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基本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畴就非常广泛。
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讲授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便于同学学习。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一、课程的教学目标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获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授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等内容,使本专业学生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物理学和生物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随着多层CT、高场MR和各种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工具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价和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和进展。
同时结合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介绍其影像学常见表现。
在总论部分,课程主要介绍X线,数字化X线成像、CT、磁共振(MR)、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的基本原理和与诊断相关的成像技术概要;同时介绍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
然后按照胸部、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神经、头颈部的顺序介绍以上各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教学。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X线成像、CT、DSA的基本原理;2.掌握CT、MR和DSA检查的主要适应征和禁忌征;3.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变适用的影像学技术;4.掌握胸片读片和常见胸部病变的X线表现;5.掌握主动脉夹层和风心二狭的影像学表现;6.掌握常见急腹症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7.掌握泌尿系常见肿瘤的CT表现;8.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的CT表现;9.熟悉图像传输和存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10.注重影像和临床联系,培养规范的读片习惯;11.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和融会贯通理解的能力。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两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
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20%。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X线的特性,CT窗技术的概念,CT值的概念,CT和MR检查的优势和局限性,DSA的概念,PACS的概念;熟悉CR和DR的概念,CT成像原理,MR的成像原理;了解多层CT 的优势和主要应用,MR序列构成和常用MR序列,功能MR的概念和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临床本科-《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影像学》第五版教材反映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面对本学科的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和普及应用,《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新版教材内容丰富,以系统和病种为中心编写,各种疾病的诊断均涉及X线、CT、USG、MRI等。
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规定学时内,反应本学科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发展的趋势,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教学要求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应适当删减。
CT诊断日益普及,应加大教学的比重。
MRI发展很快,可作必要介绍。
USG我校单独开课,可在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中进行简要比较评价。
二、教学内容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学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楚知识。
对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作适当介绍。
由于成像技术的发展,总论的大课时数作相应增加。
各论重点介绍骨骼系统与关节、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食道与胃肠道、肝胆胰脾、中枢神经几个系统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其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X线和CT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各论中急腹症、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头颅部等内容作为自学内容。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很快,应作为专题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不仅是诊断,而且可以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影像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收集精品文档==============================================================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
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
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
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目 录《医学影像学》第一章 总论 …………………………………………… 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1 第三章 头颈部 ……………………………2 第四章 呼吸系统 ……………………………………… 5 第五章 循环系统 ……………………………………… 6 第六章 乳腺 ……………………………………… 7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7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 10 第九章 骨骼肌肉系统 (11)《影像技术学》第一部份X 线影像技术 ……………………………14一、医用诊断装置…………………………………… 二、X 线照片冲洗技术……………………………… 三、图像工学与X 线摄影技术……………………… 14 15 16 第二部份CT 成像技术 ……………………………16收集精品文档============================= ================================= ==========================================第三部份MRI成像技术 (18)第四部份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 (18)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进程中,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通过运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无创检查和观察,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对于医学学生而言,学习医学影像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影像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医学影像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熟悉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超声波、CT、MRI等,并了解它们的原理和适应症。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常用的影像学术语,并能够正确解读影像学报告。
