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方剂学
方剂学记忆技巧范文

方剂学记忆技巧范文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和方剂应用的原理,是中医药学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知识,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技巧:二、分类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非常多,记忆起来可能会感觉混乱和困难。
因此,可以采用分类记忆的方法,将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将方剂按照药性分类、适应症分类、组成分类等进行划分和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每个方剂的特点和应用。
三、串联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有一定的规律和脉络,记忆时可以通过串联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
例如,可以将每个方剂中的药物按照主药、副药和调药进行串联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方剂的组方原理和应用规律。
四、重点记忆:在方剂学中,有些方剂是非常重要和经典的,对于这些方剂可以采用重点记忆的方式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选择几个经典的方剂,将其功效、适应症和方剂组成等重点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五、实践记忆: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记忆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方剂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六、多角度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记忆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从中药的药性、功效、适应症等不同方面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七、复习巩固:在记忆方剂学的知识时,要注意及时的复习和巩固。
方剂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只有经过反复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方剂学的知识。
总之,方剂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刻苦记忆和深入理解的学科,通过合理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希望以上的记忆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好方剂学的方法

学好方剂学的方法嘿,咱来说说学好方剂学的办法!方剂学呀,就像是一个神奇的药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治病的宝贝秘方。
你想想看,那些古老的方剂,不就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嘛!要学好它,首先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对每一个方剂都充满兴趣。
不能只是死记硬背,那可不行,得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道理。
比如说,看到一个方剂,就琢磨琢磨,为啥要用这些药搭配在一起呀?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配合来发挥作用的呢?就好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还有啊,多读经典的医书那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古籍里面可都是宝藏啊!读的时候别走马观花,得细细品味,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医生,遇到那些病症该怎么用药。
这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的医馆,去感受那时候的治病氛围。
实践也很重要哇!有机会就去看看实际的病例,看看那些方剂在现实中是怎么被运用的。
这可比光看书本上的知识来得直观多了。
平时呢,多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大家一起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说不定别人的一个想法就能让你豁然开朗呢!这就好比一群人一起找宝藏,总比一个人瞎摸索要快得多吧。
再就是要多总结归纳。
把相似的方剂放在一起比较比较,看看它们的异同点。
就像是整理自己的宝贝盒子,把相似的宝贝放在一块儿,找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咱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方剂学就得持之以恒。
每天都花点时间去钻研,时间长了,那些方剂不就都印在脑子里了嘛!总之呢,学好方剂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有耐心,有毅力。
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才能看到山顶最美的风景。
相信自己,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方剂学,成为方剂学的小达人!以后治病救人,那可就不在话下啦!。
如何学好《方剂学》课程

如何学好《方剂学》课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
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
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
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
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
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方剂学如何学?

方剂学如何学?方剂学为论治提供了规范,我们如何来掌握这门学问,更好的来指导临床论治呢?《方剂学》教材至今已改版七次,其所教所学真正融入到临床确很难,现实中能够真正应用方剂学理论来指导论治的成份又有多少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学习,达到学而致用的。
本人不揣陋见,愿将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公诸同道,以求高明指正。
1、背诵方歌中医学习讲究基本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诵记功夫。
西医是理性思维,中医是悟性思维,但中医的悟性思维一定是在博学强记大量的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过去中医学徒一定先从背诵开始(或经典、或汤头、或《药性赋》……),历代但凡有成就的医家莫不如此,这是通往中医名家的必经之路。
方剂学首先要求背诵的就是方歌,过去称为汤头。
若论其必要性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剂理论的基础;二是临证之时的方便之门。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想若能“熟记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了吧。
如果一个临床医生连方歌都不能记下来,很难谈得上应用好该方剂,论治也就无从谈起,临证只能是经验方了。
除非你是方剂大家,熟知方剂内核,取其精髓,信手拈来,随证组方。
现在某些中医院校已经将背诵方歌列为首要的地位,先进行背诵一定方歌的笔试,考试及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方剂学的考试。
可见,背诵方歌已经引起重视,这也是学好方剂学、进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拳种,已然普及。
作为健身之术,习练者众。
初学者师傅一定让你背拳谱,记住套路,先不要计较太极拳打得如何?然后给你强调基本的动作。
如果你是太极拳的门外汉,看见初学者连贯的动作,你还以为是久习者呢。
若做比喻的话,方歌就相当于太极拳的套路,只有熟记方歌,才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内涵。
究竟方歌如何背诵呢?今人编撰各类方歌的书籍很多,不乏精品,但亦有趣味类方歌书籍出版。
此类方歌配以图文,最大特点就是易记,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记住整个方剂组成。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大学方剂学是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中的方剂,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制剂方法、药性功效等内容。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医生来说,掌握好方剂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我对大学方剂学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知识在学习方剂学之前,我们应该先打好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方剂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方剂学课程。
可以将学习时间分为听课、自学、复习和做题等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多做笔记在学习方剂学时,要注意多做笔记。
方剂学的内容较多且繁杂,通过笔记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将老师的讲解内容和重点进行记录。
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整理和总结,将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方便以后的复习。
四、多学习典型的方剂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典型的方剂。
通过学习典型方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可以选择一些常用且疗效显著的方剂进行研究和学习,比如桂枝汤、四逆汤等。
通过对方剂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五、注重实践应用方剂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应用。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方剂的制剂实践和药物的煎煮操作。
通过亲身参与方剂的制剂和药物的煎煮,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剂方法和掌握好方剂的制剂技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临床案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
六、及时复习巩固方剂学是一个需要反复巩固的学科,我们应该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1 任何方剂的创制,都离不开相应的历史时期,地区特点,时代背景。
所以在学习方剂时,必须重视原方所载的主治病症,而不能仅仅根据药味组成,以今天的观点对方药主证妄加推断。
搞清制方本义,才可以真正把方剂学活。
此思想源自北中医方剂恩师许文忠。
2 方剂基本在组成,奥妙在剂量。
学习方剂时,必须对原方剂量及比例引起足够重视。
初学者宁死勿活,今天的循规蹈矩,为的是明天的融会贯通。
此思想来自山东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老师(网名金谷子)。
3 方剂死,而读方用方者活。
后人对方剂的领悟及应用体会,皆在方解中。
任何一本方书中,方解部分都是其精华所在,不可不知。
4 对重要方剂,明理之后,必须熟记,用方时才不致犹疑彷徨。
记诵方剂,方歌最为有效。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精选3篇)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精选3篇)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篇1“中医经典选读”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
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学习方剂学的学习计划

