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3.中招考点识记课文生字词,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
4.学情分析这首诗便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
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中适合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还要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朗读课文,能写出重点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诗歌内容,描述赞颂之情。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生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必须把握准文章大意,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指导总结。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化石中保存了古生物生命的信息,让我们窥见了一万年前神话般的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阅读张锋的《化石吟》,认识这些神奇的石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
代表作有小诗《本草纲目》。
其诗作被评为“第三代诗歌”。
(三)新课讲解(四)当堂训练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描述一个小动物的化石。
(用时3分钟)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或一处关键词。
(五)课堂总结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 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品味诗歌语言;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增长见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之美。
2.联想想象法。
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多加思考以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
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写作背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文章体裁《化石吟》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1化石吟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5单元 21化石吟1章、节第五单元课时第 1 课时课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导入新课:如果我说,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你一定会很惊异。
其实,有一种石头确实会开口说话,那就是——化石。
下面,让我们去聆听可爱的化石说了些什么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疏通字词,朗读课文1、字词学习①、给加点字注音窥.(kuī)见无颌.(hé)万载.(zaǐ)腐朽..(fǔ)(xiǔ)悄.(qiǎo)然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qiào)裹藏..(guǒ)(cáng)档.(dàng)案猛犸..(měng)(mǎ)葱茏..(cōng)(lóng)卓.(zhuó)越奇幻.(huàn)②、多音字辨析悄{ qiǎo 壳{kéqiāo qiào③、解词骸骨:尸骨。
太古:远古。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乌有:虚幻,不存在。
悄然:没有声息。
潜行:暗中行走。
窥见:看出,觉察到。
海枯石烂:形容时间长,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日转星移:太阳转向,星辰移位。
指季节变迁,时光流逝。
2、朗读课文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诗中感情基调。
(赞叹之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③全班齐读。
④请人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点评。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三、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通过描述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结构探究1、本诗可分为几层?怎样划分?(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照应开头,回应第1、2节的发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化石吟》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
根据你的理解,“吟”是什么意思?赞美。
我们学过于谦的《石灰吟》,谁来背诵一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谁来介绍一下化石?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遗物等,大部分已经石化,常常称为古生物化石。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张锋的《化石吟》检查预习:骸hái骨猛犸mǎ葱茏lóng 雕diāo刻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2、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有没有这样的例证?如: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
恐龙的形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根据恐龙化石,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原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化石吟教学目的:1.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1.(一二节):引发读者的想象。
2.(三至六节):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七节):回应一二节的内容。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示?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写作重点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三、反复朗读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在化石中,我国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恐龙化石了。
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某某),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某某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某某红色盆地、某某禄丰盆地是恐龙最活跃之所。
先后发现20余个种属,分布于某某40余个县。
其间,在某某大山铺2800平方米的X围内采掘出的蜥脚类、翼龙类、蛇颈龙类、肉食类、鸟脚类、剑龙类等恐龙化石,且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恐龙化石宝库。
为此,某某建立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某某恐龙博物馆。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1《化石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2022学年七年级汉语第一册21“化石圣歌”教案(新版)新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教科书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3.中招考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记住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4.情况分析这首诗便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
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中适合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还要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朗读课文,能写出重点词语。
2.带着感情阅读课文,你可以总结诗歌的内容,描述赞美之词。
3、评估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生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我们必须掌握文章的大意,以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
4、教学过程(一)导论设计化石中保存了古生物生命的信息,让我们窥见了一万年前神话般的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阅读张锋的《化石吟》,认识这些神奇的石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
代表作有小诗《本草纲目》。
其诗作被评为“第三代诗歌”。
(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材料阅读课文并写出关键词。
教学活动自学指导1:1: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文,你可以写出“骨头、腐烂、安静、无事、鬼鬼祟祟、碧绿、干涸的海岩、日转星移”等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教学目的:1.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1.(一二节):引发读者的想象。
2.(三至六节):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七节):回应一二节的内容。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示?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写作重点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三、反复朗读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在化石中,我国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恐龙化石了。
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云南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四川红色盆地、云南禄丰盆地是恐龙最活跃之所。
先后发现20余个种属,分布于四川40余个县。
其间,在自贡大山铺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采掘出的蜥脚类、翼龙类、蛇颈龙类、肉食类、鸟脚类、剑龙类等恐龙化石,且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恐龙化石宝库。
为此,自贡建立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

21《化石吟》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6.解题:(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
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
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
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yǎ卓zhuó越(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藏”和“魔”注意不要丢笔少画。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板书设计:自然奇妙——科学神奇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
(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
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
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
(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
(生物进化)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表达”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化石中的有效物质)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
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
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拟人、比喻、第二人称)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