二、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是一门观察和分析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学科。
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解释各类影像学图像,掌握不同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从而提高对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能力。
例如,在学习胸部影像时,学生需要了解肺部炎症、结节、肿瘤等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三、培养影像学思维方式影像学是一门推理学科,学习医学影像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察和推理方式。
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影像学图像,辨认出其中的异常表现,并与临床病史和体征进行合理的联系和推测。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使用鉴别诊断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差异,确定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四、了解影像学的局限性和风险医学影像学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证,并了解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使用影像学技术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五、加强实践和案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病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需要实际操作不同影像学技术的设备,掌握影像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常用影像技术操作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领域从事影像技术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培养标准以医学影像技术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3年学习,毕业生应具有以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服务态度,并能通过国家相关执业技能鉴定考试: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保健知识。
2.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常用医学影像设备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具备常规影像技术操作能力。
4.具有维护常用医学影像设备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5.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对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影像学诊断。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初步的网络技术。
7.具有初步运用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卫生宣传和健康指导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9.掌握一定的社科人文知识,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招生对象、学制和时间分配1.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2.专业学制3年。
3.时间分配3年共计150周。
第1~4学期各为26周,其中教学18周,入学教育或教学见习1周,长假1周,复习考试1周,寒暑假5周;第3学年46周,其中毕业实习40周(包括临床医院实习36周、社会实践4周),长假2周,毕业复习、考试2周,就业教育2周。
4.学时安排每个教学周为5天,每天教学时数为7学时,每学时40分钟。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2.学分计算(1)必修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毕业实习。
必修课程(毕业实习另计)18学时计1学分。
(2)选修课程为校定选修。
各学校须从3种类型的选修课程中各选取5门,共计15门课程作为校定选修课,其总学时为270学时,计15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基本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畴就非常广泛。
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 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讲授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便于同学学习。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一、课程的教学目标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获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授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等内容,使本专业学生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重点: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应用。
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的检查技术应用的掌握和了解,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4学时,实习课:8学时。
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因素了解X线影像的形成与信息影像的形成和传递、掌握构成X线照片的五大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散射线的产生和消除及与照射野的关系,重点掌握如何正确选择摄影的条件。
第二节普通X线摄影了解透视检查的目的、方法及适应症,重点掌握X线摄影条件计算方法及其应用,X线检查体位和摄影方向的基本概念,解剖关系,X线摄影步骤和原则,各系统的摄影位置。
第三节数字X线成像技术掌握CR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DR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四节造影检查重点了解对比剂的种类、对比剂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掌握常规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方法。
第五节X线影像质量评价了解如何评价影像的质量及影像质量管理。
执笔人:李森林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用X线诊断装置课程要求与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该课程是影像专业技术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影像专业离不开设备。
必须通过医用X线诊断设备的结构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才能够应用基本理论原理知识,掌握X线机的构造特性,组成方式,应用范围。
掌握在临床应用中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
X线机是带有辐射源的设备,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保证医患的安全防护。
X线机又是较昂贵的装置,设备精细,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涉及多学科。
由高端的技术组成,通过学习,掌握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安全的使用,提供诊断需要的X线影像资料,也才能准确操作使用,保证设备的安全。
X线设备又是电路较复杂,电压较高的设备。
