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第一,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近代自然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分工协作大生产的出现。

同时,强大的君主集权和专制官僚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发生和发展。

这种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最根本原因。

但封建的中国就不一样。

如明朝郑和也曾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远渡重洋,但主要不是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是为新上台的明成祖宣扬国威,抚慰邻邦;二是为了寻找在宫廷政变中失落的小皇帝,以绝后患。

郑和下西洋先后历经30年,当这些政治目的基本达到,航海事业也就偃旗息鼓了。

两种航海,一个是经济上持续的强大动力,能够长久保持,并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另一个主要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政治上的目的一旦达到,或得不到财政、经济上的支持,就会消沉或中止。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工抑商的政策,把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限制在不危及封建制度经济基础的范围内,不允许有太多的资本主义因素。

其次,中国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主张尊古崇经,限制了思想自由。

在教育和取仕制度上,推行轻视、排斥科学技术和轻视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的政策。

中国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除了个别时期(如唐朝有明算科,招考数学人才)外,总的来看,都以孔孟儒学经典为主,到明代以后兴起的“八股文”,更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僵化,完全排斥了科学技术的内容。

再次,在18~19世纪,正是西方科技大发展的时候,腐朽的清政府却采取了愚蠢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排斥和拒绝外来科学文化。

以上种种政策,都极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剖析2.4. 我国旧科技自身的特点是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科技体系自身的弱点和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国科技从繁荣走向衰落。

1旧科技体系具有独立性、保守性和排他性。

2 旧科技体系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3 旧科技体系受官学合一制度的制约。

明朝曾明文规定“非第科者,毋得与官”。

这种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作为地主阶级中附属的士大夫阶层而存在,从事科学研究只是文官人员的业余爱好,真正的科学也难以分化独立出来,科学机构一直是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被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对近代科学的消极影响极其巨大。

4 重社会、轻自然的逆向研究特点使我国古代科学难以独立发展。

5 重思辨性、轻实验性研究方式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严重缺陷。

6 重整体轻局部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背道而驰。

从思维特点方面看,中国人偏好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侧重全局而不注重对事物的局部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而且这种思辨性思维惯性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对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的轻视恰与近代科学研究特征背道而驰。

7 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8 科学体系不完整和全社会科学精神不足影响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

2.3. 社会经济的落后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了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近代自然科学正是在资产阶级的普遍革命和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几乎停滞的封建经济不可能对科学技术提出像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迫切要求,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2.9. 外敌入侵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入使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在这样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失去了发展科学技术应有的条件。

而就在这一时期,西方量子论、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的科学成果相继出现,他们的进步和中国科技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显著拉大了。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是怎么回事?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吧!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一)社会转型迟滞,影响近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忽视抽象科学的研究。

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近代科技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迥然不同。

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同时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

这是近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

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大量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对科技发展不重视。

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对科技的发展重视不够。

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

政府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早在1624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

(三)落后的教育体制制约科技的发展。

宋代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

从明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学校讲授四书五经,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一片空白。

相比之下自从1810年西方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很快成为全世界的大学样板。

中国具有近代色彩的学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建立于维新变法时期。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封建制度下科技无法得到 发展、传统文化思想束缚了科技发展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科学技术发展 的展望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原因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 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提醒我们必须在政策、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共 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 会进步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科举制度对科技发展的限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 度逐渐变得僵化,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对自然科学的知识很少涉及。这 导致了知识分子更多地人文领域,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之下,西方社 会的选拔制度更加灵活,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更加重视。
三、官僚制度的阻碍
参考内容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十七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和西方的科 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自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封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十七世纪后,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封闭的结构,对外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产 生抵触。这种自我封闭的倾向阻碍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吸收,限制了科技 的进步。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则更加开放,对新思想和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为 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3、战争等因素影响了科技发展
在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不仅破坏了社会和经济秩序, 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科技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此外,战争还导致了资金和资源 的短缺,使得科技研究和开发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

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

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金国望200811611316摘要: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一直是世界讨论是一个热点。

