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堂学习过程 激活学生认知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激活学生思维,是将学生从平凡的日常工作中拉出来,引导他们更多地思考问题、深入研究、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受益更多的一个过程。
要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考,找对正确的切入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情况,合理地设计课堂上的活动。
以课程为核心,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有目的地遴选一些问题出来,分析它们的思想内涵,用真实的案例和讲解来展开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模拟试验等形式,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提问、反思,这样学生才能在不自觉中激发自我的思考能力。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充满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新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仅仅只关注测试情况,而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从学生的表现去分析学生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
总之,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于找对切入点,老师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激发,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身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受益更多。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必须靠思维才能解决不同的难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并说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1.提高思维难度提高思维难度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学习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些问题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创造性地设计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任务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
比如,在教授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
另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可以使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探究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1.培养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创新思维是很多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之一。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各个方面更加出色。
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需要考虑问题的多个因素。
这需要学生具备标准化测试所不能测量的综合素质,如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思维“碰撞”中激活学生的学习

人文研究在思维“碰撞”中激活学生的学习许世冬摘要: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而好的情境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思维性。
打破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平衡触发学生思维、在求异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思维“碰撞”“刺激性”情境数学化认知结构一、什么是思维“碰撞”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思维“碰撞”是建立在客观事物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冲突与联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进行思维“碰撞”1.“碰撞”是启动思维的基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对人脑产生刺激或冲突时,才能引发思维。
例如,一堆苹果本身并不能引发思维,而当教师将这些苹果发给小朋友时,小朋友就可能去想“我发的苹果是大,还是小?思维也就产生了。
2.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是主导、是连线、是灵魂,没有思维的数学学习是无效的。
三、怎样在思维“碰撞”中给了猴甲。
猴乙见到说:“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6块,将其中2块分给了猴乙。
猴丙更贪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最后,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9块,拿了3块分给了猴丙。
两个案例中的情境设计都做到了富有趣味性,但案例1中情境缺乏思维含量;而案例2则较好地结合了趣味性与思维性。
(2)对情境进行数学化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但假设情境仅停留在生活化基础上,对学生思维发展与知识建构缺乏促进作用。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逐步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学习也会从形象走向抽象,从生活化向数学化过度。
如案例2中,学生学习仅停留在具体层次上是学不到任何新知识的。
如果从情境中抽象出41、82、213时,情况立即发生了变化,并且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41=82与6)各分得多少?你会分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学生:“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了这块蛋糕的一半。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引言: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提出问题、积极互动和鼓励独立思考等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
一、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
在互动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给予积极回应和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而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鼓励独立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四、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模拟实际情况并提出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并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具体问题。
五、评价和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的同时,还应该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评价和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思考和改进。
因此,教师需要注意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和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引导学生思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

㊀2021年第6期㊀总第59期㊀ʌ课堂聚焦·课堂新探ɔ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张芯蕊(南京市海英小学,江苏南京㊀210016)ʌ摘㊀要ɔ思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㊂研究者扎根课堂,在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浸润下,总结出激活学生思维的四个策略:创设情境,丰富思维方法;搭建支架,推动思维进阶;联结情感,持续思维动力;复盘过程,提高反思能力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发生㊂ʌ关键词ɔ小学科学;科学思维;策略ʌ作者简介ɔ张芯蕊,一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㊂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㊁批判质疑㊁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胡卫平教授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1]㊂‘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明确指出,思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2]49-50㊂笔者根据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提炼出切实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四个策略㊂一㊁创设情境,丰富思维方法南京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建议,科学教师应当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思考有没有把思维活动与实验㊁观察㊁记录㊁讨论㊁交流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外显的操作活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保持高度统一㊂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只是观察与描述现象,那么他的思维便没有真正启动㊂真正的思维课堂,需要运用分析㊁综合㊁比较㊁分类㊁抽象㊁推理㊁概括㊁类比等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㊂创设情境是丰富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一个好的情境会包含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贯穿整节课的始终㊂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 费力 ,而且 费脑 ㊂比如对于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常见的岩石 一课,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了解岩石的分布,再观察岩石标本的特征㊂一般情况下,教师出示岩石标本后会问学生: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表面上看,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案,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㊂可是从学生的立场看, 我为什么要研究岩石?