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_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王明妹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王明妹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作者:魂静来源:《人民文摘》2008年第01期中共党史上有名的人物——王明,几乎无人不知,可人们对陈映民却很陌生。
她,就是王明的亲妹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但她的人生却有太多的悲惨和曲折。
陈映民,又名王营,1913年生于安徽六安金家寨(今属金寨县),自幼家境贫寒,有二姐二兄,是家里的小女儿。
大哥陈绍禹,即是中共党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明。
在家庭熏陶和父母教育下,陈家兄妹可说都成长为革命的积极分子。
但陈映民却没有兄姐那样幸运,在出生仅7天后,被父母忍痛抱给了金家寨上吕家湾的贫农吕能江家,给吕家做了童养媳。
吕家也是贫苦农家,吕能江有5个儿子,陈映民许给了长子吕绍文作童养媳,从小在吕家长大。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波及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年仅13岁的陈映民受革命浪潮的熏染,跟随吕家兄弟参加了革命斗争。
1930年,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六区五乡团支部书记。
1931年春,已结婚生子的陈映民撇子弃家,与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做妇女工作,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绍文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二师营教导员。
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在连续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后,由于张国焘等人贯彻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其主力部队被迫于10月西征转移。
此时,已参军的陈映民接到部队转移的命令,二话没说,抱着3岁的儿子吕美成,跟随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向川陕方面转移。
吕绍文也随同红军队伍转移。
不久,在一次激烈战斗中,陈映民3岁的孩子丢失了。
经受失子之痛后的陈映民,为顾全大局,强打精神继续追赶队伍,并最终赶上了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与丈夫吕绍文一起并肩战斗。
1933年6月,陳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这也是她革命生涯中的最高职位。
可此时却传来噩耗,在长征到达甘肃境内时,丈夫吕绍文英勇牺牲了,二弟吕绍武(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司号连连长),三弟吕绍全(时任红四方面军特务连排长),也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英勇无畏女红军的传奇

英勇无畏女红军的传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无畏的女红军,她们以坚定的意志和忠诚的信仰,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而战斗。
她们的传奇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一、公牛会舞的王德娘王德娘,云南昭通人,清末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微,但这并没有阻止王德娘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梦想。
她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在红军中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王德娘勇敢地与敌人作战,她乘坐马匹冲锋陷阵,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她的勇敢战斗精神鼓舞了旁人,号召更多的女性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背井离乡的彭雪枫彭雪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她的父母早逝,年幼时只身前往上海打工。
上海的城市生活并没有让彭雪枫满足,她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红军招募新兵时,彭雪枫毅然加入了队伍。
在红军中,彭雪枫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
她勇敢地参加战斗,在与敌人的激烈厮杀中,她始终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她以身作则,激励更多的女性投身革命,为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三、舍身取义的陈毅红军陈毅红军是红军中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她原本是一名资产阶级的女大学生,但她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毅然投身到红军的行列中。
陈毅红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她敢于冲锋陷敌,甚至以身犯险护送伤员。
她的勇敢行为赢得了战友和敌人的尊敬,也赢得了红军指挥部的赞扬。
不仅如此,陈毅红军还以其高超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红军中的一名优秀指挥官。
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英勇献身的杨华杨华是红军中的又一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
她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年少时就表现出出众的军事天赋。
她带领红军与敌人作战,并且屡战屡胜。
在一次战斗中,杨华不幸阵亡,年仅24岁。
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总结这些英勇无畏的女红军,他们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国女性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角色。
红军明星与主要事迹导览说明

红军明星与主要事迹导览说明
提示
李瑞珍:
李瑞珍,中国革命家、著名红军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女兵英烈之一,
原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党员之一,“东北六七大渡口”的最初女名战士。
