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很旧的帖子,讲留学的香港科技大学的生活经历的,发人深省!!!

合集下载

香港留学生活经历分享

香港留学生活经历分享

香港留学生活经历分享当询问在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会怎样概括自己现在的环境时,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下面就来分享一些香港留学生活经验分享。

希望您感兴趣。

香港留学生的答案:“人们压抑在一个超级快速的环境下,每个人走在路上,脸上都写着‘压力很大’、‘我很忙’。

”这让我想起了后台一条有些许夸张的留言,说的是,香港人只需要看你的步速和状态,就能判断你来自哪里。

我们发起了一个关于香港的话题征集。

随后,我们联系到了一些在此生活的大陆人,问了问他们现在在香港生活的感受。

如果你有打算前往此地工作和学习,或许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意见。

环猪嗝嗝在读学生“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时间关心其他事情。

”我是一个研一的学生,在香港理工大学中英双语学系。

我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因为学时1.5 年,要看大量的书,写很多paper 还要做小组作业。

所以,周围的人其实没什么时间去关心学习之外的事情。

我现在还要兼职做家教,当然,在香港这是非法的,内地生过来读书不能打工。

我是在微信上带英语课 60 元 1 小时,大概就是70 hkd,每天带2 小时。

周末给一个小朋友带英语家教是 350 hkd 两小时,这样,我就有一点自己的零花钱了。

因为我申请的是授课研究生,所以除了汇报和演讲,只有小组讨论时才会跟港生有交流。

最后还是会大陆人一起玩,港人一起玩,1-2 个白人一起玩。

香港控烟严格。

而我最近留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人们一看到可以抽烟的垃圾桶,就非常迫不及待地走上去,休息一下。

但是,也是要边玩手机边抽烟。

这对每个走在路上,脸上都写着“压力很大”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宽慰吧。

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有点喜欢香港,很安心的一点是不论多晚回家都有公共交通坐,不论去哪上厕所,都有纸。

我现在还没有把它探寻完毕。

所以,我觉得等我过一个学期再去考虑这个问题也不迟。

romantic 在港念书两年半“有一些学生会偏激一点,其他还好。

”香港虽然也说粤语,但是很多 local 的人会说那些潮语。

我在香港上大学:美丽的香港科技大学

我在香港上大学:美丽的香港科技大学

我在香港上大学:美丽的香港科技大学作者:刘泽汀来源:《中学生博览·综合版》2008年第01期2006年,吉林省实验中学学生刘泽汀被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先后录取,并以内地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四十万最高奖学金。

2006年8月20日晚10时40分,刘泽汀独自一人乘火车南下,踏上了他的求学之路。

陌生的香港,在刘泽汀面前一点点清晰起来。

香港科大建在海岸边的山上,所有建筑都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依山势或起或伏,现代化精美绝伦的建筑加上无敌海景,简直无与伦比,曾被评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分布在山间的学校各主要建筑都由电梯、升降机、封闭走廊、带棚半封闭式的空中悬桥连为一体。

