1 软土处理存在的问题1.1 地基的渗漏量超过容许值时,会发生水量损失导致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是保证建筑、道路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地基的基础承栽力。
在分析现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表层处理法、强夯法、静力排水固结法、反压护道法等。
1.2 未能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在合理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方面有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例如饱和软粘土地基不适宜采用振密、挤密法加固。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加固原理,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特别重要。
在这方面,现在的问题是对几个技术上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优化不够。
采用的不是较好的方法,更不是最好的方法。
有时工程问题是解决了,但造价高和工期长。
1.3 施工单位素质差影响地基处理质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搅拌桩施工。
深层搅拌法不能满足地基处理要求并不是深层搅拌法工法本身不成熟,也不是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设计方法不对。
影响施工质量主要是施工单位素质和施工机械两方面问题。
先分析施工单位素质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地基处理施工队伍的快速膨胀,造成绝大多数施工队伍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熟练技术工人缺乏是普遍现象。
除此之外,还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其它地基处理方或轻或重也存在类似问题。
2 软土处理应注意事项2.1 处理的一般原则以时间换金钱,早在10年前,日本著名换金钱处理软土路堤的方法。
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
但我国公路基本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用地不断扩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建筑用地的相对不足,如何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高层建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天然的软土地基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高档次的构造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这便要求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将天然软弱的地基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和加固,以达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软土地基一般指抗剪强度低、压缩性较高以及具有其它不良性质的地基。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一般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及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软土地基的特性、危害及处理的必要性。
软土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海洋沿岸沉积和内陆湖盆地沉积两大类。
软土地基的外表特征:在土质勘探测量中可知,人工开挖探坑,如遇软土,往往难挖,具有触变性,流变性显著。
经土样试验结果,可得出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
软土地基下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软土地基的沉降,包括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
待翻开晾晒后,水分很快流失,呈疏松状。
这种土质如在施工中出现,最佳含水量不易把握,极难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值,满足不了相应的密实度要求,在建筑物开始使用后,往往会发生失稳或过量沉陷。
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故禁止采用。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施工,很难保证达到建筑物的安全及使用要求,所以在建筑物施工前必须做必要的检测和科学的地基处理[1-2]。
1软土地基的一般处理方法1.1强夯法强夯是松软地基的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由于夯击能量很大,所以加固深度深,也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最适用于孔隙大而疏松的碎石土、砂土及建筑垃圾,也适用于低饱和度的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和素填土,但不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土及淤泥类土[2]。
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主要有:①冲击力(波)作用下地基土的振动压密。
重锤撞击地面产生的强大的冲击力,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基内,冲击波分纵波、横波和表面瑞利波三种。
②振动液化。
冲击作用下饱和土体内产生很大的超静水压力,当水压力达到总应力时土的强度为零,即土发生液化。
强夯法用于加固粉细砂地基主要起密实和抗地震液化作用。
③动力固结。
饱和粘性土的密实主要由于夯后的动力固结效应,即夯击时饱和粘性土内形成很大的残余超静孔隙水压力,夯击后随着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地基内土体产生压缩和密实,强度提高。
④触变效应。
夯击结束后,随着时间的增长,饱和粘性土的强度逐渐缓慢地恢复提高。
强夯的加固效果主要表现在:提高地基承载力;深层地基得到加固;消除液化;消除湿陷性;减少地基沉降量等几个方面。
概括来说强夯的优点是:①设备简单、工艺方便、原理直观;②应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③需要人员少,施工速度快;④不消耗水泥、钢材,费用低。
其缺点是:①振动大,有噪音,在失去密集建筑区难以采用;②强夯理论不成熟,不得不采用现场试夯才能最后确定强夯参数;③强夯的振动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还不够。
1.2换土垫层法换土垫层法又称换填土法。
这种方法先挖除基底下处理范围的软弱土,再分层换填强度大、压缩性小、性能稳定的材料,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垫层的材料一般用强度较高,透水性强的砂、碎石、石渣、矿渣、灰土和素土等。
按其组成材料分为砂垫层、碎石垫层、灰土垫层和加筋土垫层等。
按垫层在地基中的主要作用又分为换土垫层、排水垫层和加筋土垫层等。
由此垫层的作用可简单概括为:①提高持力层承载力;②减少沉降量;③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④防止冻胀;⑤消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工期相对较短、工艺简单、造价低等特点,但是施工时要重视碎石土的碾压厚度、碾压密实度,石料抛填和碾压顺序等关键工序[1,3-4]。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垫层仅对软土地基作表层处理,不论地基强度的提高、变形性质的改善和应力场应变等都是在浅层,所以所能承受的建筑物荷载不宜太大。
