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视野下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_王晶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并追求家庭和谐与亲情的延续。
在中国传统孝道中,养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之一,因此它对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尊重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立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传统孝道提醒子女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存在,并为他们提供关爱和陪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
其次,中国传统孝道鼓励子女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照顾。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照顾。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无论是通过经济补贴还是共同抚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都为现代养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框架。
再次,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中国传统孝道提醒人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老年人并重视子女照顾。
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道对于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孝文化视角下家庭养老的重塑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之一,以孝道为核心的孝文化在保障家庭养老、促进社会稳定、规范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促使孝文化弱化,导致其养老保障功能的缺失。
因此,为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回归孝文化,重塑家庭养老。
主要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孝道教育;建立完善养老法律制度;集结各方力量共担养老等方式来完善家庭养老。
关键词:孝文化;家庭养老;养老模式;重塑一、引言自古以来,养老问题都是关乎民生问题的一个难题,也是我国政府目前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自1992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现存的制度仍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需要包括家庭养老在内的其他养老保障模式发挥其养老功能,而家庭养老这种保障模式与孝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孝文化为家庭养老模式的形成提供了丰裕的文化底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等诸多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中国进入了“未富先老”,这些增加了养老主体的压力。
同时,现代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也使得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
所以,需要对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完善,发挥其养老保障的功能,完善养老体系,更深层次地解决养老问题。
二、孝文化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以“孝”为基础的,有着孝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封建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是通过“孝”的行为和规范来发挥和实现的。
因此,要了解家庭养老,需要先了解孝文化的内涵。
(一)孝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起源很早,影响深远。
“孝”字最早出现于殷商的甲骨文中直到周代成为常见字。
《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但对于孝观念产生的具体时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孝产生于殷代,肖群忠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孝观念在周代正式形成。
农村家庭养老丰富孝文化内容

农村家庭养老丰富孝文化内容
农村家庭养老丰富孝文化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教育子女要尊重、关心、照顾老人,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2.建立健全家庭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投入,建立健全家庭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
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家庭养老事业,推动农村家庭养老事业的发展。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是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依托,应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4.推广“以老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可以推广“以老养老”模式,让老年人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扶持。
这种模式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5.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是丰富孝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和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提高广大农民的孝敬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总之,农村家庭养老丰富孝文化内容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政府、社会、家庭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共同推进农村家庭养老事业的发展。
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作者:王莹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4期摘要: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即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养老模式也一样,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
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是家庭养老。
至今,它还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和家长制制度或家族制度)、文化(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本文以中国的孝道文化为主线,集中探讨了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现今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在孝道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关键词: 孝道文化农村养老模式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养老现状的分析、城乡养老制度的建立,以及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而从文化角度阐述养老模式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很少。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从孝道文化的视角来阐述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孝道文化概念的文献综述孝道文化是家庭私有制和父权制产生以后形成的一种伦理道德,即子女奉养父母。
它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代际情感模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孝文化是指家庭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广义的孝文化是把家庭子女奉养父母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相联系。
杨懋春认为:“孝不一定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当然的事,也是作子女者的一种义务,或一种应当扮演的家庭角色。
”(杨懋春,1972)孝的行为方式是对父母“衣食上的赡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
经过伦理的倡导和法律的维护,孝文化已成为中国国民心理的一部分,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渗透(肖群忠,1998)。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其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孝道文化所强调的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传统孝道文化鼓励子女尽职尽责地照顾老年父母。
在传统文化中,子女的责任不仅限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了照顾父母的精神和心理健康。
子女应该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
这种亲情关系一旦形成,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疾病时可以获得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建立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
在这种家庭中,老人和年轻的子女一起生活,彼此关心,互相照顾。
