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一门古老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
雷电的形成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一种极为宏伟壮观的自然现象,是一门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
雷电孕育了地球的生命,又促成了地球上的文明,功莫大焉!但是,雷电的巨大破坏力,又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的灾难。
而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未停息过,与雷电的斗争是卓有成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雷电防护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
雷电是天气现象之一。
在雷云的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有正电菏,另些云团带有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产生异性电荷。
当这些云团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的云团之间或云团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就可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千伏/厘米)开始游离放电。
我们称这种游离放电为“先导放电”,云团对大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团向地面跳跃(梯级)式逐渐发展的,当它到达地面时(高出地面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随之发生强烈放电闪光,这就是闪电;强大的电流把闪电通道内的空气急剧加热到一万度以上,使空气骤然膨胀而发出巨大响声,这就是雷,这就形成了雷电。
哪种颜色的雷电最厉害

哪种颜色的雷电最厉害雷电是一种非常强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敬畏。
雷电的颜色种类繁多,让人产生了一个问题:哪种颜色的雷电最厉害呢?本文将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对不同颜色雷电的特点进行探讨。
在大自然中,雷电的颜色包括白色、蓝色、紫色、橙色和红色等。
虽然每种颜色的雷电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评估哪种颜色的雷电最厉害。
不同颜色的雷电在能量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它们受到天气条件、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分子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白色雷电是最常见的一种。
白色雷电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导电而产生的,通常是由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的放电形成。
白色雷电凭借其频率较高、亮度较大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感觉。
然而,从能量角度来看,白色雷电通常不如其他颜色的雷电来得强烈。
其次,蓝色雷电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气分子被激发而产生的。
氮气分子在受到高温高压等条件刺激时,会发射出蓝色的光线。
蓝色雷电通常出现在雷暴云的高处,有时形成闪电通道的一部分。
蓝色雷电的能量相对较高,给人一种令人吃惊的感觉。
紫色雷电与蓝色雷电类似,也是由氮气分子的激发所致,但其能量要比蓝色雷电更强。
紫色雷电往往出现在强烈的雷暴中,具有极高的电压和电流,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紫色雷电的颜色给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感觉,其强大的能量也将人类对自然的脆弱感再次暴露出来。
橙色雷电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雷电现象,它通常伴随着低云、早晨或傍晚的雷暴天气。
橙色雷电的能量相对较强,但并不像紫色雷电那样威力巨大。
橙色雷电的出现往往给人一种幽默和奇特的感觉,其色彩也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神奇性。
最后,红色雷电是雷电现象中最罕见的一种。
红色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中某些有毒物质的存在有关,这些物质在放电时会产生红色光线。
红色雷电的能量非常强大,它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火灾。
红色雷电的出现往往给人一种血腥和恐怖的感觉,也使得人们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
综上所述,虽然每种颜色的雷电都有其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很难定论哪种颜色的雷电最厉害。
描写雷电的优美句子

描写雷电的优美句子1.雷电如巨龙般翻腾,舞动的身躯在乌云中穿梭,给世界带来震撼的力量。
2.雷电犹如夜空中的恶魔,咆哮着划破寂静的夜幕,震撼人心。
3.雷电的狂怒声响彻云霄,让寂静的夜空充满了神秘与威严。
4.雷电在空中劈裂,如同天穹的破碎,瞬间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5.百度教育商务合作,合作方向:产品代理销售或内容合作等。
6.立即合作7.雷电的震撼,如同天神之怒,撕裂了天空的宁静。
刹那间,电光火石之间,惊雷炸裂,震撼人心。
8.雷电交织成的光影,在黑暗中舞动,如同精灵在跳舞。
9.雷电划破天际,气势磅礴,似神明的怒火,让世界为之颤抖。
10.雷电划破长空,犹如天神之怒,瞬间将夜空点亮,震撼人心。
11.雷电划破长空,如巨龙怒吼,震撼着大地。
12.雷电的光芒照亮了大地,瞬间将黑暗驱散,带来光明和希望。
13.与宁静的夜晚相比,雷电使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活跃起来。
那气势磅礴的雷声和耀眼的闪电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力量。
在这种美妙的景象面前,人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自然之力的伟大和神秘。
14.狂风骤雨中,雷电交织成一幅壮观的画卷,让大自然的力量尽显无疑。
15.雷电的瞬间,整个天空都被照亮了,犹如白昼一般。
震撼人心的雷鸣声随之传来,让人难以忘怀。
16.雷声如千军万马奔腾,电光如银蛇狂舞,共同演绎着震撼人心的自然交响乐。
17.雷声如波涛,电光如龙蛇,展示了大自然的无尽力量。
18.雷电的轰鸣震耳欲聋,仿佛天崩地裂,让人不禁心悸。
19.狂风雷电,惊雷炸裂,天地间仿佛陷入了混沌之中。
20.雷声如潮,闪电如鞭,大自然在尽情地宣泄着能量。
21.一刹那,巨大的闪光撕裂了黑暗,吃力地抖动了几下,又恼怒地把不肯俯就的隆隆吼叫,从茫茫的空间深处,从八极之外,推涌过来,似剑刀相击,似山崩地裂,这是雷电。
22.雷声如狮吼,震动四野,电光闪烁,如同天神的眼睛,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23.雷电像一条巨龙划破天际,瞬间将夜空点亮,令人惊叹不已。
班级科学教案:探索雷电产生的神秘过程

班级科学教案:探索雷电产生的神秘过程探索雷电产生的神秘过程当我们面临着雷雨天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感觉到一丝不安。
因为除了大雨的打击,我们还要担心被雷电所侵袭。
我们都知道,雷电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不仅有着炫目的光芒,而且声音也非常惊人。
那么,雷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是否能够探索它的奥秘呢?在这个科学教案中,我们会探讨雷电的产生过程,了解它的神秘之处。
一、雷电的定义及形成雷电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气流运动所致的,也就是说,是在云层中运动的大量水滴、水汽和冰晶之间不断摩擦产生的。
当大量水滴或冰晶在云内形成时,它们会发生碰撞,摩擦,这会使得它们带上电荷。
当云底部带上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带上正电荷。
这时,两极之间的电场就越来越强烈。
当电场足够大时,空气就会被电离,从而形成一条电弧,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闪电了。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危害。
