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大英帝国_梁小民
侦破天主教堂间谍案

侦破天主教堂间谍案
梁英贤
【期刊名称】《国家安全通讯》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东北解放时,齐齐哈尔市有一座富丽堂皇的高级建筑──齐齐哈尔天主教堂。
它建于1926年,当时是由几个瑞士籍天主教神职人员勾结军阀吴俊声强拆民房建成的,后来该教堂势力渐渐扩大,发展成为管辖24处本堂,拥有教徒23000余人,在东北极具影响力的一座中心教堂。
东北解放前后,以瑞士籍主教胡干普为首的一些神职人员,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颠覆我民主政府的间谍活动,被我公安机关依法逮捕并驱逐出境。
早在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胡子普等人就开始为日本人搜集、提供东北的政治、经济、抵抗力量等情报。
日本投降后,他们转而为国民党效力。
1945年8月中旬,东北抗日俄军十几名领导干部与苏联红军进驻齐齐哈尔。
10月,东北局又派刘锡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梁英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
【相关文献】
1.建国初期一起重大间谍案侦破始末 [J], 王新艳
2.摧毁谍网——石家庄市国家安全局侦破一起台湾间谍案 [J], 文武
3.“117”台湾间谍案侦破记 [J], 孙健
4.西安局侦破潜伏间谍案纪实 [J], 毕雷;
5."文革"时期一桩苏联间谍案侦破记 [J], 胡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英国,是个美丽浪漫的国家。
英国不像中国,英国国境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了年代的,比如大本钟。
想了解英国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的好书安利英国,它东濒北海,西邻爱尔兰,北望大西洋,南可通英吉利海峡,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发达国家。
自维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9年统一了英格兰以后,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称霸海洋映入世界眼帘。
发展至今,我们仅仅回想起英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几笔重彩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度跌宕起伏,波折不断的历史路程。
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时代会过去,什么都会消逝,而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想要更好的了解英国历史,这里为大家推荐了几部获得超高口碑的好书。
NO1.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英)科瑞恩假如你在搜索栏内输入“英国历史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名字一定会显示在内。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一部关于剑桥大学的书会和英国历史紧紧相连呢?作者柯瑞思并不是剑桥的学生,他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由于对剑桥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放弃事业,成为了剑桥的导游,倾尽心血为剑桥写了这本书,书中扉页写道:“剑桥是英国历史的中心。
”全书分为各个不同的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
书中写道:“许多和剑桥无关的人也享受着剑桥的风俗:英国的本土词汇中,处处可见来源于剑桥生活的表达方式;英国的体育运动,也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
”剑桥大学在过去的800年间,可谓是将英国的众多有才之士都收归其中,那么剑桥教育当然就会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所讲述的不止是剑桥,而是一个英国历史变迁的缩影。
如果你想了解英国历史,这本关于剑桥的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NO.2 《英国通史》作者:(中)钱乘旦许洁明这本书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国外会士钱乘旦与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许洁明所著,以远古罗马开篇,二十世纪末现代社会结束,以了解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为宗旨,作者将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这本书中,不仅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其中英国民族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讨,言近旨远,引人深思。
Fitbit Inspire 3手冊版本1.3说明书

使用手冊版本 1.3目錄開始 (6)包裝盒內物品 (6)為智慧手環充電 (6)設定 Inspire 3 (8)在 Fitbit 應用程式中查看您的資料 (9)解鎖 Fitbit Premium (10)佩戴 Inspire 3 (11)整日佩戴和運動時的佩戴方式 (11)慣用手 (12)將 Inspire 3 佩戴在夾扣上 (12)夾扣位置 (13)佩戴與保養技巧 (14)更換錶帶 (14)移除錶帶 (14)安裝錶帶 (15)基本資訊 (16)導覽 Inspire 3 (16)基本導覽 (16)快速設定 (17)調整設定 (19)顯示設定 (19)靜音模式 (20)其他設定 (20)查看電池電量 (21)調整「螢幕常亮」 (21)關閉螢幕 (22)錶面和應用程式 (23)變更錶面 (23)開啟應用程式 (23)尋找手機 (24)2手機通知 (25)設定通知 (25)查看傳入通知 (25)管理通知 (26)關閉通知 (26)接聽或拒接來電 (27)回覆訊息 (Android 手機) (28)計時 (29)設定鬧鐘 (29)解除或休眠鬧鐘 (29)使用計時器和碼錶 (30)活動與健康 (31)查看統計資料 (31)追蹤每日活動目標 (31)選擇目標 (32)追蹤每小時的活動 (32)追蹤您的睡眠 (32)設定睡眠目標 (33)深入瞭解長期睡眠行為 (33)瞭解您的睡眠習慣 (33)管理壓力 (33)練習引導式呼吸 (33)查看壓力管理分數 (34)進階的健康指標 (34)運動和心臟健康 (35)自動追蹤您的運動 (35)使用運動應用程式追蹤與分析運動 (35)GPS 要求 (35)自訂運動設定 (37)查看您的運動摘要 (38)查看您的心率 (38)預設心率區間 (39)自訂心率區間 (40)賺取活動區間分鐘數 (40)3接收心率過高通知 (41)檢視您的日常準備分數 (42)檢視心肺健康分數 (42)分享您的活動 (42)更新、重新啟動和清除 (43)更新 Inspire 3 (43)重新啟動 Inspire 3 (43)清除 Inspire 3 (44)疑難排解 (45)找不到心率訊號 (45)沒有 GPS 訊號 (46)其他問題 (46)一般資訊和規格 (47)感應器與元件 (47)材質 (47)無線技術 (47)觸覺反饋 (47)電池 (47)記憶體 (47)顯示幕 (48)錶帶大小 (48)環境條件 (48)瞭解詳情 (48)退貨政策和保固 (48)Regulatory and Safety Notices (49)USA: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 statement (49)Canada: Industry Canada (IC) atement (50)European Union (EU) (51)Argentina (53)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53)Ghana (53)Indonesia (53)Israel (53)Japan (54)Kingdom of Saudi Arabia (54)4Malaysia (54)Mexico (54)Morocco (55)Nigeria (55)Oman (55)Paraguay (55)Philippines (56)Serbia (56)Singapore (56)South Korea (56)Taiwan (57)Thailand (60)United Arab Emirates (60)United Kingdom (61)About the Battery (61)IP Rating (62)Safety Statement (62)Regulatory Markings (62)56開始瞭解 Inspire 3—這款智慧手環能幫助您找到動力,做您喜歡的事,展現最好的自己。
