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散文精选

合集下载

古陶瓷的美文

古陶瓷的美文

古陶瓷的美文【篇一:古陶瓷的美文】取得也许就在一瞬,过程却绝不容易;零落可以一生,精致却成为永世。

泥与火的时代里,制陶人不解风情,掏上一团土,浇上清冽的水,却在炙热的火炉里塑造出不同的艺术符号,这是一群素衣白布的故事。

(南坑古窑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至5米)天刚下过雨,一脚下去带起满鞋的泥巴,乐得村口的小孩掬起满脸的笑,缺了牙的小嘴巴直朝着我们咧咧。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泉州的冬天向满山的树木展现了友好的一面,不太强烈的寒气并没有打乱满山绿树的生活节奏,带来凋零万物的寂静,却反倒激起大山的热情,绿得可爱。

在古窑址的山坡上,草木依然茂盛,往山间岔口里一钻,灌木、野草纷纷攀上裤管,邀请你留步。

你不耐烦了,用手一扒,“呵”,竟然全是陶瓷片。

赶紧找个空旷点的地方举目四盼:都是陶瓷碎片,就这么杂乱的、静悄悄的、你拥着我我拥着你,连绵数里,承包了裸露的地表。

震撼,剥夺了一切情感的震撼,这些宋元时期的“弃民”,如此触目惊心的铺满了荒野,它们或许在过去的某一刻困顿,也或许在哪一次的山河倾覆下,丧失了本该精雕细琢的命运,从此埋没进荒土,深深隐藏在绿草枯叶下,失去了姓名。

直到1977,命途多舛的陶片在风雨流水里不断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时代的旧物霎时惊讶了整个民族,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堆破碎的碗,泥胚和精致的瓷碗混在一起,而在更远处,它们的兄弟姊妹遍地都是)这些满山遍野的残骸成为了宋元时期南安陶瓷业辉煌的见证,在这座山,每一脚下去都是踩在厚重的历史见证者的身上,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如此艰难。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

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

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

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

做陶瓷美文

做陶瓷美文

在这个世界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皿,更是一种充满美学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下面是我为您创作的一篇关于陶瓷的美文,希望能够带给您美的享受。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它不仅仅是器皿,更是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

陶瓷的诞生源于泥土与火的结合。

在高温的炼烧下,普通的泥土变得坚硬而美丽,仿佛获得了新生。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泥土、细致入微的工艺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的结晶。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

陶瓷的形态各异,有的简约质朴,有的繁复华丽。

无论是朴素的陶罐,还是精美的瓷器,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沉静和优雅。

在光线的照射下,陶瓷表面光滑如镜,仿佛能够反射出内心的世界。

那种沉静的美感,让人不禁想要细细品味,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陶瓷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的。

从淡雅的青瓷到明亮的白瓷,从浓烈的彩瓷到古朴的紫砂,每一种颜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情感。

这些色彩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传达了一种文化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

陶瓷的创作过程需要艺术家们具备极高的技艺和修养。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制陶技艺,对泥土的性质、火候的掌握、釉料的配方等都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陶瓷作品。

在欣赏陶瓷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更能体会到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皿,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陶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让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更加闪亮名片。

描写瓷器的散文

描写瓷器的散文

描写瓷器的散文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它的精美和独特之处,让人为之惊叹。

每一件瓷器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灵魂,从中散发出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

清晨,当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照亮了摆放在展柜上的瓷器。

那些精致的瓷器仿佛在微笑,散发着淡雅的光芒。

细腻的纹路在阳光下闪耀,犹如一幅艺术品。

瓷器的色彩也是如此鲜艳,白如雪,蓝如天,红如火,黄如金。

它们在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娇媚动人。

我走近展柜,轻轻地触摸着瓷器的表面。

它们的质感是如此光滑细腻,仿佛是世间最柔软的物质。

我感受到瓷器中蕴含的温暖与宁静,它们仿佛在我手中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治愈。

那种触感,宛如与古人的交流,仿佛能够穿越时空。

每一件瓷器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图案,它们是设计师灵感的结晶。

有的瓷器以花鸟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有的瓷器以山水为背景,勾勒出江山如画的景象;还有的瓷器则以人物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历史的印记。

