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君药: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17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之五更泄泻
君药:补骨脂:温养脾土,补命门之火,治肾泄之要药
18天王补心丹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君药:生地黄(重)下滋肾水,上养心血,清内扰之火
十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
君 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运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臣 厚朴──苦辛温,温辛燥性化湿,行气除满。
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 甘草、姜枣──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三.四逆散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君药: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药:白芍,养血柔肝。君臣合用,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配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4.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温病初起,肺气失宣证。
君药: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14生脉散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气阴两伤证
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
15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君药:人参,补气生血,养心益脾,安神益智,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16肾气丸
组成:干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十、四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补血调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方解:
熟地(重):味厚滋腻,滋阴补血—君
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臣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佐
配伍特点: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十一、六味地黄丸
五、方剂应用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十四重点方:
一.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君药:麻黄味苦性辛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
臣药: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君臣相须,不仅发汗之力倍增,且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热,又能润燥救已伤之阴。君臣相须为用,清热生津之功倍增。
佐药: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可防寒伤中之弊。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四药同用,体现清热与生津相配,以清热为主。清热佐以护胃,使寒凉不伤脾胃。
六、理中丸: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作汤剂,水煎服。
十二、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方解: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君
当归: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佐
配伍特点:补气活血,标本兼顾,重在补气治本;补通相合,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4、消:理血剂的活血祛瘀、理气剂的行气药、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5、吐:涌吐剂
6、清:清热剂
7、温:温里剂
8、补:补益剂
四、君臣佐使的含义: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味较少,药力较强,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相对君药,其药味较多,药力较弱。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四、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3g,水煎服。或为丸剂,每服6-9g,日3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解: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药:当归,白芍。当归养血和血,其味辛散,血中气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君臣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冲则柔肝。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方解:君药:峻温心肾,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以壮元阳。
臣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君臣配伍,壮先天之命火,温后天之脾阳,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佐使药:炙甘草,益气补中,又解附子之毒,缓姜附子之峻烈,寓有护阴之意。并能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生附子配干姜,辛热峻烈,破阴回阳。姜附配甘草,逐寒护阴,解毒纠偏。
八、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甘而温苦,燥湿健脾—臣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佐使
九、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
2、气虚下陷。
茯苓(佐):健脾渗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生姜(佐):降逆化痰,助半夏陈皮消痰降逆,又解半夏之毒。
乌梅(佐):收敛肺气、生津。与半夏配伍散中有收。
甘草(佐使):调和诸药,健脾和中、
四十六简单方:
1.桂枝汤
组成: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
总论:
一、经书:
1、《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
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3、《伤寒杂病论》被称为“经方之祖”(方书之祖)。
4、《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纂的方书。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成的药典。
6、《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7、《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
8、《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专著。
二、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1、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看:治法源于方剂
2、从辩证论治看: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三、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解表剂
2、和:和解剂
3、下:泻下剂
组成: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君药;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清透深伏阴分之热。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3、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君药:当归:养血和血
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经脉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君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益肾涩精—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以上三药俱为佐药
配伍特点:三阴并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补中寓泻,补而不滞。
2.小青龙汤
组成: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麻黄白芍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君药: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3.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甘草苇根(用法中加入)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
君药:柴胡解半表之邪(使少阳邪热外解)疏理气机。
10.清营汤
组成: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君药:犀角清营解毒。
11.清胃散
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君药:黄连:清胃泻火,重用臣药升麻
12、青蒿鳖甲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方解:君药,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湿热积滞,以治热实
臣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泻下热结之功益著,为泻热导滞的常用药对。
佐药,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即能消除痞满,又使胃肠气机通畅下行以助泻热通便。
配伍特点:寒下与行气并用,泻下以通便,并助畅行腑气之功,行气以除满,兼协通导行滞之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因通用)。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以恢复肺气之宣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