是老师让我研究的 ㊂教师象征性地征求学生意见,只是走了一个 主体化 形式,并没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内在需求㊂笔者从生活出发,创设了一个厨房装修的情境: 老师准备安装厨柜台面,装修工人给了四块样品供选择,有大理石㊁石灰岩㊁花岗岩㊁砂岩,该怎么选择呢? 为了获取更多信息,学生询问了台面的使用情况㊂笔者给出如下细节:(1)台面上有电热水壶,经常烧水;(2)每天要做饭,炒菜经常放白醋;(3)希望台面耐用,并且美观㊂学生对应台面的使用情况,列出了自己想要研究的岩石特征以及研究方法(见表1)㊂表1使用情况岩石特征研究方法烧水防水性在岩石上滴水每天做饭耐磨损性在岩石上刻画炒菜放白醋耐腐蚀性在岩石上滴白醋希望美观颜色㊁颗粒㊁光泽㊁条纹等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㊂他们从台面的使用情况出发,分析出需要研究的岩石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和方㊀2021年第6期㊀总第59期㊀法之间的联系㊂真实情境使学生乐于探索,在活动中能够细致地观察㊁积极地交流,并且因为帮助教师解决了难题而充满成就感㊂在汇报环节,学生不断地将实验现象对照需求,评价每块岩石,力图以证据为基础,设计不同的选择方案㊂在这样的分析㊁评价和创造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㊂二㊁搭建支架,推动思维进阶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知道学生 原来在哪里 ,通过学习能够 到达哪里 ,这样才能准备适切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进阶㊂在科学学习中,能力的进阶包含从科学观察到科学实验㊁从简单描述到复杂描述㊁从现象描述到分类辨识再到因果关联[2]81㊂支架式教学能够在学生原有认知的空白处㊁迷思点给予新的启发,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生,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㊂比如通过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位置 一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㊂这是学生 将要到达的地方 ,是学生已有经验中不曾掌握的方法㊂课前,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运动,主要是看这个人的身体有没有动作行为的发生㊂例如,学生认为站在扶梯上的人没有运动,因为他们没有做出迈腿㊁挥手等具体动作㊂也就是说,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依据只有这个物体本身,这便是学生的前概念㊂想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另一个物体来判断一个物体运动与否,这中间的差距就需要支架的帮助㊂支架可以是图片㊂比如,图1和图2就是很好的支架,但使用方法略有讲究㊂如果同时展示图1和图2,学生虽然也能通过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但是思维的火花较小㊂如果先展示图1,并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则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思维火花,因为学生无法直接判断物体(如汽车㊁鸭子㊁乌龟)是否在运动,便会产生获取更多信息的迫切感㊂此时再展示图2,学生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地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㊂支架也可以是问题 促进学生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问题㊂比如,教师可以先将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集中展示出来(见表2)㊂图1㊀图2表2运动物体判断依据汽车汽车从小路的左边行驶到了小路的右边乌龟乌龟从小路的拐弯处爬到了小路的直行道鸭子鸭子从湖的中间游到了湖的右边接着,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表2中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有哪些共同点㊂一开始,学生回答: 都是将这个物体与一个不动的物体作比较㊂ 教师给出概念:汽车从小路的左边行驶到小路的右边,就说汽车相对于小路的位置发生了变化㊂然后要求学生用 位置变化 这样的科学语言重新总结㊂学生经过思考㊁讨论,最终得出运动的物体都是相对于另一个不动的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结论㊂学生要从现象描述进阶到因果关联是有困难的,教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第一个支架,教给他们 位置变化 这个科学术语是第二个支架㊂有了这两个支架的帮助,学生便能从现象中归纳方法㊁总结规律,实现思维层面的飞跃㊂三㊁联结情感,持续思维动力在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常存在动力难以持续的问题,尤其是需要长期观察的活动,如栽种小葱㊁看月相㊁做肥料袋等㊂创设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和行为的高投入,使学生的思维动力得以持续和内化㊂比如在教授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看月亮 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用月相盒观察月相之后,有学生问: 月亮只有在中秋节才会出现满月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的讨论,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不确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有中秋节才会出现满月,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每个月都会出现满月㊂于是,笔者与学生做约定: 从现在开始到期末,只要哪位同学发现了满月,就拍照发给老师,或者打电话㊁发信息都可以㊂ 学生的眼睛顿时亮㊀2021年第6期㊀总第59期㊀了起来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每天都注意观察月相,心里痒痒的想给老师打电话㊁发信息㊂虽然真正能打电话㊁发信息的日子很少,但是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并且笔者每周都会询问学生看到的月相情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结㊂这样一直到满月的日子,学生高兴极了㊂笔者还为参与的学生准备了奖品,学生很是惊喜㊂这个活动持续了三个多月,学生一直动力十足㊂他们不仅发现了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或十六都会出现满月,还发现了月相的变化规律㊂课内就这样延伸到了课外,一开始吸引学生的是打电话㊁发信息等,这无疑是一个 特权 ,是联结情感的纽带㊂但是随着观察的持续,真正吸引学生的事情转变为月相变化的规律,外在刺激带来的动力逐渐被认知内驱力所取代㊂四㊁复盘过程,提高反思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㊁检查㊁评价㊁反馈㊁控制和调节,这种自我监控能力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素养之一 批判性思维能力㊂复盘是围棋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㊂模仿围棋复盘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㊂例如,2020年线上教学期间,笔者针对谣言诸如:5G会传播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 新冠病毒 );坚持少量多次饮用60ħ的温开水,可以杀死新冠病毒等,设计了线上专项课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科学论证,最终学会辨别谣言的方法,树立科学思想㊂开设线上总结汇报课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复盘㊂1 各小组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自我评价(1)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如是否官方发布㊁亲身体验等㊂(2)是否运用了多种方法或从多种途径收集信息㊂(3)是否综合考虑了每位成员的信息,并进行充分的线上交流和讨论㊂2 反向论证师:难道高温对新冠病毒一点影响都没有吗?生:高温能杀死新冠病毒,但是温度要足够高(56ħ以上)㊁时间要足够长(30分钟以上)㊂师: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正确吗?生:我们收集了那么多可靠的证据,结论应该是正确的吧㊂教师出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㊂学生发现,随着时代发展㊁科技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逐渐完善㊂师:这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启示?生:有可能我们现在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也不全面㊂因为医学一直在进步,对新冠病毒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了解㊂批判性思维强调自我监控与评价反馈,不断调整论证的思路与方案,从而获取更有力的证据,形成更合适的决策㊂本案例中,师生的反思秉承审慎的态度,做到了内容全面㊁实事求是㊂学生回溯证据,检查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取证方法是否多样,并复盘㊁交流过程,反思面对丰富的信息,是否经过分析㊁综合㊁评价等而得出结论㊂这些反思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策略,提高元认知水平㊂教师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反向论证㊂通常,学生具有思维定式,会沿着自己假设的方向论证,一旦假设某个观点是错误的,就会搜集各种证据证明它的错误㊂而反向论证是思维的难点,学生很少涉及㊂因此,教师从对立面切入论证,提出高温是否对新冠病毒没有任何影响,探索可能翻证的信息,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㊂再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㊁科技进步,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生改变㊂这一系列的反思过程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包容性,认识事物的角度也更全面㊂培养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结,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运用多元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胡卫平.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家,2018(48):13-16.[2]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责任编辑:罗小荧)。
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应对挑战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接受不同的观点。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信。
2. 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给学生分配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达到这一目的。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线索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实施启发式教学。
