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_适应分量表的编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适应
α系数
017533
分半信度
016833
注 : 3 3 p < 0101 ,下同.
表 1 第二次试测 8 个分量表的 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
人际素质
在编制调查表时 ,理论框架的层次性是这样体 现的 :先将心理健康素质操作为几个具体方面即分 量表 ;在分量表内部来体现它的多维性 ,在分量表内 称之为维度 。心理健康素质的各分量表包括 :适应 、 人际素质 、个性素质 、动力系统 、自我 、认知风格 、归 因风格 、应对风格 。 213 条目库的建立
3 结果
311 区分度 对第二次施测获得的 474 个样本 ,每一个条目
运用条目与所属维度 、每一条目得分的高低组比较 两种方法计算区分度 ,取舍条目的标准为相关系数 低于 013 和 t 检验的 p < 0101 ,又结合专家的修改意 见 ,最后 243 个条目的区分度既符合要求 ,在理论上 也经过了推敲 。 312 信度
014533 017433 012133 015133 014933
014233 011033 014233 010333
011533 014433 012733
011233 011833
归因 风格
012233
4 讨论
4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各种心理测量 学的指标问题
41111 区分度 由于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素质评定量表而非智力
第三次试测 :2005 年 9 月 10 日 - 10 月 15 日 ,我 们又以分量表的形式 ,请各位专家根据自己所编部 分的具体情况 ,采集效标 ,从而获得各分量表的一些 效度指标 。
青少年社会适应方式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青少年社会适应方式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青少年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需要通过适应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方式进行量化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青少年社会适应方式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
一、量表编制1. 初步构建量表项目我们要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初步构建。
根据现有研究和理论,可以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方式划分为家庭适应、学校适应、同伴关系、情绪调节等多个维度,然后再根据每个维度进一步分解具体的适应方式项目。
家庭适应可以包括家庭沟通、家庭责任担当、家庭角色分工等项目;学校适应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业表现等项目;同伴关系可以包括友谊质量、人际交往能力、同辈压力处理等项目;情绪调节可以包括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调适能力等项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构建出一份青少年社会适应方式量表的项目。
2. 专家评审和修订在初步构建量表项目之后,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量表项目进行评审和修订。
专家应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量表项目的适用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修订量表项目,确保量表项目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
3. 量表的试题设计在修订完量表项目之后,要进行量表的试题设计。
在设计试题时,应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得量表的试题具有针对性、贴近实际和易于理解。
还要注重试题的客观性和可信度,避免主观性太强导致信息不准确。
4. 量表的试测和反馈试题设计完成后,要对量表进行试测和反馈。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试题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正,以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还要邀请一部分青少年进行试测,收集他们对试题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反馈意见,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
_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_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3.1 访谈结果 根据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初步确定青少年的个
性素质包括 9 个方面:乐观—悲观、责任、坚持、 自制、冒险、独立、内外倾、开放、耐挫折等。 3.2 青少年个性素质问卷结构分析 3.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 样本的 KMO 系数为 0.933,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 27888.77,p<0.001,表明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87
为责任;第六个因素包括 5 个条目,反映的是个体 应付在挫折情景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 怒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基本态度和能力,称之为耐挫 折;第七个因素包括 5 个条目,涉及的是个体日常 生活中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立性,命名为独立。 3.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根据施测结果,对总问卷和各因素分别计算内 部一致性系数 (Cro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 结果如表 3 所示。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4(2):85~89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郑希付 宫火良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摘 要 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法编制了青少年个性素质问卷,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 检验。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个性素质包括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折、独立 7 个方面;编 制的青少年个性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关键词 青少年,个性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 B848.9
表 2 旋转后特征根、方差贡献率、方差累积贡献率及 因素负荷量
因素 因素负荷量 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 (%) 方差累积贡献率 (%)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
在应激和应对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应对风格的理论模型,依此编制了青少年应对风格分量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由8个因子构成:注重问题情境的应对策略,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独自宣泄、忍耐和顺从策略和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青少年应对风格分量表具有比较理想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作为测评中国青少年应对风格的测量工具.
