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教案3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3)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3) 语文版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九班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

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我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作者简介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教读本文,要注重朗读。

不仅要读出语气,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

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对诗歌深刻内涵的理解,要联系时代背景材料。

欣赏过程中,对诗中重要意象的分析,教师可用词语点拨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设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

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教师示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臵作业《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