这种家庭模式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使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此外,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敬老尊老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来自于对于老人年龄的尊重,更多的是对于老人的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老人的故事都表达了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这种尊重老人的价值观能够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对于老年人的赞扬,对老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健康和幸福。
总之,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建立起父母与子女、老人与年轻人之间共同照顾的家庭模式,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和细致的照护,同时这也是推动社会老龄事业的一个有益探索。
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支持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孝道与农村养老

孝道与农村养老
本文是有关孝道与农村养老关系的探讨。
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快等因素面临巨大的挑战。
文章的出发点在于探讨如何通过发挥孝道的养老价值,以缓解当前农村的养老困境。
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对湖北宜昌市252名农村老年人做了实证调查,从老年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并运用社会学的失范理论做了深入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当前孝道在农村养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范”状况。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生理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孝顺的评价。
从农村老年人经济上缺乏保障,社会参与度低,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担心程度较高等现实状况可以认为,部分农村成年子女未能按照赡养父母规范的要求,提供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同时对老年人的情感慰藉也不足。
农村孝道失范受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引起。
一是农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观念未能跟上社会形势,孝道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有效规范老年人和子女各自在养老中的责任;二是社会成员的孝道规范内化不足,对孝道规范的认同程度较低,定程度上背离了孝道规范的要求;三是老年人和子女居住距离的扩大,客观上使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互动减少,感情距离增大;四是孝道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抑制不孝行为的发生。
为此,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孝道的失范问题。
可以通过转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促进人们的孝道内化,倡导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互动,完善孝道的监督控制机制等措施,发挥孝道在农村养老中的价值,缓解农村的养老困境。
关于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论文关键词:传统孝道农村养老现实意义论文摘要: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
用孔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通俗地说,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
一是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吝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是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是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中国人往往把身后事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
在当代,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应对传统孝道进行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但无论如何,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在孝道逐渐弱化的今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作用。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观念,应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观念,应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杨丽娟;王桂强【摘要】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它曾经在历史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养老保障功能。
在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背景下,孝文化观念的功能不可避免地被弱化,并对家庭养老方式形成巨大冲击。
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养老压力,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观念,这有助于积极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有助于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Tradition',d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 once exerted the elderly security function in the maxim-,d degree. In the backdrop of China's facing serious ageing problems nowadays, the func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inevitably weakened, and therefore there is a huge impact on the family pension mode. To solve tile serious endowment pressure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we need to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both positively resolving the elderly supporting problem,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孝文化;社会保障;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作者】杨丽娟;王桂强【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3-04-12作者简介:王晶(1989-),女,陕西西安人,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乔冬(1987-),男,陕西西安人,2011级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文化管理研究。
传统孝文化视野下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王晶,郭乔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64)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以传统孝文化为文化根基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逐渐呈现衰弱的趋势。
面对“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基本缺失的现状,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
因此,研究如何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传承民族先进文化,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责任单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由家庭负担起对老人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分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责任。
完整的家庭养老包括物质供养、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
研究家庭养老问题,需要从这三方面来考察,进而试图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优势,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一、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不断向城市流动,“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现代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都使家庭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
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淡化,使部分年轻人不愿承担养老责任。
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衰弱,家庭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农村正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1.“奉养”观念淡化,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负面影响,赡养老人的观念日渐淡薄。
部分年轻人过分强调自我,忽视赡养的义务,形成从社会到家庭“重幼轻老”的趋势。
有代表性的是甘肃榆中一农民生有五个儿子,五子推三阻四,不赡养老人。
原因是“一父五子嫌子少,五子一父嫌父多”。