即使室外风雨交加,你也不必惊慌和担忧,因为通过这些“室内通道”,不用任何雨具遮挡便可顺利到达任何一座建筑物。

在科大,图书馆和教学区全部铺着地毯,室内室外都很干净。

教室和讲堂从设计布局到各种物品摆设都充满独具匠心的艺术气息。

校园里有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垒球场、沙滩排球场。

我感到最高兴最满意的是校园里一流的体育设施对本校学生全部免费开放,包括室内外两个游泳池和有冷气的室内健身房。

即使在香港,八所大学里也只有科大和教院的游泳池对学生免费。

我们校园的外延可以说包括海滨、大海甚至附近的几个岛屿。

我家乡长春只有一小片叫南湖的水伴随着我成长,素来与海无缘,长久以来对大海只有苦思凝想心驰神往的份儿。

现在从千里之外一下来到海边,居然可以时时与海为伴,真是人生境遇一大巨变。

我十分珍视与大海亲近的机会,好像生命中这种机遇转瞬即逝。

为此无论是月落星沉还是日薄西山,无论是疲于奔命还是偶得空闲,我都会或是独自一人或是三两结伴来海边坐一坐。

这是我大学校园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经历、享受和体验。

到科大第一周,我就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击剑社。

这种对人的速度、精度、反应、勇气、力量和智慧有着极高要求的运动深深吸引了我。

对于击剑,以前只限于电视节目上的ABC,现在穿上击剑防护服装,像十三世纪欧洲击剑勇士那样,前后跳跃左右出剑,真过瘾。

假期参观港大的作文

假期参观港大的作文

假期参观港大的作文英文回答:Visit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during the holidays was a truly enriching experience for me. As I stepped onto the campus, I was immediately captivated by the vibrant atmosphere and the sense of academic excellence that permeated the air.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my visit was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a lecture by a renowned professor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The lecture was thought-provoking and engaging, and it gave me a glimpse into the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KU. The professor's passion for the subject and his ability to simplify complex concepts made the lecture both informative and enjoyable.Apart from attending lectures, I also had the chance to explore the campus and its facilities. The library, in particular,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Its extensivecollection of books and resources was a testament to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providing a conduc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ts students. I spent hours browsing through the shelves, discovering new titles and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world of knowledge.Another aspect of HKU that impressed me was the diversity of its student body.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cultures, which broadened my horizons and gave me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value of cultural exchange. It was inspiring to see how stud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ame together to pursue their academic goals and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society.中文回答:参观香港大学(HKU)是我假期中一次非常丰富的经历。

留学生活的点滴回忆

留学生活的点滴回忆

留学生活的点滴回忆
我曾经是一名留学生,来自中国,去往了美国,留学生活的点滴回忆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起,总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难忘的时光。

准备留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尤其是语言上,由于我平时并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一直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但是,当我抵达美国的时候,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一种熟悉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我知道,自己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

首先,我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够称之为家的地方,所以,我把它打扫得非常干净,也给它添加了一些温馨的装饰,让它更有家的感觉。

随后,我又需要融入到这里,了解这里的文化习惯,熟悉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语言,我开始经常去学校的英语课上学习,跟着老师的节奏,我的听力,口语,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学习之余,我也经常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慈善募捐,环保活动,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让我有机会认识了更多的留学生,也让我和新的朋友们一起探索美国的文化,也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段留学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语言和文化的熟悉,我把所有的经历都收获下来,成为了一种回忆,也成为了我未来的动力。

最后,我会永远铭记这段留学生活,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让我永远铭记在心,希望有机会,我还能再回到美国,重新感受一次那种温暖的回忆。

香港留学生讲述赴港求学真实学习和生存状况

香港留学生讲述赴港求学真实学习和生存状况

香港留学生讲述赴港求学真实学习和生存状况曾经,香港因为离内地近,文化背景相似,且学术质量好,国际化程度高,一度成为优秀的内地学生最爱前往深造的地区,近些年来更是频频出现内地状元纷纷“出走”香港高校的新闻。

而随着赴港风气逐渐形成以近于“盲目”,每年内地申请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录取率连年降低。

况且,在这个竞争巨大的弹丸之地,毕业后能找一份工留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

有人说,“港校热”终于要降温了。

本文的两位主人公,莎莎和杨帆,他们的留港经历,尽管不能代表全部,但已能从中探得如今内地学生赴港求学的真实学习和生存状况。

求学“读研的全是内地人,有些课老师干脆讲粤语”莎莎是广东姑娘,2012年本科毕业后,申请到香港理工大学念翻译学硕士。

可来到香港后,莎莎才发现,“在香港读全职研究生的,基本都来自内地。

香港本地人反而更倾向于工作后边赚钱边上学。

”这样的学生构成,使得同学间的日常交流是以普通话和粤语为主。

而随着内地教授越来越多的涌入,这样的情形,也不免发生在课堂里。

“现在西方的教授、导师不太多了,香港导师还是占大多数。

”莎莎的导师就来自北京、香港和台湾。

“当然,基本都是英文授课,但时不时会讲普通话或粤语。

尤其是本科生,由于大部分都是香港本地人,所以一些课就干脆用粤语上。

不过,一般在选课的时候会注明授课语言,选课前要自己看清楚。

”莎莎说,虽然如此,但在香港读书,教材、作业、讨论、考试以及课堂陈述等学术活动,都还是用英文的。

而且最让她称赞的是,求学香港有很多机会出国交流,“尤其在本科阶段,我的香港朋友基本都曾做过交换生,通常会有一年时间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交换。