关键字:近代科学落后科学,当今世界重要的主题之一。

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西方各国先后走进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而近代的中国却依然处于封建社会,科学技术与西方各国相差甚远。

寻其根源,我认为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制度的落后。

二、思想没有解放。

三、教育制度的落后。

四、政府政策的影响。

五、学术气氛的低迷。

一、社会制度的落后。

很多人都知道。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曾独领风骚数据百年。

给中国封建社会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近代,中国在科学发展方面一直停步不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制度的落后。

中国封建社会不支持发展科学,以天朝大国为荣,天子就是最高的标准,很少人会去为科学发展做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社会学》作者:杨雅彬二、思想没有解放。

近代中国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

自给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世物的研究甚少,以至科学发展一直停步不前。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思想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而近代欧洲的科学思想远远超过东方大国的中国。

近代欧洲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无论政府还是国民,都认为一个科学发展是至高无上的。

近代中国在科学思想方面没有得到解放,学习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

依然认为饱读诗经是最好的救国之道,刀剑就能拒敌人国门之外。

历史的发展表明,中国这种落后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中,席文认为,中国近代没有发生科学革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到科学思想的冲击。

三、教育制度的落后。

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实行科举制度,虽然近代科举制度出现危机,但近代科举制度对近代科学发展的阻碍却非常大。

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及其原因中国拥有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并曾一度在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近代科技发展上,中国却大幅度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的落后首先,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的落后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早期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中,中国欠缺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古代中国学者所提倡的“实用主义”和“朴素的政治哲学”等,都存在着中国特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限制了中国知识领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限制了中国科学发展领域的发展进程。

同时,在中国封闭的政治体制下,由于科学研究受制于朝廷的审查和指导,并且一些有主见的学者往往会遭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和排挤,使得中国的科学研究无法自由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传统的限制其次,文化传统的限制也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重知识和逻辑法则,限制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很少有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探索,更多的是思辨和探究宇宙本质和人类命运的道德哲学。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科学研究大量地依赖着“传统智慧”,并失去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及逻辑严密性。

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的科学研究缺乏创新性,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三、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不容忽视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也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残忍入侵和摧残,使得中国陷入了一片固守和抵抗的情况,中国在战乱中的科技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获得发展,因此这些人民的区域向其证明了中国的实力。

在这个阶段,中国不仅经济遭受重创,科技也遭遇到了极大的挫折。

而欧美并没有受到同样的挫折,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技术便彻底地颠覆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体系,并最终导致了中国的科技落后。

四、缺乏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此外,中国政治和社会对科技发展的缺乏重视,也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对历史方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是最晚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

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对科技发展的阻碍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封闭的环境削弱了国人的创新思维,导致国人创新思维减少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落后的社会制度、闭关锁国的国策等。

没有了创新思维,何来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又怎能不落后?首先,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思想领域压制创新思维。

统治阶级内部的自保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块大绊脚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

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

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

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研究的方法,而在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 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 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 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发展到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世界科学的活动中心也转移到了西方国家。

从16 世纪之后, 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政治方面, 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 长期的官僚制度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繁荣的民主制度的死敌, 统治阶级要求科学技术服从自己的利益,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大量的与手工业生产发展有关的与其切身无关的科学技术就得不到重视, 甚至被遏制。

例如,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天工开物》一书, 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都没能得到重视与应用。

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一书, 在他死后150 年才刻印成书, 并且大量手稿散失。

这一切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在西欧各国都在主动或被动地顺应历史潮流, 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鼓励发展工商业, 既增加了财富又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在15 世纪下半叶到18 世纪,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大转折, 18 世纪开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19 世纪又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创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 中国除了落后的官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 还开始实行“闭关锁国”。

这一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的作用和一定时期的进步意义, 因为明朝末期, 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盛行,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防海盗和保护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活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发展科学,把古老的中国现代化,中国学术界多次开展了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许多人都以为,这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於1964年最先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提出的,他的问题是:“为甚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甚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於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其实,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久,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韩琦在〈关於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一文中,就介绍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 Parrenin)、启蒙思想家伏尔泰(F. Voltaire)、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F. Quesnay)、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 Diderot)的有关论述。