4. 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较不同观点和找出证据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灵活地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课题、开展创意活动和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6. 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可以交流想法、分享知识,并从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中获得启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项目研究或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总结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
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
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
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
教师的作用:1、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采撷,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并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现存社会的实践活动,承接起发展的任务,延续社会的文明。
2、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教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教师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物质生产者行列中来,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育的一大任务。
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而挑战性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合作,分享和交流创新思维的想法。
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学生思维多样性,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
二、启发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的学习,学生将更加自主地发展和运用创新思维。
三、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思维常常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鼓励他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运用。
举个例子,当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结合物理或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来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培养跨学科思维将激发学生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四、提供创新机会和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创新机会和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科技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企业代表来学校做讲座,分享他们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通过提供创新机会和资源,学生将更容易培养出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鼓励失败与反思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过程,失败与反思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接受失败,并借此机会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正面看待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学生将更加勇于创新并不断提升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课堂学习过程激活学生认知思维【摘要】本文就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运用策略作分析,旨在阐述运用情境化教学环境氛围来优化学习过程,为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
为学生创设富有开放性和生活化的学习载体,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开放性表达探究
英语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情感,运用实践、体验、活动等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综合语言学习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和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活化课堂学习过程的方法来激活学生英语学习认知思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中积极表达和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创设自然生活式学习情境,激发自我主动参与思维
英语学习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
基于上述教学认识要求,多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认知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英语学习源于生活的本质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潜能。
通过创设自然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体现了英语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合课程资源于现实生活过程,增强认知体验。
首先,营造与课程学习内容相似的环境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兴趣。
其次,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学习的资源,并能够从生活中
概括学习的收获。
再次,建议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表达,尤其是发挥他们的角色扮演升华作用,鼓励学生能够深入表达交流。
这样的自然生活式学习情境,更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潜能。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为大熊猫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生活环境。
可建议学生能够运用画笔画出大熊猫理想生活环境,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if you were a giant panda,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your friend?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能够围绕大熊猫生活习性和课文表达主旨,找出各个阶段大熊猫的发展变化以及习性,并鼓励学生能够运用道具扮演大熊猫,表达“what character do giant pandas have?”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二、深化互动交流式学习过程,增强综合认知实践体验
活化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最为主要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兴趣,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
英语课程倡导运用任务型教学原则,其出发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任务引导下能够深入探究交流,增强认知体验。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潜能动力,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表达交流,更能够增强实践体验。
首先,优化设计贴近课程学习内容的语言学习任务,为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目标方向。
其次,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同桌表达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相对话等形式来深入学习交流,强化语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再者,多引导学生能够在自由式的
探究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潜能,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表达。
这样的互动交流,更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通过深化互动交流,能够更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运用能力。
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a best friends”教学过程中,不妨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朋友性格、朋友作用、怎样交好朋友等三个方面来深入思考交流,并以此设计学习任务,建议学生合作探究如下题目:why do we like to play with our friends? what do we learn from our good friends?等等。
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够在互相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三、运用展示成果式学习平台,培养发展创新学习精神
活化课堂学习过程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体现,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更好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语言学习才华展示过程更是发展创新能力不断体现的过程。
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中,应该突出多元化和过程性,即要能够让学生在语言才能展示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学习价值意义。
首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才能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以讲故事、唱歌曲、演小品等形式来表述自己的学习认知。
其次,运用学习园地、走廊画报等静态学习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才华。
再者,多运用激励评价形式,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在充分激活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和潜能基础上,多运用情境式和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化,更利于指导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正确运用。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