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代谢病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学的范围、任务及儿科学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及展望。
主要内容1. 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特点。
2. 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3. 简要介绍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意义。
2.熟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指标(包括测量方法、计算方法及正常值等)。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2.比较详细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及体格生长评价。
包括:(1)体重:出生体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体格生长评价。
(3)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和测量方法、正常值;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出牙时间及影响因素。
4.详细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骨骼、牙齿、生殖系统、神经心理),儿童神经心理的评价及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儿童各年龄期保健重点及具体措施。
2.了解儿童保健组织机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措施。
3.熟悉小儿计划免疫及儿童心理卫生。
主要内容1.重点介绍儿童各年龄期的具体保健措施。
2.详细介绍儿童计划免疫。
3.简单介绍儿童具体保健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
2..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小儿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3.掌握液体疗法常用的补液溶液和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
4.掌握小儿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药物治疗的特点。
2.详细讲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其临床表现,液体疗法的常用溶液及应用。
3.重点讲解液体疗法。
包括脱水的程度、性质和速度;掌握临床液体疗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注意补液中的三定、三先、三见、三段)。
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

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遗传学基本实验技能,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前准备:- 确定实验室所需材料和设备,并检查其完好度。
- 将实验材料分类整理,确保有序,方便学生使用。
- 确定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作出详细讲解。
2. 实验一:显微镜观察染色体-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取得待观察的样本。
- 学生准备好显微镜和玻璃载玻片,将样本制作成干片,并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 学生观察各种细胞类型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3. 实验二:交配试验-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选择不同性状的实验材料,进行交配实验。
- 学生观察和记录各代子代的表型,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
4. 实验三:基因型检测- 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基因型检测试剂和仪器。
- 学生将待测标本提取DNA,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基因型检测。
- 学生记录检测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5. 实验四:变异诱发-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选择适当的变异诱发方法。
- 学生诱发变异,并观察和记录变异结果和表型。
-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探讨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6. 实验后总结:- 学生针对每个实验进行总结和思考,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的原因,并与相关理论知识相对照。
-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三、实验要求1. 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2. 学生要准备充足,并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相关背景知识。
3. 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保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学生要积极参与实验讨论,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实验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及讨论等,并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纲基础医学院教务科2016.03--2016.07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时教学大纲01人体形态学王振宇翟效月188一、人体形态科学导论:1.绪论2.基本组织3.各系统概述二、背部:1.脊柱2.背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脊髓及其被膜、血管和脊神经根4. 脊柱的正常影像学三、头部:1.颅骨2.面部3.口腔4.鼻5.咽6.视器7.前庭蜗器四、颈部:1.概述2.颈部的筋膜与肌肉3.颈部的器官4 .颈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五、胸部:1.胸壁2.胸腔器官3.胸部的断面解剖和正常影像学六、腹部:1.腹前外侧壁2.腹后壁3.腹腔器官4.腹膜5.腹部的断面解剖和正常影像学七、盆部及会阴:1.盆壁2.盆部血管、淋巴及神经3.盆部器官4.会阴5.盆部的断面解剖和正常影像学八、上肢:1.上肢骨和骨连结2.上肢肌3.上肢的血管、淋巴和神经4.上肢的局部解剖九、下肢:1.下肢骨和骨连结2.下肢肌3.下肢的血管、淋巴和神经4.下肢的局部解剖十、脑:1脑2. 脑神经3.内脏神经系统4.神经的传导通路5. 脑的正常影像学02人体生理学曹宇54一、绪论: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调解方式以及体内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原理、方式、特点三、血液:生理性止血、血液疑固、纤维蛋白溶解,红细胞血型、Rh血型和输血原则四、血液循环: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五、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形式,呼吸运动神经和体液调节六、消化与吸收: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的基本原理,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七、能量代谢: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八、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原理九、感觉器官的功能:眼的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原理,耳的集音、传音作用与感音换能原理十、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机体调节中的作用03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赵彦艳陈澄52一、概论:遗传病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二、遗传和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基础:染色质的结构与种类,核基因组特征,DNA结构,基因表达三、基因分析技术:分子杂交的原理,载体的概念、特征,细胞DNA克隆的原理、测序、基因转移四、减数分裂、配子发生、受精: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过程五、胚胎发育与发育异常:胚泡各部名称,胚泡植入,三胚层分化,各系统的发生及发育异常六、人类性别发育的激素和遗传基础:胎盘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异常七、单基因病:单基因病(AD,AR,XD,XR)的系谱特点及分析八、分子病与先天代谢病:分子病、血红蛋白病的基本概念,先天性代谢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定位九、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畸变的特点及成因,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应用十、群体遗传: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平衡定律十一、多基因遗传: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区别特点十二、肿瘤遗传:肿瘤基因概念、功能分类及激活方式十三、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方法、特性十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方法、特点、步骤、治疗十五、人类基因组学、展望: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成就与意义04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罗恩杰曹亚明140一、免疫学绪论: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二、天然免疫系统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的种类、生物学作用三、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补充系统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四、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组织与细胞: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五、抗原:血型抗原和异嗜性抗原概念及应用六、抗体: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类型和功能七、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概念、特性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构成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功能九、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应答: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十、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的概念,T细胞的抗原识别方式十一、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人工诱导免疫形成的条件十二、免疫调节:独特型免疫调节网络理论十三、病原生物学绪论: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寄生虫的概念和分类十四、病原生物的基本性状: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的功能、化学组成及意义十五、感染:细菌的致病因素,病毒感染途径、类型和致病机理十六、抗感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构成因素,抗体和细胞免疫的作用十七、遗传与变异: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理,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特点十八、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意义,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十九、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的概念二十、病原学诊断与特异性防治: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离培养方法二十一、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和分类、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二十二、肠道杆菌:埃希氏