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描写作文教案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作者:陈永辉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4年第47期【写作目标】1.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
2.充分调动想象力,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指导】一、正侧结合法。
描写景物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全方位表现景物的特点。
如:“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
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这里描写天鹅湖的“明净”“幽静”,是通过正面描写湖面和侧面描写天鹅的活动来表现的。
二、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是指由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显出已逝之景,或通过联想想象创造出未来新景象,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可以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者实写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充分展现了雪后小山的秀美。
三、动静结合法。
写景时动静结合,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这样的景色才更传神动人。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宗璞《紫藤萝瀑布》)文中把盛开的紫藤萝用动静结合法描绘得生机盎然。
【学生习作】寒冷的冬季一考生洁白,晶莹,容不得半点灰尘。
冬天,是白色的,孕育着美丽的梦。
万物停止了喧嚣,可漫天飞舞的雪花,傲霜挺立的腊梅,“噼噼啪啪”打在窗台上的粒粒冰晶,似乎都在诉说着冬的心事。
第一讲-从多角度描写一个细节

第一讲从多角度描写一个具体细节瀚海语文王老师课堂本节课包含4个问题1.多描写,少叙述:化叙述为描写2.一个片段只写一个重点3.从四类角度展开描写4.符合角度组合的要求一.多描写,少叙述先比较两个片段从我三岁第一次接触二胡,我就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时我每天晚饭后,我都会乖乖地做在板凳上练琴,时间不长我就能拉出《小星星》等几首简单的练习曲。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举行一次汇报演出,板凳靠前就成了我的舞台,虽然是断断续续的演完一支曲子,但依然获得了喝彩。
修改为:舞台·清冷“君君,拿出你的二胡,给二姑和姑父,表演表演,你不是刚学会了《小星星》吗”妈妈的语气商量中夹杂着命令。
我心下一乐,又发愣:表演我这两下子,能叫表演嘛身子刚站起来,却没有动。
“去呀!傻孩子,傻站着!”我步履“蹒跚”,拿出二胡,装着大师的模样,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
心理一阵阵发怵,调弦的手不禁微微发抖。
“不着急,慢点来。
”一向和蔼的姑父给我鼓励。
琴声响起,似青蛙过河,呜呜啦啦。
由于紧张,一会重复一个音,一会修改一个错,断断续续。
一曲终了,直感到背脊心里都冒汗。
为了找个台阶下,我强装微笑。
一家人听着,只有妈妈和姑父,伸出手掌拍了两下。
此刻,我的舞台,在客厅,其乐融融,却冷冷清清。
小结:1.记叙:记叙是记载事情的前后经过或述说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其重点是陈述过程。
2.描写: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细致入微、特色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描述对象的状态、情貌生动、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
其重点是使对象生动、形象,使对象的特征突出!王老师分析:记叙的特点:有明显的时间流动。
写了好多“点”。
没有一个点写具体。
展现六要素的完整性。
描写的特点:抓住一个具体的“点”来写。
写得非常具体有形象感。
可以做到生动。
二.一个片段只写一个重点同学们看下面两则作文的片断:片段一(无重点)小时候,我的身体非常弱,在冬天,不是感冒就是发烧。
人物描写作文教学教案

人物描写作文教学教案第一篇:人物描写作文教学教案人物描写作文教学教案篇一:写人作文教案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而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都有着满头白发,小伙子都是浓眉大眼,人物缺少活动,缺少人物特征,所以针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空泛性,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题: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体现人物的人性特点。
同学们,老师曾经也给同学讲过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
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
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
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第五:修改、交流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如何写好人物作文。
二、新课第一课时学习“肖像描写”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了解和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一、导入: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第二篇:作文—人物描写教案作文训练-人物描写〖教学目标〗1.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
2.掌握运用人物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来体现人物的个性。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带教学反思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课前准备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
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
字数不限。
2.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不少于500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
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
不少于500字。
教学过程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
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1.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多角度描写景物