而中国学者,早在本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因限於资料,作者拟在本文中对中国大陆学者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简单的回顾。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的讨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1886-1961)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之时,就探讨了“说中国之无科学的原因”,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1920年,我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朴学”的研究法,已“近於‘科学的’”,而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因袭已久,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於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因秘而失传者,盖不少矣”。

有趣的是,蒋方震(1882-1938)在1921年为这部著作写的序中主要讨论的,也是清代“纯正科学,卒不扬”的原因。

他列举了四条:(1)“清以异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学,必遭时忌”;(2)“耶稣会党太子”,得罪了雍正,“竟为西学输入之一障害”;(3)“民族富於调和性,……此科学之大障也”;(4)“民族尚谈玄”。

化学家王阧(1888-1966)在1922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

他认为中国科学不振之原因,不仅是“吾国学者之不知归纳法”,或“我国素鄙视物质科学,不加注意”;而强调“历史之影响,即专制之影响”,以及“民性之影响,乃依赖之影响也”。

王阧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如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

而社会与学者的心理,“皆不视科学为研究真理之学问、不知其自身有独立之资格、固不必依赖富强之号召为其存在之保护人也”。

这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依赖心理也“断丧了”科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的冯友兰,在〈为甚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中认为,探讨中国没有自然科学的原因,主要不能归之於地理、气候、经济,……而主要应归之於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哲学。

接著他指出:中国古代有三大学派,道家主张自然,墨家主张人为,儒家主张中道,而后墨家失败,人为路线消亡。

儒家中荀子一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类似於培根的征服自然的观念。

但荀子一派在秦亡以后也衰落了。

宋代兴起的新儒家吸收了佛家与道家的学说,而佛家也是主张自然的。

新儒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寻求控制外部世界,而只求控制内心。

这样,民族思想注重人伦实用,只在人心之内寻求善与幸福,而不寻求认识外部世界的确定性;只寻求对人的治理,而不寻求对自然界的征服。

这就是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

1924年,梁启超发表了《清代学术概论》的姐妹篇《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进一步综述了乾嘉时期只有考证学得到畸形发展,而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他认为,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综观上述学者的论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之於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而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二抗日战争胜利前后(1944-1947)的讨论1944年,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也是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

在这一年,中国学术界又一次展开了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1944年7月,当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陈立(1902-)讨论了我国科学不发达的心理因素:(1)拟人思想的泛生论;(2)没有工具思想的直观方法;(3)没有逻辑;(4)没有分工;(5)客观与主观的混淆;(6)理智的不诚实等等。

而这一切,他都认为是反映著宗法社会的组织。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教授、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1974)则把“吾国自然科学不发达”归因於中国人太重实用。

而这些又是由中国的大陆文化,自给自足之经济所使然。

同年10月1日,《科学时报》复刊第一期刊载了对李约瑟有很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德籍犹太人维特福格尔(A. Wittfogel)讨论“中国为甚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的译文。

1944年10月24-25日,在贵州湄潭浙江大学内举行了中国科学社湄潭区年会。

24日下午7时,李约瑟(当时是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友)作了题为“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讲演。

李约瑟在演讲中,首先批驳了“泰西与中国学人”的“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点,指出:“古代之中国哲学颇合科学之理解,而后世继续发扬之技术上发明与创获亦予举世文化以深切有力之影响。

问题之症结乃为现代实验科学与科学之理论体系,何以发生於西方而不於中国也。

”这里,他实际上已提出了1964年发表的“李约瑟难题”。

对於这个难题,他认为:“此当於坚实物质因素中求答。

……中国之经济制度,迥不同於欧洲。

继封建制度之后者为亚洲之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不为资本主义。

……大商人之未尝产生,此科学之所以不发达也。

”浙江大学校长、气象学家、科学史家竺可桢(1890-1974)参加了这次演讲会。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李约瑟对“中国近世科学之不能兴起”的回答,即“由於环境,即四个抑制因素,为地理、气候、经济与社会。

