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2020《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哲学》易错易混点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3、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注意: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5、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8、意识对物质能正确反映,即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注意:可知论)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1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14、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15、规律是无条件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16、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7、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8、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1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0、意识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的自觉创造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1、意识是推动物质发展的物质力量(注意:精神力量)2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23、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2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2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哲学体现哲理意味的诗词名句

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唯物: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辩证法: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观点。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 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没有从实际出发。
9.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H•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題死劈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5■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7•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唯物主义;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2018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对应原理解析

2018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对应原理解析(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古文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诗句

“辩证法篇” 辩证法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十年磨一剑;二句三年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祸兮福之所;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1、联系的观点、"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发展的观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哲理】世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矛盾的观点、“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虽然不如雪花那样洁白,而雪花则缺少梅花那种扑鼻的芳香,却深刻说明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人们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
【公基常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公基常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原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一、物质与意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
违背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6.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得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得认识有差别。
二、实践与认识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2.实践就是知识得母亲,知识就是生活得灯塔。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三、运动变化与发展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
事物运动就是永恒得,无条件得。
2、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得运动变化与发展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3.户枢不蠢,流水不腐。
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得制约。
2.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就是客观得。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7、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原子是“宇宙之砖”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11、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
(贝克莱)12、“拍脑袋决策”13、疑邻偷斧14、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16、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1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8、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辩证唯物主义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主客观唯心主义经常考,而且是结合名言考,很容易搞错,这里谈一个窍门:凡是词语里有“我”、“心”的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它的比如上帝、天、观念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自大”,除我和我心外,其它都是假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我”、“心”外的一些事物是老大,比如上帝,比如天、理念、绝对观念、道。
看完上面总结,思考下面的话(注意理性和理念的差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经验就是指我的经验)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一、物质和意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差别。
二、实践与认识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运动变化和发展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户枢不蠢,流水不腐。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7.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8.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9.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五、矛盾相关知识点(一)对立统一1.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二者不可分离。
4.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5.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特殊性与普遍性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矛盾的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主次矛盾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主要矛盾。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3.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
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矛盾有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4.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5.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6.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七、现象与本质:1.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2.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八、联系和发展相关知识点(一)普遍联系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2.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发展及其实质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发展与过程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四)形而上学的观点1.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2.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九、因果联系: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底线思维。
十、内外因关系1.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4.怨天尤人。
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6.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十一、质量互变规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