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s 抬高 的心肌 梗死 (T M ) T段 S E I 和非 s T段 抬 高 的心
肌梗 死 ( S E ) T M 的 治 疗 策 略是 争 分 夺 秒 N T MI 。S E I 开通梗 死相 关 血管 , 急诊 再 灌 注 治 疗非 常重 要 。而 不 稳定 型心 绞痛 和 N T MI S E 急性 期 的抗栓 治 疗分 为
前 晚餐后 休 息时发 作 胸痛 1次 , 性质 同前 , 含服硝 酸
甘 油约 2mn缓解 。既 往 : 血 压 病 史 3 i 高 0余 年 , 血
压 最高 10 8 m H , 7 / 0 m g 长期 自服 尼群 地 平等 药 物治 疗, 血压 控制 在 1 0 8 m H 3 / 0 m g左 右 。 吸 烟史 4 0余
余年的高血压病史 , 2年来的活动时胸痛和7d 来的 发作 性胸 痛 。不 同 阶段 的治疗 有 不 同 的侧 重 点 , 而
抗栓 治疗 可 以说贯穿 始终 而又 各有 不 同 。 第 1个 问题 , 本次 入 院患者 的抗 栓治 疗 应 如何 考虑 , 即不 稳定 型心 绞 痛 患 者 入 院 急性 期 应该 如何 给予 抗栓 治疗 ?从 临床 角度上 说冠 心病包 括慢 性稳 定 型心绞 痛和 急性 冠 脉 综合 征 , 者 此 次 入 院诊 断 患 不稳 定型 心绞痛 , 于急性 冠 脉综合 征 , 者还 包括 属 后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培训课件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9
【抗血小板治疗】
• 以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 ①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 ②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 ③ 凝血酶抑制药 – ④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3/14/2021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0
2.1肝素(heparin)
•肝素是直接抗凝血药物
体内、体外均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作用迅速:静注后立即起效,延长凝血 酶原时间 抗凝机制由AT-III介导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1
【药理作用】
•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Ⅲ)
– 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使AT-Ⅲ构型改变,活性部 位充分暴露,迅速与因子Ⅱa、Ⅹa、Ⅸa 、Ⅺa、Ka、 纤溶酶等结合,抑制其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9
【抗凝系统】
• 血浆中抗凝物质包括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 抗凝蛋白质(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肝素 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 )
AT-III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所含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和XIIa等,结合后使之 失活,产生抗凝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7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3/14/2021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血栓栓塞危险度分层:房颤患者
高危 • CHADS2评分 5-6
• 3个月内中风或TIA发作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中危 • CHADS2评分 3-4 低危 • CHADS2评分 0-2 且没有中风史或TIA发作史
* CHADS2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糖尿病,既往中风或TIA病史(除最后一项为2分,
操作前 5 天停用(1C)。
2.对于术前患静脉血栓病史(VTE)3 月以上的患
者而言,术后应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抗凝 ,而无需进行桥接抗凝(2C)。
3.对于既往患有 VTE 病史且具有 VTE 高复发风险
的患者而言,比如:既往 VTE 病史并处于抗凝治疗 ,INR 目标值 3.5 或者 VTE 病史不足 3 月的患者, 此时应当考虑应用桥接抗凝(2D)。
则在操作前 24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
2.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进行高风险操作,则在
操作前 48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3. 若在低风险操作后伴有低度出血风险时,应
在操作后 6~12 h 且止血确切后重新开始 DOAC 治疗(2C)。
4. 若进行高风险操作后出血风险增加,则操作
8. 氨甲环酸适用于具有残余抗凝效应的患者,
可以降低其出血风险(1C)。
9. 对于正在进行 DOAC 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围手
术期不推荐Leabharlann 用对止血机制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及胶体 (2D)。
10. 若凝血酶时间(TT)正常,则意味着血液中达比
加群浓度很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 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却并不能排除血液中达 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的浓度不高(1A)。
脑梗死急性期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分析

法 在脑 梗死 急 性期 的治疗 效果 , 现报 道 如下 :
1资料 和方 法
1 . 例 选择 1病
龄 4 ~ 2岁 , 08 平均 6 1岁 ; 基底 节 梗死 8 9例 , 侧脑 室 旁 5 4例 , 额顶 叶 2 6例 , 脑 梗死 3例 , 干 梗 死 5例 ; 并 高血 压 者 小 脑 合 1 5例 . 尿病 2 1 糖 3例 . 状 动脉 硬 化 性心 脏 病 8 冠 5例 . 高脂 血
性 期 2 0例 患者 , 1 对抗 凝 和抗 血 小 板 聚集 方 法 的治疗 效 果 进行 分 析 总结 。结果 : 脑梗 死 急性 期 经抗 凝 治疗 8 9例 ,
治愈 2 例 , 7 显效 3 例 , 9 好转 2 0例 , 无效 1 , 例 恶化 2 ; 血 小板 治疗 11 , 愈 3 例 抗 2例 治 4例 , 效 5 显 7例 , 转 2 例 , 好 3 无效 2例 , 恶化 5例 。 结论 : 梗死 急 性 期抗凝 与抗血 小 板 的治疗 方法 均 为 安全 、 效 、 便 的方法 , 脑 有 简 在无 条 件或 尚
f 文献 标识 码】A
【 章编 号】1 7 — 2 0(0 7 0 ( 一 3 — 2 文 6 3 7 1 2 0 ) 4 b)0 1 0 平均 5 5岁 ; 底 节 梗 死 6 基 3例 , 脑 室 旁 3 侧 5例 , 顶 叶 1 额 2 例, 小脑 梗死 1 , 干梗 死 3例 ; 例 脑 合并 高 血压 者 8 1例 , 尿 糖 病 1 7例 , 状 动 脉 硬 化性 心 脏 病 7 冠 6例 , 高脂 血 症 者 6 6例 ,
