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3、经济模式的束缚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为以农为本,重农 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 放弃了对科学技术的深入探索。
造成的后果:
原本的领先地位荡然无存,科技 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西方国家,最终 造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是 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候都 不能放弃科技。否则我们只能重蹈覆 辙。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日益强大, 但是和西方国家还有差距,让我们共 同努力,携手拼搏。
谢谢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孙一波
主要原因
1、思维方式 2、制度不同 3、经济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思维方式的不同
(1)统治阶级并不重视发展科技 学而优则仕思想普遍,多数人认为只有当 官才能有出路,很少涉及科技领域。 (2)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这两种因循守旧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制度上的阻碍 古代中国专制独裁,扼杀了传统 科学技术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因 素。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并且采取科举制度,八股取仕。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只知道四书五 经,不懂科学技术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

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

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

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

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

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

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

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

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

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

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16世纪末开始来华,西方科学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在17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并未引发中国走上如同欧洲近代科学那样的发展道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归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以及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

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对神学观念提出严重挑战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如哥白尼天文学说和牛顿力学,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传教,而不是传播科学。

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人向我们展示了近代文明和科技之后,并没有引起中国人从皇帝到臣民的特别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与传播。

清代以来,到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但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

雄才大略的康熙也不过是把科学知识作为其"崇儒重道"国策的附庸,在解决历法计算等问题之后就再也不思进取了;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更是将西方新奇物器视为其玩赏享乐之物,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西方生产技术进步的巨大意义。

当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地时候,停留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统治者竟浑然不知。

19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之余开始对中国人进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一批近代科学著作译成中文,从而开启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路。

其次,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

为救危局,19世纪60年代初,朝野一部分洋务派主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技术救国的试验,是中国自主地引进并发展科技的大胆尝试。

洋务派建立了近代工矿企业,兴办了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新式学校,向欧美派遣了少量的留学生,翻译出版了西方科技著作。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兴起的文化原因分析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兴起的文化原因分析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兴起的文化原因分析鱼小人公管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没在中国产生,是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的沉淀,是各种隐患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现代科学技术兴起以前,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都还处在“原始”的感性状态,其差别仅仅是量的多少。

明末以后,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上升到理性阶段,其发展速度“一日千年”,相形之下,我国历代长期积累的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隐患开始显现发作。

这些隐患产生的原因主要总结如下。

1.重农轻工商。

历代王朝的跨台,都是因为农民起义,为了自己的王位,统治者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在平民阶层尽力维护农民利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工商业者是贱民的思潮。

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出现,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错误地采取了压制民众、闭关自守的政策。

尽管在此以前有郑和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但由于其组织者是国家,主要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而非经济利益驱动,随着闭关自守国策的执行这种壮举必然终止。

民间和官方都没有航海的需求,中国的航海事业也就夭折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和航海有关的技术,中国当时对这种技术没有需求。

2.哲学僵化。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哲学流派很多,所谓诸子百家,科学思想十分活跃,秦始皇后,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严厉的言论思想管制措施,没得到官方认可的哲学思想很难产生、发展和传播。

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教育人民“三纲五常”,这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哲学就成了“官方语言”,后又有学者将儒学发扬光大,主张“天人合一”,这更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的哲学依据。

儒家思想其本质是做官统治人民的学问,它轻视生产实践,鄙薄技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由于儒家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中国读书人缺少关于自然奥妙的思考,虽然有一些零散的自然科学知识也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但从明末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要求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先进的哲学思想(如形式逻辑、演绎法)指导,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

为什么近代科学会在欧洲起源,而不是中国?-史者日记的回答

为什么近代科学会在欧洲起源,而不是中国?-史者日记的回答

为什么近代科学会在欧洲起源,而不是中国?-史者日记的回答在中国古代,是有着不少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了,四大发明都说烂了,这里就不说了。

祖冲之精确了圆周率,华佗配制出麻沸散,张衡发明地动仪,针灸,珠算,十进制计数等等,都是绝对领先于世界的。

但是为什么到了近代,我们的科学发展却慢了下来呢?甚至落后于欧洲国家很大的距离,这里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治因素。