作者:梁宝勇 Liang Baoyong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刊名: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年,卷(期):2006 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青少年应对风格量表。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一、引言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是一项重要的调查工具,用于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素质。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学业压力、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素质,对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意识和发展潜能非常重要。
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评估1. 精神健康状况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是评估其整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查表的设计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青少年的情绪状态、焦虑程度、抑郁症状等方面的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以降低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2. 人际关系素质人际关系素质是评估青少年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状态的重要指标。
人际关系素质的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交往方式、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帮助青少年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技巧。
3. 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关系的关联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则有助于缓解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关系的关联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了解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评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笔者看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使用对于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素质非常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

社 会生 活环 境 的适 应 三种 不 同的层 次 『 8 】 合 现 有 。综
观 点 ,可 以看 出 ,适 应 具 有 以下 性 质 和 特 点 :() 1 适 应 是 主 体 对 环境 变 化 所 做 出的 一种 反 应 . 应 现 适 象 伴随环 境 的变化 而 产生 、变化 .没有 环境 的变化 就 无所 谓 适 应 或不 适 应 : ( )适 应 的 目的是 达 到 2 或恢 复 主客体 之 间的平 衡 .因此 .适 应 就是 主体 不 断建 立 平 衡 的 动态 变 化 过程 ; ( )适应 是 在 主 体 3 自我 意识 作 用 下 的 自我 调 节过 程 . 中 同化 和 顺 应 其
在 这种 使 自己的机体 和心 理状 态适 应 环境 要求 时 表 现 出来 的特 征 ”郑 日昌认 为 :“ 应 性 就 是 心 适
视 为心理素质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有必要从 心理健康素质角度厘定青少年心理适应 的定义 .并编
收 稿 日期 :2 0 — —1 065 0
} 本 研 究 得 到 教 育 部哲 学 社会 科 学重 大课 题 攻 关 O JD O 9项 目的 资助 。 3Z O 2 作 者简 介 :张 大 均 ,男 ,西 南 大 学 教 育科 学 研 究所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E i hnd@sueuc 。 ma za gj w . .n h d
制 的 《 童适 应 行 为量 表》 儿
,袁 立新 、张厚粲 等
编制 的 《 中学 生学校 生 活适应 量表 》 『,卢 春莉 初 4 】
编制 的 《 大学 生心 理适应 能力 问卷 》 『 等 。另 外 , 5 】 张 大均 等 开发 的 《 理 素 质 测 验 》 中有 适 应 性 维 心
_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_自我分量表的编制

3 题目编拟与选择
3.1 预试题目的搜集与编拟 依照前面所述的自我的多维度多层模型编写题
目。题目的来源有二,一是国外的已有的自我测量 工具。其中的题目或被直接采用,或经修改后采 用。这些测量工具主要包括:Marsh 的 “自我描述 问卷 II”;高木秀明·德永由纪的 “自我接纳测试”; Rosenberg的 “自 尊 情 感 测 试 量 表 ”; Shrauger 的 “个人评价问卷 (PEI)”等。题目的另一来源是由 研究者根据问卷结构自行编写。共编写题目 79 项, 构成预试题目的初稿。 3.2 预试题目的修改
为了确定预试题目的拟定及表述是否适当,特 采用 “专家法”对各题目进行讨论修改。形式是将预 试题目的初稿以书面的形式分别送予 7 位专家,由专 家分别针对项目的内容是否符合其所属结构及项目的 文字表述进行评定和讨论。依据讨论结果立即修改题 目,以确保各题目所述内容确属其所属结构的范围, 并且在表述上能被 12 ̄18 岁的青少年所接受。 3.3 预试
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图l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结构多维度阶层模型万方数据98心理与行为研究第4卷在对ca我评价二级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4(2):95~100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编制

2 研 究 方 法
21 研 究 被 试 .
