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与答案
生化分离工程实验试题答案

生化分离1.动物脏器DNA提取实验中,加入NaCl-SSC缓冲液的原因?答:①形成等渗液②PH中性,维持DNA稳定③抑制DNA酶活2.动物脏器DNA提取实验中,如何鉴定分析DNA的纯化?答:当A260/A280=1.8→DNA最纯,<1.6混有Pro,>2.0混有RNA, 1.6~1.8→较纯3.DNA提取实验中,加氯仿-异戊醇的作用是什么?震荡离心后,分几层?每一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答:使核蛋白质变性、乳化;分三层;上层为DNA和核蛋白的水层,中层为变性蛋白凝胶,下层为氯仿二异戊醇的有机溶剂层。
4.在DNA提取时,RNP(脱氧核糖核蛋白)是如何去除的?答:用氯仿一异戊醇剧烈震荡10min,使其乳化,然后离心除去变性蛋白。
5.茶叶咖啡因提取实验中,加生石灰的作用?答:①吸水②吸收单宁酸③使提取液受热均匀(热缓冲)6.索氏提取和传统提取有何不同?答:传统提取耗时,效率低。
索氏提取利用溶剂回流、虹吸原理,反复多次纯萃取,减短提取时间,节省材料,效率高。
7.茶叶咖啡因提取的原理是什么?答:利用咖啡因易溶于乙醇,易升华等特点,以95%乙醇作溶剂,通过索氏提取、浓缩、焙炒、升华得到纯化咖啡因。
8.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离子交换剂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答:①使离子交换剂充分溶胀②酸碱除杂③把活性离子(反离子)转型为clˉ。
9.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TCA和丙酮的作用是什么?答:在PH在3.5±0.2时,TCA:使杂质蛋白变性,多得黏蛋白。
丙酮:沉淀黏蛋白10.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加TCA后,为什么要将PH调3.5?答:①TCA变性能力与PH值密切相关;PH↑,TCA变性能力减弱;PH↓,TCA变性能力增强②当PH在3.5时,黏蛋白是最稳定的,卵清蛋白等杂质蛋白不稳定易沉淀,可得到相对较纯的黏蛋白。
11.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为什么要维持PBS的PH在6.5?答:黏蛋白的PI值约3.4,小于6.5,蛋白质带负电,又由于大多杂蛋白PI值约为10,不易于转型的离子交换剂交换而被洗脱PH6.5时利用交换剂与蛋白结合程度不同而把它们分离开来,达到纯化的目的。
生物分离工程总结 课后思考题

二、盐析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溶液中蛋白质溶解度一般在生理离子强度范围内(0.15-0.2mol/kg) 最大,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溶解度降低,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 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称为盐析。 蛋白质的盐析行为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立体结构而已,不同蛋白 质β值不同,KS值随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或分子不对称性的增强 而增大,盐析沉淀结构不对称的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所需的盐浓度较 低,对特定蛋白质影响蛋白质盐析的主要因素有无机盐的种类,浓度, 温度和pH值 盐的种类影响KS值,离子半径小而带电荷较多的阴离子盐析效果好 温度和pH值影响β,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温度上升,有利于某些蛋白 质失水,因此温度升高,蛋白质溶解度下降 pH值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有利于提高盐析效果 四、常用的有机溶剂沉淀剂有哪些? 丙酮和乙醇 第四章 一、分配定律(分配系数概念)及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在互不混溶的两相中达到平衡系数时,其在两 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分配系数,即 上式应用条件:(1)稀溶液;(2)溶质对溶剂之间的互溶度没有影 响;(3)溶质之间不发生缔合或解离 二、弱电解质在溶剂萃取两相中的分配平衡有何特点,pH值如何影响 弱酸、弱碱的萃取 弱电解质在水相中发生不完全解离,仅仅是游离酸或游离碱在两相产生 分配平衡,而酸根或碱基不能进入有机相,所以萃取达到平衡状态时, 一方面弱电解质在水相中达到解离平衡,另一方面,未解离的游离电解 质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对酸来说,越酸萃取效果越好,对碱来说越 碱效果越好 三、化学萃取及其应用领域 化学萃取是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 子实现水溶性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主要用于一些氨基酸和极性较大的 抗生素的萃取
萃取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化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解析1-6章

