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合集下载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处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高风急、猿猴长啸、飞鸟回旋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壮丽的一面。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落木、长江为意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无情。

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漂泊异乡、客居他乡的感慨。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身世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因时局艰难、生活潦倒而倍感苦闷的情怀。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满头白发、酒杯停顿的场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
象的描绘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美学意境。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悲愁的无可排遣?还是自我生命的珍重?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登高》ppt课件24张

《登高》ppt课件24张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指哪“八意”? (同桌合作)
八意:八悲、八难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将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中的“落木”换成“落叶” 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
诗句
行为
“艰难苦
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

心理
肖像
神态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登高》教案(最新3篇)

《登高》教案(最新3篇)

《登高》教案(最新3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杜甫的《登⾼》总体上给⼈⼀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读来,感伤之情喷涌⽽出,如⽕⼭爆发⽽⼀发不可收拾。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登⾼》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登⾼》 唐代: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 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杜甫的《登⾼》总体上给⼈⼀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读来,感伤之情喷涌⽽出,如⽕⼭爆发⽽⼀发不可收拾。

如⼀般诗篇,《登⾼》⾸联写景,开门见⼭,渲染悲凉⽓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幅以冷⾊调着墨的绝妙的⽔墨画。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教学总结、教学计划、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说课稿、好词好句、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teaching summarie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experiences, teaching reflections, lecture n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sson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教案关于《登高》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6] 。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学习目标: 1、倾情朗读,熟读成诵。 2、赏诗中景,悟诗人情。 学习重点难点: 1.赏析前两联中的意象,体味诗歌雄浑悲壮的意境。 2.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上课 一、名句抢答 射人先射马,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一览众山小。 ,恨别鸟惊心。 朱门酒肉臭,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 这是谁的诗——杜甫 二、印象杜甫 诗言志,言为心声。结合这些诗句谈一下你印象中的杜甫,用以下形式表达。 从诗句( )中,我看到了( )的杜甫。 学生发言: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 三、导入新课 曾经壮志凌云,一直心忧天下的杜甫,却生逢乱世,一生坎坷,半生漂泊。晚年羁旅他乡, 独登高台,百感交集,写下千古七律《登高》,我们就来学习他最负盛名的七律——(学生齐读)《登高》。 四、出示目标 1、倾情朗读,熟读成诵。 2、赏诗中景,悟诗人情。 五、倾情朗读 1、试读,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请一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师:读诗不止要读准,还要读出感情 2、自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师:要求学生自读体会,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生:深沉、舒缓、哀伤的语调读。 师:从诗中那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哀、悲、苦恨等 3、评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准备点评。 学生评点: 师:读得好,好在哪里,读一读,学一学; 读的不够好,说说问题(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读一读,改一改。 4、听读,听录音。 5、仿读,听后仿读,推荐水平较高的同学仿读。 师:谁读的更好? 生:笑而不语 师:同学已经读的深沉而动情了,如果我们对诗歌再有深入把握和理解,一定会读的更好,同学们有信心吗?(齐声)有! 下面我们就一起赏诗中景,悟诗人情。 六、整体感知 师: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生: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师:前四句写景哪个季节的景? 生:秋天,诗中有“悲秋”“落木”。 师:描写了哪些意象? 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师: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的秋景图,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幻灯片) 描绘了一幅( )秋景图 生:凄清悲凉。(教师先不做修改,让学生板书) 七:合作鉴赏 师: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那你觉得哪个意象最能体现你所概括的意境,找出并做具体赏析。为做全面深刻的分析,分组分工合作。北排各小组赏第一联,南排各小组赏第二联。注意赏析要求。 (幻灯投影) 赏析要求:紧扣意象特点 合理联想想象 鉴赏示例: 风,秋风;风急,猎猎西风。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哀愁的化身。 小组合作讨论后展示: 生1:猿啸哀,让我联想到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声凄惨,易引愁情。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想到了这句诗。出示幻灯片: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同时我还觉得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会不会和老师也心有灵犀呢? 生:啸! 师:对,好在哪里?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读后:一般心中有压抑,想表达时才用啸字,“登东皋以舒啸”。 师:很好,心中有郁结,“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啸字,顿感壮怀,可谓悲中有壮。 师:生来读一下第一句,关键词语要读出韵味。 生读 师:注意了停顿、重读和拖音,很有感觉。 生2:渚清沙白,给人一种冷清之感。 师:还有来回低飞的鸟,你觉得诗人深秋登高,笔下会是些怎样的鸟? 生:失群的鸟,无家可归的鸟。 师:对,孤鸟是群,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低飞之鸟不正是诗人漂泊异乡的化身吗? 生3:落木,是有生命短暂之感。 师:对,(幻灯)“一叶落知天下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且“无边落木”凸显不尽愁思;“萧萧”而下,更见萧瑟之景。此时诗人也感觉也如这落木,进入了自己人生的秋季。 生4:长江,让我联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长江的永恒伟大正衬出人的短暂渺小。 师:你赏析的很精彩,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虽然悲从中来,但意境开阔,悲而不哀,悲中有壮。因此同学刚开始概括的“萧瑟凄凉”是不够的,应该用“悲凉雄壮”更恰当.。(修改板书) 师:下面我们朗读体会一下:女生读第一联,男生读第二联。 师:面对这江天万里,萧萧落木的悲凉雄壮之景诗人有会有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悟诗人情。 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是全诗的诗眼。哪个字 生:“悲” 师:诗人会因何而悲?古人仅从第三联中就读出了八种悲意,下面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共同探讨然后按照以下形式交流展示。 (幻灯片) 从诗中( 词语 ) 我读出了__ _之悲。 示例: 从诗中 “万里 ” 我读出了 远离故乡 之悲。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补充。(幻灯补充背景材料) 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远离故乡之悲。 悲秋,秋风秋雨愁煞人。 作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作客,久旅漂泊之悲。 百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多病,身心俱疲,力不从心。 独登台,一上高楼万里愁,“独”字更见凄凉。 艰难苦恨,人生艰难,世事艰难,国运艰难。不只感慨个人命运,更为国家飘摇,民不聊生而悲。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繁霜鬓,壮志未酬身先老,令人悲叹。 潦倒,穷愁潦倒,居无定所。 新停,借酒浇愁,却因病戒酒,苦闷无解。 学生发言后小结: 诗人悲在清秋登高,悲思乡亲。 诗人悲在远离故乡,漂泊异地。 诗人悲在年老孤独,百病缠身。 诗人悲在困顿无依,孤独潦倒。 诗人悲在人生暮年,壮志难酬。 诗人悲在借酒浇愁,因病戒酒。 诗人悲在国家飘摇,民不聊生。 由此可见,诗人之悲不只是悲秋,悲己,更是悲国。 (幻灯:诗人心) 读后两联,读出这种深沉之悲。 并请一名同学朗诵全诗。看理解之后的朗读是否有变化。 学生朗诵(配音)(赢得掌声) 八、拓展延伸 师:赏读完这首诗,令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杜甫的悲愁 师:赏读完这首诗,令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杜甫的这种种悲愁,而是存在于是人身上的一种巨大反差。 先看大屏幕,这是杜甫的生存状态: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的精神世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穷年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一边是自己的居无定所,穷愁潦倒;一边却是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一边是疾病缠身,发苍苍,视茫茫,齿牙松动,孤独漂泊; 一边却是悲天悯人,忧黎元,忧战伐,舍身忘己,飞蛾扑火。 别人是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穷犹心系黎民,“身无半文而心忧天下”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情系苍生。因此郭沫若称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闻一多称他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永远令人敬之仰之,读杜甫应在这样一个高度和层面上去理解,才可能读懂他。下面带着你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理解,完成以下这段仿写: 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王昌龄豪放悲壮,在黄沙、雪蜂、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展示 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带着一份敬仰、一份感动,全体起立,齐诵诗歌。 下课! 说课及反思: 设计本课时,主要从怎样能将短诗上出深度和厚度,怎样引领同学们对杜甫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这样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把握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于是就把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为:1.赏析前两联中的意象,体味诗歌雄浑悲壮的意境。2.品味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流程较为自然,学生参与度较充分,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朗读的过程中,或是老师启发引导不够,或是学生朗读水平所限,学生朗读时不够投入,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传达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非常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训练努力。2、在赏析景语的过程中,学生赏析不够细腻,不能抓住主要意象作更为丰富的联想、赏析,使得在这一环节,老师说的多,学生生成内容单薄,不精彩。在下面唐诗宋词的选修中,在抓住意象赏析方面应对同学们多引导、练习,使之训练有素。 越是好课越简洁明快,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应删繁就简,重点突出,预设少一些,生成多一些,充分把握学情,多从学生需要、学生关注的角度去设计活动,会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