学习方剂学的学习计划一、学习方剂学的意义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方剂学不仅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毒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方剂学的学习对于提高中医药学的理论水平、临床应用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方剂学的内容1. 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的概述包括方剂学的发展历史、方剂学的基本概念、方剂学的分类和特点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的概述,可以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脉络,把握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方剂学的分类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定义、方剂的特点以及方剂的基本组成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基本理论,可以了解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把握方剂的基本组成,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3. 方剂学的基本知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规范、方剂的质量标准、方剂的配方和制备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基本知识,可以了解方剂的规范和质量标准,掌握方剂的配方和制备技术,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做好准备。
4. 方剂学的实践技能方剂学的实践技能包括方剂的制备技术、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的实践技能,可以掌握方剂的制备技术、了解方剂的用药方法,提高方剂的临床应用水平。
三、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 理论学习要学好方剂学,首先要进行理论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论文来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除了理论学习,还要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实验室学习方剂的制备技术,实践方剂的用药方法,提高自己的方剂学实践技能。
3. 临床实习在学好方剂学之后,还需要进行临床实习。
可以通过实习来了解方剂的临床应用,提高方剂的临床应用水平。
四、学习方剂学的计划1. 初级阶段在学习方剂学的初级阶段,重点是进行方剂学的理论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方剂学概论》、《方剂学要览》等教材和参考书,了解方剂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好《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原文地址:如何学好《方剂学》课程--转载作者:远志博士来源:健康在线《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
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
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
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
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
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
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
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
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
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联系对比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
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
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
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
五、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歌诀记忆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
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
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
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
六、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方剂的变化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
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时,要通过增减药物、改变药量和剂型来改变其功效和药力。
如小青龙汤中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主,兼有内饮时,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表散寒为主,兼温肺化饮;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以干姜、细辛为君药,配伍麻黄、桂枝为臣药,温肺化饮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虚证为主,兼有停饮证,以桂枝、白芍药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兼温肺化饮等等。
七、不可忽视的内容——用量、用法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
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
如吴茱萸汤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
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八、走向成功的阶梯——临床实践学习方剂学要重视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同时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惟一标准。
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疑难病证,因此只学习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处方学》、《医方集解》等古代名著,同时平时要多看一些古今名医医案、名家实验录等对我们临床有用的书籍和文章。
在实践中领会古方实质,吸各家之长,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继承和发扬祖国数千年的宝贵医学遗产,更好地为人类防治疾病服务。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方剂2[单选]一、主治病证选方剂二陈汤—湿痰咳嗽香薷散—阴暑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六一散—暑湿保和丸一食积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乌梅丸—蛔厥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鳖甲煎丸—疟母禹功散—阳水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普济消毒饮—大头瘟阳和汤—阴疽苇茎汤—肺痈四妙勇安汤—脱疽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痈疡:肺痈—苇茎汤阳和汤—阴疽肠痈—大黄牡丹汤痛泻要方—痛泻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小蓟饮子—下焦瘀热——白头翁汤—热毒痢疾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小柴胡汤—少阳证消风散—风疹、湿疹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玉真散—破伤风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外燥凉燥—杏苏散四逆汤—少阴(阳需阴寒)温燥-轻—桑杏汤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重—清燥救肺汤十枣汤—悬饮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黄土汤—阳虚便血养阴清肺汤—白喉甘麦大枣汤—脏燥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芍药汤—湿热痢疾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邪在气分橘核丸—痫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五苓散—蓄水证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五皮散—皮水桃花汤—虚寒痢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的代表方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加味乌药汤—痛经麦门冬汤—肺痿玉液汤—消渴琼玉汤—肺痨2、主治病证不只一个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牡蛎散—自汗,盗汗玉屏风散—自汗