⽣化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解析1-6章⽣化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解析⽣化分离第⼀章1. 简述⽣化分离技术在⽣物技术中的地位和主要作⽤。
2.⽣化分离技术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种类:细胞破碎(cell disruption) 、沉淀分离(precipitation) 膜过滤(membrane filtration) 层析分离(chromatography)、电泳分离(electrophoresis)、离⼼分离(centrifugation)特点:成分复杂、含量甚微、易变性,破坏、具经验性、均⼀性的相对性3.何谓⽣化分离技术的集成化概念?请举例加以说明。
1) 利⽤已有的和新近开发的⽣化分离技术,将下游过程中的有关单元进⾏有效组合(集成) 2) 或把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合成为⼀种更有效的分离技术,达到提⾼产品收率、降低过程能耗和增加⽣产效益的⽬标。
如膜过滤与亲和配基、离⼦交换基团相结合,形成了亲和膜过滤技术、亲和膜⾊谱、离交膜⾊谱;亲和配基和聚合物沉淀作⽤相结合,形成亲和沉淀技术等等。
(P5)4.说明⽣化分离的主要步骤并指出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的分离纯化流程不同之处。
1选材,来源丰富,含量相对较⾼,杂质尽可能少2.提取:将⽬的物从材料中以溶解状态释放出来,⽅法与存在部位及状态有关。
3.分离纯化:核⼼操作,须据⽬的物的理化性质,⽣物学性质及具体条件定。
4.浓缩、结晶、⼲燥。
5、保存。
整个过程应有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法来衡量效果(收率、纯度)。
胞内产物需要破壁的过程:需要将⽬的物从胞内转移到外界溶液中,需要细胞提取物破碎、匀浆、离⼼,如果是液体的话,获得提取液,如果是想获得固体⽬的物,就对沉淀进⾏洗涤再获得提取物。
⽣化分离第⼆章1、简要说明常⽤细胞破碎的主要⽅法、原理、特点、适⽤范围及细胞破碎今后的发展⽅向。
答:常⽤的细胞破碎⽅法有:组织捣碎、珠磨法、⾼速匀浆法、挤压法、超声破碎法、酶溶法、化学渗透法、⼲燥法等。
1 组织捣碎,其原理是利⽤机械运动产⽣剪切⼒的作⽤破细胞,利⽤⾼速旋转的叶⽚所产⽣的剪切⼒将组织细胞破碎。
生化分离思考题1

生化分离思考题1第一章1、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答:生物技术的主要目标是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而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工程的重要环节,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下游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物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分离过程成本往往占整个生产过程成本的大部分,决定着整个加工过程的成败。
2、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答:(1)产品稳定性差。
生物物质的生物活性大多是在生物体内的温和条件下维持并发挥作用的,当遇到高温,pH值的改变以及某些化学药物的存在等周围环境的急剧变化时极不稳定,容易发生活性下降甚至变性失活。
(2)生物产物的原料构成成分复杂。
原料液中常存在与目标分子在结构、构成成分等理化性质上及其相似的分子或异构体,形成用常法难于分离的混合物,有时候需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和多个分离步骤完成一个目标产物的分离任务。
(3)产品质量要求高。
用作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的生物产物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分离纯化过程中必须除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4)原料液中的目标产物你浓度一般很低,因此,往往需要从庞大体积的原料液中分离纯化目标产物,即需要对原料液进行高度浓缩。
3、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答:(1)若目标产物存在于细胞外,将细胞与培养液分离,对上清液粗分离、纯化、脱盐、浓缩、结晶干燥处理后得到成品。
(2)若目标产物存在于细胞内,将细胞与培养液分离开来,利用细胞破碎等方法将目标产物释放到液相中,除去细胞碎片后进行一系列粗分离和纯化操作,脱盐、浓缩、结晶干燥处理后得到成品。
(3)若胞内目标产物是以包含体形式存在的蛋白质,将细胞与培养液分离开来,利用细胞破碎等方法将目标产物释放到液相中,除去细胞碎片后,利用盐酸胍等变性剂溶解包含体,然后进行蛋白质的体外折叠复性,获得具有活性的目标蛋白质,再经过粗分离、纯化、脱盐、浓缩、结晶干燥处理后得到成品。