1927年参加“七七事变”,报考入红四方面军第17集团军,历任电信技
术指导、党员干部等职。
在抗日战争的长征、反“围剿”和解放战争中,他屡建奇功,被誉为“红四军中的玉兔”。
龚玉芝:
龚玉芝(1917-1934),中国革命家、著名红军战士。
1934年,她进入
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广西起义军,投身到革命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工农红军女兵中最小的一员。
在红军攻击阿坝县城时,她受枪
伤后,坚持在战斗线上,于1934年7月4日不幸牺牲。
蒋介石:
蒋介石,字汉钧,汉族,祖籍江西宁都,现籍台湾台南县,清末民初
时期政治家、抗日将领。
1925年2月抗日,参加了解放晋察冀省政府。
1927年参加北平起义,率军攻克山海关。
因此,蒋介石也成为了中国
工农红军的同志。
1931年,他参加担任中共蒙古地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统率蒙古红军翻越三道河开始抗日援助战争。
四位“红色大姐”的生死观

四位“红色大姐”的生死观作者:罗元生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12期罗元生1934年,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被拘捕入狱。
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只有两个铜板。
敌兵不相信,堂堂共产党高官,竟如此穷酸。
方志敏却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邓颖超等四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红色大姐”,晚年洁白朴素的生活以及对后事的安排,无不折射出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情怀。
邓颖超:不留骨灰197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7周年纪念日。
这天一大早,邓颖超就嘱咐秘书赵玮,准备好纸和笔。
赵玮将纸笔准备好后,心想大姐今天要写什么呢?邓颖超似乎看出了赵玮的疑问,笑着对她说:“等一会儿我写出来你就知道了。
今天是党的生日,我要给党中央写一封信,对我的后事做一个安排。
”1982年6月,邓颖超又对这封信进行了补充。
信是这样写的:中共中央: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5 年 3 月天津市党委决定我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人总是要死的。
对于我死后的处理,恳切要求党中央批准我以下的要求:遗体解剖后火化。
骨灰不保留,撒掉,这是在 1956 年决定实行火葬后,我和周恩来同志约定的。
不搞遗体告别。
不开追悼会。
公布我的这些要求,作为我已逝世的消息。
因为我认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做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
以上是 1978.7.1 写的,此次重抄再增加以下两点: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
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
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
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
我也坚决支持的。
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
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

56CULTURE 文化中等城市核心期刊·长征·责任编辑丨龚 琴Z'Magazine 丨2020丨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文一■ 刘芳源 整理王定国原名王乙香,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她的妹妹被饿死,因父亲病亡没钱安葬,3岁半的二弟也被卖掉,15岁的她被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
那时,川东秘密党组织来到营山发动群众、组织农会,王定国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结束了原来的婚姻关系。
1933年12月,王定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四川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她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和战友们用自己的歌声唤起同志们的斗志。
翻山越岭时,王定国和剧团的同志们从队头走到队尾,用激越、诙谐的快板和歌曲,鼓舞大家克服困难。
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道具,她就到老乡家里借门板、桌椅做道具,用墨汁画眉毛,用买来的红纸当作口红。
长征途中,王定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次穿越草地。
剧团大多是年轻的女孩子,长途行军又累又困,在队伍暂时停止前进的片刻,站着也会睡着。
有时候夜行军途中忽然命令原地休息,一坐下就睡死过去,醒来一看队伍无影无踪,拼命追赶几个钟头才能跟上队伍。
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
红四方面军要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到达山顶的那个夜晚,王定国和战友们互相挤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脚趾冻僵了,她拿手一摸,脚趾竟然一下子断了。
她把伤骨磨平,包扎起来,仍跟随在长长的行军队伍中。
“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
”在王定国的记忆中,长征之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夫人、老红军王定国因病于2020年6月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美丽少女贵州女匪陈莲珍

美丽少女贵州女匪陈莲珍作者:沙先贵【内容提要】她本是一位生长在布依山寨的美丽少女,纯朴、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乱年代,身处穷乡僻壤,她不得不拿起自卫的武器,并因此而卷入了一场匪患灾难。
剿匪战斗的硝烟散去之后,她将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毛泽东开明豁达的统战思想,使她获得了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追歼残敌的同时,还先后抽调150余万人,对国民党溃逃时潜伏下来的土匪特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清剿。
同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减租反霸、建立民主政权,使得剿匪工作迅速取得很大胜利。