1、多角度描写景物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因事物状态不同,观察顺序也不同。
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时候,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或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或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按事物不同特点进行观察。
例如我们可以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的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材料,更可以用童话等形式来表现主题。
我们知道观察离不开思考,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学会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写景状物,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我爱家乡的——》、《我的家乡》题意,不但要将××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在描写××特点的词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为了写的更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
然而,雪松并没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吓倒。
它依然挺直身体,昂起了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选自《我爱家乡的雪松》3、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想象,引用民间传说或谚语等也可以达到写具体的效果。
三、赏析【优秀习作】《我爱家乡的小河》我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
记得小时候,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妈妈笑着说:“这是‘土河’,水向东流入大海。
”从此,“土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小河流水慢慢地长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
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
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
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
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
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
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
语文七年级上册作文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描写

单元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 发感情的写法。 2、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 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3、恰当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思维方 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写
写作要点
1、调动回忆,走进自然。 2、明确主题(立意)。 3、明确感受的基础(筛选材料)。
写作技巧二
要有合理的顺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 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 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写;有的按照时间的变换,由早到晚、一 年的四季来描述景物。但不能像列清单一 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 有重点地写。
写作技巧三
、选择好的角度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点, 观察点有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方法, 定点观察也有平视、俯视、仰视、近视、 远眺等很多种,移步换景是不断变换立足 点的观察方法。
绵绵的思 秋,凝造出浓浓的离绪别愁,我静静地看 着你,送你前行。你踏着夕阳,和着月色, 踏着如思的惆怅,悠悠地离开了,只留下 一首无韵的小曲,缠绵在我凄凉的心房。 深邃的天空中隐着我的希望,朦胧的雨曾 把它淋湿,凋零的叶曾把它深藏,寂寂的 夜曾让它迷失。我知道,失去的童年不会 再回来,逝去的友谊也不会再镜圆。这个 季节属于我,属于秋,我只有悄悄地告诉 它,让它帮我藏起新的愿望。
【整体评析】应该说,这是一篇关于秋天 的很是难得的美文佳作。虽然文章在感情 上略带些伤感,但对秋景和自己的感受的 描述却很是细腻真切,加上独特的小标题 并列式绘景抒情的结构模式,这就使文章 有了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很容易引发 读者心灵的共鸣。
范文——这个季节属于秋
这个季节深匿在一种静谧中,它属于秋。 一段梦曾被我埋下,但它却已随风飘逝, 随雨滴落……【眉批:诗一样的语言,营 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实际的文章写作中,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 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逻辑顺序:优势是能面对较为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7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例如,我们描写“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 校园一个局部进行描写,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高到低等。
春天的 和
的特点
4
观察
景物的特点 “个性” 景物的“细微”之处
例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
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
第一步 确立好“观察点”
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个,要学会变换观察 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 一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 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就既可以写静态也 可以写动态,这样观察景物才全面。
6
如何找到景物的特点呢?
第一步
确立好“观察点”
仰观“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例如,朱自清《春》对春花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果
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人 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 和勃勃生机。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 是由“花”放飞了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了将来的“果”,把读者带到了 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
初中描写手法教案

初中描写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丰富写作表达。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描写手法的概念和作用2. 常见描写手法的特点和运用3. 描写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实例4. 练习和拓展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写作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描写手法:介绍常见描写手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 欣赏文学作品:挑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4. 写作练习: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描写手法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5. 互动评价:让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描写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进行评估。
2. 学生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通过作文批改和展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反馈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写作教材,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实例。
2. 文学作品:挑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写作练习题: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描写手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互动性。
2. 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写作技巧。
4. 适当增加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展示:小组展示,选出佳作,全班展示。
六、总结提高:盘点知识点的收获
师小结: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
七、作业布置:任选教材“写作实践”中的一道题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
二、观察图片
引导学生明确写景要做到:
1.抓住景物
2.抓住特征Leabharlann 三、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多媒体出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八年级“读写”结合:多角度描写景物
——描写的专项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景物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
2.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 通过两两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这样的美景如何在我们笔下写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
学生交流讨论,后全班总结写作方法:
1.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2.虚实结合
3.人的各种感受相结合
4.动静相结合
5.各种修辞手法相结合
学习本册第六单元课文,加深理解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四、点评名作《荷塘月色》片断
五、我写我练(课件展示图片)
要求1:绘好色彩
要求2:动静结合
要求3:修辞手法
我评我点:按照所学的写景方法,评点同桌的写景片段,写出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