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坤发版画作品选登

合集下载

吕兆坤山水画作品画意难求如是我说

吕兆坤山水画作品画意难求如是我说

1988年生于山东。

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2016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吕兆坤吕兆坤 洞天山房 70cm×140cm 2019年画不下去了就去睡觉,选择短暂的遗忘,让醒来的第一眼再观。

折腾一张画,从最初模糊的冲动,到如潮水一般的来临,可又要那样平和地去呈现。

纸上跋涉,自我否定的年月,艰难并快乐着。

作为门外汉的痛苦,我想不起多少夜晚在灯光里对那斑斑痕迹看了又看。

我不想说好难,可是真的好难。

失败是常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不经意间的巧妙最难拿捏。

贯穿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松弛,游离也暧昧,意识的构建与垮塌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替的。

画的黑、淡、密、简都或许不是目的,关乎尺寸或支撑起画面来的并非单纯的符号。

从最初能完成一张画的沾沾自喜到现在越画越难感受,艺术的直觉伴随而来的有时无关乎技法,但又不能完全离开技法。

李可染先生有“废画三千”说,或许正是无数个意识状态在笔与纸的摩擦生成中逐渐走向自我知觉的准确境地。

我不太懂“创新”这个关键词,相反我更看重“深入”这个词,传统的体量不可以看作只是简单的沟壑皴法。

真山就立在那,写生是为了完善内心之山水的残缺。

生命之体验和自身向往才是要去的方向。

研究只可视作课题,离艺术还有很远的距离。

那样的天人合一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性灵中,让它清晰起来总要花时间去不断沟通。

功夫在外而发于内,感觉上的事说不清,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也最难习得。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还是因为支撑一张画的精神往往恰到好处地达到或超出了经验之外。

自我意求有好也有坏。

内外的平衡与畅通需要反复打碎再建立,否定之否定后的再否定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说这样是有目的的,倒不如说愿意自主地去自我完善。

传习下来的经典和当下的自然,形成这样一个脉络和关系,必有它特有的规范。

看别人的画一般我都是率先寻找优点,看懂了就记下来,看不懂的地方就自问两个问题,是我审美不够还是这个地方确实存有问题。

不好的自不用说,也没必要说,意识是因人而异的。

新疆画家耿玉琨:弘扬丝路精神,讲好新疆故事

新疆画家耿玉琨:弘扬丝路精神,讲好新疆故事

2024伴侣·02“丝路”写生,只为尽画家的一份责任耿玉琨1935年出生在河北宁晋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因事故早逝,她与母亲相依为命。

她从小就热爱画画,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

解放后,耿玉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之余,她每天练习画画,梦想做个画家。

1955年,耿玉琨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是班里唯一的女生。

同年,1934年出生于天津的赵以雄凭借出色的能力与才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与耿玉琨成为了校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趣相投的两人成了恋人,于1960年毕业时喜结连理。

耿玉琨擅长版画、中国画,《古道新集》《天山冬季牧场》《天山雪莲》《巴郎亚克西》《火州瓜熟》《西游与东渡》等作品相继在报刊上发表。

不少作品被收藏在新疆画家耿玉琨:弘扬丝路精神,讲好新疆故事文/明霞2023年12月10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了九旬画家耿玉琨的故事,“我和丈夫赵以雄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展现给大家。

”耿玉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夫妻俩大半辈子在丝绸之路上创作了上万幅画作,写下了1200万字的资料。

如今,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把每幅画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抖音直播间与网友们分享丝路画作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还为画作的衍生品代言。

耿玉琨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座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丝绸之路艺术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丝路精神。

本文主人公耿玉琨耿玉琨与丈夫赵以雄2024伴侣·02人生视界CO M P A N I O N♥女性风采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等。

作品着色厚重、质朴粗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耿玉琨回忆说,1975年,丈夫赵以雄为了完成一幅天山的油画作品,第一次前往新疆。

可当他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时,就被眼前的景色、色彩、声音和历史底蕴吸引了。

赵以雄从乌鲁木齐到伊犁,再到塔什库尔干,他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领略西域大美风光,用画笔尽情描绘雪山牧场、戈壁瀚海、南飞大雁……至今,耿玉琨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皮肤晒得黝黑的丈夫拿着一沓画作回到北京,推门进家时神采飞扬,激动得语无伦次,一脸认真地对她说:“在史书上看丝绸之路,只能见到隐约闪现的光辉;真正踏上丝绸之路,你才会对它肃然起敬。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

”这首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珠山八友”绘画的历史面貌。

“珠山八友”是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最优秀的代表,是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改革先驱,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开路先锋。

继“珠山八友”之后又一批陶瓷艺术家们,传承了“珠山八友”文人瓷画艺术,并创造性地将其发扬光大。

人们尊重其艺术成就、创新精神以及对后人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称之为“珠山小八友”,亦称“八小名家”。