常规 治疗 ( 包括 扩血 管 、 保 护剂 等 ) 对症 治 疗 ( 括 降压 、 脑 和 包 降糖 、 脂 、 调 降黏等 ) 。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抗血小板: 溶栓前:尽早给予 双联抗血小板负荷 量治疗,建议使用 P2Y12 受体抑制剂。 溶栓后:双联抗血 小板治疗维持至少 12 个月。 rt-PA 溶栓前抗凝: 低分子肝素,至少 接受 48h 抗凝治疗 (最多 8 天或至血 运重建)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 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 司匹林联合 P2Y12 受体抑制剂, 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 持 12 个月。 抗凝:维持至出院,至多 8 天。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 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联合 P2Y12 受体抑制剂,常规剂量抗血小 板治疗至少维持 12 个月。 抗凝:低分子肝素,介入后无并发症 的患者停用抗凝治疗。
ACS 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ACS 患者
STEMI
NSTEMI/UI
介入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栓治疗
低危
中、高危
极高危
抗血小板: 介入前:尽早给予 双联抗血小板负荷 量治疗,建议使用 P2Y12 受体抑制剂。 介入后:双联抗血 小板治疗维持至少 12 个月。 抗凝: 介入前:低分子肝 素; 介入后:低分子 肝素×3d,必要时 联合 GPIIb/IIIa 受 体拮抗剂。
保守治疗
早期 PCI 治疗
PCI
补交急诊费用办理 住院手续 收入 CCU/ICU
补交急诊费用 办理住院手续
常见的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标准

常见的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标准在进行手术的时候,患者可能需要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手术期间的出血风险,导致术后的并发症。
因此,术前停用这些药物是必要的,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的时间和方式。
抗凝药(抗凝血药)是一类用于阻断凝血过程的药物,常用的包括华法林、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增加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手术之前停用抗凝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抗凝药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长效效果会在停药后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手术之前停用一定时间是必要的。
具体的时间则需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对于口服的华法林,一般需要提前停用3-5天。
这是因为华法林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停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停用华法林之后,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确保凝血功能已经恢复正常。
对于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静脉注射的抗凝药,一般只需要在手术前一天停用即可。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的作用时间较短,停药后它们的抗凝作用也会很快消失。
不过,在停用这些药物之后还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确保凝血功能已经恢复正常。
另外,还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抗凝药的时间。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可能需要停用更长时间的抗凝药。
而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手术,如皮肤手术和鼻窦手术,可能只需要停用相对较短的时间。
除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也需要在手术前停用。
抗血小板药一般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减少血栓的风险。
然而,它们也会增加手术中出血的风险,所以在手术之前停用是必要的。
对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一般需要提前停用5-7天。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的作用时间较长,停药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围术期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 LMWH半衰期是UFH的3~4倍,抗凝效果呈明显的 量效关系,临床应用无需常规监测APTT,较少诱 发血小板减少症。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而不可逆 地抑制血小板功能。
• 因此,目前多认为:如果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非心脏手术 术前可以不停药。
抗血小板治疗 外科手术
• 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如果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应 考虑停用氯吡格雷5d以上。
• 但多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多用于急性冠脉综 合征不稳定期或PCI术后的病人,因此,停用抗血 小板药物应根据病人情况而定,必要时可能需要 推迟外科手术。
抗血小板药物——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 主要包括:阿昔单抗(abciximab)、替罗非班 (Tirofiban)和埃替非巴肽(Eptifibatide)。
• 作用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从而抑制血 小板聚集。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 目前仍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在心脑血管病 的一/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地使用。
• 阿司匹林100 mg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最明显,研究 结果表明,75~150 mg/d的小剂量更有效,而500~ 1500 mg/d大剂量和160~325 mg/d中等剂量有效性降 低,建议阿司匹林75~150 mg/d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长
• 中危病人建议给予治疗剂量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 素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 低危病人则仅给予皮下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无过 渡性治疗
