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之路

合集下载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考古学01、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02、谢辰生、吕济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04、柯林〃伦福儒著,陈星灿等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05、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06、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07、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08、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09、夏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0、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1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12、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1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1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16、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年。

17、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18、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及续集等),文物出版社,1984年。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3年。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中古太原士族研究

中古太原士族研究

表十七 中古太原士族墓志资料整合目录………………………………………153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韵声明并表示了谢
表七 北魏太原士族通婚统计表…………………………
……··88
表八 东西政权对峙时期史传所见太原人物之动向…………………………~9r7
表九 东西政权对峙时期墓志所见泛称太原王氏之人物动向………………101
表十
东西政权对峙时期墓志所见晋阳王氏之动向…………………………104
表十一 东西政权对峙时期墓志所见祁县王氏之动向…………………………106
···…·····142
表一 郭泰品评士人籍贯分布表…
·…····……13
表二 东汉初叶太原士人表……………………………………………………·16
表三 汉晋时期太原王氏婚姻表………………………
表四 郭泰品评士人表………………
表五 汉末太原士人表…………………………………………………………·50
表六 刘琨刺并幕僚表………………………………
图七 郭荣世系图………………………………………………………………129
图八 郭篙世系图……………………………………………………………………130
图九 郭知运世系图……………………………………………………………132
图十 郭克勤世系图……………………………………………………………132
图十一 隋唐时期太原郭氏迁徙及墓葬地分布简图…
lacked the abiH来自y to finish it.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荣新江王静编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

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

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

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

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

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

(2003年10月16日)A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_唐宋变革_论的由来与发展_下_李华瑞

_唐宋变革_论的由来与发展_下_李华瑞

2010年9月河北学刊Sep.,2010第30卷第5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0No.5“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对于唐宋之际中国历史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历史学者和域外中国史学者的认识有两条不尽相同的主线索。

一是自南宋以来迄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对唐宋之际或之间社会变动的认识;一是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而后衍化成为“唐宋变革”论。

这两条线索在21世纪之前呈现各自发展的态势。

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和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

美国学术界对日本“唐宋变革”论的修正大致也可作如是观。

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与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道路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

中国学术界对唐宋变革尽管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范式,但中国学者从自身所处时代反省唐宋变革而塑造的“近世”形象的思考方式,更值得重视。

[关键词]唐宋;变革;近世;分期;文化模式[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5-0067-11[收稿日期]2010-06-08三、对“唐宋变革”论(宋代近世说)的质疑和修正(一)日本学者的宋代中世说与内藤湖南学说的京都学派观点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历史学研究会主张唐宋变革是延续古代社会的唐代向宋代中世封建社会的转化。

据谷川道雄介绍:“战后,由于思想上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又重新脱颖而出。

1946年,马克思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历史学家们重建了历史学研究会。

历史学研究会是战前设在东京的学会。

当时虽然各个大学都有与历史有关的学会,但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不能满足于那种类似讲坛上课的活动,他们越过学校,也越过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之别而走到一起,成立了上述研究会。

