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五首》导学稿(1)(无答案)(新版)语文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唐王朝每况愈下,藩镇蜂起,唐王朝与藩镇之间的持久战争,严重破坏了国家统一。
李贺以此为背景,表达了希望削平藩镇,加强国家统一的思想。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位游子远离故乡,流落天涯,在萧瑟的秋日黄昏独自漂泊。
此曲正是以这样的画面切入,表现了“秋思”。
而此情此景应该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境况。
二、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背诵并积累诗歌名句。
2、品味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精练优美的语言和韵律。
三、新知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李贺,字,唐代著名诗人。
○2马致远,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与、、、四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中,曲牌名是,题目是。
2、准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这两首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黑云..()..压城()○2角声..满天()○3临.易水()○4提携玉龙四、探究演练1、《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几个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雁门太守行》诗中找出描绘色彩的词语,品味其作用。
3、《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特点?4、你认为《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是哪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五、拓展提升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六、知识整理与反思七、成果检测1、按要求填空○1,小桥流水人家。
○2黑云压城城欲摧,○3《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道理的句子是○4《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5《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斗惊心动魄的句子是,表明战士以身报国的豪情的句子是。
○6《天净沙秋思》中点明时间的句子是2、背诵、默写。
○1《雁门太守行》○2《天净沙秋思》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2分)()A.憎.恶(zēng)咳嗽.(sou)殷.红(yīn)可汗.(hán)B.校.对(jiào)揩.拭(kāi)诧.异(chà)愧怍.(zuò)C.侮.辱(wǔ)诘.问 (jié) 取缔.(dì)疙瘩.(dā)D.书斋.(zhāi)默契.(qiè)惩.罚(chéng) 字帖.(t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A.马革裹尸燕然未勒历尽心血兀兀穷年B.微不足道色彩斑澜目不窥园仰之弥高C.气冲斗牛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锲而不舍D.家喻户晓浩浩荡荡大厅广众深恶痛绝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一样肃静。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河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22《陋室铭》导学稿(1)(无答案)

第22课《陋室铭》第 1课时学习目标与要求:1、能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会朗读并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22课《陋室铭》第1 课时授课时间第三周班级姓名模块四:课堂检测与反馈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1)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5、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6、佳句默写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配套K12】广东省河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14《乡愁》导学稿1(无答案)(新版)

《乡愁》课时:第1课时作者:余光中,课型:新授学习目的:认知目标:了解余光中,了解以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感的诗歌创作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尝试用诗中以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感的诗歌创作手法表达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
2写作背景,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
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入门级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模块二:交流研讨模块三:巩固内化___执笔范乐容审核教研组长授课周次第9周班级姓名课题:《乡愁》课时:第1课时作者:余光中,课型:新授模块四:当堂训练一、双基积累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乡愁(chóu)窄窄(zhǎi) 矮矮(āi) 浅浅(qiǎn)B.疲惫(beì) 海峡(xiá) 邮票(yóu) 一枚(méi)C.母亲(qīn) 亲家(qìnɡ) 长大(zhǎnɡ) 漫长(chánɡ)D.蓦地(mù) 坟墓(mù) 大陆(lù) 陆圆(liù)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代表着漂泊、隔离)B.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指坟墓有一平方米的大小)C.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显示了空间的隔离)D.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浅浅”,但是爱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B.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C.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4.文学常识填空。
七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

【古诗文课导学案】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主题】 1. 准确无误地朗读两首诗,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节奏与情感;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古诗文课导学案】课题《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心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主题】 1. 准确无误地朗读这两首诗,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节奏与情感;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古诗文课导学案】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第三课时
【学习主题】 1. 准确无误地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节奏与情感;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25 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25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学习重点)2.能说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3.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预习案】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读准以下字音。
车马喧.()东篱.()润如酥.()塞.土()燕.脂()金鳞.()提携.()1. 查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
2.整体感悟课文,找出这五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
3.读一读,问一问4.学习质疑:【探究案】第一课时一、学习赏析《饮酒》二、检查预习:1.《饮酒》作者_______,______代人。
字元亮,一字名潜,字渊明。
____________、辞赋家、散文家。
他最喜欢_______花,哪篇文章也谈到这一点:______________。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
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
三、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了解诗意,合作讨论:2.《饮酒》点明主旨的句子。
这首诗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学习赏析《次北固山下》(一)检查预习:1.王湾,_________代诗人,洛阳人。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_________诗(体裁)。
3.《次北固山下》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读《次北固山下》,讨论:1.首联中哪个词语点明作者现在是远离家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中“生残夜”,“入旧年”中“生”、“入”怎样解释?请翻译这两句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5.《诗词五首》导学案

25诗词五首(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学习《饮酒》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离职回乡。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
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
2、学生自读、齐读至成诵。
3、结合文中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讨论并明确)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4、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饮酒》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理?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这首诗歌的名句及理解《饮酒》一诗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道理的诗句是:。
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歌的名句及理解4、《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抒发作者思乡情愁的诗句是:?。
5、背诵这首诗歌学习《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的人生经历: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讲学稿3(无答案) 语文版

第25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浣溪沙》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体味诗歌的意境。
3、结合作者经历,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其名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阅读知识链接,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给加点字注音。
浊.酒()燕.然()人不寐.()羌.管()浣.溪沙()蕲.水()再少.时()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边声..:千嶂..:长烟落日....:燕然未勒.:萧萧..:再少..: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技能目标:能说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模块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摘记
1、读一读、写一写。
(1)请写出每首诗词的作者、朝代、体裁、出处。
篇名 作者 朝代 体裁 出处
(2)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
喧( ) 篱( ) 悬( ) 怆然( )
2、读一读、译一译。
(1)边自学边解释下列画线词词义
悠然见南山 欲辨已忘言
海日生残夜 独怆然而涕下
(2)翻译句子。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找出前三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
《饮酒》点明主旨的句子
是 。
《次北固山下》点明主旨的句子
2
是 。
《登幽州台歌》点明主旨的句是 。
模块二:交流研讨
模块三:巩固内化
学习任务 摘记
研讨内容 摘 记
小组成员之间交换导学稿,看看他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将不同的答案的题在你的导学稿上标注出来,并直接提出质疑。 内容一: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内容二:《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三:《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3
任务一:(1)《饮酒》一诗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道理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时间广度的绝妙佳句
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 。
(4)《次北固山下》抒发作者思乡情愁的诗句是: ?
任务二: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
课题:第25课 《诗词五首》 第1 课时 授课时间 第四周 班级 姓名
模块四:课堂检测与反馈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问题。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4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8、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9、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