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鲍永传原文
《后汉书·鲍永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鲍永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鲍永传》原文及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汉书·鲍永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
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
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
初为郡功曹。
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
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
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
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谏每戒永曰:“君长幾事不密,祸倚人门。
”永感其言。
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
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
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
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①,乃止。
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②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
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
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
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
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
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即拜永谏议大夫。
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
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
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
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
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
《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鲍)昱字文泉。
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
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
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
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
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着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着姓也。
”帝报曰:“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
” 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
后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
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大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
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着,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一人呼嗟,王政为亏。
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如此,和气可致。
”帝纳其言。
四年,代牟融为太尉。
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
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
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在职九年,征拜大司农,卒于官。
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
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参考译文鲍昱字文泉。
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在东平教书。
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寇横行,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与谋略,(戴涉)便亲自登门拜访,请他代理高都县县长。
《后汉书》精华

《后汉书》精华1、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列传》正义能够感动有道德的人,利益只能动摇贪财的人。
2、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得和失是暂时的,荣和辱则是长久的。
3、乘人之危,非仁也。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盖勋列传》趁别人遇难的时候,而去要挟、侵害人家,这不是有道德的人所能干出来的。
4、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一个人求学,应每天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以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
5、理国以得贤为本。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歙传》。
治理国家以求得贤才为根本。
此言任用贤才对于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性。
6、官无二业,事不并济。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做官不能兼营别的事业,做事不可二者齐头并进。
意谓专心致志才能做好一件事情。
7、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列传》一个小小的蚂蚁窝可以使堤坝被水冲毁,一个小小的针眼可以使气全部泄出。
比喻小不防则引出大祸害。
8、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徐稚传》。
颠,倾倒。
非,不是。
维,维系。
这句话以树倒独绳难系为喻,说明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团结人,合众力集众智。
9、交浅而深者,愚也。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驷列传》交情不深而什么话都对他说,这是愚蠢的行为。
1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此以探穴得虎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过人的胆略与拼死一搏的气魄,就不可能取得异乎寻常的惊人成就。
1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6)原文

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6)原文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6) 建武十一年(35),征为司隶校尉。
帝叔父赵王刘良是贵重的尊亲,鲍永因事弹劾刘良为大不敬,由此朝廷肃然起敬,莫不警戒慎重。
于是招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也抗直不避强暴。
帝常说: 贵戚们应该收敛,以避二鲍。
其威惮如此。
鲍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到东北墓地,从事劝谏他不要去。
鲍永说:我曾北面以侍更始,岂有过墓不拜的道理,虽由此获罪,我也有所不避的。
于是下拜,痛哭尽哀而去。
西至扶风,杀牛上苟谏墓冢。
帝听到了,心里有些不平,问公卿道: 奉使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太中大夫张湛回答说:仁是行为的根本,忠是义的主骨。
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这是很高尚的行为。
帝的意见于是消散了。
后来大司徒韩歆因直言被罢官,鲍永固请免其罪不得,以此违背帝意,外出为东海相。
又以测量田地不实,被征,诸郡守多下狱。
鲍永到达成皋,诏书迎拜鲍永为兖州牧,于是便道上任。
任州牧三年,病卒。
史官评论道:鲍永对故主更始谨守忠义,这就可以侍新主了。
他以其部众受宠于光武为耻,这就可以受大宠了。
至于言者虽诚心,而闻之者没有理解,这岂不是歌颂苟进之言,易以情纳,而正直违背人意之言,难以让人理解吗?如果能够循着道理来解释利害,居心方正以从义理,那就是君子的度量了。
郅恽传郅恽字君章,汝南郡西平人。
十二岁失母,居丧悲痛过礼。
长大后,能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
王莽时,寇贼时常发生,郅恽仰占玄象,叹对友人说: 现在镇星、岁星、荧惑都在汉分翼轸之地域,去而复来,汉必然再次受命,福归有德者享用。
如有顺从天意发表策略的人,必成大功。
当时左队大夫..并素来喜爱士子,郅恽对他说: 当今天文展示的迹象,智者以之昌盛,愚者以之灭亡。
以前伊尹自己卖身以求辅弼商汤,终于立功全人。
我郅恽不量力,敢效法伊尹的轨迹,应天人之变。
明公倘若不怀疑,使成就天德。
..并感到奇怪,就暂任他为官吏。
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5)原文

