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新闻报道中深化“三贴近”
三贴近实践报告心得(2篇)

第1篇一、前言“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三贴近”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
二、实践过程1.贴近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1)开展调查研究。
针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先后走访了10余个村(社区),与村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贴近生活为了使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我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如代缴水电费、代购生活用品等。
(2)组织文艺演出。
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贴近群众在基层工作中,我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做到心系群众、服务群众。
(1)倾听群众呼声。
在走访过程中,我认真倾听群众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2)关心群众生活。
在节日来临之际,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三、实践心得1.深化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通过“三贴近”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三贴近”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个结合”与“三个深入”——谈新闻宣传报道如何做到“三贴近”

一
2 . 把 文 言或半 文 言 的词 改 成 白话 。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 中出现, 听起来不舒服。如 “ 分赴各乡镇、村的 3 0名大 学生均系自己报名申请……” , 在广播稿中, 编辑 可把 “ 分 赴”改 为 “ 分别 到 ”, “ 均 系 ”改为 “ 都 是 ”。这 样 既好 念 。也 易听 。这 类 词语 还有 很
一
面面大 量信 息 的需求 。 三 要突 出特 点, 充分 发 挥广 播 的优势 。树立 本台新闻节 目的个性 。办出自己的特色 。电台 的新 闻 节 目设 置 比较 多 , 每 一 个 时 段 都有 不 同 的节 目方针 和 内容要 求 。广 播新 闻编辑 除 了要 根 据本 台宣 传 报 道计 划 的要 求 去 筛 选 稿 件 外 , 还要 追 踪 社会 热 点 , 把 住群 众 的 思 想 脉搏 , 重 视 服务 , 关 注 民生 , 贴 近 生 活, 突 出不 同 时段 的新 闻 节 目的特 点, 才 能充分 展 现各 个节 目的特 色 。
传 媒研 究
2 0 1 3年 3期 ( 上)
试论广播 电台新闻编辑应电视新 闻出版局 。河南 扶沟 4 6 1 3 0 0) 广播电台作为党 的新闻事业 中一部分, 是 党 的 宣传 舆 论 阵 地 和 喉舌 , 同时 也 是 政 府 联 系 和沟 通人 民群 众 的桥 梁 。电 台新 闻 编辑 在选 稿 与修 改 稿件 过 程 中 , 必须 坚 持 正确 的 舆论 导 向, 准确 选择 新 闻稿件 , 严 把新 闻质 量 关 。新 闻编辑 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 自本 台以及其 他渠道 的稿 件 , 针 对这 些观 点各 异 、角 度 多变 、 质量 参 差 不 齐 、时效 或 快 或 慢 的 稿 件 , 对 其 思 想 、事 实 、价 值 等 内涵 作 出准确 评估 , 再 决定 取 舍。 筛 选 出好 的稿 件 , 汇编 成 健康 文 明 、积 极 向 上 、可 听性 强 的精神食 粮 。 选 稿 审稿 的能力 要 正确把 握新 闻舆论 导 向 。坚 持正 确 舆 论 导 向, 新 闻工作 的基本 要求 。新 闻工 作是 党 和 人 民 的喉舌 , 必须 始终 坚持 以正 确 的舆 论引 导 , 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 服从于工作大局。 准确、 鲜 明、生 动 、宣 传党 和政 府 的路线 、方 针 、政 策, 及 时 、如 实 、充分地 反映 人 民心声 ; 站 在社 会 的 立 场上 去 观察 新 事物 , 认 识新 事 物, 发 现 新 事物 , 切报 道都 要有 利 于社会 的安定 团 结和 健康 发 展 ,为 构建 和谐 社会 提供 强 有力 的 思想 保证 和 支持 , 为党 和人 民服务 二要 紧扣 主题 满足 受众 的需 求 。新 闻媒 体 在坚 持 正确 舆 论 导 向 的前 提 下 , 也 要 想 方 设 法 在贴 近受 众上 下功 夫, 满 足受众 的 要求 。随 着社 会的进 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生 活水平 的 日益提 高, 人 们 的审美 观念 、视 听 兴趣 、欣 赏水 平也 发 生变 化 , 人 们 不 仅 有 对 衣食 住 行 等 物 质 生 活 的 需要 , 还逐 步加 大 了对 经 济 、政 治 、文化 等方 方
践行“三贴近”原则突出“草根”特色打造平民新闻[权威资料]
![践行“三贴近”原则突出“草根”特色打造平民新闻[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7c909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f.png)
践行“三贴近”原则突出“草根”特色打造平民新闻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都市110频率从成立那天起,就确定了“以新闻为龙头,以新闻为主线”的发展方向,坚持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集中力量打造“平民新闻“,从而走出了一条新路。
所谓“平民新闻”,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叫法,主要是用于区别眼下风头席卷全国的民生新闻。
这是因为我们所做的新闻,“民生民利”虽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我们更侧重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观点和平民的感受,而不只是百姓的生活琐事。
