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三维目标1、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3、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重点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教法启发、谈话、演示难点认识空气有质量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关键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空气也有质量教具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饮料瓶等程序一二教学内容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师生活动设计1、猜谜语2、生回答3、谈话4、提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它的存在5、学生演示实验方法。

6、用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7、学生演示并说明原理。

8、小结。

1、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2、让几名学生试着吹一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探究空气是否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时间10分10分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三四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总结3、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4、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5、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6、师小结。

1、谈话: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2、分组实验3、汇报结果4、提问5、学生讨论汇报6、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在实验中觉察到空气的存在。

18分2分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会流动占据空间课后反思优点:能以学生认知背景为基础去指导他们。

缺点:实验时还不够细化,学生参与不全。

改进: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动手参与实验得出结论。

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三维目标1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并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2体会压缩空气的运用,拓展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比较空气和水的压缩性教法讲解演示难点压缩空气的运用学法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关键拓展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教具杯子、水槽、注射器等程序一二教学内容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师生活动设计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呢?2、讨论: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试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1、实验名称:验证空气的存在实验器材:塑料袋实验过程:用塑料袋兜空气实验现象:发现能兜住空气实验结论:空气存在2、实验名称:探究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线、小木棒等实验过程:把气球套在瓶子内,吹气球;把两个气球挂在小木棒两头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用少许力按气球。

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刺破的那头上升;按气球能按扁,放手由恢复原状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被压缩3、实验名称: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性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玻璃片、香、实验过程:把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香点燃放入其中一个,在把他们对接一起,中间隔着玻璃片,抽调玻璃片,观察现象。

冷热玻璃瓶上下调换位置观察,实验现象:热的空气总是上升,冷的总是下降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4、实验名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情况实验器材:镜子、凡士林实验过程:把凡士林涂在三面镜子上,放在不同地方实验现象:几天后,观察镜子灰尘多少实验结论:确定空气污染是否严重5、实验名称:正确使用酒精灯实验器材:酒精灯实验过程:酒精灯的使用实验现象:无实验结论:无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温度计实验过程:温度计使用过程实验现象:无实验结论:无7、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器材:三种不同温度的水、温度计实验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实验现象:无实验结论:五8、实验名称:热在固体液体中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汤勺、试管夹、三角支架、石棉网、木屑、烧杯实验过程:a、给汤勺不同位置滴蜡烛,给其中一个位置蜡烛加热b、把木屑放入烧杯、并加热实验现象:a、其他位置的蜡烛也会融化b、烧杯中的木屑不断上升下降。

实验结论:热能在固体中传递,从高温向低温传递;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是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9、实验名称:研究同一物质深色和浅色的吸热性实验器材:温度计、深色和浅色液体实验过程:把深色和浅色液体放在阳光下,测量温度实验现象:温度计上册的度数不同实验结论:同物质深色比浅色吸热性能好10、实验名称: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实验器材:水、酒精灯、玻璃瓶、玻璃片实验过程:给玻璃瓶的水加热,并盖上玻璃片实验现象:水变成气体,遇到玻璃片又边液体实验结论: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液体11、实验名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尺子、小鼓、豆子实验过程:弹拨尺子、把豆子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实验现象:发现尺子振动;发现鼓面振动,小豆子也跟着上下跳动,同时听到声音实验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12、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器材:沙子袋、水袋、空气袋实验过程:把他们放在桌面上,分别把耳朵贴在三个物体上。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

”并能简单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五、教学仪器:教师准备:玻璃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水槽一个;学生器材:沙袋,水袋,气袋,纸杯,棉线,牙签。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和牙签制作土电话。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就算面对面大声地说话,对方也不能直接听到他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二)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探究1、活动1:钟罩里的手机(1)教师演示“钟罩里的手机”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用手机播放铃声,你能听到声音吗?再用钟罩盖住手机,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它有没有变化?最后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你还能听到声音吗?(2)预测实验的结果。

