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1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笔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及应用1. 历史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酿酒和面包制作时期,但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发展始于20世纪。
早期的生物分离技术主要依靠自然现象,如沉淀、结晶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崛起,生物分离工程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2. 应用生物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疫苗生产中,需要从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病毒或细菌;在抗生素提取中,需要从发酵液中提取抗生素;在蛋白质纯化中,需要从混合蛋白质中分离出目标蛋白质;在果汁澄清中,需要去除果汁中的悬浮固体等。
二、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1. 复杂性生物分离过程涉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分离和纯化,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生物分离过程也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 多样性生物分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和混合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和工艺,因此生物分离过程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3. 灵敏度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4. 易失活性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变性、降解等失活现象,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尽量减少这些失活现象的发生。
5. 高价值生物大分子往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药物、生物制品等,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高效、高收率地分离目标物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章过滤一、过滤基本概念及预处理1. 过滤基本概念过滤是一种基于孔径大小实现固体与流体分离的技术。
在生物分离工程中,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液、发酵液、酶反应液等混合物的初步分离和纯化。
过滤过程中,混合物通过过滤介质(如滤纸、滤膜等),固体颗粒被拦截在过滤介质上,而流体则通过过滤介质流出,从而实现分离。
2. 预处理为了提高过滤效率,通常需要对混合物进行预处理。
反胶团萃取法

反胶团萃取法
反胶团:是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由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稳定的纳米尺度的聚集体。
反胶团萃取: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反胶团,从而在有机相内形成分散的亲水微环境,使生物分子在有机相(萃取相)内存在于反胶团的亲水微环境中,消除了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难溶解在有机相中或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性的现象。
特点:
1.成本低,溶剂可反复使用;
2.萃取率高;
3.反胶团是透明的、热稳定的体系;
4.极性“水核”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5.生物大分子由于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解于极性水核中,防止与外界有机溶剂接触,减少变性作用。
6.由于“水核”的尺度效应,可以稳定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增加其结构的刚性,提高其反应性能。
制药分离工程-第五章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系统:因两种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或一种 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液与盐溶液混合时的不相容性而形成
有明显界面的两相系统
•特点:两相均含有大量的水(高达80%以上),
•
界面张力小,一Leabharlann 只有0.5-10-4mN/m,•
萃取环境和条件温和,
•
生物相容性好,有时有稳定作用;
•
分配系数可控:聚合物修饰、相系统组成、
反胶团萃取
•1977年,瑞士学者Luisi等人首次提出用反胶团萃取蛋白质, •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们才开始认识到反胶团萃取的重 •要性。
反胶团萃取