关 于 动力 与心理 健康 素 质 的关系 .有研 究 者 在 回顾 了大量 西方 文献 后指 出 ,以 自我 为 目标 .一
收 稿 日期 :2 0 — —1 06 5 0
本研 究共 实施 两次 试测 。两 次试 测 的被 试均 采
本 研 究 得 到 教 育部 哲 学社 会 科 学 重 大课 题 攻 关 0 JD 0 9项 目的 资 助 。 3Z O 2 作 者 简 介 :李 虹 ,清 华 大 学 教 育研 究所 教 授 。E ah lo g als gu . uC 。 m i h n@m itn h a d .1 .i e I
和维持 个体 活 动的 内在心 理过 程或 内部 动力 换 句
话说 .动力是 一种 内部 心理 活 动过 程 .而不 是心 理
活 动 的结 果 。这 个 动 力 概 念 包 含 两 个 要 素 : ( ) 1
必须有 目标 : ( )必 须有 针对 目标 的心理 努力 。本 2
第二 部分 是 马斯 洛的五 级动机 分 类 :第 三 部分 是 弗 兰克 尔 的超越 自我 动机 上述 三 部分 内容 形成 了本 研 究 的七维 动 机 理论 结 构 :生存 动 机 ,安全 动 机 ,
超个 人心 理学 与弗 兰克 尔提 出 的超越 自我 在 本质 上 是一致 的 大量研究证 明 . 目标是 超越 自我 的 ,即
要 三方 面 的研 究 基 础 :第 一 .动力 的概 念 学研 究 :
第二 ,动力 的分类 学研 究 ;第三 ,动力 和心理 健 康
素质 的关 系研究
关于 动力 的概念 有各 种 不 同观点 一 般 的观点
归 属 动机 .尊重 动机 , 自我实 现动 机 , 自我超越 动 机 和 针 对 目标 的 努 力 一 般 认 为 ㈣ .上 述 动 机 ( 针 对 目标 的努 力 外 )是 由 低 到 高 等 级 排 列 的 。 除 本研 究 的 目的主要 是通 过探讨 动机 的 内在结 构编 制 动力 系统 测量 工具 因此 .在 以下 的研 究 中只探 讨 动机 的结 构而 不探讨 其 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88
0.618
0.639
0.605
0.614
生活适应 0.576
4 讨论
本研究从理论分析出发,结合专家咨询意见, 参考有关成熟量表,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从青少 年适应的内容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因此所编制问卷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对量表的信度分析表明了量表
在结构维度构建上的有效性;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明,量表结构合理,基本保证了量表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效度检验也证实了量表的有效性。
收稿日期:2006- 5- 10 *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 03JZD0029 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大均,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zhangdj@swu.edu.cn。
81
82
心理与行为研究
第4卷
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 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 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 [11]”樊 富珉指出, “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该对环境 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 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 状态。 [12]”许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适应性 是 “个体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相应 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 [13]”这些解释主要从 适应发生的主客观条件、适应的功能和适应的机制 出发对适应性做出分析。它们揭示了适应性在个体 社会化过程中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揭示了适应性 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双重属性,但没有对适应性本身 结构特征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致使在对适应性进 行定义或做出描述时,显得过于抽象,缺乏操作 性。同时对适应性的模糊界定也必然导致歧义丛 生。张大均等认为, “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 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 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 ‘适应—发 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 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14]”卢春莉把大学生心 理适应能力划分为 5 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业适 应、自我统合、社会适应和集体适应 [5]。综合以上 观点,本文认为,适应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 起的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适应性是指个体对环 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或品质。青少年的适应主要包 括: (1)生理适应,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 为反应状态; (2)情绪适应,由情绪变化引起的 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 (3)人际适应,由人际关 系变化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 (4)学习适 应,由学习活动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 (5) 社会适应,由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状态; (6)生活适应,由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 理和行为反应状态。根据此操作定义和对青少年适 应的理论建构,编制了青少年适应量表并考察了该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2.2 量表编制
制针对整个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适应性的标准化量表。
2 青少年适应分量表的编制与施测
2.1 适应及适应性的界定 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
