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华之《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述评
互文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中的源语文化重建

总第256期2013年10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6October2013(A)互文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中的源语文化重建韩菲罗雷苏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8-0133-02摘要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
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
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关键词互文性源语文化重建对话开放性Re-establishment of the Source-Text Culture in the Translation of"The Story of the Stone"from the Angle of Intertextuality//Han Fei,Luo Lei,Su ManAbstract Intertextuality is a unique angle to take from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text,the cross-text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The Story of the Stone",has been made more open and the source-text culture makes dialogues and clashes with the tar-get-text culture.This paper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re-establishing the status of the source-text culture in the cross-text translation,it also indicated how it can be related to the target-text culture,and the source-text culture should go globalized and be more ope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textuality;re-establishment of the source-text culture;dialogue;open1语际传释中的互文性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
互文视角下意识形态对译者操纵

互文视角下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操纵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其重点不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文本之外的文化因素,如意识形态、诗学规范、政治权力等等。
互文视角下,多种意识形态通过互文对话来实现对译者的操控。
这些操控表现在:对译者的限制、对其译本选择的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确定及译者互文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文性译者操纵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它是某一国家或集体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同时,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也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和人们所生活的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
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意识形态引起了国内外译界的关注。
文化研究更主张强调文学艺术、文本翻译与历史现实、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以及其它思想话语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秦文华,2006:213)。
翻译活动中伴随着观念的传递与交流,其中包括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深层互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的互动、主体的认知过程和价值评判。
因此,“翻译自始至终都会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观(poetics)的影响;其中,赞助人(patronage)控制意识形态,‘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控制诗学”(andre lefevere,1992:14-15)。
译者在对众多互文本的认知解读与构建时,处于意识形态互文对话的中心,受到来自译者本身的互文性记忆、原文及其作者的意识形态取向及所处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等多重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互文本之间的引用、参考、转换、重构,伴随着源语意识形态、原作者意识形态、目标语意识形态、译者意识形态的相遇、冲突、顺从、控制、引用、改写、容纳、吸收等互文交流。
秦文华之《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述评

印象是 , 一部具有 哲学 味道, 颇具文学批 评理论 的翻译互文性研究 著 翻译研 究、 文化研 究, 也只能关注其 中的一个 层面, 而不是全 部 , 只能
作, 具有 文字流畅 、 涉及面广等特点 , 以本文 自有的视角来 看, 可谓 一 解决局部 问题 , 而不是全体 。 该书5 5 页, 作者 认为,“ 在互文性视角下, 部少见的博士论文精品。 文学创作 的主 要原则就是 互文性” , 这 里的主要原 则不如改为主要 特 征, 因为原则为著 书立说 的要求和原理 , 是作者 的行为 规范。 概 要述评 该书共 分七章 。 第一 章为绪 论, 审视我 国翻译研 究现状 , 阐述 互 第四, 作者从 编码角度 ( 写作层 面= 作者 ) 阐述文本 构成过程 中的
践指导。 然综观 来看, 在“ 互文” 理论与翻译 的关系辩证研 究中 , 秦之 《 翻 的 阐述 , 反倒是 阐述了许 多文学文本 批评类 的成文 , 酷似 文学批 评, 译研 究的互 l 生 视 角》 亦有其过人之处 , 本文拟 尝试再度对此著作作 以 又颇有 哲学著作 的味道 。 述评, 浅显之处 , 仅作抛 砖引玉。 其次 , 该 著虽以译 作文本 中的互文现 象立论 , 可 随着文 本分析的
一
.
