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地理选修六是高二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知识点一:地物、土壤及其养分在地理选修六的学习中,我们首先了解了地物和土壤的基本概念。
地物是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特征的总称,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
而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和气候剥蚀作用形成的松散层状物质。
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在学习中,我们还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土壤养分的来源。
土壤的组成包括固体颗粒、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养分主要有氮、磷、钾等。
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地理选修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了解了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影响,并讨论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知识点三: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地理选修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探讨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学习中,我们还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知识点四:城市与人口迁移城市与人口迁移是地理选修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学习了城市的定义、特点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在学习中,我们还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城市与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一些城市化发展的案例,我们了解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知识点五: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发展也是地理选修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学习了全球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地区发展的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地方发展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2021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选修6《环境保护》一章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2.分类3.环境因素及分类4.环境质量成因、分类二、.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2、分类环境污染:水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能源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产生的原因:原因:①工业三废②人口急剧膨胀③科技进步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危害:①危害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经济可持续4、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污染:A.全球气候变暖原因:自然原因——温暖时期、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排放增多: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的CO2增多;吸收减少:毁林危害:1、海平面上升;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3、影响人体健康4、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
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2、采用新能源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4、努力加强国际间合作5、调整能源结构B.酸雨:定义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害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分布——我国酸雨:以硫酸型为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硝酸型―――珠三角(汽车尾气)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②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③燃烧高含硫量的煤、有色冶金工业排放④酸性土壤措施: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具体措施: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煤减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减排)②控制工业汽车污染排放③调整工业布局(影响小、扩散快)、产业结构(重化比重降低)④植树造林C.臭氧空洞分布:原因: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②人类排放的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副渔业造成破坏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2)大面积生态破坏(3)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特点:突发、污染范围大、危害重三.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图的理解及文字描述2、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时代、代表性思想(中国、外国略)①西汉戴圣:地理环境决定论②战国孟轲:人定胜天思想③荀况:天人相关论④贾思勰:因地制宜3、人地关系和谐的三观点理解①尊重与善待自然(环境观念)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选修6《环境保护》二章总结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的含义1.定义2.分类3.能源分类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1)定义(2)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高中地理选修6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图。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地图可用于空间分析、规划决策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候类型、气候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 水文循环与河流: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河流的流域特征、河流的分类与分级。
3. 地貌与地质作用:地壳结构、内外地质作用、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4. 植被与土壤:植被类型与分布、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侵蚀与保护。
5.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实践。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
2.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与布局、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布局与结构、工业与环境。
4. 交通运输与贸易:交通网络的构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国际贸易与物流。
5.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与环境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GIS数据的采集与处理、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GPS在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的理论: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策略。
2. 区域发展案例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3.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一体化进程与影响。
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观测:地理实验的设计、地理现象的观测与记录。
2. 地理调查与研究: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高二地理选修六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六知识点归纳高二地理选修六是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选修六的六个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知识点一:地球动力学与地表变化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主要学习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表的变化。
其中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与地壳运动、火山与火山地貌、地貌发展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机制,还能掌握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
知识点二: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主要研究物种的分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适应策略。
例如,研究竞争、共生、迁徙等生物行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知识点三: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学科。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城市化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类型的特征和城市规划的原则。
知识点四: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
同时,还可以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措施和方法。
知识点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因素。
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为未来的资源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点六: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是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作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六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六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以及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中的应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世界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形态与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 地质构造与板块构造理论。
-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及其分布。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 植被的分布规律与生态环境。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分布与生产技术。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产业结构。
- 农业与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布局。
-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流向。
- 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旅游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 文化景观的形成与保护。
-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定位方法。
- GPS在导航和测绘中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3.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