•胶团(micelles):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 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 一起形成聚集体,称为胶团。 •水溶液中胶团的非极性基团在内,而极性基团在外。
双水相萃取
•1.双水相系统含较高浓度的水溶性聚合物和盐,会带 到产物中,去除需要辅助处理方法。 •2.成本较高。即使水溶性聚合物和盐尽管回收再用。 •3.选择性较低,分离纯化倍数低,一般只适用于粗分 离。
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
•选择双水相的原则
•1.能够获得高的产物回收和生物活性回收,高的分 离纯化倍数; •2.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利于大规模的应用,有良 好的工艺性能,系统黏度低,相分离快,达到相平衡 时间短,工艺参数容易控制,工艺条件可调性范围大 ; •3.系统经济,成本低,无毒,适合大规模应用。
反胶团萃取
•反胶团的形状和大小 •反胶团的形状多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有时也呈柱状结构 。 •半径:一般10-100nm, 取决于盐的种类和浓度、溶剂、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温度。 •W0=[水]/[表面活性剂]
反胶团萃取

静电相互作用: 反胶团萃取一般采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反胶团相,其中 应用最多的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 要有氯化三辛基甲铵和溴化十六烃基三甲胺等季铵盐。这些表面 活性剂所形成的反胶团内表面带有负电荷或正电荷。因此,当水 相pH值偏离蛋白质等两性电解质的等电点时,由于溶质带正电荷 (pH<pI)或负电荷(pH>pI),与表面活性别发性强烈的静电相互作 用,影响溶质在反胶团相的溶解率,即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理 论上,当溶质所带电荷与表面活性剂相反时,由于静电引力的作 用,溶质易溶于反胶团,溶解率或分配系数较大,反之,则不能 溶解到反胶团相中。
(2)反胶团内酶反应动力学行为与在正常的水相中相似, 活性与pH的关系同样表现为钟状曲线。
3、反胶团溶解作用的推动力
生物分子溶解于AOT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反胶团相的
主物分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3、疏水性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对生物分子的溶解率(萃取率)都有重要影 响,其中静电相互作用是最主要的。
经验式推算:
式中右侧第一项为反胶团的水核直径,第二项 (2.4nm)为AOT分子长度的二倍。一般反胶团的W0不超过 40。因此,根据上式,利用AOT形成的反胶团水核直径 一般不超过12nm,可大致容纳一个直径为5—10nm的蛋 白质。当蛋白质分子与反胶团直径相比大得多时,则难 溶解于反胶团中。
2、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4、萃取及反萃取动力学
水相中的溶质加入反胶团相需经历三步传质过程: 通过表面液膜扩散从水相到达相界面; 在界面处溶质进入反胶团中; 含有溶质的反胶团扩散进入有机相。
反萃取操作中溶质亦经历相似的过程,只是方 向相反,在界面处溶质从反胶团内释放出来。
F:\临时\反胶团萃取.pdf
05反向微胶团萃取及双水相萃取

(3)认为生物大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多个微 胶团的非极性部分连接,由此形成生物大 分子溶解于多个微胶团之间的一种状态。
三、影响反相微胶团形成的因素
• 反相微胶团的形成、大小及形状,与表面活性剂 的种类、浓度以及操作时的温度、压力等有关。 反相微胶团一般比水相微胶团要小,其分子聚集 数一般都小于50。而水相微胶团的分子聚集数在 50~100之间。反相微胶团中的水分含量通常用 非极性溶剂中的水浓度和表面活性剂之比ω 0来表 示: • ω 0=[H2O]/[表面活性剂] ω 0值越大,反相微胶团内的水分含量就越多,形成 的反相微胶团的半径就越大。能溶解水溶性成分 的量就越多。因此, ω 0值大小可以反应出反相 微胶团的大小和溶解能力。
二、影响组分在双水相系统中分配的主要因 子 1.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生物大分子 或颗粒在该聚合物在该相中的分配系数会 下降。 2.成相溶液的浓度 当成相溶液浓度接近临界点时,可溶性组 分会均匀的分配在两相中,当远离临界点 时则趋向一侧分配。
3、无机盐 对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其分配系数因阳离子 的存在按下列顺续降低 Li+<NH4+<Na+<Cs+<K+ 一价阴离子则按下列顺序降低: F-<Cl-<Br-<I所以为了增加带负电的蛋白质的分配系数应使 用Li+、HPO42-、SO42-和-2价柠檬酸根离 子等,降低分配系数则用KCI、和NaCl。
2、水相酸碱度 微胶团内水分的酸碱度主要影响到生物大分 子的荷电性,进而影响到生物大分子和反 相微胶团的结合。 AOT属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亲水部 分带负电荷,形成的反相微胶团内表面带 负电。当反相微胶团内水相的pH值小于生 物大分子的等电点pI时,可使生物大分子 带正电,这样生物大分子可与反相微胶团 中带负电性的内表面相吸,形成比较稳定 的含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可以较容 易的进行萃取。