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5)原文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5) 申屠刚向隗嚣说:我听说人所归者天所予人所叛者天所去。
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行天罚,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天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将军本来没有尺土,孤立一隅,应当推诚相见奉顺而行,与朝廷同心并力,以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的事,圣人是不为的。
以将军之威望,远在千里,动作举措,能不慎重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吉凶。
老百姓共事,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想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
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忠言至谏,希望得到接纳。
愿你反复思考我的诤言。
隗嚣不纳,最后叛汉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31),有诏书征申屠刚。
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 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
虽有明圣的资质,还委屈自己服从众议,所以才能考虑周到没有遗策,举动适当而无错事。
圣人不以自己的独见为高明,而以万物为心。
顺人者昌盛,逆人者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
将军以百姓身份为乡里所推荐,起兵之初,并无预定之计,兴兵动众之后,又没有深谋远料。
现在东方政教日益亲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怀有忧虑,骚动恐惧,不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
非但没有精锐进取之心,且其祸患无所不至。
物穷就将产生变故,事急则计易形成,是形势造成的啊。
背离道德,违反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是没有的。
将军素来以忠孝闻名,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为了仰慕共享德义。
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那忠孝德义还有什么呢?天保佑者昌顺,人帮助者信申。
如没有天佑人助,让小民百姓遭受涂炭之祸,毁坏终身之德义,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不可不谨慎啊! 隗嚣不接受。
试论贾逵-鲍德对张衡在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等方面的影响

试论贾逵\鲍德对张衡在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等方面的影响摘要:少年张衡与贾逵、鲍德的结识,将其引向求学和仕途之路。
张衡在早期的文赋和诗歌创作中,都反映出他与二人的交往,是考证其文学创作变化的重要依据。
文章主要探讨张衡早期与这两位师友的交往后对其文学创作,及此后仕途人生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张衡;贾逵;鲍德1贾逵对张衡的影响《后汉书·贾逵传》载:“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
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文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毂梁》之说。
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
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日:‘问事不休贾长头。
性恺悌,多智思,假傥有大节。
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
”可见贾逵出身于儒学世家,精通古文经书,是当时古文经派的代表人物。
建初元年,被诏入北宫白虎观,后“令其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期间,他上书章帝,指出古文经书符合帝制的需求,“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
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且认为“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
永建五年,张衡《上陈事疏》,他对顺帝“圣思厌倦,制不专己,心不忍割,与众共威”的情况非常担忧,并对“群臣奢侈,昏跄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的现象提出警告,提醒顺帝“威不可分,德不可共”,“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恩从上下,事依礼制,礼制修则奢僭息”。
可见,张衡有关加强皇权对政权的控制,削弱外戚、宦官在朝廷的特权,实现还政于帝的主张,都是继承了贾逵“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的儒家思想。
张衡于和帝永元七年至永元十二年,在京师观太学,师从贾逵,学艺四年。
当时“(逵)为侍中,领骑都尉。
后汉书列女传文言文

后汉书列女传文言文1.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文言文翻译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译文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
(她)拜见婆婆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2. 《后汉书·列女传》翻译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
她学识广博,才能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
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
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
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
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
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
”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
《后汉书·鲍永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鲍昱字文泉。
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
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
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
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
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
”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
”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后拜汝南大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
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
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
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迢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一人呼嗟,王政为亏。
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如此,和气可致。
”帝纳其言。
四年,代牟融为太尉。
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吏人爱悦,号为神父。
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
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
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鲍永列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干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B.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悉/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C.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D.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曾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鲍永传原文
鲍永传原文及
原文: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
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
永少有志操,习欧阳《》。
初为郡功曹。
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
都尉路平承望旨,规欲害永。
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
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谏每戒永曰:君长幾事不密,祸倚人门。
永感其言。
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
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
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
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①,乃止。
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②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
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
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
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
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
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时攻怀
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即拜永谏议大夫。
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
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
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
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
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
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
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其见惮如此。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
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
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
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
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释。
(节选自《后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当匈:束在马胸前的皮带。
②更始:汉更始帝刘玄。
译文: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屯留人。
他的父亲鲍宣,在哀帝时候担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
鲍永年少时就有志向与节操,学习欧阳生的《尚书》。
起初担任郡功曹。
王莽因为鲍宣不阿附自己,就想灭掉他的子孙。
都尉路平揣摩迎合王莽的心意,打算要杀害鲍永。
太守苟谏保护鲍永,把他召来担任自己手下的官吏,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府中。
鲍永于是就屡次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除去篡权叛逆的策略。
苟谏常劝诫鲍永说:你谋划机密事却做得不够隐秘,当心祸患累及家人。
鲍永为他的话所打动。
等到苟谏死去,鲍永亲自护送他的遗体回到扶风,路平就趁这个机会关押了鲍永的弟弟鲍升。
太守赵兴到任,听说这事叹息说:我接受汉朝廷的册封,却不能成就名节,现在鲍宣为名节而死了,我怎么能害他的儿子啊!于是就命令县令释放鲍升,又恢复了鲍永的功曹一职。
当时,有假冒宫中侍中身份的人住在传舍中,赵兴想要去拜谒。
鲍永怀疑其中有诈,劝说赵兴,赵兴不听从仍执意出府,当他驾车前往时,鲍永拔出佩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赵兴才没有去成。
几天后,王莽的诏书果然下达,要求追捕假冒身份的人,鲍永因此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