选修⑥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极其特点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3、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环、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⑴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⑵人为原因: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1.3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一、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⑴传统的环境观:①人地对立②征服自然③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⑵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 水污染极其成因一、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的自净能力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二、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⑴物理净化(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⑵化学净化(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⑶生物净化(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氧化、分解)2、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⑴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河流>湖泊>地下水⑵原因: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的量不同3、水污染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三、水体污染现象1、重金属污染⑴污染物:各种重金属⑵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水体富营养化⑴概念: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三河三湖”:辽河、海河、黄河,太湖、巢湖、滇池⑵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来源是农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⑶过程: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迅速繁殖⑷危害:①湖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鱼类大量死亡②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质变差)③湖泊演变成沼泽⑸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3、海洋石油污染⑴污染物:石油极其制成品⑵过程:大型油轮事故,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⑶常发生的区域:世界主要港湾、航线、油井周围⑷危害:①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③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④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⑸措施:①围栏②吸附③燃烧④物理作用沉降⑤化学作用分解4、水体污染危害以防治措施⑴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⑵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③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2.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一、固体废弃物1、概念: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2、城市垃圾处理方法①填埋法(优点: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缺点: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②堆肥法(优点: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缺点:无法处理不可分解的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③焚烧法(优点:可以回收热能,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缺点: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的灰烬难以处理,大气污染严重3、城市垃圾的特点①数量大②品种多③变化大4、主要来源工业生产、商业、居民日常生活、商业机关、团体办公、市政建设与维护、污水处理5、固体废弃物存放原则①远离居民区②位于城市下风向③远离水源④少占用耕地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固体废弃物的自净机理: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2、原因:许多地方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堆积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3、途径: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4、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5、影响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污染水体,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②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⑵对水环境的影响: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污染大气②垃圾在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③焚烧处理产生粉尘,造成大气二次污染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②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③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占用大量土地6、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措施:①垃圾分类回收②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用品的使用③使用购物袋购物④不乱丢有害污染物⑤减少不必要的华丽包装2.3 大气污染极其防治一、大气污染现象1、概念: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的现象2、污染源⑴自然:扬尘、孢子、细菌、花粉⑵人为:工厂烟尘、汽车尾气3、危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全球性环境问题二、大气污染物1、可吸入颗粒物⑴概念: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⑵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原因:尾气排放、工程建筑多、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工业生产排放烟尘⑶危害: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⑷防治措施:2、酸雨⑴概念: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的统称⑵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②人为原因: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⑶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大量死亡②土壤酸化,养分淋失,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⑷防治措施:①开发煤炭脱硫技术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开发新能源④尾气达标排放⑤控制和治理工业排放三、大气污染防治①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新能源④利用可再生能源⑤控制机动车污染⑥工业污染控制⑦清洁生产⑧合理生产布局⑨植树造林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一、淡水资源1、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2、世界淡水资源前六:巴西、俄国、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3、世界淡水资源供应与需求⑴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高二地理-选修6-知识点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
(3)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用水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中学地理选修6学问点总结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全球环境改变▲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1)自然缘由自然缘由引起的环境问题, 主要指火山爆发, 地震, 山崩, 泥石流, 台风, 海啸, 寒潮, 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难(2)人为缘由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冲突(根本性的缘由)。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冲突。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
4.个人行为和群众利益的冲突。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 限制世界人口的增长, 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开展就是既满意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意其自身需求实力构成危害的开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根本思想:①鼓舞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危害的不行预见性、过程的不行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中学地理选修6学问点总结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实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必须的消纳、同化实力。
▲环境污染的缘由:在必须的时间、空间范围内, 环境的自净实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实力, 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 化学净化, 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养分化:水体富养分化发生在淡水水体, 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 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 由于水体的流淌性差, 自净实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养分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 ②水质变坏, ③湖泊变沼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②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
③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用水污染。
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②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③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可吸入颗粒物的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工业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使气温升高大气污染防治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②开发洁净煤技术。
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⑥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⑦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土地退化的防治:土地退化的定义: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自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降低。
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污染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 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寒漠化。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
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
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分布:煤的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
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国东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
太阳能: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的优点:①能量巨大,②清洁无污染,③可再生,用之不尽。
缺点:①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
②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
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
③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
④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③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雨多,雾多,晴天少。
台湾、海南岛西南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
风能的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风力发电,成本较低。
缺点:①能量密度低,②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③储存、输送困难。
我国风能分布规律:空间:北方>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
时间:冬春>夏秋。
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
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水电的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发电成本低,④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
缺点:①建站周期长,②搬迁居民,③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④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我国水能分布(影响因素: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
主要分布在西南:水量大;落差大。
潮汐能:①分布: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②优缺点:干净、无污染,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生物能:①生物能传统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
②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南方利用时间长,北方利用时间短。
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①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
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
③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
④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⑤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怎样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问题:①营造薪炭林。
②发展沼气。
③开发小水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⑤推广省柴灶。
地热能优点:①成本低廉,②可再生;缺点:①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②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③更新速度慢,④含有有毒物质,注意环保。
分布: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
四、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