强调创新,一直是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这几年来工作的主旋律,基于这种要求,在新闻采编制作上,我们一改以往的常规做法,把精力放到了新闻服务功能的深度挖掘上,这样一来,“应急、应需、有用”就成了我们节目策划、采编、制作的不二法则。
对于一线工作而言,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采编模式的转变和平民特色的打造上。
平视是我们第一个选择。
我们要求所有的记者、编辑、主持人都要用平视的方式去采访、编辑、主持。
反映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是平民化,所有的选题、策划都要围绕平民的生活展开,注意发现、报道非典型的典型。
2006年,我们推出了一个年度策划《闪闪凡星》,专门选择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记录、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全年共播出人物57个,行业涉及清洁工、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者、军人、服务员等12个行业,在采访报道时重点是反映他们的生活轨迹、喜怒哀乐,而不是报道他们的闪光点和亮点,说白了就是表现特定的“这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
这个栏目的推出是我们2006年新闻的一大亮点,老百姓特别爱听,评价很高,很多人毛遂自荐要接受采访。
但让我们得意的还不仅于此,还在于专家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新闻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平视的思维反映在栏目设置上,就是贴近市民,按照市民的收听习惯、收听爱好设计栏目、安排内容。
早晨5:00~6:00大多是中老年听众,边锻练边听节目,7:00~8:00是上班、上学时间,听众的类别较杂,午间11:00~13:00是午休时间,多是上班族和学生,18:00~19:00是晚饭时间,听众多为普通市民,这样我们在早晨6:00~6:30开设了《晨风快报》,以昨夜新闻和生活资讯为主,7:00~8:00安排《松江潮声》新闻综合栏目,12:30~13:00设计了《新闻精编》栏目,对早间新闻精编后重播。
论报纸新闻宣传如何把“三贴近”做到实处

LAo I QU J AN HE S
论报纸新闻宣传如何把“ 三贴近" 做到实处
●周淑英
【 提
要]“ 三贴近” 的提 出, 体现 了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的 内在要 求。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 到贴近群众 , 贴近生
活 , 近 实 际 , 是 一 个值 得 新 闻从 业 人 员深入 探 索和 不 断 实践 的课 题 。要 把 “ 贴近 ” 到 实处 , 贴 这 三 做 必须 做 到 “ 克 三
新闻宣传工作实践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的具体体现, 也是提
高新 闻针 对 性 、 实效 性 , 强 吸 引力 、 染 力 的重要 途 径 , 增 感 更 是新 闻宣 传 内容 、 形式 创 新 的基 础 。 因此 , 大力 倡 导 “ 贴 应 三 近 ” 积 极 鼓励 “ 贴 近 ” 努 力 实践 “ 贴近 ” 把 “ 贴 近 ” , 三 , 三 , 三 做
系列 的 、 踪 式 的 、 篇 幅等 形 式 形 成报 道 合 力 , 追 大 以促 进 解决
L QU I S E一2 AO JAN H 4
论报 纸 新 闻 宣传 如何把 “ 三贴近 ” 做到 实处
问题 。 这 正 是报 纸深 度 报 道 应 聚 焦 的 政 治 视 线 、 具 有 的政 应 治 品格 和 大 局 意识 、 任 意 识 。如 果 说 深 度 报 道 的感 召力 是 责 对 国 计 民 生 的关 注 ,震 撼 力 是 针 砭 时 弊 和舆 论 监 督 的 抨 击 力 ,那 么 深 度报 道 的 吸引 力 和 魅 力 就 在 于 它 超 前 的 预测 力 以 及对时代心声的呼唤。 三、 多联 系群 众身 边 的 事 例 , 多报 道 有 实在 内容 、 新 闻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 而 增 强 亲 近 性 , 近 读 者 从 贴 报 纸 言 论是 为广 大人 民群 众 服 务 的 。报 纸采 编人 员 首先 在 思 想 上 要 放 下 高 高 在上 的架 势 , 变 语 气 上 的 那 种 “ 输 ” 改 灌 方 式 , 实视 人 民群 众 为 知 心 朋 友 , 取 “ 家 常 ”的方 式 同 切 采 拉 群众说话 。 同语言 , 产生共鸣效应。 能 五、 强化 读 者 意识 , 过 新 闻事 实 的传 播 , 读 者 乐 于接 受 通 让
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
只有做到“三贴近”,新闻宣传工作才能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只有做到“三贴近”,我们才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和火热的现实生活,通过我们的媒体,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落到实处。
只有做到“三贴近”,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浅谈基层党报如何体现“三贴近”

浅谈基层党报如何体现“三贴近”作者:彭联钢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5期进入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的新的要求。
基层媒体报道更要多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多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新的信息,这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新闻传媒的深情呼唤,也是地方党委机关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客观现实来看,基层党报与读者的时间、空间距离是最近的,与读者的交流最直接、最频繁,读者脉搏的跳动,公众视线的焦点,寻常百姓的喜怒冷暖,这一切总会牵动着基层党报的神经。