4、不同生物物质分离提取常用的单元操作?答:菌体:离心过滤、离心沉降、微滤细胞碎片:离心过滤、离心沉降、泡沫分离细胞:离心沉降、泡沫分离、微滤血球:离心沉降蛋白质:超离心、泡沫分离、超滤、透析、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疏水性色谱、色谱聚焦、凝胶电泳、等电点聚焦、等速电泳、二维电泳、色谱电泳、溶液结晶、盐析沉淀、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核酸:超离心、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疏水性色谱、凝胶电泳、色谱电泳、盐析沉淀、有机溶剂沉淀糖类:超离心、反渗透、色谱电泳、超滤(用于多糖)抗生素:超滤、有机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液膜萃取、离子交换色谱、溶液结晶水:反渗透、电渗析盐:反渗透、透析、电渗析氨基酸:反渗透、电渗析、有机溶剂萃取、液膜萃取、反胶团萃取、离子交换色谱、等电点聚焦、等速电泳、溶液结晶、等电点沉淀有机酸:电渗析、有机溶剂萃取、液膜萃取、离子交换色谱、溶液结晶香料:超临界流体萃取脂质:超临界流体萃取、反相色谱生物碱:超临界流体萃取甾醇类:反相色谱乙醇:渗透汽化维生素:反相色谱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部分1. 发酵液预处理常用哪些方法?发酵液预处理包括发酵液杂质的去除及改善培养液的性能,发酵液杂质常包括蛋白质,无机盐离子等。
生化分离工程题目答案(仅供参考)

1.生化分离工程是生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描述回收生物产品分离过程原理和方法的一个术语,指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2.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1)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选用的单元操作有限,一般选用过滤和离心的方法,有时也伴有沉降操作,错流过滤也较为常用。
对非外泌性产物,还需进行细胞破碎。
(2) 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提取)通过一个和几个单元操作以除去与目标产物性质有很大差异的杂质,提高了产物的浓度和质量。
单元操作如吸附、萃取和沉淀。
(3) 高度纯化(或称产物的精制)选用的单元操作有限,所用的技术对产物有高度的选择性,典型的单元操作有层析、电泳和沉淀等。
(4) 成品加工产物的最终用途和要求,决定了最终的加工方法,浓缩和结晶常常是操作的关键。
3.工艺设计原则是什么?1)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化、集成化,尽量降低成本;2)将完整工艺划分为不同的操作单元;3)采用成熟技术与可靠设备;4)纯化开始前编写、备好书面标准操作程序等技术文件;5)适宜的检测方法。
4.简述本课程所介绍的公用设施及设备。
1)洁净空气制备系统。
空气调节的目的主要是通风以及通过各种空气处理(如净化、加热或冷却、加湿或除湿等)来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环境。
①洁净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小规模、单分区洁净空气调节系统;中大规模、多分区洁净空气调节系统两类②空气净化和空气过滤器:由于不同的洁净室对洁净级别的要求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种类的空气过滤器,有初效中效高效静电过滤四种方式过滤器。
2)洁净室及洁净空气调节系统的测定①洁净室,包括乱流和层流洁净室②洁净室的物理指标和生物学指标:温度、相对湿度、噪度、照度、静压差、层流风速、换气次数。
③洁净空气调节系统的测定和调整:A: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平衡测定和调整:N=QB:洁净室参数的测定:a)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b)室内静压差的测定c)室内洁净度的测定d)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定e)室内噪声的测定f)室内噪度的测定3)低温环境系统:制冷技术应用的三个温区:低温(-120℃),中温(-120℃~5℃)、高温①冷库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冷冻压缩机、冷凝器、蒸发皿、水冷却皿以及其他组件②冷库的类型:由保温围护系统、冷冻系统、电控网络系统等组成的用于冷冻、冷藏的成套设备。
生化分离思考题3

第7章1. 名词解释:分离度,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性作用层析,反相层析,聚焦层析,羟基磷灰石作用层析分离度是色谱分离中用来表达两个洗脱位置的相邻溶质相互分离程度的概念,是两个相邻洗脱峰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峰宽的代数平均值之比。
凝胶层析又称分子筛过滤、排阻层析等,是利用凝胶过滤介质为固定相,根据料液中溶质相对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液相层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是根据荷电溶质与离子交换剂之间静电相互作用里的差别进行溶质分离的洗脱色谱法。
疏水性作用层析是利用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疏水性配基)的疏水性吸附剂为固定相,根据蛋白质与疏水性吸附剂之间的弱疏水性相互作用的差别进行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的洗脱方法。
反相层析是利用表面非极性的反相介质为固定相,极性为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是根据溶质极性(疏水性)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的洗脱色谱法。
色谱聚焦层析是基于离子交换的原理,根据两性电解质分子间等电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的洗脱色谱法。