文性术语 的缘起及该理论 的发展 流变 , 提 出互文性视角研究翻译 的新 互文性 , 也 是作者主张文学作 品互文性 为其根本原 则的理论反 映。 就 方法 , 第 二章 为互文性翻 译研 究人 口: 解读 文本 , 从狭 义到广义 阐述 本质而言 , 互文性研 究属于 以文 本为对象 的研 究 , 因此不论文学研 究 文本 , 讨论文本 写作 中的互文性 隐喻、 从现 象文本到生产 文本 的文 本 还是翻译 研究 , 互文性理论 比较适合于探讨 文本的解码 研究 , 不适合 阅读 、 被 视为二度书 写的文本翻译 等问题 ; 第三 章为互文性 翻译研 究 指导文学 文本和翻译文本 的编码 。 视点拓展 : 多重 主体交互 , 着重于作者 ( 在 互文性记忆 中写作 ) 、 读者 第五, 作者 意图用源 自中世 纪的普 遍理论 的延续成 果, 即美 国乔 ( 识别记忆 与自我阐释) 、 译者 ( 人乎其 内, 出乎其外) 、 另类反 思 ( 力 姆斯基 的语言普 遍理论 来证 明 “ 语言的共性 , 即基本 结构 占9 0 %, 以 争主体席位 的语 言) 等角度阐发互 文性 理论 ; 第四章为在 翻译 的互 文 便证 明互文性 特征 的普 遍性 。 如果语 言 间的基 本结 构达 到9 0 %的相 似, 这 些语言肯 定属于 同源语 或同类语言。 汉语和法语 两 门语言 的差 性运 动之 “ 场” 中: 语言、 符 号、 文化 、 文学互动 ( 本文想要提 出的是, 语言符 号属 于符 号系统 的重 要成 员, 符号又属 于文化范 畴的 重要媒 异程度 非常明显 , 法语 中的人称代 词有j e , n o u s , t u , V O U S , i l , e l l e , i l s , 介, 这 里产生 多重 交叉 关系, 不如将语言 放在符 号范 畴, 将符 号放 在 e 1 l e s ,而汉语是我 , 我们 , 你, 你们, 您, 您们 , 他, 他们, 她, 她们, 它, 两种 语言 间的代 词看 似相 似度 较 大 , 但 在语 句层 面 的表 征 差 文化范畴 内展开 论述 , 此外 , 雅 克布森从语言符 号角度对 翻译提 出的 它们 , 分类 , 也 或多 或少存在 交叉 的问题 , 即语 言属于 符号 范畴 , 同一 门语 异 比较大 , 因为根 据人称 代词所 统领 的性 别不 同, 单复 数 的差 异 , 都 言内部的转换行 为为语 内翻译 , 不同语言 间的转 换行为为语 际翻译 , 会导致语 句 中动词 、 形 容词和副词产 生相 应的变 化, 且汉 语的语 序、 普遍 语法 理论 指涉 的是语法 理论 适 用于世界上 近 符号 与符 号 间的转换 行为为 “ 符 际翻译” , 其实 汉语与英语 间 的翻译 句调 差异也 很大 。 也属 于符 号间 的转换 行为 , 而雅 克布森 可能要表 示 的是语言 以外符 3 0 0 0 种语 言, 而每 一部普 遍语法所 采用的语言参数 不过 三四种 , 最 多 号间的转换 , 如此 , 不妨将符际翻译改 成 “ 非语符 翻译” , 但 这样也存 刁 f _ 七八种, 显然无法 代表世界上 的所有语言。 终了, 在 本文 视角下, 需要 提 出的是, 在涉 猎面 如此广 泛 的情况 在一个 问题 , 即: 语言 转换成 画面类的翻译 行为就被排 除在 外了a ) , 探讨 翻译概 念的互文性 延伸 、 最为互文性转换 活动 的翻译 : 重 建 巴别 下, 该书能够如此深 度地剖析翻译 问题 , 是值得效仿的。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广义上)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
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
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阅读、阐释、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如何戴着互文性的眼镜来发挥其主体性。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如今,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原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等”等理论探讨的窠臼。
更多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
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视角,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语境下,运用关联理论来探讨互文性标记的翻译。
(Garcia, 2001);2)译者能否识别出不同文本的互文性标记(这一观点是基于互文性对文本类型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Kirk,2000);and 3)互文性对词的含义的影响。
(蒋骁华,1998:20-25)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阅读、阐释和二度创作的三阶段中恰当发挥主体性的问题。
一、互文性溯源及翻译上的延伸互文性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的《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当前文本都是以先前对话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指涉就是互文性。
作为评判结构主义的产物,互文性强调文本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文本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来文本自足封闭的系统,使单个文本的意义多元化,意义空间开放化,使对文本内部的孤立的符号研究转向文本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整个世界的文本一体性,所有文本具有多层含义,这些多层含义只有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得以体现。
据此,一种文化中的所有文本,由于他们组合在文化这个巨大的母体结构中,因此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作者:耿维峰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3期耿维峰(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12)摘要:“互文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翻译观的藩篱,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取决于源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目标译文与源文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从面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源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基于此,笔者以评介的视角,对互文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作以概述。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对等;忠实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9-0240-01收稿日期:2014-02-06作者简介:耿维峰(1977-),男,吉林吉林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在西方,互文性虽早已有之,只是克里斯蒂娃借助其老师巴特等启发,首次对其加以梳理,以科学的方式提出来而已,继而后人不断完善。