撒切尔政府的胜利 梁小民悼弗里德曼

撒切尔政府的胜利2006年11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梁小民如今,当弗里德曼以94岁高龄去世时,市场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并促成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但退回三十年,世界正处于两种体制、两种思潮的争论之中。
二战之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出现了。
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效率低下、物资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国家的先知先觉之士在探索改革之路,但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出路。
在西方国家,战后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也是经济政策的指南。
但1970年代初出现的“滞胀”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地位,应该向哪个方向走众说纷纭。
弗里德曼就是在这时走上历史舞台的。
在1950年代时,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的象牙塔中研究学习。
他建立了作为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基础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持久收入假说,反对固定汇率支持浮动汇率。
1960年代后期,他强烈地批评凯恩斯主义及其在美国的代表——新古典综合派。
他反对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给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根据这种关系制定的“相机抉择”政策。
他与2006年获诺奖的费尔普斯共同提出了“自然率”假设,通过引进预期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关系只在短期中存在,而长期中并不存在。
而且,一旦决策者要利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
1970年代,西方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以及美国经济中“滞胀”的出现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
这使他于1976年在争议中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不仅是学者,而且是顽强的斗士。
自从他进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就坚信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信念既反对计划经济,又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他的全部理论,以他为首的货币主义,其思想基础正是维护这种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他的理论就是要证明,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完善的,只要货币当局控制货币量维持物价稳定,市场机制就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
任何国家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加剧经济波动。
这些思想说起来仍然是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继续。
制度设计的力量(犯人船的故事)

犯人船的故事(2007-03-28 19:52:46)/s/blog_3db138ab01000944.html哈耶克说过,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
最近,看到梁小民教授讲述的一个英国200年前的故事颇受启发。
笔者希望借机为致力于中国股市改革的各方人士提供一些灵感,帮助中国股市尽早走出困境。
18世纪英国政府为了开发新占领的属地——澳洲,决定将已经判刑的囚犯运往澳洲。
从英国运送到澳大利亚的船运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政府支付长途运输费用。
但囚犯死亡率极高。
英国政府不仅经济上损失巨大,而且在道义上受到社会强烈谴责。
对此,英国政府巧妙地实施一种新制度以解决问题。
政府不再按上船时运送的囚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而是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洲的囚犯人数付费。
据说,新制度实施后效果显著,囚犯死亡率迅速下降到1%~1.5%。
政府只是改变付费制度,一切就解决了。
这正是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重要的原因。
从我们熟悉的一般思维方式上寻找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有:一种做法是进行道德说教,让私人船主良心发现,寄希望人性改恶从善,不图私利,使他们认识到囚犯也是人,应该为囚犯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种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使用行政手段强迫私人船主改进运输方法。
诸如由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饮食、居住和医疗标准,甚至由政府派官员上船负责监督实施这些复杂的规定。
但以上两种做法都有实施难度,同时效果也许甚微。
200年前,几百名死亡在海上运输线上的英国囚犯,用生命代价换来了一个新的制度。
制度并不是要改变人利己的本性,而是要利用人这种无法改变的利己心去引导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
制度的设计要顺从人的本性,而不是力图改变这种本性。
人的利己无所谓好坏善恶之说,关键在于用什么制度向什么方向引导。
引导人的行为有三种方法:道德说教、政府干预和制度规范。
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道德说教依靠对人性的改善,缺乏约束力;政府干预代价高,干预过多会有损个人自由;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制度规范是最有效的。