复旦大学教授丨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

复旦大学教授丨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

复旦大学教授丨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展开全文1引论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3、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5、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2文明、民族与国家1、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宫崎市定《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3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3周克商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1,1928年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5、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6、王明柯《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1、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收入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2、王明柯《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5、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6、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97、宫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8、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总论: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9、増淵隆夫《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0、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中华书局,2008 5始皇帝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8、卜德《秦国和秦帝国》,载于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鶴間和幸《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6汉的成立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4、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5、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增渊龍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阿部幸信《漢初「郡国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9,20088、阿部幸信《汉初天下秩序考论》,收入《史林挥麈——纪念方诗铭先生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很用用的书目很用用的书目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课外推荐阅读书目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课外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 部分李天石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六朝史) 李天石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六朝史) 教授推荐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或后出版本.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5 年年版或后出版本. 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4,《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司马迁著. 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本. 6,《四库全书史部提要》,或简单点读《四库全书简明提要》,或更简单的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历史地理方面可参考谭启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利用 google earth 了解中国山川河流及各地地理之大势. 7,《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文化的诸方面最好的书之一. 8,《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或以后版本. 9,《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国通史编年本《纲鉴易知录》. 10,《爱国一书生》(何兹全),《悠悠长水》(谭启骧),《历劫终教志不灰》(顾颉刚),都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劬堂学记》(柳诒徵),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史家与史学》,王家范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 年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耀东著,华东师大出版社.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写的序可以读读,看他怎么对史学感兴趣,怎样研究史学的. 11,《论历史唯物主义》,王正平主编,上中下三册,北师大出版社,1983 年版. 12,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等等. 刘进宝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敦煌学) 刘进宝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敦煌学) 教授推荐书目 1.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3. 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4. 胡适《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 1999;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 2001;6.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 20 年》,三联书店 1995;7. 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 2006;8.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9. 张广达《张广达文集》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0.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 2008. 张进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史) 张进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3.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4.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版. 5. 房龙:《人类的故事》,三联书店 1988 年版. 6. 房龙:《宽容》,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1 7.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8. 《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 20 年 32 次考古新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年洪璞教授推存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洪璞教授推存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教授推存书目 1.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年 2. 《国史概要》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06 月 3. 《剑桥中国明代史 1368-1644 年》下卷(英)崔瑞德,(美)牟夏礼编,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2-1 4. 《剑桥中国明代史 1368-1644 年》上卷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5.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5-1 6. 《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 孔飞力著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1-1 7.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05 月 8. 《历史是什么》(英)卡尔著;陈恒译商务印书馆 2008 年 07 月 2007 年 04 月 9. 《走出中世纪》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孟森著中华书局:2006 年 04 月年王建成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 王建成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2.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4. 朱孝远:《史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6.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8.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 1983 年版 10. 麦克尔哈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张菁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宋史) 张菁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宋史): 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 1.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2.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3.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4.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5. 《历史的观念》6. 《史学概论》 7. 《史学导论》 8. 《中国历史研究法》 9.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夏出版社 1989 年版[英]柯林武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白寿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姜义华等著梁启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2 10. 《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的创建之路》,玛丽琳 J.波克塞,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李济沧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李济沧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1.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 1994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中华书局 2008 3.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 1955 4.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 198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中华书局 1993 6.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 2002 7.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8.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 2000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 1998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 1999 9.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 2001 10.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1.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 1963 12.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1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 1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慈鸿飞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慈鸿飞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年. 2, 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9 年. 3, 慈鸿飞,李天石编:《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第一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 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5, 丁长清,慈鸿飞: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8, 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 年. 9,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2008 年. 10, 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1,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2,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新星出版社,2006 年. 13, 盛邦跃:《卜凯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农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14,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5, 侯建新:《农民, 市场与社会变迁: 冀中 11 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3 齐春凤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经济史) 齐春凤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经济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澳) 骆慧敏编, 刘桂良等译: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袁世凯政治顾问乔莫厄里循书信集,知识出版社 1986 年版; 2, (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下册) ,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1974 年版(如无,可用此书替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 ,解放军出版社 1991,1994,1995 年版) . 4,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 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5,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版. 7,杨天石:杨天石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 8,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9,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版. 10,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85,1990,1993 年版王志龙推荐相关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王志龙推荐相关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1,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2,吴承明: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彭明: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1993 年版. 4,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三联书店2005 年版. 5, (美)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 (美)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7,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年版. 》 8,汪敬虞: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年版. 》 9,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10,傅衣凌: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中华书局 2007 年年版. 11, (美)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2, (美)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江苏人民出版报社 2003 年版. 13, (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 14, (美)赵冈: 《中国经济制度史》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年版. 15, (英)希克斯: 《经济史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郑忠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城市史) 郑忠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城市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4 戴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王拭《维新运动史》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柯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李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张玉发《中国现代史》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史部分: 世界史部分: 部分姜守明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中古史) 姜守明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中古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圣经》 (和合本) 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下两卷)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3.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 4. 〈英〉《利维坦》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5. 〈法〉伏尔泰《风俗论》 ,商务印书馆,上册(1996) ,中册(1997) ,下册(1997) 6.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8.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9.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 1~4 卷),华中大学出版社1996~2000 年版孙颖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美国史): 孙颖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美国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 F.A.哈耶克, 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弗兰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美国实力的衰落, 霍华德津恩, 美国人民的历史,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 保罗肯尼迪, 威廉夏伊勒, 大国的兴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日本文化面面观上海三联 2007 新华出版社 1998露丝本尼狄克特, 菊与刀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尤尔根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祝宏俊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 祝宏俊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K. R. 波普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现代世界体系/(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000 世界体系:500 年还是 5000 年?: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巴里K. 吉尔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政治学 [专著]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2007 重印) 理想国 [专著] / (古希腊)柏拉图著 ;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历史 [专著] 新译本 /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 ; 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 2008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专著] : 新译本 / (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著 ; 徐松岩, 黄贤全译,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 [专著] / 刘家和,廖学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世界史, 古代史编. 上卷 [专著] / 吴于廑,刘家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 [专著]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专著] / (英)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主编 ; 郭小凌等译,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剑桥插图罗马史 [专著] =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man world / (英)格雷格沃尔夫(Greg Woof)主编 ; 郭小凌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埃及学研究 [专著] : 辉煌的古埃及文明 / 令狐若明著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古代埃及史 [专著] / 刘文鹏著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0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专著] / 刘文鹏主编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专著] / 黄洋,赵立行,金寿福著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吴于廑,刘家和主编: 《世界史》, 古代史编. 上卷 [专著]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 蔡毓芝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 蔡毓芝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 1,蒋相泽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印刷版. 2, (法)托克维尔著: 《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印刷版. 3, (英)克拉克主编,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4, (法)乔治勒费弗尔著,顾良等译: 《法国革命史》 ,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5,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印刷版. 6, (德)俾斯麦著: 《思考与回忆》 ,东方出版社 1985 年版. 7,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年版.6 8,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 《大国的兴衰:1500—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著: 《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2005 年印刷版. 11,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 13,吕万和著: 《简明日本近代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14,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商务印书馆. 15, (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 《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新华出版社97 年 12 月版 16,俞辛焞著: 《日本近代外交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17,殷燕军著: 《近代日本政治体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18, (日)辻清明著: 《日本官僚制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 19,蒋立峰,汤重南主编: 《日本军国主义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0,张声振等著: 《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年版. 》 7。

