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作业含解析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知识点一张骞通西域1.《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中把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之为“凿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张骞承担使命,被称为博望侯B.张骞因出使西域被当做人质扣押C.张骞出使西域,得到各国信任D.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方的交往通道2.(2022年广西河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二丝绸之路【重难点】3.(2021年辽宁大连中考真题)某同学准备以“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为题撰写文章。
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玄奘西行C.丝绸之路的开通D.鉴真东渡4.(2022年山东菏泽)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下图)。
”这一中外贸易的盛况出现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5.2019年4月25日到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开幕式、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共三个部分组成,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
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②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张骞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7.(2022年湖南娄底)以下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最初都以“胡”字命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双向交流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外使者 相望于道
东西商队 不绝于途
多元文化 交汇于路
友谊之路
商贸之路
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时断时续的大漠之路,它本身不会促进什么中外交流,而是行走在丝路上的“人”赋予这条古道丰富的精神。
投笔从戎
课堂小结
对西域的管理
时间:前138年和前119年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时间:
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3)职责:
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西域
(4)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三、丝路之固
班超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与汉朝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勇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班超家中贫寒,常常给官府作雇工抄书来谋生糊口。他长期抄写,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抄写,将笔扔在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还是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在西域建立功业,来取得侯的爵位,怎么能够长久地与笔砚打交道呢?”周围的人听到这话都笑他。班超说道:“你们这些小子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最终立下功劳,封为侯爵,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高度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张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2019年秋七年级部编版历史上册课件:第3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19张PPT)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12.(临沂中考)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
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D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13.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A )
是( A )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
D.甘肃敦煌
8.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出现了独
特的既能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坎儿井最早可能出现在
(A) A.张骞通西域后
B.班超经营西域后
C.西域都护设置后
D.王昭君出塞后
9.汉朝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 C )
2.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有哪些? 解析:一是丝绸之路开通前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交流很少,几乎是隔绝 的,双方各自封闭,独立发展;二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 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开放、进取和 积极地对外交流是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
【经典例题】 例:“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 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解析:本题题干的意思是中国的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西域 和印度的文明成果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可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 文化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A。
A.陆上丝绸之路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PPT模板

因张骞 开辟了通西域的道 路,后来许多使者 出使国外也都称作 博望侯,以此来取 信于外国,外国人 也因此信任他们。
空,同孔,凿空,即凿孔。即开通道 路。这是形象化的说法。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 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 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请根据材料,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大作用?
3 丝绸之路的作用(意义)
友谊之路 商业之路 文化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西 汉的强盛;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必将为沿 线参与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 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从而大大推动参 与国家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
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2)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交流篇
贰
交流篇
丝绸之路 1.汉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的路线是怎样的? 2.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欧 洲
西亚、中亚
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西亚 欧洲
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门 关
2.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次数项目
出发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公元前138年
公阳元前119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络乌孙关夹击匈奴,加强汉与 西域的联系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张骞通 西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通 西域
虽未能联络大月氏攻打匈 奴,但使得汉朝了解到了 西域的具体情况。
丝绸之路
丝
葡
绸
萄
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石 榴
核桃
哈哈,你 知道这些 物品哪些 是我从西 域驮回来 的?哪些 是从中原 驮过去的
吗?
良种 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丝绸之路
良种马 葡萄 石榴 苜蓿mùxu 核桃
路
响 材料一:丝据《绸汉之书》路记载的,张影骞响通西:域后,丝绸之
路呈现繁荣状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
器、丝银绸器源之源不路断传是入古西方代,西东方的西香方料、往珠宝来、的皮货
、 大药动材也脉不断,运对到中于国。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材料二: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
文 地明区发展的作出经巨济大贡与献。文西化方的交各流种宗,教:起佛教到、了基
2、班超经营西域 (甘英东出汉使)大秦
➢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帝国)。
意义: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
对西域的 管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课件完美版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 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 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向东:从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向东:从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 者、商人纷纷东来,他们经过的道路逐渐繁荣起来,东西方的经 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 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意义: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 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 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 条海上航线。向东:从 山东出发穿过黄海,可 到达朝鲜、日本。 向南:从东南沿海港口 出发,经过中南半岛, 绕过马拉西亚,穿过马 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 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 南端和锡兰。中国丝绸 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 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 ,这条航线被称为“海 上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