大师时代(短篇小说)

大师时代(短篇小说)
侯建臣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02(001)009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侯建臣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文化局干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7
【相关文献】
1.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二十) 战争与人性——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国家客人》赏析 [J], 程静
2.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廿一) 异域风情见人性——毛姆南洋短篇小说一瞥 [J], 聂薇
3.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十八) 跨界婚姻:文化的征服与臣服——斯蒂芬·克莱恩短篇小说《新娘来到黄天镇》评析 [J], 龙靖遥
4.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廿二) 文学是人类的神界——福斯特短篇小说《天国驿车》赏析 [J], 沈雁
5.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十七) 裸奔的女人——安德森短篇小说《曾经沧海》赏析 [J], 许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英帝国的“红衣军”

1 9 43年 , 时值抗战最艰难时刻 , 西南联大的教授不得不和温饱做斗争 。
让 国民 党一 筹 莫展 的 苏 区钞 票 防伪技术
1 9 3 2年 6月 2 1日, 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 临时中央 政府宣布 正式发 行 ㈩’ 币。苏维 埃 中国终 于
l j 委托在北平的好友 俞平伯 出售藏 书 。 俞平伯收到 朱自清 4 月1 6 日的来信 , 上面列出不拟出售的书 目 , 请他售书时留意 。 同年 1 2 月, 俞
平伯按 照朱 自清的 嘱托 , 将代他售书所 得款分期 寄至 朱 自清扬州 的老
家。 联大学 者出售藏书 , 维持生活 , 是无奈之举 。 售书谋生 , 并非个别现象 。 化学系教 授黄子 卿曾有一首诗 , 可 以作为当时教职员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 这首诗的前面有一 小 段序文 “ 三十年 ( 1 9 4 1 年) 秋, 疟疾缠绵 , 卖裘书以购药 , 经年 乃痊 。 追 忆往事 , 不 禁 怆然 ” , 全诗共有 四句 : “ 饭 甑凝尘腹半虚 , 维摩病 榻拥愁居 。 草堂诗好 难驱 虐 , 既
部电视剧 。 最终 , 央视执行了中途停播的指示 。
国陆军 的起源——新模范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新模 范军军 服是议会从 多家私人承包 商那里采
购的 , 往往选择最低 价 , 当时一种被 称为 “ 威 尼 斯红 ” ( 是鲜红 色当中较 浅的一种 ) 的染料是 最
有了自己的钱 币 。 可是 , 国民党统
治严密 , 影制铜版 非常困难 。 在香港购买的印刷 材料, 也 因敌 人封锁 , 一 时难 以运 回 。 后来 , 毛 泽 民带 人钻进 深山老林 , 与造纸 工人 商量用 土
办法制造印钞纸 , 最终 不仅将印钞纸 造了出来 , 还 解决 了印钞 纸防伪 的难题 。国 民党 曾计划 用 伪 币搅 乱苏区的全融体 系 。 可是, 却发现纸币上
RegCM 3.1 说明书 (中文版 )

Nellie Elguindi, Xunqiang Bi, Filippo Giorgi, Bad rinath Nagarajan, Jeremy Pal, Fa bien Solmon, Sara Rauscher, and Ashraf Zakey
Trieste, 意大利 2007 年 7 月
2 模式描述......................................................................................................................................................................9 2.1 动力学...................................................................................................................................................................9 2.2 物理过程............................................................................................................................................................11 2.2.1 辐射方案...................................................................................................................................................11 2.2.2 陆面模型..................................................................................................................................................11 2.2.3 行星边界层方案...................................................................................................................................11 2.2.4 对流降雨方案.......................................................................................................................................12 2.2.5 大尺度降雨方案..................................................................................................................................14 2.2.6 海洋通量参数.......................................................................................................................................15 2.2.7 压力梯度方案.......................................................................................................................................15 2.2.8 湖泊模型..................................................................................................................................................1.5 2.2.9 气溶胶和尘埃模型(化学模型)..............................................................................................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早报/2012年/4月/8日/第B08版书评还原大英帝国梁小民大英帝国衰亡了,但大英帝国的历史仍影响着全世界。
