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以下文言文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④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⑤,即彻⑥宴席,厚赒给⑦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 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同“撤”,撤去。

⑦赒(zhōu)给:救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是进亦忧(3)先天下之忧而忧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分)答案:1.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2)是进亦忧(这,这样)(3)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死;去世)2. (1)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译文: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 (1)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1分)(2)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1分)(3)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主旨。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附答案)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复习一、《鱼我所欲也》(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患避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 分)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二、《邹忌讽齐王纳谏》(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试题: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试题: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复习范围:九年级上册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

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容。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①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

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汴之阳:汴水的北面。

②馀浸:支流。

③陂(bēi)池塘,池沼。

④岩阜:假山。

⑤芡(qiàn):水生植物,俗称鸡头莲。

⑥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山行六七里(3)云归而岩穴暝(4)果蔬可以饱邻里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酔翁亭也。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字永叔,号酔翁,晚号易安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1.【2017年•某某省某某市】(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某某,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某某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语文版九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语文版九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08 年漳州市中考题)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9 一13 题。

【甲】《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4)。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

(4)辞:谢绝。

(5)奚:何,什么。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2、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13 .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二、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臵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不同”。A项“胜”的意思分别为“胜利”“优美”。B项“
于”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对”“比”。C项第一个“之”为
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兽相食
”这件事。
答案: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 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筛选、提炼有 用的信息。甲文通过纳谏前后的对比,说明了国君要 善于纳谏。乙文则通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说明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答案: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 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 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 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 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考试范围:九年级上、下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

盖神农为耒耜①,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节选自《齐民要术》)【注】①耒耜(lěi sì):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杂然而前陈者(2)宴酣之乐(3)要在安民(4)慈母不能保其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一日不再食则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则素湍绿潭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4.【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引用晁错的话重点强调了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08 年漳州市中考题)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9 一13 题。

【甲】《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4)。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

(4)辞:谢绝。

(5)奚:何,什么。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2、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13 .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二、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2分)答:三、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甲)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乙: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四、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以尽吾齿.。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彻:齿: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1)俶尔远逝译文:(2)斗折蛇行译文:(3)犯寒暑译文:4.填空、简答。

(6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的手法,使和形成强烈反差。

(4分)五、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2007呼和浩特市)(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3)不以物喜以:( )(4)是进亦忧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3、《鱼我所欲也》选自《》一书,此书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甲)文中的“本心”是指(),“古仁人之心”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表现手法。

六、.2008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七、大庆市(09黑龙江省)【甲】(韩愈《马说》)【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 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 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3分)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一、参考答案:9 、(1)按时 (2)穷尽,尽 (3)拜见,拜访 (4)正好,恰好10 、D11、 (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12.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

(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13.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二.16、(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17、(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分)18、A× B× C√ D√ (2分,每个0.5分)19、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三.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四、答案:(13分)1.彻:笔直照射齿:年龄2.B3.(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冒着严寒酷暑4.(1) 唐柳宗元(2)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赋敛之毒”异蛇之毒五、(1)( 好处) (2)(停止) (3)(因为) (4)(居庙堂之高)2、1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甲)文中的“本心”是指(本性),“古仁人之心”在乙中的具体表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议论)表现手法。

六、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