后二者乃由中国之无商人阶级。

地理方面,中国为大陆国,故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与希腊、罗马、埃及之海洋文化不同。

天气方面因雨量无一定,故不得不有灌溉制度。

因此,地主尽为一国之王所吞如。

而封建官僚的基础制度不可消灭,商人无由兴起云云”。

接著,竺可桢在日记中还记载了他本人、郑晓沧、王阧、钱宝琮在随后的讨论中发表的意见。

1945年,竺可桢发表了〈为甚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他在文中首先分析了钱宝琮、李约瑟、维特福格尔和陈立四人的结论,指出“前三位先生一致主张是农业社会在作别;陈立先生的意见是由於宗法社会的组织。

两者的意见实是二而一。

因为宗法社会只有以农业为经济核心时才能维持,才能发展”。

竺可桢然后进一步探讨了第二个问题:“为甚么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能保持这种压倒的势力如此之久?”竺可桢考察了中国的历史,指出:“从战国到汉初,一方面是工商业发达时期,一方面也是中国思想最灿烂的一个时期。

但是,由於汉武帝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工商业的发展被扼杀。

至於在战国思想解放的时代,科学的思潮也未能发展,则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实际活动的兴趣,远在其对於纯粹活动之上。

”“中国人讲好德如好色,而绝不说爱智爱天。

古西方人说爱智爱天,而绝不说好德如好色。

”竺可桢进一步认为,“中西文化在这种价值意义上的差异”,“也是因为中国社会一直以农业为核心的关系”。

希腊曾经经过游牧时代,它是一个半岛,和海外来往很便利,所以商业从头即易於发达;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从殷墟时代起,即以农业为主要生产。

古代帝王认为“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好智者多诈”,因此提倡重农抑商,农业社会势力大,求知之心不得发达,而科学思想亦无从发展。

所以竺可桢的结论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

”有意思的是,有别於二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们,这次参加讨论的学者们,几乎都一致把中国科学的落后溯因於社会经济制度。

1947年,《科学》杂志又发表了朱伯康〈论中国科学技术之发展与中断〉和李晓舫〈论中国科学化的社会条件〉两篇文章。

三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2)的讨论和成都会议从1949年到70年代末,中国大陆的政治风云使科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稀少,仅有的一些成果也都属於中国古代科学史和内史方面的成果。

对外史和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问题几乎无人问津。

可是,在海外,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从1954到1980年出了前四卷和第五卷中的三个分册。

李约瑟在他的“全书编写计划”中表明,这部巨著的第四部分(即第七卷)所要回答的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与此同时,李约瑟还撰写了《大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等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对“李约瑟难题”作出了种种解答。

欧、美、日本、南韩的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许多论文。

而在中国大陆,除了在1975年翻译出版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第三卷以及第四卷和第五卷各两分册外,对李约瑟以及海外学者有关“李约瑟难题”的探讨的论文与著作则完全没有介绍和反应。

80年代初期,在解放思想、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的鼓舞下,面对十年“文革”给中国科学事业带来的巨大摧残,中国学者又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产生了兴趣。

1980年,陈平从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哲学传统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科学落后的历史根源。

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石然等六位研究人员集体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出版。

在此书结论的第四节中,作者专门论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作者仍坚持当时大陆公认的观点,把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归之於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

但是作者似乎没有掌握李约瑟在《大滴定》中的有关论述,特别是对李约瑟在〈东西方社会的科学〉一文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挑战没有作出回应。

李约瑟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参照1952年出版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作,认为中国没有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封建官僚社会)既不同於奴隶生产方式也不同於封建生产方式。

而《史稿》则仍然坚持“社会发展阶段的‘单向体系’”。

为了促进大陆的科学社会史(外史)的研究,促进内外史研究的结合,也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198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

会上宣读并交流学术论文近50篇,到会代表74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