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开启抗血小板治疗新纪元-

合集下载

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是一种在肝脏中产生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调节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PCSK9通过调节LDL受体的降解水平,影响LDL的清除,进而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

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中,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PCSK9抑制剂成为了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PCSK9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PCSK9与LDL受体的结合,从而增加LDL受体的表达,提高LDL在肝细胞内的摄取和降解,减少LDL胆固醇的血浆水平。

通过这种机制,PCSK9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LDL胆固醇的水平,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胆固醇代谢状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项针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可显著降低LDL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在一项长达3年的临床研究中,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需要介入治疗的情况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除了其在降低LDL胆固醇水平方面的显著效果外,PCSK9抑制剂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使用PCSK9抑制剂通常能够较好地耐受,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且,PCSK9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也没有发现明显的肝肾毒性或其他重要的不良反应。

这些结果表明,PCSK9抑制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为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尽管PCSK9抑制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2年上半年16款心脑血管用药获批,这4款被专家特别点评

2022年上半年16款心脑血管用药获批,这4款被专家特别点评

2022年上半年16款心脑血管用药获批,这4款被专家特别点评北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心力衰竭联盟主席杨杰孚点评药品:唯可同®维立西呱片心衰治疗新选择: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率居高不下,由此而导致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中国心衰中心不断地将国内外最先进的诊疗纳入我国心衰管理,对提高心衰的诊疗能力及推动分级诊疗发挥了很大作用。

最近国家获批的治疗心力衰竭新药维立西呱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该药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绝对风险4.2%,意味着每治疗24例患者一年就能减少一次心血管死亡或者心衰住院。

维立西呱的独特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使得该药不仅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适用于很多心衰患者。

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杨耀国点评药品:多立维®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5mg)多立维®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抗栓“片中片”,每日只需吃一片双联抗血小板疗法--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用,是临床上很常用的预防成年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抗栓方案,但是存在两种药分别服用存在容易漏服药,依从性差,副反应相对多的问题,本次使用创新工艺将两种药合为一种,采用“片中片”技术使阿司匹林在肠道释放,降低胃部等不良反应;同时,每日一片的服药方法,对患者来说可谓是方便了许多。

临床研究得到证实,综合作用提高疗效。

瑞舒伐他汀钙片(5mg):增加新规格用药,惠及更多患者起始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症等患者,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作为心脑血管病围手术期控制血脂的药物。

本品常用起始剂量为5mg,1日1次。

起始剂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的胆固醇水平、预期的心血管危险性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性。

对于需要更强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患者可以考虑10mg,1日1次作为起始剂量,本品每日最大剂量为20mg。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药物选择引言:冠心病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症,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预防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原理、常用药物以及药物选择的相关因素。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原理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等。

这些药物作用于不同的血小板功能靶点,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二、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产生TXA2为主要作用机制。

它通过不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酶,阻断TXA2生成的关键酶,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与其受体P2Y12的结合,阻断ADP信号转导通路,减少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效果。

3. 波立维:波立维是一种磷酸二酯酶-3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的cAMP水解酶,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功能。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因素1. 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是首选;而对于非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常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或波立维。

2. 防止再发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患者伴随有高度或中度冠状动脉狭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常会更加积极,如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血压和血糖的综合管理。

3. 个体化治疗:选择抗血小板药物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胃肠道道病变史、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例如,老年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和波立维,因为他们更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积聚。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 出血风险: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特别是伴有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

新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难题,它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大脑等。

由于其病因复杂,预防和治疗也相对困难。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新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型药物以及它们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防止血液凝结的药物。

它们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华法林、肝素和阿司匹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脑中风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肝素是一种注射抗凝剂,广泛用于心脏手术等高危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抗凝治疗。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脑中风等疾病。

二、降脂药物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降脂药物的应用在治疗这类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生成酶的活性,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贝特类药物则通过减少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来达到降脂的效果。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的肠道吸收,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三、扩血管药物扩血管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些常见的扩血管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ACE抑制剂等。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从而改善血液流动。