这种影响就是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化。
弗格森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
”如果把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的衰落作为这个庞大帝国解体之始,那么,它的解体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如果把二战后原英联邦多个国家独立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正式解体,那么,它的解体已经近七十年了。
如果把英联邦作为大英帝国的标志,那么它今天仍然存在。
对于大英帝国,有人赞之为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有人斥之为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屠杀和剥削。
如何看待大英帝国?它从兴到衰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帝国》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大英帝国”,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并得到一些启发。
用暴力对别国进行殖民化是古已有之的,目的在于掠夺别国的土地、资源、人口和财富。
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致富方式,也是吴思先生所说的血酬定律之一。
就近代的殖民而言,“英国绝对属于起步晚的”(4页)。
直到1655年,英国才统治了牙买加,而早在英国之前,西班牙已建立了西起西班牙马德里,东到菲律宾马尼拉,包括秘鲁和墨西哥的帝国。
葡萄牙则建立了西起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东到巴西的帝国。
这时的殖民化基本是以政府支持的海盗为主体。
英国人当然羡慕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掠夺致富,但有两个原因使他们起步比这两个国家晚,一是“西班牙帝国是一个集权的独裁帝国”,而英国“君王并非独立权力”,有贵族和“上下两院,都瓜分了君王的权力”(6页)。
这种分权制限制了英国的对外掠夺。
但这种分权“从长远来看却成为一大优势”。
这就在于“权力越分散,财产也越分散,不会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来强行征收他们的财产。
事实证明,这成为探险者最重要的驱动因素”(6页),使英国后来居上。
二是“在航海技术上,英国人也落在了后面”(10页)。
但后来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班牙。
早在1493年3月亨利其实就向威尼斯航海家约翰・卡伯特颁发了许可证,全权授权他与八子开展各种殖民行为。
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建立帝国的野心愈发强烈,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一个世纪里,“海上帝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9页)。
尽管英国从十五世纪就开始了殖民化,但大规模的殖民化和大英帝国的建立是在十八世纪。
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与殖民化的结合就使这种殖民化不同于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国家的殖民化。
资本主义的本性要求在全世界扩张。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增加。
”这就是说,殖民化是资本主义的加速器。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
“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240-243页)这就是说,殖民化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从一国开始的资本主义最终是全球化的结果。
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这样看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就指出,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国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趋势——这就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
他把这一点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五个特征,并强调“这一含义在现时代以前是不存在的”(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映》,《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23页)。
这就说明,英国的殖民化,大英帝国的建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
如果说那时的全球化是全世界英国化的过程,那么今天的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美国化的过程。
主导者不一样,方式也不全一样,但本质是相同的。
弗格森正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大英帝国的形成与功过的。
他把由英国主导的全球化概括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文化、政体、资本市场和战争的全球化。
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不仅仅是抢夺金银和屠杀,它与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需求相关。
资本主义发展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产生了许多新需求。
没有资源满足这些需求的英国就要海外掠夺或交换这些产品。
全球化就开始了。
这种需求最初是糖,这是因为“英国人嗜甜的口味”(19页)。
英国的糖无法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就要到海外寻找。
以后,又是茶、咖啡、烟草、衣服(印度的纺织品)。
全球化是从商品的全球化开始的。
这种贸易导致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50年它成为“永久性的股份制公司”(17页)。
以后,英国向外移民和黑奴贸易实现了劳动力的全球化。
传教士的活动实际上是把英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文化全球化。
建立殖民地,把英国的政治制度搬到这些国家是政体全球化。
对外输出资本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全球化中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冲突导致战争全球化。
英国殖民化或全球化手段首先是战争。
所以,弗格森说:“这次的全球化则是由炮舰开始的。
”(16页)这种战争主要是对殖民地国家的战争。
英国要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当然可以通过贸易,但有这些产品的国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并不需要与英国贸易。
当商品不能跨过边境时,士兵就跨过了。
没有一个民族愿意让外国的士兵进入自己的国家,这就必然发生战争。