学生预测声音会变小或消失。

(3)观察实验现象。

刚开始能清晰地听到手机铃声,用钟罩盖住手机后,听到的声音变小了;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玻璃钟罩里空气较多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声音;当钟罩里的空气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直到抽掉钟罩里全部的空气(不可能抽得很干净),相当于真空状态,跟月球上差不多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

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声音不存在了?还是只是没有传到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听不到?学生讨论、分析。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

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

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问。

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空气能被压缩 。
实验
空气是存在的、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具有流动性、压
结论 缩的空气有弹力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 名称
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
四(2)
实验
执教教
9.8
李荣
班级

时间

实验 目的
1、哪只蜡烛燃得时间长。2、研究空气的成分。3、剩下的空气是 否支持燃烧。4、制取二氧化碳。5、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6、证明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 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截。3、火柴立即熄灭。4、引到
现象 另一瓶内出现气泡,再倒入石灰水变浑浊。5、短蜡烛先灭,长蜡烛后
灭。6、小水珠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实验 结论
1、燃烧需要空气支持。2、燃烧用去部分气体,水补充了这部分 空间。3、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4、制取的气体是二氧化碳。5、二 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 无
现象
实验 结论
备注
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 名称
实验 班级
实验 目的
实验 器材
热在固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递
四(2)
实验

时间
10、10
执教教 师
知道热在固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李荣
酒精灯、蜡烛、试管夹、金属汤勺 、烧杯、木屑、三角架、石棉网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
四(2)
实验
10.10
执教教
李荣
班级

时间

实验 目的
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 器材
酒精灯 火柴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钓鱼第一课:认识鱼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鱼类的外形和特点,培养他们对鱼的兴趣。

- 教学活动:-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看到不同种类的鱼,并询问学生对鱼的认识和了解。

- 2. 通过观察大屏幕上播放的鱼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鱼类的生活性和特点。

- 3.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的鱼缸,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种类的鱼,并和同伴分享观察结果。

-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鱼类海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鱼。

第二课:钓鱼的基本方法-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钓鱼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对钓鱼的兴趣,并了解到钓鱼的环保意义。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鱼类海报,引发钓鱼话题。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基本装备和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装备的分析和实际操作,体验钓鱼的过程。

-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保护鱼类资源?钓鱼的环保意义是什么?第三课: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增强他们参与钓鱼活动的自信心和安全意识。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两课的内容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课的钓鱼体验。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常见技巧,并示范演示。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技巧的模拟操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 4. 强调钓鱼的安全知识,讲解如何避免意外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四课:鱼类的保护与环境保护- 目标:通过研究鱼类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 教学活动:- 1. 向学生介绍鱼类面临的威胁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和水域环境?-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设计海报、标语等,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

- 4.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要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要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要求1、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2、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3、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实验内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5、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6、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7、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8、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9、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4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4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4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爬行类动物的特征和性;
2. 认识一些常见的爬行类动物,如蛇、龟等;
3. 研究保护和关爱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爬行类动物的特征;
2. 了解不同的爬行类动物的性;
3. 强调保护和关爱爬行类动物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爬行类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 介绍爬行类动物的特征,并通过实物展示进行直观教学;
- 分别介绍一些常见的爬行类动物,如蛇和龟等。

3. 活动设计(25分钟)
-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爬行类动物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动物的特点和性,并制作海报展示;
- 学生海报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海报展示,其他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对该动物的了解。

4. 总结(5分钟)
-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和关爱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爬行类动物的活动。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展示的质量;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爬行类动物;
2. 鼓励学生进行爬行类动物的观察记录和研究,深入了解其生态环境和保护问题。