通过基本电路分析,学习高压电路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措施,才能明确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总之X线设备是影像专业学生进入临床首先要掌握的知识,才能安全准确的使用设备。
2、对知识,能力,目标及对后续课程影响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X线设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的使用X线设备学习的目标,才能对X线技术学其余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懂得设备原理才能使用,才能通过后续投照技术其余课程的学习。
最终达到临床所需要的影像资料和技术操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1、重点:从理论上掌握X线机的组成,类型,原理。
重点包括:(1)X线管的结构,原理,电气和结构参数,使用的注意事项。
(2)高压发生装置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电路分析和安全使用。
(3)控制装置的组成,基本结构,原理,典型电路分析,主要电路,kv,ma,s的电路控制讲解。
通过以上重点基本掌握X线机的原理。
2、难点:电路分析较为复杂,特别是对医学生更难,只能分析较简单的电路,又是最重要的,通过举例,实物的对应,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
3、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大课讲授基础理论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习课,并以实例讲授临床应用X线机的特点,注意事项及应用技术,掌握基本原理。
注重平时的考核,提问,充分应用实习课使学生从理论上感性的过程掌握X线设备。
通过闭卷考试的方法,要求学生反复的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0学时,实习课:6学时。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影像发展历程重点:了解医学影像发展的过程,X线设备的问世建立和基础,对影像诊断的意义和发展过程。
重点了解世界和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的应用,云南及地方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考核要求:了解第二节医学影像设备分类重点:熟悉影像信息的成像载体。
共分六类,重点X线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
考核要求:熟悉第三节图像存储传输系统重点:熟悉图像的存储,使用及PACS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图像传输装置,图像数据库,数据通信网络,显示工作部,通信格式。
考核要求:熟悉第二章诊断用X线机第一节概述诊断用X线机的发展与现状,组成,各类型X线机的分类,特点,应用范围,结构。
重点:各类型X线机的应用范围,特点,结构。
考核要求:掌握第二节诊断用X线机的组成诊断用X线机技术含量越高,产品规模益扩大,专用机逐步进入各类型化医院,医生为扩大使用范围和发挥专机专用的特点,分类更加细化专业。
重点分别讲述:心血管专用机,数字胃肠机,全身血管造影机,数字乳腺摄影机,床旁数字X线机,口腔科专用机和常规用X线机的组成、结构、基本原理及各种机械装置和辅助设备的构成。
考核要求:熟悉第三节 X线管X线管是X线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种类繁多。
重点:X线管的结构、电气参数、电路分析、使用常规、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掌握第四节高压发生装置高压发生装置是提供X线管的管电压和灯丝电压的设备。
重点:高压发生装置的结构、组成、特点、电路分析和原理、技术参数和使用中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掌握第五节 X线机控制装置X线机控制装置是设备核心,由各种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组成。
重点:电压、电流、时间的控制、调整电路的分析讲解。
考核要求:掌握第六节电源设备及接地电源设备装置的技术要求规格和电路分析、电源控制、调节及原理,接地设施的要求和重要意义。
重点:电源容量、电压、电源内阻、频率的技术要求和电源电路分析调整原理、参数要求及对X线设备的影响,接地的技术要求和参数要求,讲述接地的重要性和安全保护措施。
考核要求:掌握第七节 X线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日常维护掌握临床使用X线设备的保养的重要性及维护使用的重要意义重点: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各类型X线机使用特点,掌握故障的分析排除及日常保养,达到人、机的安全目的。
考核要求:掌握第三章数字及模拟X线成像装置第一节影像设备的新技术发展主要讲述数字成像基本原理。
重点:CR、DR数字成像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设备的临床应用价值。
考核要求:了解第二节模拟成像装置模拟成像装置的组成和临床应用价值。
重点:模拟成像系统的组成,分别讲解摄像机、影像增强器、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电路分析和临床应用价值。
考核要求:熟悉复习思考题1、自动曝光控制的原理和专用器件。
2、旋转阳极和固定阳极的区别要点和技术参数。
3、X线机ma量的选择及电路控制原理。
4、高压发生器的技术特点。
5、X线机的电流、电压、时间表示单位。
6、X线阳极应具备的条件。
7、X线机主要组成。
8、X线控制装置主要控制内容。
9、X线管的主要技术参数。
10、电子限时器的优点。
11、X线机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2、电源和接地保护的技术要求。
13、模拟电视系统结构和典型电路分析。
14、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和处理种类。
15、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16、X线机的日常维护与使用规则。
五:主要参考书1、张云亭、袁聿德.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2、中华医学会.人民军医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3、袁聿德.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X线摄影学4、郭启勇.人民卫生出版社.介入放射学执笔人:王克超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课程要求与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实习课:4学时教学内容: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 X线成像的基本因素1、X线成像基本因素。
2、影像信息检测系统――医用X线胶片。
教学重点:医用X线胶片的种类分类,每类胶片感光特性及其适用范围。
第二节普通X线摄影1、医用X线胶片感光特性。
2、潜影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感光特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重点,潜影形成与之有关的因素。
第三节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增感屏―种类、性能、作用及对影像效果的影响。
教学重点:增感屏性能与增感作用大小相互间的关系,临床适用范围。
使用增感屏对影像效果的影响关系。
第四节造影检查IP-结构-其作用、性能及特性。
教学重点:IP特性。
第五节 X线影像质量评价简介FPD 洗片机-结构,优缺点,保养。
教学重点:FPD组成及其优越性,影像的对比特点及其特性。
洗片机结构,温度对影像的关系。
第六节乳腺摄影,乳腺导管造影。
教学重点:乳腺摄影机-胶片-增感屏的先进性;具体摄影方法:显示组织。
X线成像基本因素-影像信息检测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IP, FPD,乳腺摄影,洗片机。
掌握内容:一般摄影用X线胶片种类、性能;增感屏性能、种类及临床应用;洗片机结构及应用;IP特性及临床应用;FPD特性;乳腺钼靶摄影及临床应用。
熟悉内容:胶片结构,保存;增感屏结构及特性;洗片机与温度的关系;IP机构;FPD 组成;乳腺导管造影适应症;特性曲线组成。
了解内容:潜影形成的条件,原理;X线成像基本因素,感光特性。
复习思考题:①何为斜射效应?例举临床应用②简述FPD特性③乳腺摄影适应范围(最佳)④一般摄影用胶片有哪些种类,胶片的结构由什么组成⑤胶片密度与曝光量不成正比关系的四特性曲线的哪一部分?⑥潜影由下列哪个组成:A感光中心 B显影中心 C银离子 D溴离子 E电子主要参考书1、燕树林,贾绍田.《医用X线胶片及其自动冲洗技术》.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1998年3月.2、张云亭,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执笔人:肖玉珍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CT成像技术课程要求与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总计20学时的课堂教学和医院实习,使学生们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