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驱虫剂
中西医结合《中医方剂学》——驱虫药归纳

在使用本类方药治疗时,必须根据虫的种类,体质的强弱,症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用和配伍适当的方药。
如有积滞者,可配伍消导药;脾胃虚弱者,兼补脾胃;对于体弱的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旋;虫症在腹痛较剧时,通常以安虫主,而在疼痛缓解之后,再行驱虫。
本类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使药物与寄生虫易于接触,从而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并根据大便的正常与否,适当配伍泻下药,以促使虫体排出。
由于某些驱虫药具有相当的毒性,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老弱患者都慎用。
(一)使君子《开宝本草》为使君子科落叶藤本状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种子。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以四川产量最多。
9-10月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晒干。
去壳,取种仁生用。
或炒香用。
别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与应用:本品为驱虫要药,所含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
除适用于蛔虫病外,并可用治蛲虫病。
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儿。
单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虫较多,病情较重者,可与苦栋皮,槟榔等驱虫药同用。
如小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者,须配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药,以攻补兼施。
用量:6-12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半,总量不超过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则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
与热茶同服。
亦有呃逆出现。
参考资料:使君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苦栋根皮《别录》为栋科落叶乔木苦栋树的根皮。
全国各地均产,四川尤多。
入药鲜用,或哂干用。
别名:苦栋皮、栋皮。
处方用名:苦栋皮、苦栋根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杀虫、冶疥癣。
主治与应用:1.本品对蛔虫有麻痹作用,故可用于驱蛔,且效力比使君子强,可单用煎汤顿服,亦可制成糖浆服;如配槟榔、使君子、乌梅等药,则效果更佳。
近年来用本品配合菌陈、郁金、青皮、木香等治疗胆道蛔虫有定疗效。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八章,驱虫剂

第十八章,驱虫剂
一,定义:凡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成,具有 驱虫或杀虫等作用,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 虫病的方剂。属“消法”。
二,应用注意: 1,空腹服,忌油腻。 2,注意掌握剂量。 3,老年体弱及孕妇慎用。 4,要注意调理脾胃。
乌梅丸(1)
[组成] 乌梅,川椒,细辛,黄连,来自黄柏,附子,干姜,桂枝,
当归,人参,蜂蜜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
[方解] 君:乌梅——酸以安蛔止痛 臣:川椒,细辛——辛以伏蛔,温脏祛寒 佐: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寒以清热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脏祛寒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 蜂蜜——甘缓和中
止吐。 4,吐后避风,调理脾胃。
瓜蒂散(3) [组成] 瓜蒂,赤小豆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本方为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白芍
呕吐,加——吴茱萸,半夏。 腹痛甚,加——木香,川楝子。 便秘,加——大黄,槟榔。
第十九章,涌吐剂
一,定义: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 涌吐痰涎,宿物,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 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属“吐法”。
二,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 2,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慎用。 3,服后吐不止,用姜汁,冷粥,冷开水以
[重点,难点]
1,病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之蛔厥证。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 用方。
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 冷。
3,配伍特点: 酸辛苦并用。 寒热并用。 标本兼顾。
4,加减法: 可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 热重,去附子,干姜。 寒重,减黄连,黄柏。 无虚,去人参,当归。 口苦,心下疼热,重用黄连,乌梅,加川楝子,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驱虫剂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方剂学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一、A1
1、乌梅丸的功用为
A、温脏安蛔
B、消食和胃
C、健脾和胃
D、消痞除满
E、理气止咳
2、乌梅丸组成中含有的是
A、当归、黄芩
B、生姜、炮附子
C、桂枝、细辛
D、党参、当归
E、蜀椒、肉桂
3、乌梅丸中苦以下蛔虫,清泻内热的药物是
A、乌梅、细辛
B、细辛、大黄
C、大黄、黄连
D、黄连、黄柏
E、蜀椒、细辛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乌梅丸的功用为温脏安蛔。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乌梅丸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方中重用乌梅,酸以安蛔,并以苦酒(醋)渍之,为君药。
细辛、蜀椒辛可伏蛔,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以下蛔,清泻内热,同为臣药。
附子、干姜、桂枝合细辛、蜀椒,温里祛寒之功益增,以利蛔虫安伏肠内;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俱为佐药。
以蜜为丸,调和诸药。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常用方剂』驱虫剂:布袋丸(驱虫方)

『常用方剂』驱虫剂:布袋丸(驱虫方)〖方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治诸疳疾,面黄腹大,饮食不润肌肤。
〖组成〗夜明砂(拣净二两) 芜荑(炒去皮二两) 使君子(二两 ) 白茯苓去皮半两白术无油者去芦半两人参去芦半两甘草半两芦荟研细半两〖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约10g],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60g],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
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
[现代用法:全方按调整比例,碾细筛净,配作散剂,每次服3g,用猪肉汤调化服,每日晨起空腹时服一次]〖方歌〗布袋丸内用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主治〗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
〖功用〗补养脾胃,消疳驱蛔。
〖病机〗虫积日久,脾胃虚弱,胃气不足虫更泛滥。
脾胃既伤,五谷津液无以养人,故面黄肢细。
腹大── 气机不畅,发焦为血热,目暗为血虚── 瘀。
〖方解〗┌ 使君子── 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以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
君 -芜荑── 苦辛温。
入脾胃经,杀虫消积。
臣参、术、苓、草── 健脾以绝虫源。
夜明砂── 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主明目,治目盲障翳。
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
佐 -芦荟── 苦寒泻热通便,促使虫体排出。
使 -猪肉── 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
甘草── 调和诸药。
〖运用〗1.本方主治小儿疳积证。
以肢细腹大,面黄发焦,舌淡,脉弱为证治要点。
2.若热重者,可加黄连以清热;兼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以消食。
〖注意事项〗本方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为体虚虫疳之良剂,但服用时请注意:每日晨时空腹服一次,服药时忌饮热茶。
方剂驱虫剂