20 世纪80 年代,克里斯蒂娃这一“互文”术语传播到中国。
1987 年,罗选民将其首译为“章际性”,而为外界困惑的是,莫名他于1994年又改译为“互文性”。
这一行径旨在借用他人之翻译,还是自己独创还不得而知。
中国古代所提术语“互文”,为一修辞手法,而非克里斯蒂娃之解构主义观的,旨在倡导研究篇际关系,反对“作者统治论”的语篇分析手法。
一、概略述评罗选民于2006 年曾以“互文性与翻译”在香港岭南大学著其博士论文,全文164 页。
该文尝试从互文性理论建立翻译研究的途径,以便指导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旨在推动文学批评、语言、文化等层面的研究。
据该文提要所言,“本文是第一部以汉语讨论互文性与翻译的博士论文”(罗选民,2006),但按照秦文华博士论文的出版时间作为判断标准,两者同在2006年出现,似乎罗文不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博士论文,而仅属于香港地区的第一部博士论文(严格上意义说,本文观之,应是香港地区第一部以汉语为研究对象,以“互文与翻译”关系辩之的第一部博士论文)。
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一)【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一)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
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成语典故的翻译更是如此。
成语典故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沉积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然而,从英汉翻译的视角着眼,成语典故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
因此,要将孕育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不同的语言而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
国内外众多翻译学者钻研于这方面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众多契合之处,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互文性的认识“互文性”(i■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着名文论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
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处于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网络中,而文本的意义也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但互文本(i■tertext)决不是由摘抄、剪贴和仿效等编辑而成的产物,从文本之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前文本(pretext),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
(蒋骁华,1998)所谓“互文”,概括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互文性角度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互文性角度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英美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它涉及到文化、语言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学翻译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和语言特性,同时又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首先,在英美文学翻译中,英语和美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英语和美语都是西欧语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语法、词汇和发音上的差异。
因此,在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便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和语言特性。
其次,在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英语和美语都是西欧语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比如说语言习惯、俚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因此,在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这些文化差异,以便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和语言特性。
最后,在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还需要考虑读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虽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和语言特性,但同时也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因此,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质和语言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以便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总之,英美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文华之《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述评