每一件瓷器都是艺术家们的心血之作,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瓷器的制作过程是一门精湛的工艺,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从原料的选取到成品的烧制,每一步都需要工匠们的细心呵护。

他们用手艺和智慧,将泥土变成了艺术品。

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火的力量。

火焰在瓷器上跳跃,瓷器在高温中逐渐成型,最终呈现出完美的姿态。

这是一场对时间和火的双重考验,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瓷器才能展现出它真正的魅力。

瓷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繁华与辉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每一件瓷器都是一部历史的故事,它们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瓷器,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的精美和独特之处,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瓷器的价值与魅力始终不变。

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继续传承和弘扬瓷器文化,将这份珍贵的财富传递给后代。

陶艺 散文

陶艺 散文

陶艺散文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媒介,通过艺术家的巧手和想象力,创造出美轮美奂的陶器。

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艺术家灵魂的延伸,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当我走进陶艺工作室,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泥土的清香。

工作室内摆放着各种形状各异的陶轮,每个陶轮上都有一位艺术家专注地塑造着自己的作品。

他们手持泥块,轻轻抚平,然后用指尖轻柔地捏出一个个精致的细节,仿佛是在创造一个生命体。

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

泥块被放置在陶轮上,艺术家的双手轻轻揉捏,泥块逐渐变得柔软而有韧性。

然后,艺术家开始用手指将泥块塑造成各种形状,有的是圆形的花瓶,有的是方形的餐具,还有的是动物的雕塑。

每一个形状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整和雕琢,艺术家们时而专注地凝视作品,时而陷入深思。

陶艺作品的装饰也是一门独特的技艺。

在作品表面,艺术家们用各种工具刻画出精美的纹饰,或是花卉的图案,或是动物的形象,或是抽象的线条。

每一个纹饰都是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灵感的体现,使得陶艺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陶艺作品的烧制是最关键的一步。

艺术家们将已经成型的陶器放入窑炉中,然后用火烧制。

在高温下,陶器逐渐变得坚硬和耐用,色彩也变得鲜艳而充满生机。

烧制过程需要严密的控制温度和时间,一旦失误就会导致作品的破损。

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使得陶艺作品更加珍贵和独特。

每一个陶艺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它们可以是一份礼物,用来表达爱和祝福;也可以是一个纪念品,用来纪念特殊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它们是艺术家们内心世界的一次释放和表达。

当我们拥有一个陶艺作品时,我们也拥有了艺术家的心灵和情感。

陶艺是一门饱含情感的艺术形式。

每一次触摸泥土,每一次塑造形状,都是艺术家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陶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陶艺,是一种千百年来延续的传统,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有关瓷器的散文

有关瓷器的散文

有关瓷器的散文【篇一:有关瓷器的散文】一、一张精致的名片去景德镇,冲着那里的瓷业。

一直以来,它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满怀着神秘。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无论玲珑剔透、轻盈细致的套盘,还是圆圆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盏,都那样生动可爱、楚楚动人。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瓷器,偶若遇见景德镇的产品,对着底部的印记,大人们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二,话语中透着赞赏与崇敬。

也曾几回,将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头,摩挲,端详,相看两不厌。

瓷器无语,人也无语。

二、在火中涅盘在浮梁瑶里古镇附近的“陶花源”,一处古代龙窑遗址。

龙窑依山傍水,像一条巨龙,身长20余米,腰宽两米多,“龙头”高翘望着苍天,“龙尾”低伏,紧贴地面。

从窑里挖出的泥土,干燥而金黄,带着“火”的颜色;那刚出土的瓷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

