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逮至尧之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欲得饮走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竞跑,赛跑想要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意思对即可)5.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这一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意思对即可)语文文言文《夸父逐日》阅读附参考答案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后羿①射日逮至尧②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③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④之野,杀九婴于凶水⑤之上,缴大风于青邱⑥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⑦,擒封希于桑林。
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后羿:后裔,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贞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
②尧: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
③猰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
凿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
九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九个头的怪兽。
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据说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
封豨:大野猪。
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
④畴华:地名,在南方。
⑤凶水:地名,在北方。
⑥青邱:大泽名,在东方。
⑦洞庭:洞庭湖。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逮至尧之时(___)②置尧以为天子(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译文: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后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
[1]《伯牙鼓琴》选自()A.《山海经》B.《吕氏春秋·本味》C.《论语》D.《史记》[2]请补充横线上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志(____)少选(____)善哉(____)若(____)3. 课内阅读。
夸父逐日练习题及答案

夸父逐日练习题及答案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夸父逐日与日逐走入日欲得饮:想要饮于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试题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答:此题为开放题,①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英勇的气概。
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积极意义② 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夸父逐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夸父逐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夸父逐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夸父逐日》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参考答案:1、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支配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写作部分略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逐:竞争。
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 课内外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3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延伸阅读精卫填海在浩瀚的东海上,有一种名叫精卫的鸟。
这种鸟整天忙忙碌碌,到西山上衔来小树枝、小石子,丢到大海里去。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它立志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大海填平。
这种鸟原来生长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它把窝筑在柘(zhè)木和桑树上。
它的形状跟乌鸦差不多,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血红的爪,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那它为什么要飞到东海来,并且衔树枝和石子想填平大海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炎帝有个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被汹涌的海水吞没了。
女娃死后化成了一种鸟,这种鸟就是精卫。
直到现在,东海边上还留有精卫誓水处——据说女娃就是在此处落水淹死的,所以精卫鸟誓死不饮这里的水。
精卫鸟以它微弱的力量想要填平浩瀚无垠的大海,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是鼓舞人奋发向上的。
这大约就是《精卫填海》这则神话故事一直流传的原因吧。
(有删改)1.“浩瀚无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_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设问句。
3.精卫是一种怎样的鸟?用“﹏﹏﹏”画出短文中描写它外形的句子。
4.《精卫填海》这则神话故事一直得以流传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卫填海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你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妈妈是最美丽的①清晨,小猫头鹰从窝里掉了下来。
它在林子里爬呀爬,爬得很远很远,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神话文言文

神话文言文1.嫦娥奔月嫦娥,羿①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②于有黄③。
有黄曰:“吉。
翩翩归妹④,独将西行,逢天晦芒⑤,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⑥。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灵宪》注释:①弈:传说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箭手。
②枚占:用筹占卜。
枚,筹,占卜中的工具。
③有黄:占卜之人,筮师或史官之名。
④归妹:卦名,这里代指嫦娥。
⑤晦芒:指昏暗。
⑥蟾蜍:俗名癞蛤蟆。
2.吴刚伐桂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①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
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注释:①异书:稀奇古怪的书。
3.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拣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冥览训》4.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交。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5.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用箭射,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6.黄帝擒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
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7.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

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理解是指理解阅读对象的词句篇章、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价值为目的的阅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一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A.逐走:赛跑B.饮:喝C.足:脚D.化:变化2.选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解释。
()弃其杖,化为邓林。
A.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它化为一片桃林。
B.他丢下他的拐杖,把它化成一片桃林。
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
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
3.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神话讲的是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化的手杖化为桃林。
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著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不自量力,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C2.A3.D夸父逐日阅读理解及答案二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参考答案:1、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支配与作为。
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9篇)

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9篇〕篇1: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xiā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
长衔西山之木石,以(yīn)于东海。
1本文与《夸父追日》一同选自《》,是一篇神话传说。
2、请指出以下“其”字的用法。
(1) 其上多柘木。
( )(2) 其状如乌。
( )3.用“/”给‘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画断句。
4.解释以下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那么神话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6.有人说,“精卫”是永远也无法填平东海的,“夸父”也无法赶上太阳,你怎麽看?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1山海经2指发鸠山,代词指精卫,代词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4、(1)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2)(精卫)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5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6这那么神话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辛奋斗的精神,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古代人民对于人定胜天愿望的表达,因此照着这两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丙)逮④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⑤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⑥,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⑦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⑧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⑨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
(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
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逮:等到。
⑤杀:晒死。
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神话中的的怪兽。
⑦缴:用箭射。
⑧禽:通“擒”。
擒获。
⑨置:推举。
10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炎帝之少女
(2)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10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土石何/弃其.杖,化为邓林
B.故为.精卫/皆为.民害
C.常衔西山之.木石/逮至尧之.时
D.女娃游于.东海/杀九婴于.凶水之上
10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10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2)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105.结合《愚公移山》,试分析愚公、精卫、夸父和后羿精神有何相似之处?这些故事共同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朴素的思想?
【答案】
101.(1)这(2)让,叫,派。
102. A
10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104.(1)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2)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草木,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105.不畏艰苦,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使”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让,叫,派”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2.A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
表反问/他的。
B均为动词“是”“成为”之意。
C 均为结构助词“的”之意。
D 均为介词“在”之意。
10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译为: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件事情划开。
10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溺”:溺水。
“焦”:晒焦。
“杀”:晒死。
还有“女娃游于东海”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05.比较阅读。
愚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他们都有其共同特点,即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告诉我们要想
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魄力和美好理想。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甲】发鸠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乙】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邓林。
【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