现有资料可查证的“珠山小八友”成员有汪小亭、王晓帆、徐天梅、邓碧荪、魏墉生、石宇初、李明亮、陆云山八人。

互联网上流传有另一种说法,毕渊明、邹国钧等艺术家也是“珠山小八友”成员,但无从考证,本文不再叙述。

一、珠山小八友作品赏析及简介1汪小亭墨彩绘《秋山图》瓷板画(图1)高12.9厘米,宽25.6厘米。

此图以横幅布景,绘山峦起伏、林木幽深,村舍散布在山林之中;小桥流水,一翁驻足于桥上,流连忘返,江中一叶小舟上渔翁正在捕鱼,岸边数艘渔船停靠。

全图以墨彩勾勒皴染而成,用笔粗阔,构图巧妙,虚实疏密,植树安石,恰如其分,可谓驾轻就熟,炉火纯青。

尤其是山景中的留白似云雾缭绕,为画面平添仙境之感。

题款为:“秋山,汪小亭。

”印章为红色白文“亭”字。

汪小亭(1906-1970年),为“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长子。

1906年出生于乐平。

1921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

1923年随父学画。

抗日战争期间被抓去当“壮丁”,抗日胜利后,重返陶瓷美术天地。

1957年进入“景德镇工艺美术社”,与胡献雅、毕渊明、吴康、陈先水等交往甚密。

1958年景德镇市给陶瓷艺人试评职称时给他评为“设计师”,享受国家给予的专家物质补贴,1959年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

2王晓帆彩绘《茂叔爱莲图》瓷板画(图2)高19厘米,宽12.5厘米。

此图取意“四爱”之一“茂叔爱莲”。

浅谈北大荒版画的套色

浅谈北大荒版画的套色

浅谈北大荒版画的套色刘德才黑龙江省美术馆摘要:追溯版画的发展历程,首先想到的应是鲁迅先生在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请日籍内山嘉吉先生主讲木刻技法知识。

并且鲁迅亲自参与版画展览、创作、社团、理论指导等多项活动,开创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河。

三十年代的左翼版画运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木刻,以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版画创作,都在各自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取得比较大的成绩。

五十年代末期,北大荒版画的出现,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是新兴版画运动发展的一个新的进展,对中国的版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北大荒;版画;套色北大荒版画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在它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社会背景、艺术思潮不同,和版画家本人的自身经历、心里个性、美学修养差异,使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的风采格调也有所区别。

但是我们只要静心深入欣赏每一幅作品时,它们基本都一些相对稳定,贯穿始终的北大荒特有美术特征(如: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特征。

正是这些共同的特征,才使北大荒版画,在当代中国的版画界显得别具一格,成为重要的画派之一。

而这些特有的北大荒特征,我本人认为是建立在北大荒特有的套色基础上形成的。

一、北大荒油套版画的形成30年代中国现代版画刚开始的时期,由于当时的条件比较困难,印刷的材料比较缺乏,在4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种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

当时的版画家只能用黑白的颜色创作版画。

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条件比战争时期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版画的套色已经出现,并开始用在版画创作中。

但是由于传统“以黑白为正宗”的思想影响,此时期套色版总是滞留在以黑白为主版,外加少量彩色套版。

还有些人也不提倡套色木刻,仍主张版画就应该是黑白颜色,所以套色这个时期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1958年,十万专业军人来到冰天雪地、杳无人烟的北大荒、屯垦戍边、创建农场。

人民大会堂35幅画作

人民大会堂35幅画作

1.黄廷海:《江山永固水长流》
2.侯德昌:《松涛深处听泉声》
3.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4.刘晖:《迎客松》
5.储炎庆:《迎客松》
6.刘海粟:《黄山狮子林》
7.邱汉桥:《金秋无际》
8.陈清泉:《气壮山河》
9.刘国辰:《硕果累累》
10.唐喦:《报春图》
11.崔如琢:《荷风盛世》
12.陈可之:《三峡晨曲》
13.谢瑞阶:《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14.刘斯奋:《万岳朝宗》
15.汤力:《花动一山春色》
16.王成喜:《报春图》
17.陈奕纯:《国色天香》
18.王天胜:《鹤翔昌瑞》
19.卢志学:《山高水长》
20.苏百钧:《孔雀凤凰花木图》
21.周秀廷:《松鹤颂》
22.徐仁龙:《万里长城》
23.潘天寿:《映日荷花别样红》
24.刘海粟:《黄岳雄姿》
25.张石园:《元江清秋》
26.马晋:《孔雀松树》
27.王个簃:《葡萄紫薇》
28.惠钧:《一路菜花不断开》
29.徐聪佑:《梅花寿带鸟》
30. 钟开天:《壮丽中华》
《壮丽中华》局部近景:版纳风情
《壮丽中华》局部近景:三峡泛舟
31.许钦松:南粤春晓》
32.伍启中:《小鸟天堂》
33.刘宇一:《伟业千秋》
34.陆贤能:《三晋揽胜》
35.侯德昌:《幽燕金秋图》
它是央视出镜率最高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十几年来,几乎每晚都会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

《幽燕金秋图》局部。

北大荒版画,我心中最美的梦

北大荒版画,我心中最美的梦

732018.9 中国农垦北大荒版画,在版画界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它用独特的语言,表现了北国边陲地域文化特色,记录了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