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收缩,从而扩张血管。

ACE抑制剂则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

综上所述,新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凝结,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让你的冠心病越来越“稳定”——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让你的冠心病越来越“稳定”——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让你的冠心病越来越“稳定”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文/刘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国人健康的首要“杀手”,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如何合理使用对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采访了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脏病学及老年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血管病学专家。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

1979年受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生物学部副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及“证效动力学研究”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

2009年获吴阶平医学奖,《清宫医案集成》获2010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去年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不下,其中2010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首位,明显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首要“杀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冠心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且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特点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35~60岁因冠心病死亡人数明显增加,因此对其积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陈可冀院士50多年来在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可冀院士说,“冠心病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一旦戴上冠心病这顶“帽子”,就要做好长期与之“作战”的准备。

”近十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别是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及时再通血管、挽救缺血心肌、拯救生命,而对于临床大量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主要包括慢性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成功血运重建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若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的基础上仍不能控制心绞痛的发作,介入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症状,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不可滥用支架。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新进展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新进展

阿司匹林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最新进展2011-05-27 07:39:56| 分类:心血管病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阿司匹林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最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作者:施仲伟文章号:W059177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的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

英国医师研究、美国医师研究、血栓形成预防试验、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一级预防研究和妇女健康研究等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能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其中男性人群的主要获益是降低心肌梗死危险,女性主要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但是,阿司匹林伴随着增高的出血风险,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出血,其次是鼻衄和碰撞后容易皮下出血,极少数患者甚至发生致死的颅内出血。

因此,使用阿司匹林前必须仔细权衡获益(避免心血管病事件)和风险(增加胃肠道出血)的相对大小,只有在获益-风险比合理的情况下才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2009年,美国再次发表指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但一项荟萃分析却认为阿司匹林缺乏一级预防效益,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困惑。

2010年中,两项最新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效益,一系列新发表的指南或共识重申阿司匹林可以用于一级预防。

1 最新临床研究1.1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的肾功能异常亚组分析HOT是一项大规模一级预防临床试验,18 790例50~80岁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阿司匹林(75mg/d)或安慰剂治疗平均3.8年。

最新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效果在肾功能异常(基线肾小球滤过率<45 ml/min/1.73m2)的患者亚组中最好,可使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66%、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69%、总死亡率降低49%(均p<0.05)。

从获益-风险比的角度来看,每1000例患者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8年,可预防76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避免54例死亡,代价是增加27次大出血事件。

因此,获益明显超过风险。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开启抗血小板治疗新纪元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开启抗血小板治疗新纪元

1.10)
0.98)
卒中
655 vs. 682
480 vs. 580
0.95(0.85- 0.81(0.71-
1.06)
.92)
0.1
出血性 缺血性 未知原因
主要冠 血管脉性事死件亡
任何严重血管事 件
116 vs. 89 317 vs. 367 222 vs. 226
20% 619 vs. 637
1671 vs. 1183 (0.51% vs.
新纪元
.
1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居各种疾病之 首
《201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
约 350 万人
*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我国每 10 秒钟 心血管病死亡 1 人
.
2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治疗历史
回顾
传统药物治疗
(包括溶栓治疗)
PTCA (单纯球囊扩张) 金属裸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1960s
药物涂层支架 vs. 金属裸支架
• 法显国R著AVE降L研究低死亡率
– 238例单支冠脉闭塞患者随
机接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
金属裸支架
P<0.001
100
89.7
西罗莫司支架组
金属裸支架组
80
74.0
中国研究
5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国产 西罗莫司支架和金属裸支架组
30
西罗莫司支架组 P<0.05
.
28
Dai K, et al. J Cardiol 2013;61:22-30.
险,
不仅局限于罪犯血管,还涉及其 他冠状动脉 • 急性冠脉事件不仅局限于罪犯病变,还涉及多个易于破裂

分析稳定型冠心病经替格瑞洛(低剂量)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分析稳定型冠心病经替格瑞洛(低剂量)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分析稳定型冠心病经替格瑞洛(低剂量)治疗有效性安全性稳定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在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中,替格瑞洛(低剂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低剂量)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属于P2Y12受体拮抗剂。

它主要通过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替格瑞洛常见的剂型有75mg和150mg两种,低剂量的替格瑞洛(75mg)通常用于稳定型冠心病的长期治疗。