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两虚3、由病机来选方外寒内饮—小青龙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郁热)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增液承气汤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葱白七味饮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阴虚发热—小建中汤(脾阳/中阳不足)气阴两虚—生脉饮胸痹—胸阳不足—瓜蒌薤白白酒汤—脾阳虚—人参汤4、有病机、有症状肝郁血虚,两胁作痛—逍遥散肝肾阴虚—一贯煎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泻白散疼痛—心胸脘腹刺痛—失笑散郁血停滞—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饮—气滞寒凝,胃脘疼痛—良附丸肝郁化火,心胸疼痛—金铃子散5、有症状、无病机肠鸣腹痛,大便腹痛—痛泻要方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半夏厚朴汤二、功效选方回阳救逆—四逆汤阳虚解表—葱白七味饮透邪阳郁,疏肝理气—四逆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紫血丹祛风湿,止痹痛,益肾肝,补气血—独活寄生汤(功效最多)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三、特定中医俗语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同用,上、中、下焦并治益气解表—败毒散助阳解表—再造散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柴葛解肌汤—病证在肌表,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寓通于补—济川煎“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外科“消法”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辛甘化阳,又具酸甘化阴—小建中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骤补真阴以制相火—大补阴丸“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左归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气血阴阳并补之剂—炙甘草汤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火郁而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凉膈散:薄荷、竹叶清胃散:升麻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枳实导滞丸“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四、方解内容理解1 方中君药A单味药做君药补阳还五汤—黄芪理中丸—干姜保和丸—山楂半夏厚朴汤—半夏镇肝熄风汤—怀牛膝(引火下行,补益肝肾)凉膈散—连翘(既重用,又君药)B两味药做君药败毒散—羌活、独活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二陈汤—半夏C个别方中有三味药做君药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黄芩D非君药,但在方中重用吴茱萸汤—生姜(重)炙甘草汤—生地黄(重/君)芍药汤—芍药(重/君)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重/君)2 特殊剂量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六一散—滑石:甘草=6:1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温脾汤—大黄:附子=2:1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3 特殊煎服法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清晨空腹服用;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4 反佐左金丸—吴茱萸芍药汤—肉桂黄土汤—黄芩[多选]一、一个主治病证,多个方剂治疗治中焦虚寒腹痛—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人参汤中医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降心汤、五苓散、肾气丸呕吐—吴茱萸汤、理中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二、一个方剂,多个主治病证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痈疡疔毒理中丸—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五苓散—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水逆证磁朱丸—心肾不交,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三、组成中共有的药银翘散、桑菊饮—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甘草理中丸、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甘草四、配伍特点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肾气丸—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左归丸—阳中求阴补而无泻右归丸—阴中求阳纯补无泻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逍遥散—气血兼顾肝脾同调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芍药汤—寒热同用,是以清热燥湿为本气血并治通因通用,补泻兼施,肝脾同调归脾汤—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小建中汤—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五、方解龙胆泻肝汤—养阴补血:生地、当归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阳血,所用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血,当归补血当归补血汤—黄芪作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六、比较1 桑菊饮——银翘散相同点:组成—共用连翘、芦根、薄荷、甘草、桔梗功效—疏风、清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组成—桑:大多为辛凉之品,且具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要药物,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故其宣肺止咳之力大银:银花配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其解表清热利咽之力强于桑功效—桑:宜用于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的咳嗽,是辛凉轻剂银:宜用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卫表之发热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者,为辛凉平剂2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相同点:组成—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且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功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不同点:组成—大:大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补脾和中小: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芍药缓急止腹痛,因有阳明热结,故不用参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功效—大: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寒热往来,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等证小: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另也可治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3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相同点:组成—参、芪、术、草以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血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治脾气不足证不同点:组成—归:龙眼、茯神、酸枣仁、远志等药,宁心安神,意在补益心脾,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以姜、枣调和脾胃补: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之药,意在补气升提,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功效主治—归:兼有补血阳心之功,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主治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脉细弱的心脾、气血两虚证,及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的脾不统血证补:兼有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的气虚下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冷饮,气短乏力的气虚发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