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地理八下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2课时)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这里的“白山”指的是长白山,“黑水”指的是黑龙江。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东北三省,了解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东北三省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东北三省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还需通过课堂学习来逐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理现象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课堂用的地图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3.操练(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东北三省的地形对农业有什么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 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 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 些 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 节学习的内容。
大 河上下, 顿失滔滔……”这著 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 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些 自然特征和农业呢?域有个初 步的感性认 识。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 北,东 2.地形 以 部为 3.气候 该地区主要气 候是 4.土壤 东北平原为 读图·析图 1、认真图 6-1-1,从图中找出: 学案展 示 ( 1 )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太行山、秦岭。 ( 2 )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 3 )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 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 4)海洋:渤海、黄海。 (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土地, 高原和 平原为黄土地。 气候,气候特征是 。 和 高原。 为主。地形区:东部为 平原和 平原;西 和 、 。 以东 以南, 以
2.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D E ;河流 F 为
两国的界河。 3.K 所代表的地形区是 物 熟 制 为 ,此地作 , 盛
F
D
A
K
C
B E
讨 论 合作探 究 一、问题引导 自学探究 讲解,组织 、引导学生 成 学能力, 学 案 鼓励学生勇 独 展示达 标 二、当堂训练 立 巡视 完 成 口头表达能 力与抽象、 概 括能力。 第二节 三省 总结拓 展 1 .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 1) “白山黑水” ( 2) “林海雪原” ( 3) “北大仓” 2 .东北林区 评价学生,补充完善 系统知识 “白山黑水”——东北 于展示自我, 提高学生的 培养学生结 完 合课本的自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素有“白山黑水”之称,是指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所涵盖的区域。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资源、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

2.难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地理位置、资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民族、文化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东北三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东北地区的特色景观、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东北地区的壮丽山水和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难点: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实例,分析其地理、文化、历史等特点。

4.归纳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资料。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2“白山黑水”___东北三省第2课时》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地理概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资源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感情比较深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学会分析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东北大秧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保护家乡环境。

5.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教材,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东北三省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北三省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三省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南部为辽东丘陵,中部为松花江平原,北部为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

本节课通过“白山黑水”来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具体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深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东北三省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东北三省的一些典型地理案例,如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长白山的天池、黑龙江的冰雪世界等,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程,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掌握其地理特征,提高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陌生的地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

2.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3.实例分析:以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东北地区的认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5.提问解答: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好相关教学课件和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同时,展示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

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

”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

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

那么东北的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

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

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

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

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

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东北地形图、东北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东北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自左向右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这三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农作物中不能在佳木斯市生产的是()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甜菜
3.据图,列举佳木斯市及其附近两种以上的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从两个方面说明佳木斯市的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的地级市,它与_________(国家)相邻。

据此,你对佳木斯市调整工业结构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