作者:耿维峰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笔者曾以对比分析手法,概要述评过秦文华与罗选民两位博士论文,其时以罗文为倚重,皆缘于罗文与秦文相比,更侧重于翻译的实践指导。
然综观来看,在“互文”理论与翻译的关系辩证研究中,秦之《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亦有其过人之处,本文拟尝试再度对此著作作以述评,浅显之处,仅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对比分析;述评;互文;翻译
引言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该书于2006年10月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与罗选民博士论文答辩(2006年10月)在同月份,系南京大学博士秦文华的博士论文的修订、扩展而成。
依本文之见,该书予人以总体印象是,一部具有哲学味道,颇具文学批评理论的翻译互文性研究著作,具有文字流畅、涉及面广等特点,以本文自有的视角来看,可谓一部少见的博士论文精品。
一、概要述评
该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审视我国翻译研究现状,阐述互文性术语的缘起及该理论的发展流变,提出互文性视角研究翻译的新方法;第二章为互文性翻译研究入口:解读文本,从狭义到广义阐述文本,讨论文本写作中的互文性隐喻、从现象文本到生产文本的文本阅读、被视为二度书写的文本翻译等问题;第三章为互文性翻译研究视点拓展:多重主体交互,着重于作者(在互文性记忆中写作)、读者(识别记忆与自我阐释)、译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另类反思(力争主体席位的语言)等角度阐发互文性理论;第四章为在翻译的互文性运动之“场”中:语言、符号、文化、文学互动(本文想要提出的是,语言符号属于符号系统的重要成员,符号又属于文化范畴的重要媒介,这里产生多重交叉关系,不如将语言放在符号范畴,将符号放在文化范畴内展开论述;此外,雅克布森从语言符号角度对翻译提出的分类,也或多或少存在交叉的问题,即语言属于符号范畴,同一门语言内部的转换行为为语内翻译,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为语际翻译,符号与符号间的转换行为为“符际翻译”,其实汉语与英语间的翻译也属于符号间的转换行为,而雅克布森可能要表示的是语言以外符号间的转换,如此,不妨将符际翻译改成“非语符翻译”,但这样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语言转换成画面类的翻译行为就被排除在外了。
),探讨翻译概念的互文性延伸、最为互文性转换活动的翻译:重建巴别塔的努力、翻译的快乐与极乐:面对异质文化、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生成等;第五章为翻译研究或实践中难以回避的维度:对社会历史关系作用的再度把握,探讨了超越理解的屏障(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解蔽)和遭遇双重权利话语操控的翻译;第六章为宏观视域下的微观应
用:返回文本,讨论了解构性与建构性(宽泛思考与具体操作)和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考察翻译文本的互文性);第七章为结语:无法终极的终极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以为,该书可以与罗选民的博士论文互参阅读,可以相互补充,但两种文本的研究对象虽然都为翻译,但不属于同一研究层面。
概要说来,罗文关注的是译文、理论和实践,秦著关注的是广义范畴下的“翻译”,包括写作行为、翻译行为、阅读行为、写作过程(编码过程)、翻译过程(解码过程)、阅读过程(解码过程)、翻译标准等,但没有囊括翻译的策略、翻译教学、翻译方向等。
二、结语
关于该书的优点与各种启发,笔者读后有所思考,下文概要阐述自我见解,仅作抛砖引玉。
首先,该书虽以“翻译研究”为切入点,但没有对翻译研究给予界定厘清,融合了写作行为、阅读行为、写作过程、阅读过程等非翻译因素,且在翻译范畴内部也没有关于翻译策略、翻译教学、翻译方向等的阐述,反倒是阐述了许多文学文本批评类的成文,酷似文学批评,又颇有哲学著作的味道。
其次,该著虽以译作文本中的互文现象立论,可随着文本分析的深入,则感觉互文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写作、阅读、翻译,甚至连人类所有思考、所有行为无不带有互文性的烙印,似乎在一定程度过多偏离翻译研究,似乎与宇宙全息论颇有相似之处。
再次,相关处言辞过于绝对。
人是宇宙中的一颗分子,人的活动从哲学而言,就是认识宇宙的行为,但一代人只能认识宇宙的一点侧面,一代一代积累下来也只是沧海一粟。
同理,互文性用于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也只能关注其中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不是全体。
该书55页,作者认为,“在互文性视角下,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就是互文性”,这里的主要原则不如改为主要特征,因为原则为著书立说的要求和原理,是作者的行为规范。
第四,作者从编码角度(写作层面=作者)阐述文本构成过程中的互文性,也是作者主张文学作品互文性为其根本原则的理论反映。
就本质而言,互文性研究属于以文本为对象的研究,因此不论文学研究还是翻译研究,互文性理论比较适合于探讨文本的解码研究,不适合指导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的编码。
第五,作者意图用源自中世纪的普遍理论的延续成果,即美国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理论来证明“语言的共性”,即基本结构占90%,以便证明互文性特征的普遍性。
如果语言间的基本结构达到90%的相似,这些语言肯定属于同源语或同类语言。
汉语和法语两门语言的差异程度非常明显,法语中的人称代词有je,nous,tu,vous,il,elle,ils, elles,而汉语是我,我们,你,你们,您,您们,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两种语言间的代词看似相似度较大,
但在语句层面的表征差异比较大,因为根据人称代词所统领的性别不同,单复数的差异,都会导致语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产生相应的变化,且汉语的语序、句调差异也很大。
普遍语法理论指涉的是语法理论适用于世界上近3000种语言,而每一部普遍语法所采用的语言参数不过三四种,最多不过七八种,显然无法代表世界上的所有语言。
终了,在本文视角下,需要提出的是,在涉猎面如此广泛的情况下,该书能够如此深度地剖析翻译问题,是值得效仿的。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2]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D].香港岭南大学,2006.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01).
作者简介
耿维峰,男,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