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1
高考复习:人文地理课件1

热量影响熟制
一 年 一 熟
一 年 一 熟 一年两 熟或两 年三熟
一 年 三 熟
一年两 熟或三 熟
降水影响农业 类型
畜牧业区
水田:>800mm 旱地: <800mm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种植业区
种植业:>400mm 畜牧业: <400mm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农业技术、工业生 产基础)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良种、机械、化肥、灌溉)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 的闲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迁移农业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 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
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 例) 采掘工业、制糖业、 水产品加工业、水果 加工业等 有色金属冶炼厂
原料不便长距离 原料指向 运输或运输原料成 型 本高 动力指向 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国人文地理1东北三省(课堂PPT)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 最深的湖泊
26
天池
27
1. 松花江两岸树 茂枝繁,冬日里不冻 的江水腾起来的水雾
雾 ,遇到寒冷的空气,在 树上凝结为霜花,气
凇 象学称之为“雾淞”, 当地群众称为“树挂” 。
28
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是一项古老的汉族传统娱乐活动, 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东北地区的汉族舞蹈有 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 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 “秧歌”。
飘落,
13
•
•
雪乡从初冬冰花乍放的清晰到早春雾淞涓流的婉约
,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雪的神韵,因此得名-中国雪乡。积
雪期长达七个月,积雪深达2米,皑皑白雪在风力的作用
下随物具形,千姿百态,
14
在黑龙江德都县北部,讷漠尔河支 流——白河的上游,分布了五个波 波相映、池池相连的湖泊,人称五 大连池。环绕着五大连池,几十座 火山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这就 是中国著名的火山群之一——五大 连池火山。
发芽”的美称
黑土地
3
冰雪节
“冰城”哈尔滨的冬季
4
冰灯
5
• 美丽的冰雕
6
壮观的雪雕 艺术
7
冰橇
8
齐齐哈尔市
大乘寺
建于1943年,寺内外古 木参天,环境优雅,因采用 传统的古建筑形式而独具一 格,是黑龙江省现存规模最 大的琉璃瓦建筑之一
9
扎龙自然保护区——鹤的故乡
10闲云野鹤 11牡源自江市29朝鲜族传统服饰
30
31
东北三宝
人参
32
•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 时,带茸毛,含血液,叫 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 药,用作滋补强壮剂,适 合治虚弱、神经衰弱等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往往通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的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1

《人文地理学》试卷(A)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A.人地相关论B.生态论C.适应论D.环境决定论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A.接触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A.大豆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D.辣椒(墨西哥、秘鲁)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A.沙特阿拉伯B.以色列C.伊拉克D.埃及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A.英语B.日本语C.西班牙语D.印地语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A.欧洲B.亚洲C.非洲D.大洋州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A.大国B.中等国C.袖珍国D.特大国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A.吴方言B.客家方言C.赣方言D.闽方言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A.美国B.印度C.梵蒂冈D.印度尼西亚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A.日本 1B.巴基斯坦 4C.俄罗斯 130+D.中国 56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人文地理学第1章绪论

经济与地理的关系
地域分工
01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形成了地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
生产。
区位优势
02
企业选址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
资源等。
经济发展水平
03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
异。
社会与地理的关系
01
社会结构
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存在 差异。
播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宗教教义在不同地
区的传播和影响。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探索。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社会和 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增加,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城市化、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方 面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人文地理学研究。
现代方法
综合方法
人文地理学还注重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实证和规范方法 ,以全面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引入了遥 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使得对 地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更加精确和深入。
PART 02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REPORTING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问题 。这一研究领域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环境人文地理学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人文地理学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领 域的研究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着差异。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fba8283083c4bb4cf7ecd10f.png)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族共同体:是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2. 城市化:是指人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3.区域共同体: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组成的系统一体4.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5.领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
6.人口结构: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地,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7.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8.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9.休闲: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10.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11.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在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承受的旅游者人数1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科学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极重要因素的经济13.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14.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15.国家:指占有一定领土,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社会实体,是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16.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次那个城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17.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源密集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劳动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劳动消耗比重达的工业部门18.资本密集型工业: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19.知识密集型工业: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产品的工业部门20.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人口中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关系2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为了定居的母的,离开自己原来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22.什么是行为文化?举例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好了的社会制度(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等)23.国际组织: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是国家空间政治行为的一种表现24.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25.就业人口: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26.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文化心态极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在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27.人口素质:是人口总体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28.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体作用于地标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等一、如何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科学规划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发规模和速度应当合理,经济增长要符合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2.突出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3.研究开发区的时空类型4.研究区域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及总体规模5.尊重地区自然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区域演变历史二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分别指的是什么?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三、当前认为地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2.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与国际关系3.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4.研究西方认为地理学四、人地关系指什么?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关系,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八、村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1.人口、建筑密度低2.基础设施落后3.服务职能水平低4.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九、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2.自动型与力型城市化 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4.实现型与渐进型城市化十、文化区的主要类型1.形式、职能、乡土文化区十一、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者和旅游资源十三、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1.拥有一个能够行使主权、通知领土和组织国民政府,政府代表国家主权,对内进行管辖,对外保卫领土,实行外交活动2.国家必须有公认的国界所规定的领土3.领土上必须猪油定居的国民4.国家必须有主权十四、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特征?1.具有使用价值2.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3.空间分布的差异性4.有限性5.动态性6.自然、经济双重属性7.不可缺少性十五、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什么?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队各种资源去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的资源熟料,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成了供给的有限性十七、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城市标准:1.行政地位2.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3.非农业人口的比例4.服务设施乡村标准?十九、按照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为1.区域人文地理学2.部门人文地理学3.理论人文地理学二十、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地理环境的属性包括哪些特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二十一、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强烈的地域性2.明显的阶段性二十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1.可持续反战鼓励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要保护自然为基础 3.可持续发展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二十三、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二十四、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4.分布集中二十五、城市化的动力包括?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核心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十六、从文化角度理解,文化包括什么?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简述67.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看,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地理环境确实决定了人类的某些活动68.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学术科技对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强度2.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综合国力3.推动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4.扩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 5.制约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国家的主权6.改变决策这的论事日程7.改变国际关系格局69.简述创建科技工业园得布局条件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技研究院所依托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置的园区场地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4.有一批产品高技术和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和廉政70.简述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及进步意义?主要观点:1.人对地有依赖性2.人地协调同人之间的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仁弟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一种动态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意义: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和不同的领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经济-社会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标71.简述人口增长对地里环境的作用一、适度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3.适度的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二、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3.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72.简述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特征1.国际冲突数量多,分布广2.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冲突占了相当的数量3.资源便捷,领土,水道等问题造成的冲突越来越多4.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5.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对越来越多6.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7.冲突的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低强度的8.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起主导作用,9.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73.74.我国城市化出现的心问题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徒弟城镇化”的速度太快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75.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阶段1.漫溢式扩展阶段2.蔓生扩展阶段3.飞地扩展阶段4.极轴扩展阶段76.城市形态的演变方式:平面变化和立体变化77.城市化得演变规律:均衡和不均衡78.城市地域结构构成:1.商业用地2.工业仓储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79.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1.中心-外围结构2.中心城市-边缘城市结构3.网络化结构80.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1.圈层扩展规律2.点-轴-面扩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