但研究生通常没这种机会,因为只读一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交换。

”已经从香港研究生毕业几年、在当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武汉小伙杨帆,对莎莎的感受也表示部分认同。

“说实话,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那么高。

研究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并不大,本科生中的外国学生,大部分也是交换过来的,停留比较短暂。

《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讲座》观后感

《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讲座》观后感

《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讲座》观后感昨儿工作闲暇时看了谢霆锋在香港科技高校的讲座,全场英语交谈,气氛轻松而深刻。

第一次看见nic以ceo的身份出席在这样的公众场合,他是谢霆锋,但只是PO的ceo,和娱乐无关,与明星无关。

一身严厉而正式的西装出席讲座,没有墨镜,没有潮装,没有保镖,一时间甚至我都没能转换角色!讲座开始我一下就融入主题当中,忘却了他是谢霆锋,忘却了他是娱乐偶像,只知道眼前的是一位通过努力而有所成就的企业家,说着他的创业路,共享着他的阅历,讲诉着他的自我精神斗争!谢霆锋说:他很焦灼!即便以前面对过台下更多的人,但是都没有现在这样的焦灼,或许这也是由于身份的变换缘故,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了他是真实!之前喜爱他,不隐瞒的说只是由于他帅气的外表,而现在,是观赏!最径直的,我了解了他的企业是什么?什么是PO 〔postproduction〕?在我本身方面,一贯很喜爱科幻之类的电影,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已经开始一步步的可以用视觉效果来表达,那是可以让全身细胞都兴奋的事情。

在全场的讲座当中,我了解到什么叫喜爱,什么叫创业所需元素,什么叫追求理想!nic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深刻,他说“一张白纸变出魔法”,我想无需专业术语来解读他的公司、团队及技能,这一句形神具备的“诠释”很到位!面对创业时期的挑战,他说最重要的是赢得信任。

其实说话这是让我很惊异的,但同时也是特别受用而感动的。

受用方面是因他说的很现实,刚开始的他只有22岁,在商业社会的宇宙中显着是个稚嫩的年龄。

但是这种状况反而更贴近在场的高校生或者像我们这样有着理想报负想创业的年轻人,无论你有多少热忱与激情、又或者有多少的背景和金钱,却都买不来对方的信任,所以nic说的`很现实,是应当首先要用实力来赢得信任。

感动又在,他说的真诚而现实,没有唱高调,这是难能珍贵的在我看来。

在回答处理和员工关系上,nic说: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将来而不是拿到工资!我想这句话说出许多“打工者”的心声,忙劳碌碌一天,加班加点却觉得日子浑浑噩噩却总是有看不到明天的消极心情。

理想经年——在港大的生活小片段

理想经年——在港大的生活小片段

理想经年
——在港大的生活小片段
●雷雯
现在距离我结束香港大学(以下简称“港大”)的研究也只有主校区的那一部分。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数量 红墙高桌晚宴校园一角
主楼砖墙课题谈论讲座现场南丫岛
楼当属主楼、梅堂和仪礼堂,非常有西洋古典韵味,是游
客和毕业生拍照的绝佳地点,由胡歌、靳东主演的谍战剧
《伪装者》也曾经在这里取过景。

般都在外面租房子住,大多数人都住在西营盘、
港大、坚尼地城
寸土寸金的港岛区,这里算得上是全球最贵的学区了。

住宿
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经济情况和喜好决定,大部分同学都会
选择合租,人均月租从港币两千多到上万都有,基本集中
在五千上下。