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 心理学上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7]。心理 学研究中关于适应的概念很多。由于心理学研究具 有从简单的感知觉、认知学习、行为习惯、人格到 社会性等研究对象的复杂的层次性,因此,心理学 领域对适应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生理、心理和 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三种不同的层次 [8]。综合现有 观点,可以看出,适应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 (1) 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适应现 象伴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没有环境的变化 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 (2)适应的目的是达到 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因此,适应就是主体不 断建立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3)适应是在主体 自我意识作用下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中同化和顺应 是主要的自我调节方式。车文博认为适应性是指 “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社会文化经济因素 的变化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的实现相应地 变化的能力。 [9]”陈会昌等认为,适应性指 “个体 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 现出来的特征。 [10]”郑日昌认为: “适应性就是心
3 结果与分析
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所得的有效问卷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 (PC)
和正交极大方差旋转法 (varimax),根据陡阶图及 碎石图显示,保留 6 个因素较为适宜。对问卷进行 筛选,共剔除了 12 个条目,保留了 24 个条目构成 正式问卷,结果见表 1、表 2。
题项 A1 A67 A13 A37 A19 A43 A49 A79 A190 A180 A195 A185 A55 A139 A133 A127 A109 A175 A165 A170 A97 A91 A121 A103
表 3 适应分量表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因素
!系数
生理适应
0.601
情绪适应
0.526
人际适应
0.587学习适应源自0.722社会适应
0.513
生活适应
0.579
适应分量表
0.827
3.2.2 结构效度 本问卷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084 ̄0.418
之间,呈现中低程度相关。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 的相关在 0.488 ̄0.639 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 结果见表 4。说明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青少年适应包括:生理适应、情绪适应、 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 6 种 成分,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 6 因素共同解释着 青少年适应。 (2)所研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 以作为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 徐韬园等. AAMD 适应行为量表在我国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 2000, 14 (3): 156 ̄160
维度,虽然吸纳了一个学习适应的条目,但主要 表达个体由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状态,所以,仍命名为生活适应。 3.2 适应分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考虑到 2004 年数据测查后,对问卷条目作出 了一定的修改,因此,对重庆市某校初中二年级 3 个班 153 名同学进行测试,并对该次测量进行信度 估计,结果见表 3。该结果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 信度。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4(2):81~84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
张大均 江 琦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青少年适应的基本结构,并编制了青少年适应量表。结果发 现:青少年适应包括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 6 种成分,探索性因素 分析表明,该 6 因素共同解释着青少年适应。所编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的 测量工具。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分量表。 分类号 B848.9
因素
特征值
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生理适应
4.836
19.345
19.345
情绪适应
2.288
9.152
28.497
人际适应
1.385
5.541
34.039
学习适应
1.137
4.549
38.588
社会适应
1.037
4.148
42.736
生活适应
1.006
4.025
46.761
结合表 1 和表 2 可以发现,6 个因素解释了总 方差的 46.761%。条目的最高负荷为 0.795,最低 负荷为 0.381。因素一的条目主要来自生理适应维 度,虽然吸纳了一个情绪适应的条目,但主要表 达个体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 所以,仍命名为生理适应。因素二的条目主要来 自情绪适应维度,虽然吸纳了一个生活适应的条 目,但主要表达个体由情绪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 为反应状态,所以,仍命名为情绪适应。因素三 的条目主要来自人际适应维度,主要表达个体由 人际关系变化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所以, 仍命名为人际适应。因素四的条目主要来自学习 适应维度,主要表达个体由学习活动引起的心理 和行为反应状态,所以,仍命名为学习适应。因 素五的条目主要来自社会适应维度,虽然吸纳了 一个人际适应的条目,但主要表达个体由社会环 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所以,仍命 名为社会适应。因素六的条目主要来自生活适应
2 陈建绩, 陈会昌. 对中小学生的气质、心理适应性和意志品质的 测试与分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8, 3: 26 ̄30
3 韦小满.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 12 (4): 23 ̄30
4 袁立新, 张厚粲. 初中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 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32 (增刊) : 90
在参考国内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青少年 适应性的调查研究,按照拟订的青少年适应结构及 其维度,编制出 36 个条目的青少年适应初试问卷。 问卷采用 4 点量表形式作答,从 “完全不符合”到 “完全符合”,依次记为 1 到 4 分。
2.3 实施测量 初试问卷于 2004 年 12 月在全国抽取了 2000 名
中小学生进行抽样实施测量,并进行因素分析,在此 基础上对所获得的问卷条目进行适当的修改,于 2005 年 9 月对重庆市一所中学初二年级 153 名学生 进行测量,以考察问卷的信效度。在抽样人群中,被 试的性别比例基本相当。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20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情绪适应 人际适应 学习适应 社会适应 生活适应 适应分量表
表 4 适应分量表各因素之间及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矩阵
生理适应
情绪适应
人际适应
学习适应
社会适应
0.172
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