北大荒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彰显几代北大荒人浪漫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受,它是黑土地的艺术瑰宝,是北大荒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北大荒人,北大荒版画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它是开启我理想之门的钥匙,是我心中最美的梦。

从小喜欢涂涂画画的我,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画家。

上学后,我跟随启蒙老师石涛学画。

年轻的石老师对版画创作有很高的造诣。

他瘦高的个子,头发弯弯的自来卷,有个性的络腮胡,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

石老师讲课时,经常不自觉的将手插进牛仔裤兜里,另一只手捋着前额的卷发,潇洒一甩头,那架势特别有艺术家的范儿。

如今,花甲之年的石老师担任七台河市文化馆馆长。

初学绘画的我,最先接触到的是纸版画。

年幼的我觉得那些费大力气剪剪贴贴印出来的色彩单一的黑白画,着实不好看。

那时候的我根本读不懂北大荒版画的精髓,更没有真正见识过北大荒版画的精彩。

70年代初,人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那时候我们学画都是免费的。

做版画需要大量的纸板,没钱买,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仨一帮,俩一伙光顾小卖店,向店主讨要废纸盒。

将收集到的纸盒拆开、伸展后剪去边缘废弃部分,摞成摞压平备用。

做版画第一步是勾草图,第二步就是贴画。

石老师教我们用复写纸将画稿印到纸板背面,再用剪刀沿边缘剪刻下来逐一粘贴到母版上。

剪贴的过程枯燥且乏味,看似简单拼贴起来却是很有讲究,要根据画面需求,北大荒版画,我心中最美的梦文/黄晓丽注意先后叠放顺序,依次进行。

几天下来,我最初学画的新鲜劲儿消失殆尽。

看着画面上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图案,我在心里暗想:“就这一点一点的剪贴,啥时候能完成啊?”于是耍起小聪明,趁着老师不注意,我剪下一大块纸板,像糊膏药一般胡乱贴上敷衍了事。

埋头一个人鼓捣着,准备继续偷奸耍滑,精明的石老师一眼就看穿了我的鬼把戏。

薪火相传·勇担使命:口述广西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发展历程

薪火相传·勇担使命:口述广西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发展历程

薪火相传·勇担使命:口述广西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发展历程作者:蒋田喜张瑞霞来源:《美术界》2020年第05期【摘要】广西艺术学院建校,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及1941年的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几经停学与复学。

斗转星移,广艺的版画教学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八十余年,在各时期先后有陈烟桥、陆田、雷时康、覃忠华、龙家桓、雷务武、李翔、姚浩刚等老师。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陈烟桥、陆田、雷时康等老师的带领下,广艺版画专业从无到有,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随着覃忠华、龙家桓、雷务武等老一辈版画教育家的深入探索与进一步努力,狠抓时代机遇,版画教学在规模与質量上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形成今日广艺版画教学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

本文依据龙家桓先生个人求学、工作经历口述整理,结合广艺版画专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梳理,相信对于了解广艺校史和地方版画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口述;广西艺术学院;版画;发展历程一、建院初期1938年,在徐悲鸿和满谦子的倡导与组织下,在桂林成立了“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甚至有音乐和美术组,其中美术组先后由张安治、徐杰民负责。

1940年8月,更名为广西省艺术师资培训班,同年,训练班开设了木刻课程,先后由黄新波和刘建庵负责担任老师,他们还主编了中华全国木刻届抗敌协会的会刊杂志《木艺》,以及举办了“全国木刻十年纪念展览会”。

这些早期的木刻教学和活动为广西以及国内培养了早期木刻运动的许多骨干力量。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底,艺师班改名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6年,广西政府将桂林私立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合并到艺术师资培训班,命名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桂林市解放第二天(注:1949年11月23日),学校木刻研究会的学生们连夜刻印几大版欢迎解放军的木刻墙报,张贴到市区大街上,进行积极的文艺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学校进行木刻版画教学的有刘建庵、黄新波、陈烟桥、龙廷坝、蔡迪支这些老一辈版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碑 绝版套色木刻 75cmX75cm
2013
''城雕
----

红色的记忆,绝版套色木刻75cm
X

75cm

2015

兰坤发
版画作品选登
i
超厂

1

七坤发
,1967年生,畲族,

福建建阳人

副研究员


福建

省画院特聘画师

中国美术家

协会会员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
会员

松溪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松溪版画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版画作品入选第
I",
十一届全国

美展,第十五、
「七届全国版展,
首届中国美协会员全国版画精
品展

福建省书画艺术节美展等

大型展览

获文化部第十二届全



群星奖

美展优秀作品奖.

第十三届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
展提名奖,福建省第六届“百花
文艺奖


《红妆素裹》绝版套色木刻60cmX60cm 2015 乂童年----被架高的年货》绝版套色木刻60cmX60cm 2011


》绝版套色木刻75cm X
75cm

2009
《家园印象》绝版套色木刻60cmX60cm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