到1952年底,共歼灭国民党匪特武装240余万人。
【关键词】贵州剿匪陈莲珍毛泽东这是一个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叫陈大嫂的土匪首领。
她的名字在当地早已家喻户晓,甚至有人谈及色变。
关于她的事情,惊动了从地区军分区、省军区到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首长们,并逐级向上报告,直至祖国的中枢神经——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日理万机的国事忙碌中,对处理陈大嫂的问题做出指示,因此改变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后半生的命运。
1992年3月,笔者在惠水县政协会议上初次见到她——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
后来,老人的女儿和女婿应约与我作了几次长谈,并通过书信、照片的形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我得以向世人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婚姻陈大嫂的本名叫陈莲珍,生于1922年农历正月初一,乳名笋妹,布依族,不识字,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她老家住在贵州省广顺县白云乡旁边寨,也就是现在长顺县改尧镇中院村旁边寨。
长顺县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与贵阳市和惠水县毗邻,惠水县又与贵定县、龙里县相接,老百姓之间相互通婚的情况比较普遍。
因此,陈莲珍的生活范围,更多地局限在这种沾亲带故的区域之内。
虽然长顺县离省府贵阳只有八十多公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许多“干人”1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在贫穷中苦熬挣扎。
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

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李永斌;金晓宁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李永斌金晓宁失散60多年的亲姐妹陈亚民、陈汉兰终于团聚1996年10月13日,家居北川县城的孙开玉(原名陈汉兰)老人由大儿子张光义挽扶着上了北去的火车,这是她此生第一次回自己的祖籍陕西省宁强县。
22...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李永斌;金晓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53
【相关文献】
1.古稀重走长征路当作秉笔直书人——老红军作家陈靖和他的《诗言史》 [J], 王建中
2.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青年"迎接十六大,重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J], 李华涛
3.“左”倾思潮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评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 [J], 朱万悦
4.红军姐妹分离六十年后重逢 [J], 余宗琼;
5.六十五年寻亲梦新闻记者帮助圆——《失散老红军刘华连寻亲纪实》出台前后[J], 杨玲玲;饶晓刚;林云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娘子军女性英雄革命岁月的红色传奇

红色娘子军女性英雄革命岁月的红色传奇红色娘子军,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支妇女部队。
她们以女性独特的力量和毅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成为女性英雄的象征。
在红军长征的艰辛岁月里,她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困难,书写下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传奇。
一、娘子军的缔造者——肖华在红色革命岁月中,肖华是创造红色娘子军的伟大女性领袖。
她于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迅速崭露头角。
她提倡男女平等,积极倡导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肖华带领着一支妇女部队,成为红军部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二、战火中的坚守——红色娘子军的初期红色娘子军在创立初期,面临着艰难的局面。
她们必须同时面对敌人的炮火和社会对女性参军的质疑。
然而,她们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动摇。
她们努力学习武术技能和政治理论,以保护自己、支持红军事业。
她们勇敢地行军、执行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长征中的奇迹——红色娘子军的壮举1934年,红军面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艰难的长征。
红色娘子军随同红军一同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她们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面对着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战斗环境。
然而,在长征中,她们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她们与红军一起攀登雪山、趟过河流、穿过草地,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斗志,为红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红军中的女性英雄——红色娘子军的贡献红色娘子军不仅仅是一支由女性组成的部队,她们也是红军中的英勇战士和杰出指挥官。
她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红军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们参与了多次战斗,表现出了与男性战士相当甚至更好的战斗素养。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成为红军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五、红色娘子军的传承与影响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和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的勇气和毅力成为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性别平等的追求,深受红色娘子军的影响。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新一代女性,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CFSY