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君主集权在统治着整个中国。

而对于普通人民而言,他们被封建思想长期影响,往往只想着学而优则仕,混得个在朝为官,而不愿意走自己的路。

然而西方就不同了,近代欧洲爆发了一次又一次革命,腐朽的封建思想被取缔,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这些欧洲人多数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其实这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政治促进了欧洲的近代科学。

第二,经济因素。

与封建中央集权配套,中国的经济制度几千年来只有一种,那就是小农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中国人往往习惯于跟随经验总结,而不是冒昧创新。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所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基于农业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被动的创新。

而对于欧洲,则正好相反,近代欧洲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参与者更愿意通过一个自由的市场去寻求自我的实现,而不是走老路子选择种地或者从政,在市场的作用下,欧洲人更加愿意主动创新。

第三,思想观念。

中国的传统理想往往致力于教诲人民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而不是教诲人民创造创新,甚至于为了维护这种传统观念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国家在这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教育,支持航海技术发展,从而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所以比中国人更能创造出有价值的科学发明。

但是,以上的这种论断仅仅是针对近代的中国而言,要知道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前行,是一种迂回的曲折的上升。

中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虽然使中国在近代一度落后,但是,只要我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努力学习并完善自己,迟早我们会再次成为世界的科技强国,事实上,我们已经走在世界强国的道路上。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如何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由以下这几个条件融会在一起所形成的。

1、经济方面。

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方面。

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不仅未在中国产生,也未能在欧洲之外的任地区产生的深层原因。

每一种权力都谋求一种稳定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权力的协约中,规范性的法律产生,而其中特别是民法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资本主义商业有了最基本的保护。

而资本义的发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真正强大动力。

3、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对外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中国式思维。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础,一是完善的形式逻辑,二是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科学=逻辑+实证。

遗憾的是,中国尽管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是极度的匮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第21卷第3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Vocati onal I nstitute of Ecol 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08Vol .21No .3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牟 伟(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 要: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一直是个没有确切定论的难题。

没有产生的原因,也涉及到很多因素。

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或者相反,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这一角度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近代;中国古代;西方;科学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12-14作者简介:牟伟(1982-),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史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遥遥领先,四大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就是在这样有着光辉的古代科学历史的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事物的发展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因此,、外因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 内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涉及到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由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问题。

近代科学的内部机制应该是逻辑性、真理性、简单性和创新性。

1.1 近代科学的特点(1)近代科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

它是依据观察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就要求把自然现象控制在人为状态下进行观察,即科学实验方法。

(2)近代科学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近代科学知识不是零散分散的,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把各个相关部分在理论的高度上组织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都经过严密的数学运算建立起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

(3)近代科学的分科特点。

近代科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科,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分开,把自然界分成各个领域和侧面进行研究。

例如,把自然界分为地质界、生物界等等。

地质学又可以分为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等。

近代科学对自然界的研究更加具体化,这就区别于古代科学把自然界作为整体来研究。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这与西方科学的内部特点是分不开的。

1.2 西方科学的特点1.2.1 采用分析方法从古希腊开始,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已经显现出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化成对物质层次的认识的端倪了,并且成为现代原子论的前身。

这就与整体的方法有所不同,已经开始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近代科学的分解研究方法也得益于此。

1.2.2 采用逻辑方法西方科学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逻辑方法研究问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例如,数学方面,古希腊人偏重几何学研究,重视数学推理和证明。

后期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以往的几何学知识进行了总结,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几何学理论体系。

古希腊人所采用的逻辑方法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内部的主要机制,即逻辑性。

1.2.3 科学实验方法西方科学研究很注重科学实验,并且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的。

伽利略堪称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还从逻辑上论证了重物先到达地面的不合理性,从而彻底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他通过斜面实验,还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伽利略通过科学实验做出了许多发现,他的科学实验方法成为了后来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3 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1.3.1 重实用,轻理论作为经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由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都比较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性不强。

因此,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因此,农学成为许多学者所关注的学科,就产生了许多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

而天气、时令又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天文学也在中国古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浑天仪》、《天文》、《天文星占》等著作。

但也都是实用天文学,主要用于制定历法。

虽然积累了大量天象观测记录,但没有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1]。

1.3.2 重整体、直觉、模糊、体悟的理解问题的方式中国传统科学的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喜欢从整体上去把握,不善于分析部分,忽视部分的力量,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学。

