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王廷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明史王祯文言文翻译

明史王祯文言文翻译

王祯,字子实,江宁人也。

父贵,为官河南。

祯少好学,博览群书,尤长于经学。

及长,以文学征辟,累官至礼部尚书。

祯性刚直,不阿权贵,每以直言进谏,故人多忌之。

然祯不屈其志,益坚其行,以正道自守,不随俗浮沉。

祯在官,勤于政务,宽于待下,惠政及民,故所至之处,民心悦服。

尝言:“为政之道,在得人心。

人心既得,万事可成。

”故其所施政,皆以民心为念,不以私欲害公。

祯好文学,尤善草隶。

尝手书《论语》、《孝经》等书,流传于世。

又撰《五经正义》,以明经义,广为流传。

祯又工于书画,所作山水、花鸟,皆极妙品。

时人称为“王半山”。

祯于嘉靖年间,以老病乞归。

归后,杜门谢客,专心致志于学问。

其时,天下大乱,祯虽家居,心忧国事,常以诗书自娱。

所著诗文集,凡数十卷,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祯卒,年八十有二。

遗命薄葬,不设祠堂。

朝廷以其忠直,赐谥“文简”。

时人谓:“王文简公之德,足以垂范后世。

”今译如下:王祯,字子实,江宁人。

他的父亲王贵,曾在河南做官。

王祯自幼好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经学。

长大后,凭借文学才能被征召入仕,官至礼部尚书。

王祯性格刚直,不阿谀权贵,常常直言进谏,因此很多人对他有所忌惮。

然而王祯不屈服于压力,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以正道自守,不随波逐流。

王祯在任官期间,勤于处理政务,对待下属宽容,施政惠及百姓,所以他所到之处,民众都心悦诚服。

他曾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赢得民心。

民心一旦得到,万事可成。

”因此他所实施的政事,都把民心放在首位,不以私欲损害公利。

王祯喜好文学,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

他曾亲手抄写《论语》、《孝经》等书籍,流传于世。

又著有《五经正义》,用以阐明经义,广为流传。

王祯还擅长书画,所绘山水、花鸟,都是上乘之作。

当时人称他为“王半山”。

在嘉靖年间,王祯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

退休后,他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学问。

那时,天下大乱,王祯虽然在家,但心忧国事,常常以诗书自娱。

他所著的诗文集,共有数十卷,多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祎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祎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祎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攘臂曰:选自《明史•王祎传》)译文: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

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

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

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

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

太祖很高兴,说:“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

《明史·严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严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严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明史·严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严清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除富顺知县。

公廉恤民,治声大起。

忧归,补邯郸。

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

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

连丁内外艰。

服除,补兵部,擢保定知府。

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

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

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

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未上,改四川。

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

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

番人入贡,裁为定额。

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

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

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

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

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

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

”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

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

未赴,改贵州。

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

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丽者独清。

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

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即以清代。

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

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

甫半岁,得疾归。

帝数问阁臣:“严尚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

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

又三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

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译文: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命做富顺知县.严清公正廉沽.体恤百姓,治理的名声广泛兴起。

因守丧辞职田家,补官邯郸知县。

《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篇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及翻译原文:王绂,字孟端,无锡人。

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洪武中,坐累戍朔州。

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

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

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

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

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其后,昶见益,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译文: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

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

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

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

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

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

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

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

《明史·李廷机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明史·李廷机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明史·李廷机传》原文阅读及翻译《明史·李廷机传》原文阅读及翻译原文: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

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

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土第二授编修。

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

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

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餽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

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

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

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

时内阁止朱赓一人。

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万历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

给事中曹于忭不可。

相持久之,卒列以上。

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廷机三辞始视事。

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

已而姜士昌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

廷机力辨求罢,又疏陈十宜去,帝慰谕有加。

明年四月,主事郑振先论赓十二罪,并及廷机。

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

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

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

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

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

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

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

居四年卒。

赠少保,谥文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译文: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

被推举进入大学,取得顺天乡试第一名。

万历十一年,又取得会试第一名,以进士第二的身份授职为编修。

万历二十年,主持京察,有偏私。

曾经兼管户部、工部的事务,总揽大事又精细周密。

奏请皇帝施行抚恤商旅四件事,商旅的困窘得以缓解。

京城外的陵垣,大都得到修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节余钱,没有因此烦扰百姓。

杨廷麟传明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杨廷麟传明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杨廷麟传明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杨廷麟传明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

崇祯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

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

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

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

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

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

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

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

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

无何,象升战死贾庄。

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初,张若麒、沈迅官刑曹,谋改兵部,御史涂必泓沮之。

必泓,廷麟同里也。

两人疑疏出廷麟指,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

会廷麟报军中曲折,嗣昌拟旨责以欺罔。

事平,贬廷麟秩,调之外。

黄道周狱起,词连廷麟,当逮。

未至而道周已释,言者多荐廷麟。

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

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

宗室朱统翷诬劾廷麟召健儿有不轨谋,以姜曰广为内应。

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

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

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

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

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

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

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

已而万元吉至赣。

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

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

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

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

十月四日,大兵登城。

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让:责备B.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画:谋划C.御史涂必泓沮之沮:阻止D.事平,贬廷麟秩秩:官阶品第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杨廷麟为人磊落、忠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①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②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③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④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⑤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⑥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崇祯皇帝向杨廷麟征询保举和考试选举哪一个更能得到人才的时候,杨廷麟直言进谏,皇帝听了也为之动容。