铸铁成钢,寒梅吐香。

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于锻造,勇于磨练,甘受熬煎,就可以升华自己。

一次炼狱,或许就是一次涅盘。

感谢火。

有了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

纵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经由火中,红过、紫过,也生而无憾。

三、生命来自泥土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

几千年前,据说因为一场偶然的火灾,将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成了瓷器。

人与瓷器共同作为来自泥土的奇迹和杰作,带来无限生机与趣味。

没有人类,地球将会黯然失色;没有瓷器,人类也将减少几许美感。

“一枝草一点露”,一棵小草因为一滴露水的眷顾,会化作生存的机会与条件。

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关怀,最终化为奇迹。

纵然不过泥土,可能生长庄稼,也能化身如玉。

瓷是修炼得道的玉。

四、与水相济也是在陶花源。

在瓷器制作的作坊,我看见泥土与水糅合的制丕工序。

因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便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姿态,更有了水的灵性。

关于青花瓷的精美散文

关于青花瓷的精美散文

青花瓷的精美散文关于青花瓷的精美散文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青花瓷的精美散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青花瓷的精美散文:青花瓷素绢涵墨染,淡痕指凝香。

依亭绿盈韵,蝶雨润花芳。

浓雾锁重楼,漫步依阑珊。

水韵江南逸,伊人度忧伤?——题记喜欢青花瓷,细细观赏,淡淡的散发芳菲;古朴凝香、纯净高雅,墨落幽芳,纯静中有丝丝的雅韵,青花瓷剔透着古典的美,一种古朴宁然的芳菲满溢,又如同青瓷一样静处涵芳,时光深处,屡屡墨香,感慨流年的轻逝。

青花瓷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青花瓷拥有永恒的美丽。

水墨江南,烟雨轻拂,如诗如画,梧桐经雨胭脂透,翠色凝波含烟,伊人执笔染绢芳。

烟雨濛濛醉流年,伊人为谁独憔悴?流年似水,阡陌花开。

书写着青花瓷隶书的人也渐渐把青花瓷变得更精致婉约。

青花瓷上满溢流年的芳醇,流逝的岁月磨灭不了青花瓷的雅韵。

幽月悄悄照进书台,莹莹在青花瓷上,有种朦胧的感觉,素洁凝芳,淡雅含蓄,温婉柔美,宛若一位女子娇俏。

《青花瓷》,优雅着江南的韵,如诗如梦云雾轻拂,宛若佳人白衣翩翩水云间轻舞霓裳,幽香成一方书卷凝芳,文字意韵,笔笔凝情幽,心思清泉涌,字字婉转凝芳。

《青花瓷》,拥云水禅心清泉潺潺流,飞瀑明净欢畅。

清浅的旧时光,留下的美丽如初。

回眸,清香满溢,岁月的脚步匆匆,永恒的美丽依旧!月色下好美,我踏着心路走来。

一卷书香,染指流年。

守着心灵间的相约,文字韵律染卷墨芳,拥恬静的情怀,浅浅行于世间,任凭花开花落,静夜聆听着心灵间的幽曲,古琴的韵律,缓缓如流水轻奏。

笔墨吟诗意浅,染笔凝香流年芳,默默轻拾记忆,含笑嫣然,你眼眸中的浅笑,如青花瓷走下的温婉女子,含情脉脉,恬静间收藏一份美好的情愫,盈盈着一份深情馥郁清香。

任时光流逝,美丽依旧!依稀记得你唇间那抹浅笑,婷婷漫入人间,流年时光淡墨痕,清浅悠然入云端。

陶器散文——精选推荐

陶器散文——精选推荐

陶器散⽂ 黄⼟,风沙,陶器,思绪,漫卷着、纠缠着,蜂拥⽽来,如烟似雾,弥漫着、翻滚着,淹没了我,淹没了天地。

站在乡村⼴袤的黄⼟地上,起伏的丘陵如起伏的风,呼啸着前赴后继地漫过,荡漾⽽起的⼼潮,久久⽆法平静。

这⽚曾经沉寂、曾经沸腾的⼟地,在寒风到来的前⼣,完全沉寂下来,像位饱经风霜的⽼⼈,⽆⾔了。

这⼲燥的、温润的黄⼟,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有着诉说不完的故事。

我的乡村,我的黄⼟,我温暖的陶器,已化成肌肤、化成⾎液、化成⾁⾻,成为⾝体⼀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鲜活着,流淌着。