还有某农村一老人向儿子讨要生活费时,被儿子和媳妇一顿棒打之后,撵出家门冻死在路旁。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农村,类似虐待老人的事例不在少数。
从中可窥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比较常见。
2.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的日常照料功能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使子代向亲代提供资源的数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农村部分老年人有社会发放的固定养老金,减少了对子辈经济供养的依赖,其次,子女的尽孝方式将由直接地供养、照料向间接地供养、照料演化。
这种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社区中购买养老服务以尽孝。
如家庭料理、家庭理疗、全日制看护、日托、临托等。
第二,社会支持、赞助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尽孝方式。
部分老年人经济独立及自主意识的增强,自主选择到社会养老机构养老。
同时,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空巢老人的增多,也愿意到社会性的养老机构中集中养老。
3.“精神赡养”仍存在一定真空,不少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容与其他群体不同。
“年轻时重摘要: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
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
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
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关键词:孝文化;养老;农村家庭养老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60-0260事业,年老时重家庭”,老人年迈体衰,家庭成为其人际关系的中心,家庭的天伦之乐,是老人最主要的精神慰藉。
他们希望得到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敬。
希望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供养,更多的是家庭亲情与精神慰藉。
一项关于湖南、江西、新疆三地的农村家庭养老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46.5%的人认为老人吃得饱穿得暖就算是尽孝,而53.5%的人则不这样认为。
这表明有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老人除了有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这种“精神赡养”的真空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
二、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方式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在这种“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下,家庭养老仍将负担起历史的重任。
而且家庭养老的内在优势也已为西方国家的正反经验所证实。
这便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石,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方式。
1.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物质上的重要依托较之西方的“先富后老”,我国的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目前,即便是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都还缺乏应有的准备,人口基数庞大又缺乏前期储备的广大农村更是力所不及。
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
显然,那些暂时无力领取养老保障金的绝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物质供养仍离不开他们的家庭。
2.子女仍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大多数资料表明,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95%以上居住在农村。
即使比较富裕的农村老年人住在养老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的照料。
3.绝大多数子女仍然比较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生活的港湾,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主要的精神慰藉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除了温饱外,年迈体衰老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更多希望在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安度晚年。
而且,代际“反哺”“老吾老”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深入人心。
家庭对于绝大多数子女来说,是一种牵挂、一种责任,他们会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让老年人能够得到情感满足。
从关于湖南、江西、新疆三地的农村家庭养老的实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46.5%的人认为老人吃得饱、穿得暖就算是尽孝,而53.5%的人则不这样认为。
这说明尽管有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老人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值得欣慰的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精神慰藉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功能。
三、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孝文化是“孝”和“文化”的集合体。
《文化词典》认为“孝的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
它是指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关于处理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关系的理念与行为规范”。
“孝”本是一种客观的个人或家庭行为,无文化可谈。
但这种行为一旦融入民族的观念系统,囊括了孝的观念、孝的内涵、孝的准则、孝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就演化为一种特定的文化。
1.加强孝德教育,使孝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农村为数不少的老人处境艰难,拒不赡养、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屡屡发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道德素质的高低。
因此加强孝德教育,使孝观念深入人心,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道德保障和必要手段。
首先,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在孝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青少年的孝德教育,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孝德观念,道德意识。
其次要加强社区孝德教育,使农村青年正确理解孝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将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
树立正确的孝德观念是自觉承担父母养老的前提。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使孝德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2.弘扬孝文化精华,为“居家养老”奠定文化基础《礼记》指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所养。
”意思是说,“奉养”是小孝,“敬养”才是大孝。
这种传统孝文化提倡孝养父母,认为奉养是孝的基础,敬养才是孝的本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老出现社会化趋势。
但社会养老只能保障老人的物质生活,而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就需要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养老资源除由子女、配偶和自身供给之外,还需社区或社会服务人员来协助解决的养老模式。
它在减轻家庭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养老质量。
在农村构建居家养老的养老保障模式,挖掘孝文化资源,加强舆论宣传、法制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孝文化资源。
同时也要带动社区进行家庭道德、人际关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3.鼓励“精神赡养”,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亲情需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即子女为父母提供精神关怀。
父母大多期待“直接的精神赡养”。
孔子在《论语》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在他看来,敬养父母最难的是“以色养亲”,即保持父母精神上的愉悦。
因此,他在回答子游问孝时说道:“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孝的需求———“以色事亲”,认为赡养父母仅是人伦之孝的初始要求,只有建立在衷心敬爱血缘情感上的养亲,才是真正合乎孝道的,否则与鸟兽的反哺无异。
亲情需求与“老来怕空”有关,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充斥。
苦闷时的慰藉,孤独时的交流,久病时的照顾,无不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倡导对老年人物质生活上的赡养,更要鼓励精神生活上的赡养,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亲情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两代甚至几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使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田苗)S h e H u i Y a n J i u☆社会研究☆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