心力衰竭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心力衰竭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全身,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力衰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抑制凝血系统,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回流缓慢,易于在心腔和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导致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因此,抗凝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
华法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阻止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从而降低凝血功能。
但是,华法林有一些局限性,它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时间(INR值),而且与许多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则更加方便和安全,它们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时间,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也相对较少。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抗凝治疗外,抗血小板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的TXA2(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防止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抗血小板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事件。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它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除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外,控制心力衰竭原发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在明显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6/2014 12:59:58 PM
【药理作用】
• 阿加曲班(argatroban)
– 阿加曲班与凝血酶的催化部位结合,抑制凝血酶的 蛋白水解作用,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纤维蛋白 凝块的形成,使某些凝血因子不活化,抑制凝血酶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分泌作用,最终抑制纤维蛋白 的交联,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AT-III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所含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和XIIa等,结合后使之 失活,产生抗凝作用。
6/26/2014 12:59:58 PM
2.1肝素(heparin)
•肝素是直接抗凝血药物
体内、体外均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作用迅速:静注后立即起效,延长凝血 酶原时间 抗凝机制由AT-III介导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水蛭素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替罗非班
6/26/2014 12:59:58 P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6/26/2014 12:59:58 PM
• 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
– (1)血管壁改变,如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 能减弱等; – (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活化、凝血因 子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 – (3)血流改变,如血流缓慢或停滞。
6/26/2014 12:59:58 PM
【血栓形成相关因素】
•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必须物质,其 功能激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
6/26/2014 12:59:58 PM
【药理作用】
•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Ⅲ)
– 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使AT-Ⅲ构型改变,活性部 位充分暴露,迅速与因子Ⅱa、Ⅹa、Ⅸa 、Ⅺa、Ka、 纤溶酶等结合,抑制其作用
• 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
– ①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调血脂作用(促血管内皮 释放脂蛋白酯酶,水解血中乳糜微粒和 VLDL );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 ②抗炎作用 – ③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
• 纤溶活性对血栓的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流是影响血栓性质的主要因素。
– 静脉血栓/红色血栓 – 动脉血栓/白色血栓 – 心脏附壁血栓
6/26/2014 12:59:58 PM
【血栓类型与治疗选择】
• 动脉系统血流快,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粘 附、聚集形成反映平台形成动脉血栓
– 抗血小板治疗
• 静脉系统血流慢,血栓形成对血小板依赖小
• 抗凝作用 – 间接:
• 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 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 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循 环
– 长效:
• t1/2分别为6、20~30、45~72和 >60小时。 • 口服华法林后至少需要36~48小 时才能表现出抗凝作用;停药 后, 各凝血因子的合成也需一段 时间,因此凝血功能也需多日后 逐渐恢复。
【抗凝治疗】
• 以抗凝血药物通过干扰 机体的生理性凝血过程 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 凝固的治疗手段。 • 临床上应用于防止血栓 形成和已形成血栓的进 一步发展。
6/26/2014 12:59:58 PM
【抗凝系统】
• 血浆中抗凝物质包括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 抗凝蛋白质(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肝素 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 )