“爱尔兰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试验场。
”(50页)英国人进入引起当地人反对,这就有了战争。
以后对美国、澳大利亚的殖民,对印度人反抗的镇压、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无一不是血腥的屠杀。
另一种战争是欧洲各国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
可以说,英国的全球化是与战争相随相伴的。
但是,英国的殖民化与早期殖民化的差别就在于它不仅仅靠炮舰,还有其他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
弗格森指出:“维多利亚统治后期,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扩张,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金融力量和武力的结合。
”(196页)在对南非的殖民中,罗德斯能建立垄断世界钻石业的戴比尔斯公司,就靠了他在伦敦的朋友的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纳撒尼尔・罗斯柴尔德。
他在公司中的股份是罗德斯的两倍。
在英法的争斗中,法国的实力是大于英国的。
“1700年,法国的经济规模是英国的两倍,人口是后者的三倍。
”(26页)英国能战胜法国是因为“英国较之法国有一个关键能力:借贷的能力”。
所以,“借贷是英国超越法国的主要优势”(30页)。
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业公司与银行就是英国全球化的工具和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武力和金融都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
在英国的全球化中,文化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扩张或全球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传教士和宣传。
传教士到不信教或信其他教的落后国家与地区本来就是要传播“上帝的福音”,让人们信教。
实际上,传教士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
有些传教士到各地传教或深入没人去过的地方探险实际上是为殖民化当先行官。
他们对各地自然环境、资源、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了解,或有意或无意地为大英帝国的扩张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情报,在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是“特务”也无不妥之处。
同时传教士让当地的百姓接受基督教或天主教也可以让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从而易于统治。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又是“精神麻醉师”。
当然,传教士也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医疗、天文、地理学知识。
从这种意义说,传教士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传教士还出于各种目的,在殖民地建立慈善机构、医院、学校等为当地人服务的机构。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教士又成了“慈善天使”。
无论传教士做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它作为NGO对殖民化和全球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英国人还利用他们拥有的文化优势与媒体工具,在国内外从舆论上为殖民化和全球化营造一个文化气氛。
这些对推动全球化和大英帝国的建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力、经济和文化是大英帝国建立并维持的三大支柱。
当然,这背后还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这与二战之后全球化变成美国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英国的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全球化过程中英国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武力侵略、压迫、金融控制、征税、经济掠夺等等的确给这些国家人民带来一场灾难。
弗格森也没有否认这一点,并用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这种全球化也促进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在全球化过程中英国扩散了现代文明。
这种进步的过程是血腥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进步本来就是以恶为代价的。
尤其对那些原本极为落后停滞,甚至处于原始状态的国家来说,英国的殖民化有现代化启蒙的作用。
如果不是有这种恶的过程,许多国家的现代化也许要推迟许多年,甚至现在也不可能开始。
殖民化打破了停滞,尽管是用带血的锤头。
那么,没有血腥的殖民化和全球化,落后的国家会不会自发走上现代化之路呢?这里我们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出作为欧洲中世纪社会变化前提的任何因素,所以长期以来只有政治变化(革命或政变),而没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就需要靠外部力量来打破这种封闭、停滞状态。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严厉谴责殖民主义的罪恶动机,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行为打开了东方的大门,引起了历来仅有的第一次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英国消灭印度的当地工业当作革命行动来描述。
马克思在批判战争的罪恶和肮脏动机的同时,也对打开中国大门持欢迎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结束孤立状态必要而痛苦的一步。
(参见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3-21页)中国的现代化正是从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开始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缘于外国入侵。
不过中国人始终对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并不放弃“中体西用”,而日本人却在纪念第一个进入日本的美国商船的船长佩里,并决定“脱亚入欧”。
这种殖民化和全球化过程能否借机实现现代化呢?这就取决于英国殖民采取的方式,以及被殖民国家的反应态度和能力。
从《帝国》中看,英国的殖民化采用了这样几种方式,各种被殖民化的国家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也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爱尔兰就不必说了,因为最后它成了英国的一部分。
第一种殖民方式应该是用英国的移民去殖民。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属于这一种。
尽管这些国家原来有原住民,如美国的印第安人,但是这些国家的主体居民都是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