羟基磷灰石(HAP)作用层析是利用HAP的片状晶状颗粒为固定相分离纯化蛋白质,基于Ca2+和PO43-的静电吸附能力的液相层析方法。
2. 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不同,层析法分哪几种类型?(1). 根据流动相相态的不同:气相层析、液相层析、超临界流体层析(2). 根据固定相形状:纸层析、薄板层析、柱层析。
3. 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性作用层析、反相层析、聚焦层析和羟基磷灰石作用层析都采用哪些洗脱剂?采用怎样的洗脱方法?洗脱剂洗脱方法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 1.连续梯度洗脱:洗脱剂的pH或离子强度成梯度连续变化。
2.逐次洗脱法:分次将不同pH与离子强度的溶液加入,使不同成分逐步洗脱疏水性作用层析高浓度盐溶液降低流动相离子强度的线性梯度洗脱法或阶段洗脱法,需适宜的配基修饰密度。
采用降低极性法反相层析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或其水溶液聚焦层析多元缓冲溶液首先用高pH溶液平衡,然后用多元缓冲液进行洗脱,多元缓冲液pH呈梯度下降。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内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谢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张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
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
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80%;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90%。
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之间有联系.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
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生化分离实验思考题

生化分离实验思考题(仅供参考)1. 为什么可以采用乙醇或自来水提取栀子黄色素?栀子黄色素的乙醇提取和水提取工艺的异同点如何?答:①栀子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的藏花素和藏花酸,还含有环烯谜萜苷类的栀子苷以及黄酮、绿原酸、葬花素和葬花酸是少有的水溶性类胡萝卜素,其中葬花素、葬花酸及栀子苷均是水溶性的极性分子,实验证明栀子黄色素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很高,所以可以采取乙醇和水浸泡的办法来提取色素。
②水浸取法浸取的栀子黄色素杂质多,浓缩时粘度大、难过滤、纯度低、色泽差。
水-乙醇浸取温度提高有利于浸取率的提高,但受水-乙醇体系共沸点限制,栀子黄色素热不稳定,因此,温度过高反而降低浸取率和纯度,一般50~60℃为宜。
2. 要提高栀子黄色素的色价或纯度,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措施。
答: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率与树脂的表面极性、比表面积、孔径等有关。
可以通过静态吸附与解析实验、动态吸附实验等筛选出吸附容量最大、树脂的再生能力越强、选择性最佳的树脂来精制色素,提高栀子黄色素的色价或纯度。
可采用空隙较小些的树脂,比如凝胶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可提高栀子黄色素的纯度,但经济上不合算,故只供研究用;可通过降低提取转速而增加其提取时间;可采用冷冻干燥技术;提取前先浸提和浓缩,在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课提高提纯效率;如果要得到色价更高的栀子黄色素,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洗脱杂质的乙醇浓度,但这样是要以损失产率为代价的,只要洗脱杂质用的乙醇浓度不要太大,产率也不会降得很多。
3. 栀子黄色素为什么要避光保存?答:由于分子中存在多个共轭双键,栀子黄色素对光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但暗处理对色素的影响较小,所以栀子黄色素要避光保存。
4. 栀子黄色素在保藏或使用过程发生褪色或绿变,该如何解决?答:藏花酸、藏花素分子本身含有多个不饱和共轭双键,易受亲电试剂破坏,逐渐变为饱和烃,色素吸收峰向紫外区飘逸,即发生褪色,可以通过添加色素稳定剂(如EDTA二钠),避免与金属离子接触,调整色素所在体系的酸碱度等方向课有效防止褪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
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
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
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80%;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90%。
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之间有联系。