“在川北, 男人大都吸毒成癖, 丧失了劳动能力, 只 有做家务; 妇女是主要劳动力, 而且从小就做童养媳, 受尽痛苦折磨, 所以她们灾难深重, 强烈渴望自身的解 放。因此, 妇女部的任务是很重的, 既要宣传教育妇女, 把她们组织起来, 还要带领她们参加革命。后来在工、 农、妇各协会中, 妇 女 会 员 达30万 人 ; 在 各 级 工 农 民 主 政府成员中, 妇女占四分之一。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尘封岁月
女红军陈映民, 原本是陈绍禹( 王明) 的胞妹, 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 军, 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由大别山转战到了大巴山, 经历过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 之后又参加了 西路军的苦征恶战, 被俘后历尽艰辛, 死里逃生。就因为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 而 被历史的烟云尘封, 至今仍鲜为人知。
作为一个童养媳, 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 并 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 他们 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 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陈映 民所走的革命道路, 是其兄陈绍禹从来就不曾经历和 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路……
陈映民在吕家做童养媳的时候, 陈绍禹就已熟读 儒学经典, 15岁即离开家门, 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 志诚小学, 六安县省立第三甲种农校, 20岁考入国立武 昌商科大学。1925年, 陈绍禹加入共产党, 同年10月赴 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从此开始了崭露头角的革 命生涯……而陈映民所许给的吕姓人家, 公婆勤劳、朴 实、厚道, 吕绍文兄弟三人也都本分, 全家人对她很好, 老两口将她当作亲闺女一般看待。但因为家道贫寒, 总 是少吃没穿的, 日子很不好过。
在立夏暴动胜利的日子里, 陈映民生下一个男孩, 取名叫吕美成。1929年5月26日, 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 攻占金家寨, 守敌汪东阁民团溃逃而去。在婆婆的关照 下, 她一边哺乳孩子, 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发动和组织 妇女为红军做军鞋, 带头拥护红军队伍。与此同时, 她 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到各个民团据点了解情况。她在 担任少先队指导员时, 有一次和少先队队长皮定均 ( 1955年 被 授 予 中 将 军 衔 ) 外 出 , 侦 察 到 从 金 家 寨 逃 跑 的六安六区民团头子汪东阁的行踪, 及时报告给红军 和游击队, 终于将这个反动分子解决。
1926年, 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 以及周边的乡镇村
落, 都热火朝天地闹起革命来, 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破 土而出, 不少地方成立农民自卫军, 矛头直指土豪劣 绅 。陈 映 民 和 她 的 未 婚 夫 吕 绍 文 一 起 参 加 了 农 民 协 会 , 投 入 到 农 民 革 命 运 动 的 斗 争 行 列 。中 共 党 员 桂 伯 炎 、袁 继安等人, 见她性情活泼, 口才也好, 就指定她担任妇 女代表。从此, 她就在党的领导下, 到各地宣传革命道 理。在党的领导下, 她把妇女们组织起来, 成立了妇女 协作委员会, 积极协同农民协会打土豪、捉劣绅。同时 还把少年儿童组成童子团, 配合农民自卫军站岗放哨 查路条, 防止坏人破坏。陈映民, 当时只有十三四岁, 妇 女们称呼她“小代表”, 儿童团员都喊她“大团长”。陈映 民的革命道路, 就这样从她的故乡故土上起步, 一步一 个脚印地向前奔走……
夫妻双方参加了红军, 危急关头抱 着孩子随军征战
1928年, 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了婚。婚后, 她 照样从事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1929年立夏, 豫皖边 商( 城) 南举行革命暴动, 她因身怀有孕以待分娩而没 能参加。当时, 她的大姐陈觉民参加了这次暴动, 名声 亦在豫皖边乡村传播开来……暴动成功后, 陈觉民就 被派到商城县斑竹园( 今属金寨县) , 在朱氏祠堂举办 妇女运动讲习班, 并由她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
然而, 妹妹陈映民, 却没有“禹子哥”这般幸运。陈 映民生于1913年, 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这个小女孩 出生时, 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二哥陈绍伟, 都 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 尽管家境很穷, 但都同样受到 爹妈的抚养和疼爱, 并指望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光宗 耀祖。而这降生恨晚的幺妹子, 似乎成了个多余的, 出 生的第七天, 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 家, 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陈氏家境之贫苦, 居然穷到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妇 女 部 的 干 部 由 我 带 领 , 经 常 深 入 农 村 了 解 情 况, 帮助群众搞生产, 并和群众一起劳动。还组织妇女 做军鞋、送军粮, 支援前线, 慰问部队。省委为了加强妇 女工作, 培养 妇 女 干 部 , 于1934年 成 立 了 妇 女 学 校 , 由 我兼任校长。当时共有900多名学员。训练毕业后, 就分 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 大都从事妇女工作。
陈映民母子二人, 当时就在这一群没有被编入红 军序列的青年妇女中, 和她们一起, 一步不停地向前 追赶……
路上, 林 月 琴 、刘 伯 兴 两 人 , 成 为 大 家 公 认 的 义 务 领导者。刘伯兴身体很棒, 胆子也壮, 腰里别着一支驳 壳枪, 虽然没有子弹, 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童养媳出 身的女游击队员, 自告奋勇充当警卫, 宿营时招呼大伙 睡在一起, 轮流进行哨。行军中, 她叫大伙跟着她走, 如果发现敌人, 就叫大伙不要惊慌, 看她的手势动作行 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 能说会道, 就主动承担沿途 的联络交涉工作。