替格瑞洛(低剂量)的有效性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一项名为PEGASUS-TIMI 54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低剂量)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替格瑞洛(低剂量)联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等。

替格瑞洛(低剂量)被推荐用于稳定型冠心病的长期治疗。

除了有效性外,替格瑞洛(低剂量)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在临床应用中,替格瑞洛(低剂量)通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但其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不同,因此会增加出血风险。

本文接下来将重点分析替格瑞洛(低剂量)的安全性。

关于替格瑞洛(低剂量)的安全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关注:出血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

出血是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时的常见副作用,而替格瑞洛(低剂量)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因此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在PEGASUS-TIMI 54试验中,替格瑞洛(低剂量)组的患者出现严重出血的风险较安慰剂组显著增加。

在使用替格瑞洛(低剂量)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且在出现异常出血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出血风险外,替格瑞洛(低剂量)还存在一些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头痛、眩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RRENT-OASIS 7 Investigators,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3(10):930-42.
即使氯吡格雷剂量加倍, 亦未能降低PCI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CURRENT OASIS 7研究预设分析:在17,263例行PCI的ACS患者中,氯吡 格雷双倍剂量与标准剂量相比也未能进一步降低30天心血管死亡率
双嘧达莫
阿司匹林 噻氯匹定
1991
1997氯吡格雷2 Nhomakorabea09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2011
FDA批准的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Ueno M, et al.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1;18:431-42. /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263964.htm
即使氯吡格雷剂量加倍, 亦未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CURRENT OASIS 7研究,入组25086例ACS患者,氯吡格雷双倍剂量与标 准剂量相比未能进一步降低30天心血管死亡率
6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
P=0.30
终点事件发生率(%)
标准剂量氯吡格雷
5 4
4.2
4.4
P=0.57
3 2.1 2 1 0 主要终点 心血管死亡 2.2
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发展
第一代:噻氯匹定(1991年上市)
N
S
Cl
O CH3 O O S N F
第二代: 噻吩吡啶类
活性巯基可与P2Y12受体胞外 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导 致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 S
O
OCH3
N Cl
氯吡格雷(1997年上市)
F
普拉格雷(2009年上市)
第三代: 环戊三唑 嘧啶类(CPTP)
6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
P=0.025
4.5 3.9
标准剂量氯吡格雷
终点事件发生率(%)
5 4 3 2 1 0
P=0.018 P=0.71
1.9 1.9 2.0 2.6
P=0.56
0.4 0.4
主要终点
主要终点事件:死亡/非致死性MI和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再次住院
Cannon CP,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4:1879-87.
药物涂层支架 vs. 金属裸支架 显著降低死亡率
法国RAVEL研究
238例单支冠脉闭塞患者随机
中国研究
5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国产
ATT荟萃分析: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事件数 (阿司匹林 vs. 对照) 一级预防 (660000例-年) 主要冠脉事件 非致死性MI CHD死亡 卒中 出血性 缺血性 未知原因 血管性死亡 任何严重血管事件
934 vs. 1115 596 vs. 756 372 vs. 393 655 vs. 682 116 vs. 89 317 vs. 367 222 vs. 226 619 vs. 637 1671 vs. 1183 (0.51% vs. 0.57%每年)
Yusuf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345(7):494-502.
氯吡格雷: 也未能进一步降低PCI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CURE PCI: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也未能显著降低行PCI NSTE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
14 12 氯吡格雷 安慰剂
终点事件发生率(%)
Zijlstra F. Eur Heart J 2003;24:21-3.
早期介入治疗 vs. 传统药物治疗 显著降低死亡率
25 20 15.9 15 早期介入 保守治疗
P<0.05
19.4
P=0.025
9.5 7.3
%
10 5 0
6个月死亡率