制药分离工程:第五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

基本术语
胶束(micelles):
在药剂学中是指: 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分子 则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 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
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
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 大小在胶体级别的粒子。
3
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S]增大而下降。当[S]达 到一定值后,S缔合形成水溶性胶束, 溶液的 表面张力不再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胶团形成均是S分子自聚集的结果,是热力学 稳定体系。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的有机相中超过临界胶团浓度而聚集
形成反胶团,在有机相内形成分散的亲水微环境。
许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是亲水憎油的,一般仅微溶于有机
溶剂,而且如果使蛋白质直接与有机溶剂相接触,
往往会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失活
因此萃取过程中所用的溶剂必须既能溶解蛋白质又能与水
分层,同时不破坏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反胶团萃取技术正是适应上述需要而出现的。
d、pro疏水区与几个反胶团的S疏水尾发生相
互作用,被几个小反胶团所“溶解”。
24
5.1.4
反胶束萃取的操作
A 萃取的基本方法 B 反萃取
C
分级萃取
25
5.1.5 反胶束萃取的影响因素 1) pH value
AOT = 二-(2-已基已基) 琥珀酸酯磺酸钠
26
静电作用:
理论上,当溶质所带电荷与表面活性剂相反时,由 于静电引力的作用,溶质易溶于反胶团,溶解率或 分配系数较大,反之,则不能溶解到反胶团相中。 上图为pH值对不同蛋白质的溶解率急剧变化,当
21
5.1.3 反胶束的溶解作用
微水池溶解和分离作用:
第五章萃取

发酵液乳化的原因: a 蛋白质的存在,起到表面活性剂作用: 表面活性剂聚集在两相界面上,使表面张力降低。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分散相液滴周围形成保护膜。保护 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裂,能防止液滴碰撞 而引起聚沉。 b 固体粉末对界面的稳定作用: 能同时为两种液体所润湿的固体粉末也能作为乳化 剂,如粉末对水的润湿性强于对油的润湿性,则根据 自由能最小的原则,形成水包油O/W型乳浊液。反 之形成油包水型。
萃取: 又称溶剂萃取,是一种用液态的萃取剂处 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或固体物 ,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广泛 应用的物理单元操作。
萃取有两种方式:
液液萃取
萃取常规
固液萃取(浸取)
溶剂萃取在生物工程领域上应用范围很广 ,可用于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激素和生 物碱等非极性或弱极性小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在传统有机溶剂萃取的基础上,20世纪60 年代出现了反胶团萃取,可应用于生物大分子 (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分离纯化;20 世纪70年代以后,双水相萃取技术迅速发展, 为蛋白质特别是胞内蛋白质的提取、纯化提供 了有效地手段。
在生物工程领域,引起乳化现象的物质常为蛋白质 ,由蛋白质引起的乳化是相当稳定的,构型多为水包 油型。
2.去乳化方法 乳状液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乳状液具有高分散度、表面 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的特点,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有具结分层、降低体系能量的趋势。 常用去乳化的方法: (1)顶替法:加入一种乳化剂,将原先的乳化剂从界面顶 替出来: ① 形成的乳浊液类型与原来的一致 ② 它本身的表面活性 > 原来的表面活性 ③ 不能形成坚固的保护膜 (2)转型法: 加入一种乳化剂,条件: ① 形成的乳浊液类型与原来的相反,使原乳浊液转型 ② 在转型的过程中,乳浊液破坏,控制条件不允许形成相 反的乳浊液
生物工艺下游技术双水相萃取1(1)

3)、pH value
A
lnm
(pH – pI) value pro(Z)
B 交错分配法 当加入不同种类的盐时,由 于相间电位不同,lnm–pH关系曲 线也不一样。但在pro的pI处,由 于Z=0,m应相同,即两条关系 曲线交于一点。所以, 通过测定 不同盐类存在下 lnm–pH曲线的 交点,可测定蛋白质\细胞器以及 微粒的pI。
19.5应用
1) 蛋白质、酶的纯化 2) 多肽的分离纯化
3) 核酸的分离纯化
4)、病毒、细胞、细胞器的分离Βιβλιοθήκη 反胶束萃取 (反胶团萃取)
1
基本术语