4
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
酸能安蛔,
使蛔静则痛止
蛔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
蜀椒
细辛 辛可伏蛔,
温可祛寒 助
黄连 黄柏
补养气血
当归 人参 桂枝 附子 干姜
苦能下蛔,
寒能清解因 蛔虫上扰, 气机逆乱所生之热
养血通脉, 以解四肢厥冷
蜂蜜
甘缓和中 5
驱虫剂 【运用】 ⒈辨证要点:
乌梅丸 腹痛時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第十八章
1
概述
定 义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
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
注意 点
⒈空腹服用,忌油腻
⒉注意掌握剂量,有些驱虫药含有毒性,易伤正气, 甚或中毒
⒊有些驱虫药具有攻伐之力,对年老体弱者以及孕妇要 慎用
⒋服驱虫药后,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2
驱虫剂
乌梅丸 《伤寒论》
[以君药和剂型命名]
⒉加减变化: 书346
⒊现代运用:
6
驱虫剂 【方歌】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7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 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3
驱虫剂 【方解】
乌梅丸 起伏无時, 虫动则发,虫伏则止
腹痛与呕吐 时发时止
痛甚气机逆乱,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四肢厥冷, 发为蛔厥
治疗大法: 寒热并调、温脏安蛔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方剂学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方剂学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一、A1
1、乌梅丸的配伍意义中,“苦以下蛔,清泻内热”所用到的药物是
A、黄芩、黄柏
B、干姜、附子
C、黄连、黄芩
D、黄连、黄柏
E、细辛、蜀椒
2、乌梅丸具有的功用是
A、生津止渴
B、收涩止带
C、温脏安蛔
D、杀虫消疳
E、涩肠固脱
3、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黄芪、黄连
B、黄芩、黄连
C、黄芪、黄柏
D、黄连、黄柏
E、黄芩、黄柏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乌梅丸主治蛔厥证。
因“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酸以安蛔,并以苦酒(醋)渍之,为君药。
细辛、蜀椒辛可伏蛔,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以下蛔,清泻内热,同为臣药。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203】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乌梅丸的功用是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202】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趣记:乌梅丸--(鬼脸蜀败将,细眉贵妇人)当归、黄连、蜀椒、黄柏、干姜、细辛、乌梅、桂枝、附子、人参。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及附子,温中寓清在安蛔。
【该题针对“驱虫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201】。
2021医疗卫生招聘中医方剂学:驱虫剂

2021医疗卫生招聘中医方剂学:驱虫剂1.乌梅丸的组成:炮附子、当归、细辛、干姜、人参、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乌梅。
2.乌梅丸的功效:温脏安蛔。
3.乌梅丸的主治:脏寒蛔厥证。
4.乌梅丸主治的临川表现: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5.乌梅丸中乌梅的配伍意义:安蛔止痛。
6.乌梅丸中蜀椒、细辛的配伍意义:辛可伏蛔,温可祛寒。
7.乌梅丸中配伍黄连、黄柏的意义: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
8.乌梅丸中附子、桂枝、干姜的配伍意义: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
9.乌梅丸中当归和人参的配伍意义:补养气血,扶助正气,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10.乌梅丸内配伍蜂蜜的原因:甘缓和中。
11.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是: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12.乌梅丸现代应用多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13.乌梅丸症若遇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槟榔。
14.乌梅丸症若遇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
15.乌梅丸症若遇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
16.乌梅丸症若寒重者,可:去黄连、黄柏。
17.乌梅丸症若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
18.乌梅丸在临床应用时增加驱虫效果可:加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等。
19.乌梅丸可治疗:久泻久利。
20.乌梅丸方歌为: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驱虫剂(方剂学)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 常自吐蛔。亦治久泻、久痢。
【证治机理】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 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 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 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脱腹阵痛、烦闷呕吐, 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 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 蛔厥。此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治当温脏安蛔,寒热并调。
壹
贰
叁
乌
化
肥
梅
虫
儿
丸
丸
丸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
乌梅三百枚(30g)细辛六两(3g)干姜十两(9g)黄连十六两(9g)当归 四两(6g)附子炮,去皮,六两(6g)蜀椒炒香,四两(5g)桂枝六两(6g) 人参六两(6g)黄柏六两(6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 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 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2〜3 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万病回春》,原名安蛔汤)人参七分(7g)白术一钱(10g) 茯苓一钱(10g)干姜炒黑,五分(5g)乌梅二个(9g)花椒去 目,三分(3g)上挫,水煎服。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焦虚 寒蛔扰证。症见便溏浬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 舌苔薄白,脉虚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蜜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速记:白脸新疆人直说没富贵。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
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因此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
蛔虫躁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药性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本方所治的久泻久痢,实属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方中重用乌梅,酸收涩肠;人参、当归、桂枝、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温阳散寒,补虚扶正;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可奏效。
例题解析
主治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方剂是
A.乌梅丸
B.四神丸
C.枳实消痞丸
D.真人养脏汤
E.半夏泻心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主治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方剂是乌梅丸。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