以上是本次《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4.爬行类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结论
空气是存在的、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具有流动性、压缩的空气有弹力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9.8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1、哪只蜡烛燃得时间长。2、研究空气的成分。3、剩下的空气是否支持燃烧。4、制取二氧化碳。5、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6、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名称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8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
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热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2、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实验步骤
1、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2、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实验现象
温度计的液面有上升
实验结论
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步骤
一、(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二、(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三、(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研究空气的性质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9、5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研究空气的存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空气有无质量、空气能否流动
实验器材
水槽注射器水、塑料袋、杯纸团气球同样两只气球直棍线气球塑料袋
实验步骤
1、注射器抽如空气,压入水中。
2、打开塑料袋口,在空中逗得几下
3、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过一会儿观察。
4、把气球下部塞入瓶中,逐渐吹气球。
5、把两只充气气球吊在直棍上,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
6、吹大气球,让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
吹大袋子,扎牢口,用手压“气垫”。
实验现象
1、水中出现串串水泡。2、塑料袋鼓胀起来。3、纸团没湿。4、气球吹不大。5、平衡打破,破球浮起。6、气球吹来凉风。7、气垫”被压缩一些压缩后又回弹
4、在一只瓶里放入小打、醋,把气体引导另一瓶并倒入澄清石灰水。
5、在烧杯点燃长短2支蜡烛吧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6、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用卡片吧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实验现象
1、小杯中蜡烛最先熄灭,大杯次之,没杯的最后熄灭。2、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的水上升了一截。3、火柴立即熄灭。4、引到另一瓶出现气泡,再倒入石灰水变浑浊。5、短蜡烛先灭,长蜡烛后灭。6、小水珠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实验结论
热从高温的地方传到低温的地方。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10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的酒井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2、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上升。3、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气球鼓起。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气球瘪了。
实验结论
固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名称
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排序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2.12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排序
实验器材
给类铅笔、不同的塑料膜
实验步骤
观察铅笔、给塑料膜做褶皱实验、伸拉实验、透明度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
发现铅笔的软硬度不同、塑料膜的褶皱、伸拉性、透明度不同
实验结论
根据同一特征不同性排序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17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认识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器材
酒精灯 热水、冰块、石棉网 玻璃片
实验步骤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是否有水珠。
2.准备半杯不冒气的温水,把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
水变成气体,遇到玻璃片又变成液体
实验结论
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液体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认识耳的构造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1.14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认识耳的构造,知道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实验器材
耳朵模型
实验步骤
观察耳朵有哪几部分组成?它们有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耳朵有: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组成.
实验器材
水槽水大口塑料瓶蜡烛火柴玻璃片大小2只杯3支同样长短小蜡烛火柴玻璃片2个瓶瓶塞玻璃橡胶管小打醋烧杯长短2支蜡烛干燥的玻璃杯卡片碎冰
实验步骤
1、在玻璃片上点燃三支蜡烛,其中2支分别扣上大小杯,观察
2、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进水槽中;再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
3、先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盖,把燃着的火柴迅速插入瓶,观察。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热在固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10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知道热在固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
酒精灯、蜡烛、试管夹、金属汤勺、烧杯、木屑、三角架、石棉网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其凝固。
2.用试管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前端、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蜡熔化的情形。
3.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实验现象
1、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2、热在液体和气体中传热的方式是对流。
实验结论
1、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认识人的消耗器官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31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认识人的消耗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实验器材
消化器官模型
实验步骤
观察各个器官的形态,弄清它们在人体的大致位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消化器官由: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2、热在液体和气体中传热的方式是对流。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比较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
实验班级
四(2)班实Leabharlann 时间10.17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知道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
实验器材
1、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2、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3、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结论
1、燃烧需要空气支持。2、燃烧用去部分气体,水补充了这部分空间。3、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4、制取的气体是二氧化碳。5、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8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实验名称
把事物的相同或相似进行分类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2.19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把事物的相同或相似进行分类
实验器材
果实挂图、动物挂图、指纹挂图
实验步骤
观察相同和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根据事物相同或不同分类
备注
实验现象
1、温度计的液面上升。2、先快后慢。
实验结论
一杯热水的逐渐变凉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备注
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班级
四(2)班
实验时间
10.10
执教教师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酒精灯、蜡烛、试管夹、金属汤勺
实验步骤
1、在汤勺上分别滴三滴蜡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