胶束(micelles): 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水 溶液的表面张力随[S]增大而下降。当[S] 达到一定值后,S缔合形成水溶性胶束, 溶 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 大而降低。胶团形成均是S分子自聚集的 结果,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自组装(self-assembly): 自动有序聚集的过程 临 界 胶 束 浓 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S在水溶剂中形成胶 束的最低浓度。
2
基本性质
内水池直径d:反胶束的大小与溶剂和S的种类与浓度、温度、I等因素 有关,一般为5-20nm,d用下式计算:
W0-有机相中水与S的摩尔比,又称为含水率(water content);M-水分 子质量;asurf-界面处一个S的面积;N-阿弗加德罗常数。 内水的性质:当W0较低 (如S = AOT, W0 = 6-8)时, 微水相的水分子受 S亲水基团的强烈束缚, 表观粘度上升50倍, 疏水性也极高。随W0的 增大, 这些现象逐渐减弱, 当 W0>16时, 微水相的水与正常的水接 近, 反胶团内可形成双电层。但即使当W0 值很大, 水池内水的理化 性质也不能与正常的水完全相同, 特别是在接近S亲水头的区域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蛋白质溶入反胶团的过程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进入反胶团溶液是一协同过程。在有机溶 剂相和水相两宏观相界面间的表面活性剂层 ,同 邻近的蛋白质分子发生静电吸引而变形,接着两 界面形成含有蛋白质的反胶团 ,然后扩散到有机 相中 , 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萃取。改变水相条件 (如pH值、离子种类或离子强度 ) ,又可使蛋白质从 有机相中返回到水相中 ,实现反萃取过程。
反胶团萃取的特点
成本低 选择性高 操作方便 放大容易 萃取剂 (反胶团相 )可循环利用 蛋白质不易变性等优点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1. 表面活性剂
反胶团 (reversed micelle) 是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
有机相中一种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聚集体,所以表面活
性剂是反胶团溶液形成的关键。
该表面活性剂容易获得,其特点是具有双链,极性基 团较小、形成反胶束时不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并且所 形成的反胶束较大,半径为170 nm,有利于大分子蛋 白质进入。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常使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名称和结构如下: (1)CTAB(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十六烷基三甲基胺溴)
2、离心萃取器
反胶团溶液-水-蛋白质所组成的萃取体 系,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界面张力低, 易乳化。另外,由于萃取的目标产物是蛋 白质,易变性失活。为了尽量避免蛋白质 的变性,应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因而反胶 团离心萃取是一项很合适的蛋白质萃取分 离技术。
3、混合澄清槽 混合-澄清式萃取器是一种最常用的液 -液萃取设备,该设备由料液与萃取剂的混 合器和用于两相分离的澄清器组成,可进 行间歇或连续的液-液萃取。 但该设备最大的缺点是反胶团相与水 相相混合时,混合液易出现乳化现象,从 而增加了相分离时间。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蛋白质分离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浓缩α-淀粉酶
• 用2个混合槽和2个澄清槽组成连续萃取/反萃取流程, 用 TOMAC/0.1%(v/v) 辛醇 - 异辛烷的反胶团体系循环萃 取分离α -淀粉酶,控制第一级水相中酶浓度在较低水 平上,使失活速度很小,将 α - 淀粉酶浓缩了 8 倍,酶 活力损失约30%。 • 对该过程优化,在反胶团中加入非表面活性剂,以提 高分配系数,同时加大搅拌速度,以提高传质速率, 第二级反萃液中 α - 淀粉酶的活力回收率为 84% ,浓缩
蛋白质溶入反胶束溶液主要受到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 的静电作用、空间排阻作用的影响。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影响蛋白质分子向反胶团中转移的因素
静电作用力
在反胶团萃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都是带电的 分子,因此静电相互作用肯定是萃取过程中的一种推动 力。 由于蛋白质所带电荷与溶液pH值有直接关系,所以溶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水的非极 性基团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 面活性剂AOT(AerosolOT),其化学名为丁二酸-2-乙 基己基磺酸钠
第五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
一、反胶团萃取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影响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主要因素 反胶团萃取设备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基本概念
何谓胶团、反胶团?