• 水蛭素(hirudin)和重组水蛭素(lepirudin)
– 水蛭素以1:1分子比直接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和阴 离子外位点结合抑制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酶的蛋 白水解功能,因此抑制纤维蛋白的生成,也抑制凝 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 特异性抗凝血酶
6/26/2014 12:59:58 PM
• ACT 活化凝血时间
– 在含有白陶土(异物)的试管内新鲜 血液的凝固时间 – 模拟接触性凝血
6/26/2014 12:59:58 PM
【ACT试验应用】
• 静脉抗凝药物主要作用是抗Xa和抗IIa活性
– 抗Xa活性对分子量不敏感;抗IIa活性依赖分子量大小 – 戊糖分子量小,只有抗Xa能力,不能延长ACT(-) – 肝素、LMWH通过AT-III充分灭活IIa延长ACT(+) 水蛭素有抗IIa能力,使ACT明显延长(++)机制不同
– 血小板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AA)经环氧酶(COX) 的作用可生成PGH2,在血栓烷A2(TXA2)合成酶作 用下进一步生成TXA2(目前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和 血小板聚集剂之一)。 – 在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AA经COX和前列环素(PGI2) 合成酶的作用生成PGI2(血小板功能的抑制剂)。
6/26/2014 12:59:58 PM
3.4 血小板膜 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6/26/2014 12:59:58 PM
【药理作用】
•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碍血小板与配体 结合,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 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 用更彻底。
• 阿昔单抗(abciximab, c7E3Fab, ReoPro)
•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6/26/2014 12:59:58 PM
维生素K循环与香豆素类
【肝素与香豆素类比较】
6/26/2014 12:59:58 PM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6/26/2014 12:59:58 PM
【血小板功能】
• 基本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 容物(如ADP、5-HT 等)
– 较早的PGⅡb/Ⅲa受体单克隆抗体
• 非肽类GPⅡb/III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tirofiban)
– 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可以应用于临床的GPI1 b/ma受体拮抗剂 – 口服制剂(珍米罗非班 、夫雷非班及西拉非班等)。 – 用于AMI、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管成形术后再梗死 等。
6/26/2014 12:59:58 PM
6/26/2014 12:59:58 PM
【LMWH与凝血酶抑制剂】
• LMWH具有较肝素剂量易掌握,但其对 与血栓结合的凝血酶缺乏抑制作用为其 局限性。 •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如水蛭素)优于 LMWH,对血栓中的凝血酶也有抑制作 用,但仍存在出血的不良反应。
– – – – ① ② ③ ④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凝血酶抑制药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6/26/2014 12:59:58 PM
6/26/2014 12:59:58 PM
3.1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6/26/2014 12:59:58 PM
【药理作用】
3.1.1环氧酶抑制药
2.3香豆素类(coumarins)
• 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 • 口服抗凝血药 • 常用制剂
– 华法林(warfarin)
• 最常用长效抗凝药
– 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 – 双香豆素(dicoumarol)
6/26/2014 12:59:58 PM
【药理作用】
– (1)抗凝血酶活性 – (2)凝血酶受体拮抗药 – (3)抑制凝血酶生成药
6/26/2014 12:59:58 PM
【ACT试验】
• 自身性血栓与接触性血栓
– 自身性血栓形成触发点 均来自内皮损伤后III因子暴露,与循 环中的VIIa因子结合形成VIIa因子复 合物,激活凝血系统 – 接触性血栓从XII因子激活开始,不参 与生理性止血。
【药理作用】
3.1.3磷酸二酯酶(PDE)抑制药
•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
– ① 抑制PDE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 – ②激活腺苷活性,引起腺苷酸环化酶激活,使 cAMP增多。 – ③ 增强PGI2活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PGI2生成。
6/26/2014 12:59:58 PM
【PGI2与TXA2 】
– PGI2 能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迅速增加血小板内 cAMP 浓度,降低血小板 的敏感性。 – ADP、TXA2、肾上腺素 和凝血酶等可使cAMP 水 平降低而诱导血小板的 聚集
PGI2是TXA2 生理对抗剂
6/26/2014 12:59:58 PM
【抗血小板治疗】
• 以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6/26/2014 12:59:58 PM
2.2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 1970s发展的新型抗凝血药物
• LMWH分子链较短,不能与AT-Ⅲ和凝血酶同 时结合形成复合物(Ⅹa相对特异性)
• 常用制剂
– 依诺肝素(enoxaparin 克赛) – 达肝素/替地肝素…
6/26/2014 12:59:58 PM
– 抗凝治疗
• 心脏腔内血流冲刷力介于动静脉之间,依赖程 度亦然,更倾向于静脉
– 抗凝为主
6/26/2014 12:59:58 PM
【药物类型】
1.抗凝血药
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素类
2.抗血小板药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 TXA2合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奥扎格雷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双嘧达莫
– EXCITE试验中7 232例冠脉介人手术患者30 d和6m 主要终点(死亡、心肌梗死和急诊血运重建)无差别
• 今后将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寻找安全有效的口 服用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
6/26/2014 12:59:5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