当雷电穿过空气时,它会产生瞬间的高温和高压。
这会导致瞬间的爆炸声和强烈的光芒。
当人类接触到雷电时,它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在雷雨天气中,我们需要注意防范雷电的危害。
三、探索雷电的神秘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雷电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但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
当我们仔细观察雷电时,我们会发现它所产生的光芒是蓝白色的。
这是由于电离空气时,氮分子激发而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闪电的瞬间非常短暂,但它所产生的声音却非常强大。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雷电来探索它的神秘。
但是,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它,我们还需要利用科学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实验。
通过利用高电压、小型晶体管和其他特殊设备,我们可以模拟云层中水滴和冰晶的运动,并探索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和电荷。
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电离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来了解雷电的物理特性。
四、如何防范雷电的危害虽然雷电非常神秘并且令人着迷,但它的危害也非常大。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范雷电的危害。
我们可以在雷雨天气中尽可能呆在室内,以减少接触雷电的机会。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什么??
分类:教育/科学
解析: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极其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它往往伴随着降雨产生,偶尔也会晴天打雷,俗称“晴天霹雳”。
我国古代最早的雷电记录是《周易》记述的公元前1068年一次球型雷袭,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雷击记录。
古代的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解释雷电现象,就把雷电与鬼神联系起来,创造了雷神电母等神话故事。
在封建迷信时期,人们将旧历6月24日定为雷神的生日。
直至东汉时哲学家王充(公元27-约97年)才第一次提出了“雷是火”的论断。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等经过科学实验,为我们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证实了“雷就是电”,奠定了现代防雷技术的基础。
我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记载

我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记载在我国古代,电现象的记载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来聊聊吧!你知道吗,古人对于电的理解可是相当神奇的,虽然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却充满了智慧。
比如,东汉时期的张衡就特别厉害,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发明家,甚至造了个叫“地动仪”的玩意儿,能测地震。
这可是了不得的技术,试想一下,在没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居然能感觉到远处的震动,真是神乎其技!再说了,张衡在《浑天仪》里提到过“雷电”,这可让人觉得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不是随便的。
他们注意到,雷声和闪电总是成对出现,像是一对欢喜冤家,打打闹闹,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雷声轰隆,闪电划破天际,古人就觉得这可能是天神在发怒或者在跟人们开玩笑。
那些时候,天上打雷就像是在说:“你们这群人,快点改过自新吧!”多么有趣的想象啊。
古代文人还常常把电和气候、自然联系起来,觉得这可能是神明的意志。
咱们不得不提《山海经》这本书,那可是记录了无数奇幻故事的宝藏。
书中提到的各种神兽和怪物,和雷电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有的地方就说,雷电是某种神兽的咆哮,真是让人觉得雷声不再可怕,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古代人对于电的记载还不仅限于文学作品。
道家和中医也对此颇有研究,认为“气”这个概念和电现象有些相似。
中医讲究的“气”流动,有点像现代的电流,想想就觉得挺神奇的!古人把电视为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虽然不懂科学原理,但他们的直觉和观察力真的很厉害。
说到这里,真想为他们的智慧点个赞。
你知道吗,古代有个传说,雷神在天上掌管着雷电,他的手下可是一群小雷电,时不时下来捣乱。
于是,村民们就会在雷雨来临前,祭拜雷神,祈求他保佑,别让小雷电来捣乱。
哎呀,想象一下那场面,村子里人们围着火堆,带着紧张和期待,仿佛雷神就坐在他们身边,气氛一定是非常热烈的。
而在古代文献中,电现象的描述也带有浓厚的诗意,像《诗经》中提到的“雷声大作,风雨交加”,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描述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出。
大班科学教案雷电的厉害

大班科学教案雷电的厉害雷电是一种自然界的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
从古至今,雷电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它带来的巨大能量,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和研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雷电无处不在,不仅仅给我们带来惊叹和震撼,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教案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雷电,并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与思维能力。
一、教案概述本科学教案旨在对雷电进行系统的介绍与讲解,以帮助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产生过程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此外,还将结合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要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案具体内容1. 概念引入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雷电的定义和概念,引发学生对雷电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震撼人心的雷电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想象一下雷电的场景和声音。
2. 雷电的形成原因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雷电的形成原因。
可以从静电的角度出发,简单介绍物体带电、正负电荷等基本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云层中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发的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分离和放电的过程。
3. 雷电的产生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雷电的产生过程。
可以简要概括为云内电荷分离、云间电荷分离和云地电荷分离三个阶段。
通过图示或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雷电的产生过程。