捧着湿漉漉的泥⼟,闻着温馨清⾹的泥⼟味道,滚烫流动的⾎液,透过⼿掌的肌肤,温热烘⼲着湿⼟,快成⼲硬的⼟⽚了,像乡间的⼟板墙,更像未挂釉的⼟陶。

这种感觉,忽⼉如⼀道光焰,腾起在脑海,源于泥⼟的陶器,是乡村最古⽼的、最纯朴的器物之⼀,⼏乎和⼈类最初的⽂明同时诞⽣的,恐怕⽐乡村还要古⽼。

恍惚,有⼀条通往古代的时光隧道,穿越了朝代的兴衰,直达亘古,芝⿇开门⼀样,豁然开朗,明亮处别有洞天,我可以随意地穿越,⽆遮⽆拦。

我看见,古⽼葱笼的⼤地,青脆欲滴,蓝天⽩云,河⽔流淌,先⼈们在平展开阔的沃⼟上,制陶,烧窑,悠然如舞蹈,做出⼀件件⾊彩明快、简洁纯朴、却⼜形态迥异的陶器,⽩陶、⿊陶、黄陶...... 我的脑海,由暗到明,丽亮起来,渐渐映出⼀幅油画,愈来愈⼤,占据了整个空间。

⼀个阳光⼥郎,头顶陶罐,罐⾥汲满清澈⽢洌的井⽔,步履是那么轻盈,神情是那么怡然。

我忘记了画的准确名称,好像是《汲⽔》,或者就叫《陶罐》。

是⼀幅世界名画,很多年前在⼀本美术书上看过后,有些莫名的震撼,那形象,终⾝难忘,仿佛刻⼊脑海⼀般,不会随时间的消逝⽽模糊,尤其是那⾼⾼举着的陶罐,常常闪现,不时从脑海跳到眼前,使我想到故乡的陶器,⼉时的温热厚重,仿佛还留在指上。

那感觉,久久地存在着,重叠着,不仅仅是在我熟悉的村庄,在任何⼀⽚村落隐现、⽥野麦浪起伏的乡村,都会泛起这种感觉。

与陶同行,落在生活

与陶同行,落在生活

与陶同行,落在生活每一块陶瓷都是泥土的化身,是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人们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与陶同行,就像走进了一段古老的传奇,感受着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韵味。

无论是精美的瓷器,还是朴实的陶罐,它们都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情感,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温暖。

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早在七千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开始运用黏土制作器皿,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陶瓷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更是艺术与审美的载体。

无论是青花瓷、汝窑、宜兴紫砂壶,还是唐三彩、汉白玉,它们都彰显着中国悠久的陶瓷传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陶瓷之美在于其朴实和纯粹,它不需要花哨的装饰和复杂的工艺,就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它在手中的温润触感,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温暖。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们以不朽的姿态书写着时间的故事,述说着生活的点滴。

与陶同行,就是在这些器物中感受生活的气息,感受艺术的魅力。

陶瓷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更是连接着人类文明的纽带。

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国家,同样有着悠久的陶瓷传统,每一种风格、每一种工艺,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陶瓷之美是超越了语言和国界的,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一种普世的美学情感,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共鸣。

走进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陶瓷文物,它们记录着历史的进程,见证着文明的传承。

这些古老的陶瓷器物,或许已经经历了几百、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但它们的美丽依然不减,让人叹为观止。

它们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让我们能够通过它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体会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美好。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审美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陶瓷艺术却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传统的工艺技术,还是创新的设计理念,都让现代陶瓷艺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陶瓷所展现的不仅是物质的美感,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生活的态度。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渴望寻找一种平静与内心的宁静,而陶瓷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选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散文精选导语:阅读陶瓷散文,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国瓷器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瓷散文,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一、中国瓷器一、一张精致的名片去景德镇,冲着那里的瓷业。

一直以来,它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满怀着神秘。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无论玲珑剔透、轻盈细致的套盘,还是圆圆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盏,都那样生动可爱、楚楚动人。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瓷器,偶若遇见景德镇的产品,对着底部的印记,大人们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二,话语中透着赞赏与崇敬。