菌所引起肠道感染的特性二十三、弧菌属: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致病机理和防治二十四、厌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种类、毒素名称和到处病机理二十五、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的形态、排列的染色性,致病性和免疫性二十六、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与染色,微生物学检查法二十七、动物源性细菌:布鲁氏杆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十八、其他细菌:细菌的致病性二十九、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致病性,防治原则三十、肠道病毒: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三十一、肝炎病毒: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三十二、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预防方法三十三、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的致病性、检查方法三十四、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三十五、逆转录病毒: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三十六、其他病毒: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预防三十七、病原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和致病性三十八、放线菌属:以氏放线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检查三十九、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微生物检查方法四十、支原体与脲原体:支原体概念和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四十一、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四十二、衣原体:衣原体的主要特性和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四十三、线虫:旋毛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诊断四十四、吸虫: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四十五、绦虫: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的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四十六、原虫概论:原虫形态的基本结构,生殖方式与生活史四十七、叶足虫: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病理及诊断四十八、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和兰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病理及诊断四十九、孢子虫:疟原虫及配子体在光镜下的形态特点五十、医学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蛛形纲和甲壳纲特点05机能学实验赵红40基础实验1.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与记录2.心肌正常收缩及期前收缩时动作电位、心电图及收缩曲线的同步描记3.蛙心灌流4.人体试验:人体心电图的描记、心音听诊、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测定、肺通气量的测定、视敏度测定、视野测定、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声音的传到途径、微音器效应5.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6.负荷对肌肉运动的影响综合实验1.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去大脑僵直2.多媒体实验。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醇、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同时,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科研伦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关爱生命、崇尚科学、尊重事实、生态环保的意识;通过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1、2课程目标支撑关系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学基本范畴;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和特性,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与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关系。
学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分科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4支撑关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类群;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各种原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特征,繁殖方式,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特性,蓝细菌的特性。
教学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芽孢的耐热机制。
《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

《儿科学A》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编码:ZBW02025 适用学生:临床医学学分:4.5 总学时:77学时预修课程: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学时:26学时二、课程简介[课程知识要求]:儿科学基础和各系统疾病为知识点,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儿科学基础部分涵盖发育儿科学和预防儿科学内容,包括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绪论阐述儿科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生长发育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等;儿童保健突出“预防为主”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儿科疾病诊治原则强调儿科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记录的内容、程序、方法以及分析判断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各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临床儿科学内容,已派生出各种专业分支如心血管学、血液学、神经病学、肾脏病学、围产医学、新生儿学、内分泌学和遗传学等。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对课本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主要介绍儿童营养与喂养、肥胖与营养不良、VitD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呼吸相关疾病、新生儿黄疸相关疾病和新生儿感染相关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代表、小儿免疫与免疫性疾病、小儿病毒感染与结核病概述、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肺炎、支气管哮喘及其临床进展、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等。
[课程能力要求]:按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要求,通过儿科学的学习:(1)使学生能够对儿科生长发育进行评估、对儿童营养及喂养进行指导;(2)能够对儿科各系统常见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提出处理原则,以适应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需要。
[课程达到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康复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其任务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遗传学英文名称:genetics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 3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遗传学是生物学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本课程的任务是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同时对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1.系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分子基础及应用。
2.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决实践中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
4.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和目的查阅相关文献。
5.能够胜任中学生生物课中有关遗传学的讲授、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章第二节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第二章第二节基因与环境的关系;第三章第二节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第五章第二节病毒的遗传;第六章第三节细菌的遗传;第十章第三节细胞质遗传;第十一章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第十二章第一节基因突变;第十三章第二、三节群体遗传与进化;第十四章第二节数量遗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实践性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作业、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实践环节1.名称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植物多倍体人工诱导;大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标本制备及观察;显微摄影;染色体组型分析;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观察;质粒DNA的提取;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遗传学实验的计算机模拟;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真核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染色体分带技术。