若建筑物的荷载较大则需和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1.3排水预压法对于饱和的粘性土地基,其透水性很小,往往采用砂井堆载预压的方法来加速土中孔隙水的排除,加快土的固结,达到挤紧土颗粒和提高强度的目的。
为了缩短预压时间,在砂井上部铺设砂垫层,使砂井与砂垫层构成地基的排水系统,在填土荷载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效果甚好。
此法即利用软土自然沉降,让软土地基排水固结。
如工期不紧,通常采用堆载预压或超载预压,并分期加压逐渐填筑达到预期的路基标高。
这是最经济的方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预压期一般都要半年至一年,占地多、投资大,在项目未经批准不能征地、资金也无着落时难以提早施工[3,6]。
对于砂井堆预压法,在施加荷载时,还应注意,加荷速率以及分级加荷的大小,应与原地基强度及地基固结增长的强度相适应。
这种方法我们主要是用在桥头处,预压时效果比较明显,加速了高塑性土的排水固结速度;缺点是受预压时间限制,工期长,沉降不易趋于稳定,因而我们采用了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
要求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加载速率,防止地基侧向变形,出现失稳破坏,实践证明,预压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此外,在预压的技术方面国内外有了长足的发展:①真空预压法代替堆载预压法,可节省大量工程量与造价;②袋装砂井代替砂井,可节省几倍砂料,且可避免砂井成空是颈缩,提高质量,加快进度;③塑料排水带代替袋装砂井,使投资与工期进一步减小。
1.4深层搅拌法深层搅拌法是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淤泥、龄铌质土、高饱和度的粉土和含水量牧高且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大于120Kpa的粘性土地基。
它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Treatment Measure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闫楠Yan Nan;白晓宇Bai Xiaoyu(青岛理工大学,青岛266033)(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266033,China)摘要:介绍了软土地基的成因及分类,分析了软土地基的特征,全面地阐述了加固软土地基的处理办法,提出应针对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Abstract:The 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based upon it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s are elaborated.Author points out that according to various situations corresponding proper reinforc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selected.关键词: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Key words:soft soil foundation;reinforcement;measure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93-02———————————————————————作者简介:闫楠(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白晓宇(198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
·93·价值工程0引言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通车里程逐年攀升,在山岭和丘陵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方案以能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得到普遍应用,而地下水环境影响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问题,隧道开挖将可能破坏区域内的地下水系,山脉的地下水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稳定,有其自身的水流规律,隧道的出现必将改变地下水赋存状况,并成为地下水排出的天然通道,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流失,并且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水文地质的难以预料或调查不够清楚,打穿地下含水层,造成掘进过程中的涌水现象,从而对工程区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1铜锣山隧道工程概况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境内,主穿铜锣峡背斜,隧道设计起止里程:K133+629~AK138+591,全长4962m ,进出口标高分别为410.30m 、434.24m ,纵坡1.500%~-0.500%,变坡点位于AK136+165(标高449.74m ),最大埋深约496m 。
隧道轴线进口段设计为圆、缓曲线相接,洞身及出口段均为直线,总体走向124°,与区内主要构造线走向呈约83°交角。
铜锣山隧道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貌区,隧道横穿区内的铜锣峡背斜,该背斜山脊延展方向总体呈北东-南西向,相对高点位于隧道中部,标高约935.26m ,相对低点位于进口外侧溪沟,标高约350m ,相对高差约580余m 。
隧道顶部多为灰岩溶蚀后形成的溶丘、溶槽地貌,两侧的砂岩形成挺拔山脊,组合形成“一山三岭”的特殊地貌形态,两翼坡体横向溪沟较发育。
隧道所穿越的该段山体地形坡度一般15~35°,局部为陡崖,背斜山体大部分森林覆盖,基岩出露较好。
2铜锣山隧道隧址区环境现状调查2.1铜锣山隧道隧址区地质条件调查2.1.1地层岩性铜锣山隧道穿越区据区域地质、地调及钻探揭———————————————————————作者简介:刘煌(1980-),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环保工作;陈建华(1964-),男,四川雅安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环保工作。
山区特长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以铜锣山隧道为例Impact of Mountain Long Tunnel Construction on Groundwater and Prevention Measures:Taking Tongluo Mountain as an Example刘煌①Liu Huang ;陈建华②Chen Jianhua①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67;②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17)(①Chongq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Ltd.,China Merchants ,Chongqing 400067,China ;②Sichuan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s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Transport ,Chengdu 610017,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隧址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调查,提出了减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防治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