6个月主要终点事件率
TACTICS TIMI18研究:2220例UA/NSTEMI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肝素、GPIIb/IIIa拮抗剂治疗后随 机分为早期介入(置入支架)组或保守治疗组
14 12
P<0.001
11.4 9.3
氯吡格雷 安慰剂
终点事件发生率(%)
10 8 6 4 2 0
P=NS
6.7 5.1 5.5 5.2
1.2 1.4
主要终点
心血管死亡
心肌梗死
卒中
CURE:12,562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组接受300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75mg每日一次的氯吡格雷或安慰剂 3到12个月,两组患者均联用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的复合终点
异质性 P值
0.7 0.5 0.4 0.1 0.4 0.5 0.1 0.4 0.1
主要冠 脉事件
20%
卒中
19%
心血管 死亡
13%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ATT) Collaboration, et al. Lancet 2009; 373(9678):1849-1860.
P=0.09
1.9 2.2
P=0.95
0.5 0.5
心肌梗死
卒中
CURRENT OASIS7:多中心、随机、平行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25,086例需要早期有创干预的ACS(STEMI、UA 或NSTEMI)患者,采用2x2设计,研究拟行PCI ACS患者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主要疗效终点:30天时由 心血管死亡、心梗或卒中组成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终点:大出血(TIMI和CURRENT定义的大出血)
接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金属 裸支架
P<0.001
西罗莫司支架和金属裸支架组
100 80 60
89.7 74.0
西罗莫司支架组 金属裸支架组
30
西罗莫司支架组 金属裸支架组
P<0.05
25.6
20
P=0.03
%
40 25.8 20
35.2
10
%
P<0.05
4.7 2.4 2.4
6个月MACE
0
5年无TLR生存率
二级预防 (43000例-年)
995 vs. 1214 357 vs. 505 614 vs. 696 480 vs. 580 36 vs. 19 140 vs. 176 304 vs. 385 825 vs. 896 1505 vs. 1801 (6.69% vs. 8.19%每年)
二级预防
0.80(0.73-0.88) 0.69(0.60-0.80) 0.87(0.78-0.98) 0.81(0.71-.92) 1.67(0.97-2.90) 0.78(0.61-0.99) 0.77(0.66-0.91) 0.91(0.82-1.00) 0.81(0.75-0.87)
TLR: 靶病变重建;MACE: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rseille M,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1299-304. 高海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14:259-262.
5年MACE
0
6个月死亡率
ACS 治疗策略的核心目的:降低死亡率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面临巨大的死亡风险。ACS
动脉横截面: 动脉粥样化进展
正常血管 1 2 纤维脂肪沉积 4 内皮受损 3 斑块破裂及 血栓形成 5 6 斑块破裂 血管阻塞及ACS 7
炎性反应
血栓吸收及 纤维增生与钙化
血管炎症导致血管壁内粥样斑块破裂
Libby P. Circ 2001;104:365
激活的血小板是ACS中血栓形成的核心
血小板经过3个步骤,促使血栓形成 粘附 激活的血小板不断聚集, 激活 在受损部位聚合成由激活 3 的致血栓性血小板膜构成 聚集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 开启抗血小板治疗新纪元
本文档由医学百事通高端医生网专家制作
在线咨询医生网址: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居各种疾病之首
《201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 约 350
万人
我国每 10
秒钟
心血管病死亡 1 人
*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
氯吡格雷双倍剂量 vs. 标准剂量
4.2 vs. 4.4
0.30
3.9 vs. 4.5
0.039
脑血管事件: 脑血管意外;TVR: 靶血管血运重建
Hamm CW, et al. Eur Heart J 2011;32:2999-3054.
氯吡格雷:未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氯吡格雷的里程碑研究CURE研究,入组12562例NSTE-ACS患者,在阿司匹 林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未能显著降低NSTE-ACS患者心血管死亡
首项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的 随机对照研究
34% 25%
20
安慰剂
阿司匹林
累积死亡率(%)
15 10
12%
5 0 0 6 12 随访时间 (月) 18 24

入组1239例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最长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用时间越长,心梗 后生存获益越明显
Elwood PC, et al. Br Med J 1974; 1(5905):436-440.
治疗策略中无论是否再灌注、抗缺血、抗栓还是
抗血小板治疗,其核心目的在于降低死亡率、极 大可能减少梗塞面积、预防在梗,并在降低早期
及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同时不增加大的、危及
生命的及致死性出血
/show/84096.shtml
ACS发病机制:血管炎症导致 血管壁内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治疗历史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