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 最后还是没 有看管好, 孩子从众姐妹的眼皮底下丢失了。孩子是怎 么丢失的, 陈映民的回忆只是三言两语, 说是在一次激 烈战斗中, 她“三岁的孩子吕美成丢失了”。而林月琴的 回忆却截然不同, 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林月琴回忆 说:
“那 是 在 湖 北 境 内 , 一 天 下 午 , 大 家 都 疲 惫 不 堪 。 把孩子背在身上, 或抱在怀里, 就像铁块似的沉重, 大 家你传我, 我传她, 不断倒手替换。就在这时, 有个农 民打扮的老汉, 当着我们说: 你们都走累了, 我来帮你 们抱抱孩子吧! 说着, 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一 路上, 他走得越来越快, 我们紧撵慢撵, 还是没有撵 上。到了宿营地, 我们分头到处寻找, 都没有找着, 孩 子还是丢失了。陈映民伤心得很, 痛哭不已, 我们也都 难过得直抹眼泪, 并劝她不要过分伤心, 要保重身体, 坚持到底。……”
林 月 琴 、陈 映 民 两 人 刚 开 始 并 不 认 识 。林 月 琴 曾 在 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里学习过, 所以 她们在一起交谈时, 林月琴讲到斑竹园妇女讲习班陈
觉民的名字时, 她们就认识了, 相互间也感到特别亲 热。对陈映民来说, 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沿途不仅 有林月琴作伴, 还能够帮助照看她的孩子。
1986年, 林月琴撰文回忆说: “在我们这支跑反队 伍中, 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 她就是陈觉民的妹 妹陈映民。我同她过去并不相识, 但由于陈觉民这个关 系, 就感到亲热多了。当时, 因为没有编入红军单位, 我 们还没有依靠, 没有粮食供应, 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 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 我们轮流背着、抱着他。到了 宿营地, 便七手八脚地为他张罗奔忙, 有的拾柴烧火做 饭, 有的帮忙照看孩子, 有的去老乡家先给孩子要点吃 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 又渴又饿, 十分疲 劳, 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乡们, 看到我 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一个孩子, 都表示惊奇和同情, 有的说我们怪可怜的, 挺辛苦的, 有的还要我们把孩子 留下。但是, 孩子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 的确十 分艰苦、劳累, 但 我 们 决 心 依 靠 大 家 的 力 量 , 带 好 抚 养 好这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 红军一进入鄂东北根据地, 敌情更 加严重, 部队也在加紧行动。由于孩子的严重拖累, 红 军在越过平汉铁路的月黑之夜, 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 就尾随在后卫部队的后面, 继续追赶队伍。渐渐地, 又 跟后卫部队拉开了距离, 最后不得不跟着一群随军跑 反的妇女们, 不分昼夜地追赶部队。
随 同 “跑 反 队 ”追 赶 红 军 , 途 中 丢 失 了孩子吕美成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 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 因战事紧张, 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 在林月琴等人的 劝说下, 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 陕边转战途中, 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 与其丈夫吕 绍文一起并肩行进。而林月琴、刘伯兴两人, 当时也被 收留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 正式回归到红军队 伍之中。
1930年, 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 并担任 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 她的孩子断 奶后, 交由婆婆照看抚养, 她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
·35·
尘封岁月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红军, 就近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 丈夫为战斗员, 她当 宣传员。同年, 她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10 月,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 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 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
就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长征中不 幸又失去丈夫吕绍文
随军入川后, 陈映民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 女宣传队, 与陶 万 荣 、廖 赤 见 等 人 一 起 工 作 , 当 时 驻 扎 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 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 地方工作。1933年6月, 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 委, 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部长是姚明善。陈映民 撰文回忆说:
多事之 秋 , 红 军 主 力 部 队 、地 方 游 击 部 队 , 以 及 随 军跑反逃难的苏区群众, 如同潮水般由皖西涌向鄂东。 当时, 吕绍文和他的 二 弟 吕 绍 武 、三 弟 吕 绍 全 , 都 离 开 了老家, 随同红军队伍转移而去。陈映民二话没说, 急 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 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 随军征战……
最初在皖西境内, 乘坐担架随军行动的第十二师 师长陈赓, 看见陈映民带着孩子行军, 一路上比较辛 苦, 就让她跟随在师医院的队伍里, 沿途也好帮助照 应。沿途负责护理陈赓的医务人员, 有医务主任陈保 青, 女护士何福祥、张茶清等人。陈映民带着孩子就跟 这几位姐妹一起坚持行走。情况紧急时, 陈赓就将孩子 扶上他的担架, 急奔猛走一阵子, 以减轻陈映民的体力 负担。晚上到了宿营地, 大家在一起安营扎寨, 吃饭休 息, 医护人员也帮忙照顾母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