同时,提醒学生雷电的危险性,遇到雷电天气时应该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4. 雷电与人类生活接下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雷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如交通、通讯、建筑等方面。
举例来说,雷电对航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安全造成威胁;雷电对电力设施、通信设备等的破坏性;雷电对建筑物、树木等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雷电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5. 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雷电,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指在大气中形成并产生电弧放电的过程。
雷电是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
首先,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是雷电形成的起始阶段。
当云中的水滴和冰粒子在云内上下运动时,由于大气摩擦作用,导致电子被带电的水滴和冰粒子移动,形成电荷分离。
由于电子的质量小于带正电的离子,因此云的上部带负电荷,下部带正电荷,形成云内电荷分离和积累。
其次,云间电流形成是云间电荷差异产生电流的过程。
当云端的负电荷足够多时,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会超过空气的绝缘能力,空气中的分子会发生电离,形成电离气体,即空气中的电离程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时,正电荷开始从云底向云顶运动,形成云间的定向电流。
最后,放电路径的形成是雷电放电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产生雷电的主要原因。
当云底的正电荷足够多时,电场强度较大,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强电场的作用,与云底的正电荷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放电通道,也就是闪电。
放电通道是由空气中的离子形成的,它不仅导电,还能产生磁场,进而加强电流流过的能力。
在雷电放电过程中,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的。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间电流通过放电路径形成闪电,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
总之,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形成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了解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并为防范雷电灾害提供理论指导。
雷电是一种常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
它的炫目和震撼,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惊叹。
而了解雷电的科学原理,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电荷分离、电势差和电流形成。
首先是电荷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是一门古老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各个时期都记录着人们和雷电斗争的历史。
自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研究大气物理建立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以来,人类同雷电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领域。
富兰克林以后,现代工业化开始发展,尤其是在俄国工程师多勃罗奥里斯基(1862—1919)发明了三相感应电机和变压器实现电能远距离传输;美国发明家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以后,人类很快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这个时候雷电的危害从过去的以直击雷击毁地上的人和物为主发展成为以通过导线传播的雷电波为主。
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建立起了感应雷和高电压反击的理论,弄清了高电压雷电波在金属导线上的传播规律,并于1890年发明了带串联间隙和熔断器的避雷器。
1922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了炭化硅避雷器,1972年日本日立公司研制成功了配电用无间隙避雷器,防雷科学得到了大的发展,高电压雷电保护技术基本成熟。
事物总是这样:一种矛盾得到解决,另一种隐含在原来矛盾内部的不被重视的矛盾回跃升成为主要矛盾。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半导体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矛盾产生了。
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十分脆弱无法耐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冲击,使得智能化弱电设备的雷击灾害显著增加。
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传输通信系统、微波传输通信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受到了严重的雷害威胁。
弱电的雷电保护成为雷电防护行业新的研究领域。
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各种高层建筑和特殊用途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这也为雷电防护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
“静电抵抗”、“电磁干扰”、“热岛效应”等等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区研究和解决。
近十多年来围绕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防雷理论,研制出一大批新的防雷器件、设备和材料,开发出许多全新的雷电防护技术,但这些理论、技术和设备并为得到很好的推广。
因此,增强防雷意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该规范参考了大量国际标准,对原有的规范做了大量的修改,无论从指导思想、技术要求还是技术措施上讲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这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对雷害的重视。
二、雷电的基本理论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万安培。
千百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
落雷后在雷击中心1.5-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
雷电灾害如同暴雨、飓风一样都属于气象(自然)灾害,它与水、旱、刑事犯罪、交通事故统称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六大灾害。
雷电产生于雷暴,而雷暴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而形成,是由大气环流和当地气象因素决定的。
雷暴是积雨云中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并伴有火花放电,强大电流通过时,又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响声,即雷电。
闪电有枝状、片状、带状、球状,其中枝状最为常见。
雷暴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的大气不稳定能所供给的。
每年进入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大气中的不稳定能增加,因雷暴始发于春季,盛夏,太阳辐射强烈,大气不稳定能储存多,雷暴频繁。
秋冬以后,太阳辐射减弱,因而雷暴逐渐减少。
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等原因,现在冬季也经常出现雷击现象。