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
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分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
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
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使用加热法时必须注意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围,对于发酵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细胞溶解,胞物质外溢,而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②调节悬浮液的pH值,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2、何谓絮凝?何谓凝聚?何谓混凝?各自作用机理是什么?3、常用的凝聚剂有哪些?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1)凝聚作用:凝聚作用是指在某些投加的化学物质的作用下,胶体粒子脱稳并使粒子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这些物质称为凝聚剂。
凝聚剂的作用机理:凝聚剂的加入可使胶粒之间双电层电位下降或者使胶体表面水化层破坏或变薄,导致胶体颗粒间的排斥作用降低,吸引作用加强,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导致颗粒凝聚。
工业上常用的凝聚剂大多为阳离子型,无机盐类:AlCl3·6H2O、FeCl3·6H2O 、Al2(SO4)3·18H2O、K2SO4·Al2(SO4)3·24H2O、FeSO4·7H2O、ZnSO4,MgCO3等;金属氧化物类: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等;聚合无机盐类:聚合铝、聚合铁凝聚值:电解质凝聚能力可用凝聚值来表示,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mmol/L)称为凝聚值。
阳离子的价数越高,该值就越小,即凝聚能力越强。
(2)絮凝作用:絮凝作用是利用带有许多活性官能团的高分子线状化合物(絮凝剂)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凝絮团的过程。
絮凝作用的机理:实现絮凝作用的关键在于长链状结构的多个活性官能团,包括带电荷的阴离子(如—COOH)或阳离子(如—NH2)基团以及不带电荷的非离子型基团。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表面。
即架桥作用。
工业上使用的絮凝剂分类: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类衍生物阴离子型絮凝剂;②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等;③生物絮凝剂,主要有蛋白质、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3)混凝:在实际应用中,絮凝剂与无机电解质凝聚剂经常搭配在一起使用,加入无机电解质使悬浮粒子间的排斥能力降低而凝聚成微粒,然后加入絮凝剂,两者相辅相成,二者结合的方法称为混凝。
混凝可有效提高凝聚和絮凝效果。
4、何为惰性助滤剂?其使用方法有哪些?惰性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围,使非常稀薄和非常细小的悬浮液在过滤时发生的快速挤压和介质堵塞现象得到减轻,易于过滤。
原理:助滤剂能吸附胶体,且形成的滤饼具有网格型结构,不可压缩,滤孔不会被堵塞,从而提高过滤效率。
常用的助滤剂有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炭粒、淀粉等。
最常用的是硅藻土助滤剂的使用方法:①将助滤剂在支持介质(滤布)的表面上预涂薄层1~2mm;②将助滤剂分散在待过滤的悬浮液中.补充:生化产品固液分离方法:过滤、沉降和离心分离。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性物质作为介质,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流体通过介质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沉降是依靠外力的作用,利用分散物质(固相)与分散介质(液相)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离心分离是利用装置所提供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来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
5、深层过滤和饼层过滤的异同点?依据过滤介质所起主要作用不同可分为:饼层过滤或深层过滤。
深层过滤:过滤介质(如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炭等)起主要过滤作用,当悬浮液通过过滤层时,固体颗粒被阻拦或吸附在滤层颗粒上,使滤液得以澄清,这种方法适合于固体含量少于0.001g/mL,颗粒直径在(5~100)μm的悬浮液的过滤分离,如河水、麦芽汁、酒类和饮料的过滤澄清;饼层过滤:沉积于过滤介质上的饼层起主要过滤作用,过滤介质为滤布,当悬浮液通过滤布时,固体颗粒被滤布所阻拦而逐渐形成滤饼,滤饼至一定厚度时即起过滤作用,此时滤布主要起支撑作用。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离固体含量大于0.001g/mL的悬浮液。