【精编范文】房地产商,杨勇-word范文模板 (9页)

【精编范文】房地产商,杨勇-word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房地产商,杨勇篇一:消亡前夜的“谶纬”消亡前夜的“谶纬”作者:童岭来源:《读书》201X年第01期二一四年五月上旬,我有幸赴扬州曹庄隋炀帝陵和萧皇后墓发掘现场考察。

对于这二一三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扬州本地盛传“太子复仇,千年不晚”八个大字,原委是发现此陵的上海房地产开发商老总叫杨勇。

与一千四百多年前,败于夺嫡之争、后被隋炀帝杨广杀害的废太子同名同姓。

当然,在现代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这样的话题充其量增加了一些南京至扬州一个多小时车程之间的谈资而已。

但是,还原到古代世界,不论是西方(如雅典人奉为“最强大的女神之一”的Fama谣言女神信仰),还是中国(尤其是宋代之前),也不论是上层精英社会,还是普通庶民社会,或许遇上这样的巧合事件,就会引起他们知识、信仰世界不同程度的共鸣。

据正史《隋书》卷八十七《王令言传》记载,大业末年,隋炀帝欲离开帝都南下扬州(实际上正是他最后一次的“不归之路”),本欲扈从随行的王令言的儿子,正好在户外弹胡琵琶《安公子》。

王令言听后唏嘘流涕,极力劝阻儿子随行,并透露了一个秘密—“帝必不返!”儿子惊问其故,王令言才说道: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者,君也。

吾所以知之。

为什么琵琶曲的宫(Do)、商(Re)等纯粹的音乐符号能够预言隋炀帝的被弑杀之谶?在中国中古世界,这是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呢?类似的问题,在复旦大学孙英刚的新著《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四年版)中均有精彩的分析。

《神文时代》是中文学界第一部系统讨论公元六至九世纪谶纬思想的上佳之作。

荣新江先生在此书《序言》提及与谷川道雄先生的一次对谈,明确指出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忽略了宗教层面的分析(《序》,1页)。

而孙英刚《神文时代》其实已经自觉地置身于近代中古学术史的巨流中,不仅仅对于内藤湖南,甚至是对陈寅恪之学说都有修正和发微的重大价值—因为这些中日治中古史的前辈大家,似乎都对社会下层、边缘、“旁门左道”关注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3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Vol.38No.3 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 No.3,2019

收稿日期:2017-09-24作者简介:李磊(1977—),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①谷川道雄先生于2004年10月16日至10月30日,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牟发松教授之邀,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讲学,其间参加了22日至24日在华东师大召开的《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席了23日举行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译本的首发式。谷川先生10月28日下午在华东师大学术交流中心咖啡厅接受《文汇读书周报》记者采访暨与研究生座谈时对自己学术生涯的回顾成为本文写作主要依据之一。