现,尤其是茶餐厅和夜市大排档让人津津乐道。

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街头小吃就是鱼蛋仔、鸡
蛋仔、云吞面、冻柠茶了。

港大的几个食堂里,我和同学
们最喜欢的是太古,里面的酸辣米线、三餸套餐最好吃,
六四食堂的越南粉也不错。

这里要说一说柏立基学院,此
“学院”非彼“学院”
若想品尝一顿美味就要提前打电话预约。

物中心聚集在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等地方。

大部分非商业区每天很早就打烊,兰桂坊是少
有的夜生活丰富的地方,同学们有时候也会去凑凑热闹。


港周边有很多离岛都是旅游热门地点,如长洲岛、南丫岛
等;这里还有很多山,所以爬山也是一项时兴的运动,经常
有同学在爬山时遇到香港明星。

香港最有名的徒步路线就是。

香港留学的学习生活感受分享.doc

香港留学的学习生活感受分享.doc

香港留学的学习生活感受分享留学的学习生活感受分享朱同学去留学已有两年。

对于这两年的大学留学生活,感触颇为良多。

本科留学,终究去留学会是怎样一番情况呢?下面,就来为同学们说一说,希望对大家了解留学生活有所帮助。

留学,刚开始的大学留学生活,对于朱同学来说,可谓是完全的陌生。

如今本科留学朱同学也算适应了,并且也能对大学留学评头论足一番:在港大,“班级”的概念已经不存在,即使是一栋宿舍里的同学,也是不同的专业。

相对于内地的大学,的大学在课程选择方面更加自由。

每个人最多可以安排两门主修外加一门辅修,或者一门主修加两门辅修,只要毕业前到达学分要求即可。

比方Amber就以“比拟文学”为主修,同时辅修中文和西班牙语。

学校按照文、理、工、商、医等大类进展招生,因此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每个同学并没有明确细分的专业。

学生可以在大类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喜欢的课程,到了大二的时候才决定主修辅修的专业,比方Amber所在的文学院就包括了中文、政治学、比拟文学、社会学、小语种、英文、美国文化研究等。

当然,在选课的时候也要预计自己今后的主修辅修课程,否那么学分修不够可能会影响今后毕业的进度。

港大文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最多只能选6门课,这与内地的大学每周最多十几门课相比,看似相差很远,但实际上的大学生并不空闲。

对于注重绩点的同学来说,学习任务其实比拟重。

以Amber的课程为例,虽然她本学期的'主修和辅修加起来也只选了5门,但是除了每个星期每门课程2小时由教授讲授的理论课外,还有由各课程Tutor(类似于国内的助教)主持的1小时讨论课。

另外每门课还有相关的阅读材料,比拟文学专业的老师通常会选好系列的文章,送到与学校合作的印刷店打印装订本钱。

讨论课上,学生们需要结合理论课以及阅读书目的内容进展讨论,讨论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因此,理论课的时候要求认真听讲的同时,书目的阅读更是不能懈怠,讨论课前还要做好准备功夫,所以实际上学习任务比国内还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篇很旧的帖子,讲留学的香港科技大学的生活经历的,发人深省!!!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

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

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

”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

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到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

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

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

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

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 ,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 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挂一辈子,Harvard 和Standford 之类的当然就香了。

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

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是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

”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

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

刚近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

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

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

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

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privacy 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

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

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

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

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

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到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2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

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G 2***,托6**,GPA 3.*,学校名次Top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go abroad.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

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违法的信息,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违法的信息。

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生活在香港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

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

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

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

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

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

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

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

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

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

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作饭,自己作比在3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三五成群,作吃的为乐。

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

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

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

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自己逼的很累。

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

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关于工作机会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

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

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

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

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

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功利,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圣经里的话语。

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

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成绩,offer,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

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谢,潮起潮落。

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

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要,我还要。

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

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4不要忧虑“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

你呢,忧虑什么呢?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郁,感慨“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了。

而得到offer 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

可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

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无论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

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哎,可怜它们的被阉。

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没意识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也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