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与进展)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真菌(酵母菌,霉菌)二、藻类三、原生动物第四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定义,体形态,大小)二、病毒的化学构成与结构(核酸,蛋白质)三、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物质(化学构成,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一、酶(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酶的种类)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类型,微生物的类群)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曲线(缓慢期,对数期,稳固期,衰亡期)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数目的特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一、温度二、氢离子浓度三、氧化还原电位四、光线五、超声波六、压力七、化学药剂第五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微生物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第四章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大气水,江河水,湖泊与池塘水,地下水,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粮食、肉类、鱼类,乳类)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拮抗关系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通常途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质的有氧分解,简单有机物质的无氧分解)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微生物分解淀粉四、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五、微生物分解脂类物质六、微生物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木素,芳香族化合物)七、微生物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循环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通常途径二、氨化作用(蛋白质的分解,核酸的分解,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三、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第三节矿物质循环一、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通常途径二、硫的转化(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三、磷的转化(含磷有机物的分解,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磷酸盐的还原)四、铁的转化(高铁化合物的还原与溶解,亚铁化合物的氧化与沉淀,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二、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生态学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共代谢作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微生物降解与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者终产物)第二节* 石油一、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三、石油降解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藻及兰细菌)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油的物理状态,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共代谢作用及其抑减效应)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石油勘查,石油精炼脱蜡,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第三节* 农药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二、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三、几种农药的生物降解(2,4-D,666,DDT,有机磷农药)第四节合成洗涤剂第五节多氯联苯第六节塑料第七节其它有机污染物第八节重金属第七章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6学时)第一节*污水的生物处理一、概述(水体自净,污水处理概况与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生化原理,需氧量)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性质与生物项,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生物学过程,活性污泥膨胀,剩余污泥的处理,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三、生物膜法(生物膜中的生物,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生物膜法)四、氧化塘法(净化原理,氧化塘的的类型,应用情况)五、厌氧处理法(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甲烷细菌,厌氧处理构筑物,厌氧处理法的基本要求)六、土地处理法(净化原理,土壤灌溉注意事项)七、污水去除氮与磷的微生物学法(利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脱氮,繁殖藻类除氮与磷)八、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菌种,水质要求)九、污水生物处理的进展趋势(不通生物处理工艺联用,扩大用于处理的菌种,诱变产生突变株,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一、需氧性堆肥法(堆肥材料与堆肥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二、厌氧发酵法(厌氧性堆肥,密封发酵法,沼气发酵法)三、有机肥料的卫生指标四、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途径)第八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4学时)第一节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污水处理污水与灌溉引起的空气污染,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医院污水的微生物污染,水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饮水消毒问题)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一、富营养化的危害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三、优势藻种与固氮作用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五、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氨二、硝酸与亚硝酸三、氮氧化物四、硫化氢五、酸性矿水六、甲基汞七、羟氨八、亚硝胺类九、腐殖质十、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十一、细菌毒素十二、真菌毒素十三、藻类毒素十四、气味代谢物十五、材料的霉腐与损害第九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3学时)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验一、细菌总数二、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三、大肠菌群四、粪链球菌五、产气荚膜梭菌六、铜绿假单胞菌七、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水中病毒的检验第三节* 至突变物与致癌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一、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原理,测定方法,应用与效果,评价)二、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变实验三、细菌的正向突变试验四、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五、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六、噬菌体试验七、真核微生物试验第四节其他微生物检测法一、发光细菌二、藻类第十章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3学时)第一节单细胞蛋白一、单细胞蛋白的经济生物学特性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三、单细胞蛋白生产的通常工艺流程四、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实例五、单细胞蛋白的可同意性与安全性第二节细菌冶金一、细菌冶金的原理二、细菌冶金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三、细菌冶金的方法第三节微生物与能源一、微生物产生甲烷二、微生物产生醇类三、微生物产生氢气第十一章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一、生物工程的定义与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一、*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及其特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反应装置,固定化酶的应用)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及其特点,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第三节遗传工程一、*天然质粒转移的遗传工程(降解性质粒,利用天然降解性质粒构建新功能菌株)二、质粒分子育种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要紧操作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安全防护)。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制定二OO九年五月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第7版)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93理论课学时:72实验学时:21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
当代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它与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医学中,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可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已从五十年代的新陈代谢为中心转移到分子生物学为重点。
为了适应当今基础医学各学科及临床医学的需要,除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物质代谢,如糖代谢、脂代谢等能量代谢之外,更重要的是学好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理论,如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调节机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等,同时联系临床的常见疾病,重点在分子水平上认识其病因,加深对其治疗原理的理解。
《生物化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四部分。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生物能量的产生及生物大分子前体的合成;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及表达等基本理论知识。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为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毕业后的医学实践工作及继续教育、辅助医学各学科的科研工作等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
目标
1、了解遗传学的疾病概念、基因组和基因结构特点及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定义。
2、熟悉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3、熟悉遗传病的临床类型。
4、了解基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内容
1、一般介绍遗传学的疾病概念、基因组和基因结构特点及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定义。
2、重点介绍遗传病的遗传模式、遗传病的临床类型。
3、简要介绍基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第二节染色体畸变
21 一三体综合征
目标
1、熟悉 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染色体核型
2、熟悉 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
3、了解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4、了解 21-三体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内容
1、重点阐述本病的常见染色体核型和临床表现。
2、详细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3、结合病因及发病因素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高龄孕妇与本病的关系等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遗传代谢缺陷病
肝豆状核变性
目标
1、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理及病理
2、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原则
内容
1、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一般介绍本病的病理变化。
3、重点阐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
4、详细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D-青霉胺,锌剂)及供给低铜饮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