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之路①李 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 摘 要:谷川道雄是世界著名汉学家,日本“京都学派”历史学领域当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青年时代,为寻找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方向踏上中国史研究之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一生同情中国民众的立场成为他史学的情感起点与道德关怀。独立思考、重视史料的治学原则使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谷川史学,其“豪族共同体论”和“非封建的中世论”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完成了从世界史的普遍性到中国史的特殊性,又由中国史的特殊性到世界史的普遍性,对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两次超越。晚年的谷川道雄致力于中日学术交流,培育人才,并勾勒出未来中国史研究的方向。关键词:谷川道雄;中国史研究;京都学派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19)03-0027-06

谷川道雄先生是世界著名汉学家,日本“京都学派”历史学领域当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京都学派六朝隋唐社会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豪族共同体论”和“非封建的中世论”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完成了从世界史的普遍性到中国史的特殊性,又由中国史的特殊性到世界史的普遍性,对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两次超越。本文将略述谷川先生的中国史研究历程。 一、寻找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踏上中国史研究之路 1925年对于日本熊本县芦北郡水俣町(今水俣市)的谷川家来说,是充满期待的一年,他们原本希望在这一年里得到一个女婴,然而他们的愿望落空了,降生于岁末的又是一个男孩,这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尽管有些失望,他们还是为这个男孩取了个富有哲理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名字———谷川道雄。也许他们当时没有想到,这个名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与中国史研究发生了如此密不可分的联系,使这个家庭再一次延续着与中国的缘分———谷川道雄外祖父所指导的学生宫崎滔天,曾支持过中国孙中山的革命。1932年,7岁的谷川在当地上小学,1938年升入熊本中学,后入读大阪府立浪速高等学校文科。1945年4月升入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东洋史学专业,7月被征召入伍,所幸8月战争就结束了,这使他很快返回学校,继续他的专业学习。最初谷川道雄对东洋史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后来他听说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宇都宫清吉在学生时代也曾想转专业,后来却成为秦汉六朝史权威,宇都宫的事迹显然鼓舞了年轻的谷川,使他终于安下心来。激起他对历史研究发生兴趣的,是石母田正的《中世世界的形成》和藤间生大的《日本古代国家》。这两本书与当时流行的注重理论的历史著作不同,而是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让人耳目一新,在追捧他们著作的广大史学科学生中,便有谷川道雄的身影。

·72·真正打下谷川道雄史学研究根基的则是他所在的京都大学。京都大学是日本中国史研究最活跃的中心之一,是著名的京都学派的大本营。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虽早已过世,其学说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当时一大批著名的史学家,如冈崎文夫、那波利贞、宫崎市定、宫川尚志、宇都宫清吉,都出自京都大学,他们都是在内藤湖南学说的影响下展开研究。大家辈出的京都大学给谷川道雄提供了最好的东洋史教育,学生时代的谷川道雄也的确对祖师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论抱有浓厚的兴趣。战后的日本面临着清除军国主义阴影、重新摸索国家建设方向的重大问题。对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课题。谷川道雄当时虽然才二十岁,却也同样面临着这一课题。对他而言,立志做什么样的学问是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密不可分的。他常常叩问自己,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中国史?[1]中文版自序,1战后的日本史学界开始清算军国主义的影响,反对军国主义,反省侵华战争,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这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在战时成为侵华借口的“中国停滞论”被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被日本军国主义压制和歪曲的中国史研究也由此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在当时日本的思想领域,正如谷川道雄所说的那样,“思想的自由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盛行”,曾被列为禁书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也在一夜之间充满了大街小巷。社会思潮的涌动进一步推进着谷川道雄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求索。谷川道雄成为马克思主义文献的一位孜孜以求的读者。他最感兴趣的是当时在日本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手稿《前资本主义生产诸形态》一书。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与共同体的结合关系,划分为几种类型,并给予了逻辑分析。谷川道雄尝试着将这一理路引入中国史,可以说这本书对谷川道雄的影响是终身性的,他说:“从那时起,直至十几年后我对共同体论的提倡,都受到这部文献的潜在影响。”[2]中文版自序,3谷川道雄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也是当时日本史学界的主流选择。1946年,马克思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历史学家重建了历史学研究会,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力图克服亚洲停滞论,把中国历史看作世界史的一环。历史学研究会的影响迅速扩大到整个日本,谷川道雄也参加了这个后来被称作东京学派的历史学研究会。显然,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发展阶段看作是世界史的基本规律,同时从世界史的共同立场来理解中国、日本和欧洲这些本来互不相同的历史,极大地迎合了谷川道雄此时的精神需求———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史的发展,如何找到日本建设的新方向。谷川道雄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指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谷川道雄为此激动,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他觉得他似乎看到了中国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①。大学时代对谷川道雄的另一个毕生影响是研究方向的确立。隋唐是日本律令国家的原型,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日本,是绕不开隋唐史研究的,特别是对于谷川道雄这么一个立志探索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有为青年来说,隋唐史研究是联结专业与现实关怀的桥梁。谷川道雄大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府兵制度,但他的目的并非描述制度,而是想弄清制度背后的社会因素,这种问题意识成为谷川史学的重要特色。到1948年9月大学毕业时,谷川道雄已经把学问作为自己终生志向了。他已经正式踏在了中国史研究的学术之路上了。