也曾几回,将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头,摩挲,端详,相看两不厌。

瓷器无语,人也无语。

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因其陶瓷闻名,外国人径直用昌南的读音(chāng nán)称呼中国,即China。

正如尼罗河畔的金字塔,让人们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说到埃及,人们无不油然想起金字塔。

又如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妖,许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国,并乐不可支地趋之而鹜。

景德镇,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国的一张精致的名片,任所有的骄傲镌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盘在浮梁瑶里古镇附近的“陶花源”,一处古代龙窑遗址。

龙窑依山傍水,像一条巨龙,身长20余米,腰宽两米多,“龙头”高翘望着苍天,“龙尾”低伏,紧贴地面。

从窑里挖出的泥土,干燥而金黄,带着“火”的颜色;那刚出土的瓷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

铸铁成钢,寒梅吐香。

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于锻造,勇于磨练,甘受熬煎,就可以升华自己。

一次炼狱,或许就是一次涅盘。

感谢火。

有了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

纵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经由火中,红过、紫过,也生而无憾。

三、生命来自泥土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

几千年前,据说因为一场偶然的火灾,将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成了瓷器。

人与瓷器共同作为来自泥土的奇迹和杰作,带来无限生机与趣味。

没有人类,地球将会黯然失色;没有瓷器,人类也将减少几许美感。

“一枝草一点露”,一棵小草因为一滴露水的眷顾,会化作生存的机会与条件。

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关怀,最终化为奇迹。

纵然不过泥土,可能生长庄稼,也能化身如玉。

瓷是修炼得道的玉。

四、与水相济也是在陶花源。

在瓷器制作的作坊,我看见泥土与水糅合的制丕工序。

因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便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姿态,更有了水的灵性。

因此也感谢水。

别拒绝水,上善若水。

拥有火的炽烈,也无妨藏有水的温柔。

水性至柔,柔极至刚。

正如钢刀淬火,唯有水火相济,阴阳相调,才赢来钢的坚韧与锋利。

瓷器因为水的融合,才那么坚韧而柔媚。

听吧,弹击瓷器,金属般的清脆悦耳动听,原来附有火的朗笑、水的潺潺。

五、雕琢灵魂“玉不琢,不成器。

”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让人仿佛看见他们和高人悟道,听到他们在松风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

那随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现出荷叶、梅花、芙蓉、小鸟,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游走,或浓或淡,泛着一片欲滴的苍翠。

还有其中的山水、美人、书法以及朱红印章,都洋溢着无限的意蕴。

凝视瓷器,其实就是凝视生命,以及由远古而来的迟缓的脚步。

六、独一无二在景德镇,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御窑,同样一款的瓷器一次无论烧制出成千上万,但最终只选取其中的一件,其余的都将被砸碎,只为了那件御物在世间享有独一无二的身价。

大凡价值连城的文物,都以稀为贵,无论其精粗美丑。

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重复他人,活出一个真的自己。

有个性更有价值。

芸芸众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能禁受住浪涛的冲刷,坚持到最后,就将出局取胜。

唯一或许就是第一。

《石头记》中的那块顽石,因为来自女娲补天时的石头群中,人间独有,所以成了“通灵宝玉”。

七、历久弥珍见过出土的铁器,锈迹斑斑,刃角老钝;见过陈年的绸缎,色泽黯淡,凄惨欲裂;却看见古老的瓷器,经受着腐蚀、磨砺和漫长的时间的考验成为世人追捧的宝物,在岁月的推进中,愈久愈闪烁出诱人的光芒,正如陈年老窖久而弥香。