文言文阅读训练:《明史-王翱传》(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明史-王翱传》(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明史•王翱传》(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

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

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

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默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

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可印卷白公。

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

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名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日:“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

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公因辞。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公劳之日:“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

”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皆阳应日:“诺。

”公屡促之,必如约。

乃伪为屋卷,列贾五百金,告公。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

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

帝问故,翱赞苜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J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

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

三年,疾甚,乃许致仕。

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

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默F帝从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司”指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含义相同。

《宋史·王霆传》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王霆传》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王霆传》的原文及翻译《宋史·王霆传》的原文及翻译原文:王霆,字定叟,东阳人。

霆少有奇气,试有司不偶,去就武举,嘉定四年,中绝伦异等。

乔行简考艺别头,喜曰:“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

”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之日!”至扬子桥,人言贼兵昨日在南门,去将安之,霆竟至南门,以帅宪之命董三城事。

胜次第出城接战,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无一不利。

夺贼壕,筑土城,焚城门,贼气为慑。

北兵至浮光,其民奔遁,相属于道,朝论以为霆可守之,乃知光州。

冒雪夜行,倍道疾驰至州,分遣间探,整饬战守之具,大战于谢令桥,光人遂安。

督府魏了翁以书来慰安之,以缗钱十万劳其军。

知高邮军,流民邦杰聚众三千人为盗,霆剿其渠魁,余党悉散。

时议出师,和者甚多,霆以为:“莫若遣间探觇敌情,如不得已然后行之;否则无故自荡其根本,是外兵未至而内兵先惨烈也。

”诸军毕行,惟高邮迟之,境内赖以安全。

由是与时迕,而谗者益众。

执政期论边事,且谓朝廷即有齐安之命。

霆曰:“秋防已急,边守不宜临时更易,盍少需之。

”乃撰《沿江等边志》一编上之。

制置使董槐、邓泳交荐之,差知寿昌军,改蕲州,建学舍,祠忠臣。

尝叹曰:“两淮藩篱也,大江门户也,三辅堂奥也。

藩篱不固则门户且危,门户既危则堂奥岂能久安乎?”于是贻书丞相杜范,乞瞰江审察形势,置三新城。

不报。

卒。

(节选自《宋史王霆传》,有删改)译文:王霆,字定叟,东阳人。

王霆少年时有才气,去有关部门应试没考上,就改考武举人。

南宋嘉定四年,登武举绝伦异等。

主考官乔行简考察他的`技艺另行考试说:“我为朝廷得到一帅才!”当时潘甫等人起兵叛乱,事情刚平定,王霆因此加以安抚。

镇江都统赵胜任用他为计议官,当时李全攻打盐城、海陵,赵胜出兵守扬州,属官们大多害怕随行,王霆激昂地说:“这难道是臣子逃避困难之日!”到了扬子桥,有人说敌兵昨天在南门,将其赶走就能安定,王霆竟然去南门,凭帅宪的命令主持三城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王廷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居间?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译文: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1532)考取进士。

授任户部主事,改任御史。

历任苏州知府,颇有政绩声誉。

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理粮食储备。

南京的粮储督理,自成化元年(1465)以后均由都御史领命,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开始指令户部侍郎兼任。

等到振武营的军队叛乱,舆论要求恢复旧制度,于是让副都御史章焕专门领命,改派王廷去南京刑部。

王廷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当时倭寇骚乱还没有肃清。

王廷建议派遣江南地方镇守总兵官,专门驻防吴淞,江北的属地分派的副总兵,专门驻防狼山。

于是成为定制。

淮安发生大饥荒,他与巡按御史朱纲奏请留下商税做军队的粮饷,被皇帝下诏严厉申斥。

给事中李邦义于是弹劾王廷不知道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廷辩护,才得解脱。

转任左侍郎,仍然负责户部事务。

因为在通州抗击倭寇的功绩,增加二级薪俸。

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

上奏皇帝推行慎重选官授职、重视分区巡察、认真办理刑狱、端正表率、严格检查与约束、公开举荐与弹劾等六件事。

隆庆元年(1567)六月,京都雨大成灾毁坏房舍,皇帝指令王廷督促御史分别进行赈灾、抚恤。

正赶上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戒备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

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

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从中斡旋,徐?推辞不见他。

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弹劾徐阶,徐阶称病引退。

王廷便揭发张齐的奸诈好利的劣迹,进谏:“张齐先前奉命赐赏宣、大的军队,接受了盐商杨四和的几千两银子,替他宣扬抚恤边地商人、革除以后的盐课等事,被大学士徐阶阻止。

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

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谋求掩饰自己。

”皇帝便将张齐打入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给无辜者罗织罪名。

诏令剥夺毛恺的官职,将王廷贬斥为民。

巡抚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王廷任苏州太守的时候,人们将他与赵清献相提并论。

耿直有气节,始终没有更改。

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

”诏令他就原官职退休。

万历十六年(1588),供给的粮食如定制,仍旧以其高寿特赐慰问之情。

第二年去世。

谥号恭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