6、影响过滤的因素及改善措施?影响过滤性能的因素主要有:①混合物中悬浮微粒的性质和大小;②混合液的粘度;③操作条件:固液分离操作中温度、pH、操作压力、滤饼厚度等;④助滤剂的使用;⑤固液分离设备和技术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工艺上一般采用降低混合液粘度的方法、增大被分离颗粒的粒度或者在混合液中加入助滤剂的方法、提高离心机的转速或提高操作压力、增大真空度、降低滤饼层的厚度,或除去滤饼等方法以改善过滤性能。
7、真空过滤机与压力式过滤机的适用围?真空转鼓过滤机特别适合于固体含量较大(>10%)的悬浮液的分离。
由于受推动力(真空度)的限制,真空转鼓过滤机一般不适合于菌体较小和粘度较大的细菌发酵液的过滤,而且采用真空转鼓过滤机过滤所得固相的干度不如加压过滤。
应用:大规模生物分离的主要过滤设备,用于较难分离的低黏度发酵液板框过滤机比较适合固体含量1%~10%的悬浮液的分离。
板框过滤机过滤面积大,过滤推动力能大幅度调整,能耐受较高的压力差,固相含水分低,能适应不同过滤特性的发酵液的过滤。
应用:用于很难处理的、高黏度、高细颗粒含量的发酵液的固液分离8、机械法细胞破碎与非机械破碎相比有何特点?9、细胞破碎主要有那几种方法?10、何谓化学法破碎细胞?其原理是什么?包括那几种?细胞破碎技术:(一)机械法①珠磨法:在磨腔中装入小玻璃球或小钢球,由电动机带动搅拌碟片高速搅拌微生物细胞悬浮物和小磨球而产生剪切力,将细胞破碎,释放出含物。
一般有立式或卧式两种珠磨机;②高速匀浆法:利用高压使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破碎。
设备是高速匀浆器,由高压泵和均压阀组成;③超声破碎法:另一种液相剪切破碎法,常为实验室方法.当通过超声探头向悬浮液输入声能,大量声能转化成弹性波形式的机械能,引起局部的剪切梯度,使细胞破碎。
(二)非机械方法①酶法溶胞:利用酶分解细胞壁上特殊的化学键使之破裂。
②化学法:用某些化学试剂溶解细胞壁或抽提细胞中某些组分,改变细胞壁或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含物有选择性地渗透出来。
包括酸碱条件改变pH、有机溶剂法、表面活性剂法等。
③物理法如渗透压冲击法、冻融法、干燥法等。
11、何为包涵体?包涵体中分离产物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所谓包涵体是指蛋白质分子本身及与其周围的杂蛋白、核酸等形成不溶性的,无活性的聚集体,其部分是克隆表达的目标产物蛋白。
从包涵体中分离产物的处理步骤为:收集菌体细胞→细胞破碎→离心分离→包涵体的洗涤→目标蛋白的变性溶解→目标蛋白的复性。
第三章萃取单元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
液液萃取是以液体为萃取剂,含有目标产物的原料也为液体。
液固萃取或浸取是以液体为萃取剂,含有目标产物的原料也为固体。
反萃取: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
萃取方法分物理萃取(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用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化学萃取(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
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包括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等).1、何谓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水相与有机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过程,也称溶媒萃取。
特点是浓缩倍数和纯化倍数较高,可连续、多级操作,溶剂耗量大,对设备、安全要求高;应用在生物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等。
操作的一般过程:萃取–洗涤–反萃取2‘分配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是什么?分配定律:在温恒压条件下,溶质A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时,如果两相中以相同的分子形态存在,则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称为分配常数,这就是溶质的分配定律.K=y/x,y是A在萃取相E中的浓度mol/L,x是A在萃余相中的浓度mol/L适应条件: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相同分子形态(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存在于两相中的溶质浓度之比。
不合适弱电解质的萃取;也不适合于化学萃取,因溶质在各相中并非以同一种分子形态存在2、在溶剂萃取过程中pH值是如何影响酸碱弱电解质的提取和离子交换(化学)萃取?弱电解质分配定律公式推导得出:有机相和水相表面的K表与温度压力有关,还与萃取达到平衡时水相的pH密切相关①酸性电解质:K表=[AH]/[AH]+[A-]=K/1+10(pH-pKp)②碱性电解质:K表=[AH]/[AH]+[A-]=K/1+10(pKp-pH)化学萃取目的:由于氨基酸aa和一些极性较大的抗生素的水溶性很强,在有机相中的分配系数很小甚至为零,利用一般的物理萃取效率很低,甚至无法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