《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

中国传统科学的直觉性、模糊性、体悟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

虽然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发,可以提出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却始终停留在“只知其—221—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观。

由于中国缺乏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获得知识,所以,中国古代人习惯用直觉、体悟来认识和理解问题。

例如:用元气说来解释客观世界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等。

但“元气”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进行阐述和证明。

1.3.3 重经验描述和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比较注重对自然现象经验的描述和总结,没有深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具有鲜明的经验性特点。

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重要科学著作,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这些著作中没有任何科学概念、公理、公式等。

因此,通过分析了近代科学内部特点、西方科学的特点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不难看出,西方科学内部具备了很多近代科学的特征,中国传统科学具备近代科学的内部因素却很少,因此中国传统科学很难向近代科学转变。

这是它的内在因素,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外部因素。

2 外部原因2.1 政治因素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大约是明清之际,明代中期即16—17世纪间。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欧洲的经济、政治和宗教都发生了变革。

同时近代科学技术也随之在那里出现。

而此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僵而不死,到了明清以后,尤其康熙后的中国皇帝,闭关守旧,十分自负,惯以老大自居,官方支持的科学技术研究已没有起色,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古籍却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乾隆时编成了中国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比明代的《永乐大典》更巨,共36000多册。

而且当看到西方科技优势时,不是采取积极努力学习、掌握运用新科技的政策,而是从免除内忧外患的皇朝政治思想角度,对西方科技优势视而不见,甚至排斥。

1793年,英国国王派使者来中国递交国书,要求通商和互派使节,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对英国国王的要求是这样回答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甚至在鸦片战争发生的24年前,嘉庆皇帝再次回绝了英国大使提出的通商要求,自发地认为: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2]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视为奇巧之物。

就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即便有了生长的可能,也会被这种政策抑制而灭。

2.2 经济因素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但农业技术发展却十分缓慢。

中国农业到清代中期仍处于维生水平。

虽然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个市场仍是一种从粮食、布、盐为主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市场模式。

从全国范围来讲,手工业和商业均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变革的主力。

既然是以维生为主,则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没有像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那样为改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和广泛利用风力、水力等而迫切要求解决与之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从而促进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

2.3 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3.1 重道轻器重道轻器思想就是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把握轻器物制造,重社会轻自然。

生与死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3]。

古代思想家们一切思想活动及其成果无不围绕着整个社会历史领域,注重风俗习惯,道德修养,人伦纲常,对自然轻视,并且蔑视技艺。

这就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重道轻器的弊端。

乃至中国社会步入近代以后,重道轻器的思想成为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内在思想原因之一。

2.3.2 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重整体性是源远流长的,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

像“天人合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等都充斥着整体性的思想。

中国人很早就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整体。

中国封建社会以大统一为特征的专制主义统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秩序。

政治领域,讲求“大统一”。

伦理道德,讲求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以大局为重。

社会领域,家国同构。

总之,整体、和谐的思想随处可见。

2.3.3 注重知觉思维和意会性直觉体悟,即是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依靠感觉、感受和想象等去理解。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用阴阳说来说明男女、矛盾、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

用元气说、天道学说来解释客观世界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等等。

这些学说没有严格逻辑体系的理论可以说明,概念模糊,无法用实验进行测定和证实,只能通过个人的感觉、体悟去把握体会。

2.3.4 注重辩证思维,偏重中庸之道中庸的主要特点是不走极端,对事物采取不绝对赞成,也不绝对否定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具有这个特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恒也”;“物壮必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种中庸思想使得中国古人在对待事物时,既不说是,也不说非,用模棱两可的近乎圆滑的语言来陈述问题。

然而近代科学知识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精确的毋庸置疑的知识,这些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和意会的思维方式所做的陈述,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精确的知识。

2.3.5 迷信思想严重中国古代受易经、阴阳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算命、看相等一些迷信思想十分盛行。

乃至今天,仍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见到。

盖房子要看风水,婚丧嫁娶要看黄道吉日,生病了请大仙跳神等等。

这就大大减少了对科学的兴趣,对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通过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文化因素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

因此,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要在思想文化上下功夫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以上,我们简要地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了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不予重视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

希望通过对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的分析能给读者一个启示。

参考文献:[1]潘永祥,李慎.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王鸿生.转引自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秦燕,张启勋.中国思想文化概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李增华—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