据悉,每个闪电的强度可以高达10亿伏,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约有10万千伏,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一般而言,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雷电灾害跟踪而至,还呈现出新的特点:受灾面大大扩展,特别容易侵入与高新技术最密切的领域,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
为此国家于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0年6月30日又颁布了《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这对于减轻包括雷电灾害在内的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数据设备和精密仪器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雷电损害造成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通讯计算机网络精密设备内部结构的高度集中化,使设备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下降,更易遭受雷电破坏。
轻者可造成计算机终端和通信设备的接口损坏,使通信中断,大量信息丢失或无法传输;重者使网络主机损坏,导致网络瘫痪,工作无法进行。
计算机网络系统易遭受雷击损坏的设备有:MODEM(调制解调器)、ROUTER(路由器)SWITCH(交换机)、HUB、网卡、通信卡、UPS、计算机电源及主板。
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纵观人类防雷历史,已有两个多世纪,从建筑物防雷发展到供电防雷、电气和电子设备防雷,现在已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现代微电子设备防雷。
防雷技术和产品,也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得到显著发展,除传统的避雷针引雷拦截技术外,已拥有消散削减、屏蔽隔离、抑制分流、疏导均衡等电位、优化接地泄放和雷电控测定位预警等技术,并相应研制出多种高科技的隔离装置、电子避雷器、高效防腐降阻剂等设备、器件和产品,出现了火箭与激光等人工影响雷电的装置和雷电探测预警系统设备,这都为有效防御治理雷电灾害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雷击侵入设备的途径雷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A. 直接雷击: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面某一点的迅猛放电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
直接雷击的主要破坏对象是:建筑物、野外工作台、森林、架空配电线路、人畜等。
B. 感应雷击:雷云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雷击。
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可以避免雷击损坏建筑物,但是雷击通过避雷针的地线从建筑物顶端泻放入大地或者附近发生雷击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品均会产生感应电压,这些感应电压的高低随着金属形状、距地线的距离和雷击大小而变(根据IEC1312标准,当雷击击中建筑物时,即使装有避雷针,大约50%的雷击能量仍会分配到电源系统)一旦您的电源输入线、电话线、网络线或其它电子设备的金属引出、引入线感应到瞬间高压,避雷针就无能为力了。
感应雷击破坏的主要对象是电子电气设备。
C.地电位反击:建筑物的外部防雷系统(如避雷针、避雷网等)遭受直接雷击,在接地电阻的两端就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由设备的接地线引入设备,造成设备的损坏。
D.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避雷针(或避雷针、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它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都要连接避雷及过电压保护器。
2、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所谓雷击防护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将雷电流的能量尽可能的引入到大地,是疏导,而不是堵雷或消雷。
一个完整的防雷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雷击的防护和感应雷击的防护。
缺少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和有潜在危险的。
直接雷击的防护原理:用导体将雷云中的电荷导入大地。
简单地说是人为地给雷云创造一条放电通路,不让雷云中的电荷流过需要保护的物体。
直接雷击的防护系统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地网三大部分。
其中接闪器主要使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在我国,直接雷击防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所必须遵从的规范是《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此国标和IEC、BS等国际国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三、建筑物防雷1、第一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是指:1、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如黑索金、特屈儿、三硝基甲苯苦酸等;火药,如单基无烟火药、双基无烟火药等;起爆药。
如雷汞,氮化铝等;火工品,如引信雷管火帽等。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环境的建筑物。
所谓0区爆炸环境是指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所谓10区是指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场所,在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A、防直击雷的措施:1、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
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3、排放爆炸性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4、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5、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6、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7、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B、防感应雷的措施:1、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等较大的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的接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时,其交叉处变应跨接。
当长金属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3、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C、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1、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一般塑料外皮电缆穿金属管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腔作势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外,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D、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当建筑物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沿屋角、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