真的生命历久弥珍,正如人间最美的爱情,纵然有过激情浪漫、难舍难分,若能持久绵长、地老天荒、至死不渝,更为人们称颂向往。

八、爱恨情仇在艺术的路途中,多少顶礼膜拜者,以一份怜瓷惜瓷的心情,将它轻捧在怀,怕雨淋着,怕风吹着,怕噪音吵着,把它看作中有灵性的至宝。

也有心术不正的人觊觎瓷器,把它看作无价的财富,用汗浸的手触摸、把玩,贪婪的贼光使之黯然失色。

也因此,多少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谋财害命的闹剧在瓷器的身边上演。

瓷器在鄙俗者的面前,永远是一堆变形僵化的钱币,无法呈现出花的绚丽。

在不停的争夺中,常看见瓷器在一瞬间随手而碎,圆润、光滑中潜藏着尖锐的锋刃,锋利的碎片满含仇恨,对着正在亵渎轻慢她的人。

一款瓷器落地而碎。

那一地的碎片,是一朵朵坚贞的花,开得凄美,开得绝唱。

她有不可冒犯的冰清玉洁,不容轻慢的心高气傲,总是以死相争的那一种。

对于最初伤害了她的人,纵然是忏悔,收齐、补好所有的碎片,也不能复原一颗完好的心。

瓷器娇弱,娇弱的另一面正是她的刚烈。

失去的,终将失去,难得再回来。

既然不再成全为器,别说破镜难圆,就算归为泥土也会情非得已。

九、考验无数一只不幸的瓷器,在一阵飓风中落地而碎,由费解到幡然醒悟。

它因为接受火的锻炼而强硬,却没有经受被砸的考验。

生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是可能,也是必需。

面对过炎热的考验,还要接受冰雪的考验;面对过贫穷的考验,还要接受富贵的考验;面对过失败的考验,还要接受成功的考验……仅仅经受了一次考验,未必能承受生命的所有考验。

倘若缺少考验,唯有百倍呵护。

十、永恒的完美一只出现裂缝的瓷器摆在我的面前。

我惊恐地注视着。

所有的欢乐都已经冻结,仿佛世界只剩下这一条裂缝。

我无能为力,我几乎想向她乞求,但没有半点用处。

我把它举得高高,然后松开手。

这是我最爱的一件宝物,我拒绝裂缝,拒绝残缺,永远。

有时我可能姑息容忍,对于这瓷器,却毫不苟且。

我想拥有一件完美的瓷。

如果不是,我会毫无预兆地割断尘缘,别她而去。

可是,谁能真正拥有一件永远完美的瓷?就像拥有一朵落在掌心的雪花,或者拥有年复一年的春风里不变的桃花?二、中国瓷器之美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瓷器中国瓷器是很幽雅、很难以描绘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更显得高贵。

英国散文家兰姆(C·Lamb,1775-1834)写过一篇谈中国瓷器的散文,文中说道:“我对中国古瓷器几乎有一种执着的妇女之爱,每当我去探访名门巨宅,我首先要问的是收藏的中国瓷器,其次才轮到其他工艺美术和图画。

”兰姆对中国瓷器的深深眷恋真如静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极其喧哗、极其刻意展露的当代生活中,中国瓷器在“收藏”、“鉴赏”之名的掌控下成为市场的贵宠,拍卖行与豪华会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风雨茅庐;环顾现实,中国瓷器已经失去她的家园。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绿云,那种澄明、润泽真是何等的娇艳、何等的含蓄;又联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镜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脱俗——环顾现实,当下这个市侩、暴戾的社会其实根本不配谈中国瓷器。

中国陶瓷历史已有一万年。

祖先发明陶器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它是古人类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

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意识地开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纹、雕刻等把人类对美的追求都表现了出来。

全世界陶器的出现差不多都是一万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瓷器却是中国的发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来,欧洲到16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比我们晚得多。

同时中国的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流传全世界,最远到达东非、欧洲的意大利罗马。

今年印尼爪哇岛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经打捞发现船上有6万件瓷器。

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熅暗抡虼善骺始有了自已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有好几个名字,如新平镇、昌南镇等。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个字,由于“其器光致貌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景德镇在唐、宋、元、明、清期间熞殉晌历代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

中国陶瓷珍品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

盛唐时期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

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

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虽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制成,但艺术家们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中国陶瓷珍品之明青花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一。

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

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个品种。

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

多为碗类,但传世较少。

传世品中,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

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青花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