二、民众———谷川道雄中国史研究的情感起点和道德关怀

1948年到1951年,谷川道雄在京都府高中担任教员,他原本以为学校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他的研究,然而繁重的教学压力使他无暇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决定改变这种生活方式。1951年注定是谷川道雄的幸运年。在这一年,他的毕业论文得以发表,同年11月,又接到名古屋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的聘书,被聘为大名鼎鼎的宇都宫清吉先生的助手。这个研究室虽然成立于战后,却在日本史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此,谷川道雄站在了日本史学研究的最前沿。从27岁到52岁,在谷川道雄做出重大学术成就的这些年里,他一直在名古屋大学文学部,从助手、讲师、副教授一直到教授。宇都宫清吉的研究室充满了自由思考和学术至上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使得谷川道雄专注于学问,几乎每年都有重要论文发表。1953年发表《唐代の职田制とその克服》,1954年发表《“安史の乱”の性格について》,1955年发表《庞勋の乱について》,1956年发表《武后朝末年ょり玄宗朝初年に至る政争について》。这一系列的研究都围绕着民众对唐朝权力的抵抗斗争这个问题展开,谷川道雄希望从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个视角考察唐代民众地位的变化。他认为从内藤湖南的学说出发,唐宋变革的重要内容是民众地位的变化,唐朝三百年的政治史就是一个民众地位上升的变迁史。而这一看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这一过程也可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展开。

·82·①参见谷川道雄2002年秋在武汉大学的讲座1《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及其特点》讲义。出于这样的考虑,谷川道雄考察了武周革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庞勋之乱诸事件背后民众的动态,认为在唐前期,在统治层内部政争背后的民众,由于安史之乱的契机,跃到历史前台,在藩镇时期民众意志仅仅表现为士兵对军饷的要求,但在庞勋之乱中则显示出藩镇时代向反乱时代发展的趋势。最后,黄巢起义置唐朝于死地,民众推翻了贵族政权。从这一时期的论文,我们清楚地看到谷川道雄的研究虽然受到内藤湖南学说的启发,但研究思路仍然以唯物史观的阶级支配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为理论指导,其研究方法是将国家权力与民众从本质上划分为一项对立物,然后再从政治的层面考察二者之间对抗关系的推移。与其他信奉唯物史观的学者不同,谷川道雄并没有特意从生产方式考察经济关系,他最为关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他认为自己的这一研究倾向是出于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史研究倾向的不满和纠偏。那些观点仅仅把民众看作是社会结构中阶级统治的对象,而从不关心民众那种作为人的活生生形象。事实上,民众才是阶级斗争的主体,研究阐明中国民众主体性的历史真相,在谷川道雄看来,才是中国史研究的责任和义务[2]中文版自序,6。可以说,谷川道雄用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来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如果说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又从这一原初形态中再现活生生的民众形象。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就没有隋唐帝国。对民众的关注,成为谷川史学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那么,是什么使谷川道雄的研究视线定格在了民众身上呢?谷川先生自己说,是史料。在阅读史籍时,他感受到民众那种生气勃勃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如何是难以将其硬塞入奴隶或农奴这些冰冷的范畴之中的。其实,形成谷川民众史观的不是史料,而是谷川先生的情感立场和道德关怀。谷川先生还说,在研读中国史时,他往往为历史记载感动得痛哭流涕。唐末庞勋之乱中,父母鼓励子女,妻儿勉励丈夫、父亲,舍生取义,让他看到了蕴藏在普通民众之中的崇高人格。正是这种同情民众的情感立场和追求崇高的道德关怀,使他关注民众,把民众看作是历史的主体,更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正是对中国民众的感情,他才声称“中国历史是我的情人”。谷川民众史观的形成,见证了他的良善之心,也与他对日本社会的体察相关。1951年联合国对日和约旧金山体制刚开始时,“国民总抵抗”一词非常流行,谷川道雄处于这种政治气氛下,也将研究方向倾向了唐代的民众反乱[2]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