因此地方党报有条件、也最有内在要求通过深化亲民意识来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笔者就结合《临沧日报》的实际,谈谈基层党报怎样才能体现“三贴近”的一些想法。
一、坚持和体现“三贴近”必须把握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办好党报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党报宣传、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可靠保证,更是基层党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
“三贴近”意义重大,内涵丰富。
要坚持好“三贴近”,更好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工作,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1、坚持“三贴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要按照新闻规律大胆创新,用“三贴近”来对照新闻宣传工作,坚决破除妨碍“三贴近”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三贴近”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三贴近”的体制和机制弊端。
党报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党报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新闻工作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要增加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按新闻规律办事。
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三贴近原则概述二、三贴近原则的意义1.贴近实际2.贴近生活3.贴近群众三、三贴近原则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应用1.关注实际问题2.注重民生报道3.强化互动交流四、三贴近原则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1.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2.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3.提升舆论引导的公信力五、结论1.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价值2.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普及,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回归宣传工作的本质,充分发挥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作用。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一原则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以此来提高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二、三贴近原则的意义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就是要真实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客观揭示社会矛盾,传播正能量。
新闻宣传工作要关注国家政策、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科技进步,将这些实际内容融入宣传报道中,使宣传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2.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传播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谐相处的新闻信息。
新闻宣传工作要注重民生报道,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故事展现生活百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3.贴近群众贴近群众,就是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闻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为人民群众代言,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三贴近原则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应用1.关注实际问题新闻宣传工作要关注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践行“三贴近”原则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践行“三贴近”原则作者:龚成永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1期摘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重要工作原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引导水平和宣传艺术的可靠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为此,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践行“三贴近”原则,采写出许多高质量、高标准的好新闻,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正面引导作用,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就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结合自己在镇雄县广播电视台多年的记者