•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两 亲性质使之在水溶液 中能自发形成结构有 序的多分子聚集体,通 常称为胶团。胶团具 有表面活性剂烷烃链 构成的疏水内核和亲 水基团包裹着的外壳, 即所谓的核-壳结构 。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5. 反胶团的含水率、大小
Wo
C水 C表面活性剂
3WoVW R As
一般为10-100 nm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由于反胶团内存在微水池,故可溶解氨基酸、肽和蛋白 质等生物分子,为生物分子提供易于生存的亲水微环境。 因此反胶团萃取特别蛋适合白质类生物大分子。
基本概念
何谓胶团、反胶团 ? • 反胶团是指当油相中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 过临界胶束浓度后, 其 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 自发形成的亲水基向 内、疏水基向外的具 有极性内核(polarcore) 的多分子聚集体。
基本概念
反胶团萃取
• 反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 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聚集 体 ,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 朝内而非极性头朝外与有机溶 剂接触。胶团内可溶解少量水 而形成微型水池,蛋白质进入 微水池中,可随反胶团转入有 机溶剂,但不与有机溶剂直接 接触,反胶团萃取就是利用这 一特性进行蛋白质分离的方法, 反胶团溶液是宏观上透明均一 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2)DDAB(溴化十二烷基二甲铵)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常使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名称和结构如下: (3) TOMAC(氯化三辛基甲铵)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2. 临界胶团浓度
要形成胶团或反胶团溶液,表面活性剂需达
到一定浓度。临界胶束浓度是形成胶团或反
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用CMC表示。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3. 胶团、反胶团的形成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 度(CMC)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 而形成聚集体,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聚集体是水溶 液中的胶束,称为胶团。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 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 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 束浓度(CMC),便会在 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 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中盐浓度较高时,无机盐对反胶团产生脱水作用,使
W0 下降,反胶团尺度减小,位阻效应加强,蛋白质的 萃取率明显降低。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蛋白质的萃取,与蛋白质的表面电荷和反胶束内表面电 荷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反胶束的大小有关,所以,任何 可以增强这种静电作用或导致形成较大的反胶束的因素, 都有助于蛋白质的萃取。
增大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增加反胶束的数量,
从而增大对蛋白质的溶解能力。但表面活性剂
浓度过高时,有可能在溶液中形成比较复杂的
聚集体,同时会增加反萃取过程的难度。因此,
应选择蛋白质萃取率最大时的表面活性剂浓度
为最佳浓度。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助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提高表面活性, 增强界面膜的流动性,使界面膜的弯曲
更加容易,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的物质。
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有:中、高碳脂
肪醇,羊毛脂衍生物,胆甾醇,乙二醇
等。
反胶团萃取设备
要实现反胶团萃取的工业化,关键之 一是开发适用于反胶团萃取的高效分离 设备 1、膜萃取器 膜萃取器有管状超滤膜和中空纤维膜 两种。
(1)管状超滤膜
• 用管状陶瓷超滤膜截 留含有磷脂酶的反胶 团,实现了对生物产 品的部分分离。
了17倍。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浓缩α-淀粉酶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胞内酶的提取
思考题
1 临界胶团浓度、反胶团
2 反胶团形成的条件,反胶团和胶团
的比较 3 影响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主要因素
反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4. 反胶团的制备
①注入法:将含有蛋白质的水溶液直接注入到含有表面 活性剂的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去,然后进行搅拌直到形成 透明的溶液为止。 ②相转移法:将酶或蛋白质从主体水相转移到含表面活 性剂的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形成反胶团-蛋白质溶液,即 把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相和含有蛋白质的水相接触, 在缓慢的搅拌下,一部分蛋白质缓慢转入(萃入)有机 相。 ③溶解法:将含有反胶团(W=3~30)的有机溶液与蛋 白质固体粉末一齐搅拌,使蛋白质进入反胶团中 。 用 于非水溶性蛋白质。
• 含有磷酯酶的发酵液 经过泵进入到陶瓷超 滤膜组件中,磷酯酶 被截留在膜内,萃余 相则返回到反应器, 从而实现磷酯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离。
(2) 中空纤维膜
中空纤维管是另一类被广泛用于液-液 分离的膜萃取器。它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 且与反胶团技术相结合能减少蛋白质的失 活,是一项很有实用前景的生物分离技术。 将亲和配基(活性色素辛巴蓝)加入 到大豆卵磷酯-正已烷系统中,制成亲和反 胶团相,并将此胶团相固定于聚丙烯中空 纤维膜内,从而构建起亲和反胶团萃取膜 的分配色谱装置(AMPC)。
液pH值能决定蛋白质能否进入反胶团。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影响蛋白质分子向反胶团中转移的因素
位阻效应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较大,当反胶团直径较小时, 会对蛋白质产生空间排阻作用,从而使蛋白质在反胶团 中的溶解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位阻效应。 反胶团的“水池”直径受含水率 W0 的调节,当水溶液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水相pH值对萃取的影响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离子强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离子强度对萃取率 的影响主要从一下 几个方面: ①影响蛋白质与表 面活性剂极性基团 的静电作用; ②影响反胶团的含 水率; ③离子进入“微水 池”影响其他溶质 的进入。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