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恳请各位老师或者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新闻宣传;三贴近;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一、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杜绝虚假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国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的特性决定的,是新闻传播活动内在的重要规律,也是新闻接受者对新闻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正确地认识、反映、影响世界,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为此,新闻工作者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国情,在报道中找准立足点,选好突破口,说真话,准确如实报道。
切不可歪曲事实,更不能捏造事实,炮制假新闻,我国“大跃进”及“文革”期间,报道浮夸,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形象,这一惨痛教训新闻工作者必须谨记。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假新闻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受众时 尚的话语 ,用他们所熟悉 的
新 闻事件为切人点 ,运用平衡 的手法展
新 闻 时 评要 有 针 对 性
当今的新 闻传播 已经进入 了由大众 传播 向小众传播 、 际传播转化的时期 , 人
现不同观点 , 稿件 的语言风格多样化 , 可 热情奔放 , 畅快 淋漓 , 也可 含蓄婉约 , 点
到为止 。● ( 本栏编辑 : 吕道宁 )
些评论总是空对空地大讲道理 ,总是
居高临下U 删 z
|心彳 l 市艮 } 国 人
一
报 的新 闻评论 , 尤其应注重分量 , 强调针 对性 。其次 , 写作态度上 , 在 时评 人应视
受众为朋友亲人 , 给受众 以亲近感 。 吸收
类 现象透视 和剖析其 问题 的症结何 在 , 再 针对 问题 的症 结 旗帜鲜 明地表 明态 度, 提出观点 , 出正面的理性论述 。 作
增多 ,社区新 闻越来越引起都市类媒体
的关注。在 国内,各地都市类报纸都在 版面设 置中突出了社 区版 ,招聘专职社 区记者、兼职社 区通讯员 的广告也越来
级都市类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也可以 发 挥 自身优势 , 抓住 、 吸引本地读 者 , 扩
大报纸 的影 响力和 占有量 。
已成为 常态后 ,都市媒体新的胜算 在哪
里呢?而且 , 地市 级都市报 大多“ 出生”
有 这样一个“ 积淀 ” 过程 , 到一个新鲜 抓 事、 新奇事就浮光 掠影地浮躁评说 , 很难 有 多少思想文化含量 ,难以起到引领先
进 文化 的作 用 。
种可喜 的改观 ,如此更有利于增强新 闻 评论 的亲和力 。但即使这样 ,也同样需
对性不 等于 “ 矛头 向上 ” 矛头 向下 ” 或“ , 也不 能与“ 批评” 划等号 , 实际上是要 它 坚持贴 近实际 、 贴近生 活 、 贴近群众 , 抓
剔 除其 中的意气特别是不理智 的泄愤情
绪 ,多一些理性 的思辨 和论述 。毕竟 , “ 理性的思辨和论述 才是新 闻评论 的‘ 灵
新闻宣传的重要 突破 口,是进一步增强
新 闻宣传针对性 、 实效性 和吸引力 、 感召 力的根本实现途径 。而强化社 区新闻报 道, 则是实现“ 三贴近 ” 的重要有效途径 。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 ,新兴 社区不断
日, 首张获 国家批准的社 区报 《 新民晚报
社 区报 》 诞生。在国外 , 社区新 闻是新 闻
住现实 中人们亟待解惑和普遍关 注的问
题发议论 , 不要无 的放矢 、 不关痛痒。党
新 闻时 评 要有 理 性 特 质
网络时代 ,许多人浏览新 闻后 因急 于评说 , 或因限于理 I思维能力不强 , 生 写 新 闻评论越来越流于感性 ,虽 然其 中也 不乏真情流露 , 但感性 色彩越来越浓 。 这 好不好 呢? 当然有好 的一面 。 比于过去 相
上 ,设 置独 立 的社 区报 。2 0 0 7年 3月 2
较晚 , 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 但从另外一 角度看 , 也具有另一种优势 , 就是离基层 社 区近。从各大城市报业发展 的脉络上 看 , 的竞争核心已经初 露面容 , 新 这就是 社 区新 闻。 目前而言 , 区新 闻已经成 就 社
要处理好 “ 感性 ” 理性 ” 与“ 的关系。写新 闻评论提倡缘事而议 、 据事分析 , 但缘事 而议不宜 囿于言事 ,据事分析不宜只是 就事论事 ;写新 闻评论也提倡表达原始 诉求 , 包括融入一些感性情绪 , 但应 注意
受众地位 日益凸显。受众的独立 主体 意
识 日渐浓厚 , 价值观 多元化 , 对新 闻传媒 的 自主选择性增强。 因此 , 时评的编辑 写 作必须认真研究受众个性心理 ,以人 为 本, 重视新 闻传播 的人性化 。首先 , 在题
业 条 探 讨
在 社 区新 闻报 道 中深化 “ 三 1贴近 ’ ’
口满 长杰
( 河 日报 社 , 南 红 云 蒙 自 6 10 ) 6 10
贯彻 “ 三贴近”落实“ 、 三贴近” 实现 、
“ 贴近 ” 三 ,是新 时期 新 阶段 加 强 和 改 进
越让人心动 。部分报纸还在主报的基础
的 一个 重 要 品种 ,社 区报 已有 3 0多 年 0 历史。
为都 市报 发展 壮大 和竞 争 的新 的制 高
点。 另外 , 开设社 区新 闻, 可以促进地市
可 以说 , 区新 闻, 社 已经成 为当前都 市类媒体特别是地市级都市报竞争的需
要 。当独家新 闻、监督报道和深度报道
文化积淀 。媒体尤其要避免刊发那 些一
窝蜂抢评某类事 由,选题雷同 ,少有创 见, 甚至不乏“ 隆” 克 之嫌 的浅薄之作 。
魂’ 与特质” 见刘章西的《 ( 新闻评论 的嬗 变和坚守》 发表 于 2 0 , 0 5年第 6期《 闻 新
前哨》 。我们评议某一新闻事实或社会 ) 现象 , 最好 能由一事推及一类现象 , 由一
所 以,新闻评论 尤其是报 刊上 的新
闻评论 ,在 网络时代也仍 然要 处理好求
“ ” 快 与求 “ ” 质 的关 系 , 仍然要 注重 以保 持应有 的文化品位为前提 ,不宜为片面 求“ ” 快 而过 于浮躁 , 而忽视必 要 的思想
材选择上 , 不宜鸡毛蒜皮一把抓 , 啥事都 评, 无病呻吟。我们把新 闻评论 比作“ 银 针 ”讲 的就是在选题上要有针对I , 生。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